湖北省125规划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现代产业体系让人眼亮

访谈时间:2011年3月31日

访谈地点:省政府研究室

翻开“十二五”规划,一个名词让人眼前一亮: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5年,湖北省将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3.6∶49.1∶37.3调整为10∶47∶43。

对此,刘月明认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提升,是结构的优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体现了“十二五”期间湖北以转变促发展,在转变中谋发展的决心与信念。

刘月明指出,产业结构不优,是湖北发展中的一个老问题。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产业结构“偏重”,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畏冷喜热”,资源依赖度高,增长方式粗放。“后金融危机”时期,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一个更节约、更高效、更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选择。

刘月明认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首先必须着眼于未来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利用独特的科教优势,打造湖北的产业高地。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刘月明说,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湖北已拥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下一步,关键是让两者对接、转换、裂变,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力,实现到2015年产值突破万亿元的目标。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另一个关键是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刘月明认为,制造业作为

传统支柱产业,是湖北的比较优势,也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他特别赞同规划中“改造提升制造业”的路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新技术、

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

这给传统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湖北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对规划强调的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刘月明认为,这是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

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根本,是“安天下”的产业;现代服务业在湖北省还是“短板”,

是特别需要扶持的产业。

规划中,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被确定为“突破性发

展”。刘月明说,这是提升湖北产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密切相关,以

物流为例,由于物流成本高,多年来湖北省工业成本高于发达地区,对产业竞争力也是一个

损伤。

规划将旅游业特别单列一章,并提出“旅游总收入达3000亿元,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

柱产业”的5年发展目标。对此,刘月明认为,旅游业属绿色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理应重

点发展。近年来湖北旅游快速崛起,尤其鄂西旅游已呈“井喷”之势,未来有望成为现代产业

体系中亮丽的一翼。

多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纳入湖北十二五

规划

2011-04-02 13:06:00 来源:湖北新闻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提要] 继续加大对三峡、丹江口等库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

作,妥善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持工作,加强湖北内地西藏班、

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湖北新闻网武汉4月2日电 (尹秦玲)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多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项目纳入规划,分别是:

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恩施州的交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等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继续支持恩施州及其他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发展。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地区“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散居少数民族乡镇“1+1”对口帮扶活动,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

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峡、丹江口等库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妥善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切实做好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工作。

支持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持工作,加强湖北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建设好省广播电视基地、省图书馆新馆、省博物馆扩建、荆楚文苑、湖北戏剧牡丹园、省民族文化宫等重要文化工程,加大市州图书馆、博物馆(包括土家族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力度。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

湖北未来5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值力争破万亿

武汉综合新闻网 www.cjn.cn

发表时间:2011-04-03 08:46

来源:长江网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长江网讯】 (楚天金报)翻看“十二五”规划,一幅未来产业之路的画卷徐徐展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响亮而明确的口号,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湖北产业的主攻方向。

湖北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说明,转型是必然之路。数据显示,湖北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结构“偏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全省轻重工业比例达30.1∶69.9,且产业链条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产业转型出路在哪里?《规划》给出答案:“十二五”期间,湖北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3.6∶49.1∶37.3调整为10∶47∶43。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省“十二五”规划咨询专家秦尊文表示,在省定的7个指标中,有3个是关于产业比重的调整,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要调整到10:47: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预期达到15%。“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湖北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位置,这正是对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落实。”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省新兴产业产值将力争突破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有关专家分析,这既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保持一致,为今后争取国家支持创造条件,又突出了我

省的优势和独特性,有利于迅速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同时,我省还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从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面临的战略任务、发展环境及政策选择

新闻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张军扩 新闻来源: 日期:2011-1-18 14:54:46 浏

览次数:1245

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正面竞争,遭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估计,直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占全球的份额还在1/3左右。但之后一直下降,辛亥革命前后降到9%左右,新中国成立前后降到4.5%。经济的落伍使得国家和人民遭受了近百年的欺凌和屈辱。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梦想和不懈追求。

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审视“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战略任务

从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78年的近18倍,年均增长率达9.76%,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根据世界银行计算,1978年时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仅为1.8%,日本为11.5%,美国为27%;而30年之后,2008年中国增长到7.1%,仅次于日本(11.5%)和美国(23.4%),居世界第三。而如果按购买力评价法(2005年国际元)计算,中国2008年比重升至11.3%,高于日本的6.2%,低于美国的20.3%,位居第二。

二是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到自豪,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根据200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7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71.1岁的水平;同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到93%,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三是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引领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它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动力,而且能够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兼顾和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巩固政治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应对

各种挑战的能力。

在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较低,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现代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些差距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战略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1/10。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二是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根据联合国工发展组织的数据,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5.6%,高于日本的15.4%,不及美国的19%,居世界第二;但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必须提高全面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生活水平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既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制约总需求潜力的释放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这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四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五是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EPI),我国在其2008年报告所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总体而言,“十二五”时期是世界经济复苏并逐步发展的阶段,但增长速度难以达到2003-2007年的水平。预计“十二五”期间,发达国家总体年增长水平将在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可以保持在5%,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尽管保护主义会有所上升,但不会成为主流。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保护主义只是短暂的逆流。从长期看,保护主义措施也不符合发达国家自身战略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在着力推进的技术创新一旦获得突破,必然会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同时也应看到,为应对危机,一些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迫于国内利益集团压力采取了有悖全球化趋势的保护主义措施;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不排除依然有一些国家根据自身狭隘利益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另外,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产业

水平的提升,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正面竞争,遭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多。 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

四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这对于我们来讲既隐含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一方面,在实现技术赶超及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等方面,我国具有市场潜在规模巨大和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的优势,可以籍此在某些技术领域迈入领先行列。但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占优势的局面不仅不会改变,甚至其创新能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尽管科学界对IPCC的研究结论还有争议,但只要社会舆论普遍接受这个结论,特别是只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国的政治家普遍认为它是个问题,就会对我国的发展形成真实的压力。当然,也要看到,减排对我们来讲也不完全是坏事。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是国内总需求潜力巨大,但有待进一步释放。十二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问题在于,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受到一系列制度和结构矛盾的制约。目前,内需相对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七是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孕育和显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仅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逐步减弱,而且我国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我国在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也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加有利的条件。

八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十一五”期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发展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诸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使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差距也趋于缩小。但是,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

“十二五”政策选择: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着力解决好内需潜力巨大与释放受阻的矛盾。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着力解决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和新优势形成缓慢的矛盾。关键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三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力度。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可归结于一个主要矛盾,即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与新阶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推进资源价格、社会性规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企业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因此,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末使我国经济再迈上一个新台阶,既是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现实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二是着力创新和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全面创新能力,除重视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外,还要重视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位置。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与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相关的服务业。 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的宗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要进一步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覆盖不全、碎片化、难接续、水平低等问题。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住房保障和医疗卫生等。着力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重点是解决农民工的“半拉子”城市化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地方政府吸纳人口的积极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节约和城镇合理布局。加快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为手段,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发挥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集聚人口的作用,提高经济活动聚集与人口聚集的协调性。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努力抑制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积极扶持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六是进一步增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这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难度很大,但别无选择。为此,要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等,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1日09:34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武汉12月11日电(记者戴劲松、吴植)第一次举办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

第一次承办全国最高艺术盛会,第一次实现长江“穿隧”构想,生产总值第一次迈过1万亿

元大关,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率先在国内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

设综合改革„„在“十一五”即将走完的5年岁月中,我国中部省份湖北取得了一个个里程

碑式的辉煌成就。

站在新高度,应对新挑战。未来5年间,按照中央对中部崛起的战略要求,湖北将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着力调整绿色能源结构,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实现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让自主创新培育转型发展的引擎

今年以来,湖北省一直大力打造“招才引智”这一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湖北省

副省长田承忠说:“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他表示,湖北将围绕重

点产业的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产业聚集,设立100个自

主创新岗位,组建100个左右的自主创新团队,促进科学家和企业家联手。

为了将人才“为我所用”,湖北不断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今年10月,中关村与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创新与先试先

行。协议签署后,中关村将支持东湖开发区设立高科技产业园,专门承接中关村园区企业进

驻,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生产等各类经营活动;东湖开发区通过政府采购、

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中关村企业落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东湖开发区自主创新办主任卢胜介绍说,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使两大自主创新

示范区可以优势互补。而对那些到光谷发展的中关村企业,光谷最新推出的股权激励等14

项优惠新政,以及以往政策都将适用,并且还将针对这些企业制定更细政策。据统计,东湖

“人才特区”建设一年来已集聚高层次人才242人,吸引了1万多名人才前来创业,新创办

企业近2000家。

刚刚更名的襄阳市(原名襄樊市)虽然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经济仍欠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资金、少技术。市委书记唐良智说,我们求不得所在,就力求所用。近年来,全市用市场手段与省内外高校密切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襄阳市一家企业在复旦大学建立实验室,另一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009年,全市申请专利达2302件,是2006年的两倍。

用绿色能源铺就提速发展的轨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触动的就是能源结构调整。湖北水能资源相对丰富,以三峡工程为首的鄂西水电中心举世闻名,但总体上“缺煤、少油、乏气”。为此,国家和地方接力进行的几大绿色能源工程,正逐步扭转这一尴尬境地。

11月2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未来数年内快速提升湖北的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有效改善湖北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紧接着,12月5日,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湖北段正式宣告竣工,引中亚各国的天然气进入湖北,而列入规划且即将上马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也将途经湖北。 中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孙龙德介绍说,按规划,到2015年,中石油向湖北的年供气量将达到60亿立方米。此外,中石油还将优先考虑在武汉市建设化工品物流中心,在充分满足湖北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辐射江西、安徽、湖南等区域市场。

尤为令人注目的是,继“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入运营后,“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开始启用。这一纵一横两条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特高压线路在湖北会合,不仅提升其全国“能源中枢”的地位,而且也将有利于该省摆脱“年年电煤闹饥荒”的困局。

湖北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勇介绍说,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线路打通了华北向华中的输电通道,将华中电网跨区送电能力比2008年增加了3倍,比2007年增加了10倍。在应对2010年初的冬季用电高峰期间,通过特高压交流工程每天向全省输电接近2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天多送原煤1万吨。

更让人欣喜的是,湖北省一度进程缓慢的核电项目开始提速布局。就在第一个核电项目——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核电站前期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该省的第二个核电项目——松滋县陈店镇核电项目选址已进入可行性研究审查阶段。同时,湖北省正在武汉市郊规划建设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核电产业园,并力争3至5年内打造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国内一流的核电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以辐射优势引领共谋发展的格局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武汉乃至湖北位于“中部之中”的地理优势再度凸显。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呈扇状辐射不同,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呈网状辐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陶良虎认为,中部崛起、“两型社会”、自主创新示范这三项国

家战略相继落户湖北武汉,也折射出这一地区将在未来国家经济版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1年前,国家定位武汉为“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11年后,国家明确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武汉为中心,湖北正加强高铁和其他交通的衔接,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联系在一起,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切入点,全面推进铁、水、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未来5年,预计湖北省境内铁路建设项目达30个。”湖北省发展改革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境内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2798亿元,相当于每天完成1.5亿元。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建成,5年后,湖北铁路营业里程将达5852公里,4小时以内,市民搭乘高速列车南到深圳,北抵北京,东进上海,西至四川、重庆。

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也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建设中的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唯一的深水良港,其未来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集装箱达到500万标箱。武汉新港上承成渝经济区、下连长三角经济带,中接湘、豫、陕、晋等中部地区,辐射范围广,发展空间大,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可望发挥中部水陆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形成我国中部地区连接海岸线的水上“国际门”。

武汉新港建设投资规模巨大,今后10年的投资预算将超过三峡工程的总投资1800亿元。目前,武汉新港已恢复武汉至上海“江海直达”航线,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不定期货运航线。据透露,武汉新港预计今年的货物吞吐量将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5万标箱,分别增长19.3%和15.1%。

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工作研讨会顺利召开

---第九期

>>字体减小

发布时间:2009-09-23

2009年8月20日,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工作研讨会在省发改委培训中心召开。会议由省科技厅计划处组织我院具体承办。会议主题是围绕厅制定的《湖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方案》征求省直主要厅局的意见。

周爱清副厅长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强调了开展我省“十二五”科技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着力点。他指出,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和区域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湖北科技发展突出存在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够等问题,如何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是我省“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重点。

随后,厅计划处方国强处长对方案的制定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经委、省信息产业厅、省卫生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分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同志围绕方案进行了研讨。

会议认为,省科技厅“十二五”规划工作抓得早,方案考虑比较详尽,重点和特色较突出,并就规划研究专题设置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要求我院进一步完善方案,着手启动课题组的物色和组建工作。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本次专题规划研究工作中,我院不仅承担专题研究团队选取等规划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同时还是专题研究的总牵头单位。

张晓副院长、院战略所所长颜慧超及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信息来源:院战略管理研究所

“湖北省村镇数字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

设备捐赠暨培训会议在谷城县召开

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村镇数字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受课题组长程鹏院长委托,2009年7月30日-8月1日,由杨立新同志带队,课题组前往谷城开展低成本数字化示范应用。 课题组委托示范点谷城县科技局组织“《湖北省村镇数字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设备捐赠暨培训”会议,谷城县任安强副县长、王锦举副县长、县科技局党丹局长以及示范村镇石花镇、五山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杨立新代表课题组详细介绍了课题实施进展情况,就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并与县领导一起向示范村镇授予“示范点”牌匾,赠送了示范设备。

课题组还向示范村镇发放了培训资料,并对课题所开发示范应用系统的使用和维护进行了现场培训。课题组还到五山镇堰河村进行了示范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详细讲解了村务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指导开展了数据录入工作。同时,课题组还收集了示范村镇的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示范应用工作、推进课题实施打下了好的基础。

信息来源:院网络与资源中心

简讯

2009年7月28日,由厅条财处处长易工城主持,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功能系统测试工作启动会在我院召开。测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谢夏副教授、湖北软件测评中心夏启明副主任与功能系统开发方??北京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武汉技术代表首次对接,就平台功能系统优化、性能提升、负载均衡处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性能优化的初步思路和方法。厅条财处史红、刘波,院网络与资源中心夏野软件开发部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信息来源:院网络与资源中心

7月28日,安徽所查新检索中心范文等一行6人来我院开展业务交流,双方就当前查新业务创新与发展、省间查新业务合作、网络资源建设等进行了研讨,院查新检索中心主任赵跃民、网络资源中心副主任杨立新等7人参与交流。

信息来源:院查新检索中心

8月12日下午,根据《省科技关于深入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副厅长周爱清带厅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张金城、厅办公室刘一帆来我院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院领导程鹏、李荣山、汪少敏、黄志文、黄明解及院党委委员李勇、郭建宏参加了此次活动。

信息来源:院办公室

8月21日,由省科技厅主办、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襄樊市科技局承办的“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楚天行襄樊培训会暨专家服务企业活动”在襄樊市隆重举行。省科技厅高新处领导、襄樊市80多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软件公司代表180余人参加了会议。随州市科技局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省科技厅高新处领导、促进中心负责人和省制造业信息化襄樊指导专家还分别对东风有限公司、追日公司和大力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座谈和测评。

信息来源:院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

7月21日,省文明办发文确认我院等472个单位为2007-2008年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我院连续第二次获得该项殊荣。8月20日,在省科技厅党的建设工作会上,我院再次被评为2007-2008年度省科技厅直属系统最佳文明单位。

信息来源:院人力资源办公室

8月28日,潜江市科技局联合市移动分公司在章华花苑召开湖北农技110移动短信服务工作座谈会,副市长肖红军、市科技局局长刘晗、市移动分公司总经理王平方参加会议,我院副院长黄志文、农村信息化促进中心有关人员应邀出席会议,向参会代表讲解了农技110移动短信平台的操作方法。同时,省农技110潜江市农技110工作室还与各涉农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签订了湖北农技110移动短信协会用户发展合作协议。

信息来源:院农村信息化促进中心

“十二五”湖北发展战略机遇期 正视挑战沉着应

发布时间: 2011-03-14 05:2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图为:繁忙的黄石港。

湖北日报讯

周芳

面向“十二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很多,同时挑战也依然艰巨。挑战来自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构建“支点”,我们既要审时度势抓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走内需、外需共同拉动发展之路。挑战来自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面对产能过剩的压力、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削弱,湖北不能重复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构建“支点”,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挑战来自国内激烈的竞争态势。和沿海发达地区比,发展不够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环顾四周,兄弟省份势头强劲,湖北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构筑“支点”,我们必须走加快发展之路。

挑战来自社会转型的压力。2010年湖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过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是经济结构升级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构建“支点”,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民生,顺应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走和谐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难得的机遇期,湖北要实现大的跨越,既要提振精神,又要沉着应对;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又要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既要坚决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结构优

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又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民享。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