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貌新思考

第24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Vol. 24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2

庐 山 地 貌 新 思 考

沈 方

(唐山师范学院 物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在对庐山地质演变、山顶土壤和几处典型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猜想:庐山地貌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的水成地貌,第四纪既无冰川也无泥石流的发生。

关键词:庐山地貌;地质演变;古红壤;飞来石

中图分类号:P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2)02-0077-02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的西北岸,距九江市以南13km ,范围在115°50′E -116°10′E~29°28′N -29°45′N 之间,是长江流域中游淮南山系的部分,面积约1 000km2,呈肾形。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 474m,主要山体海拔均在1 100m以上,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向。 1 庐山地质演变

庐山在前震旦纪(约10亿年前)为浅海相沉积,吕梁运动上升成陆,形成剥蚀面;震旦纪为滨海相和江海相沉积;晚奥陶系上升成陆,剥蚀严重地层缺失;志留纪末又下沉;加里东运动上升为陆,再成剥蚀面,随后下沉形成沉积砂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约7千万年前)白垩纪末期,随燕山运动褶皱形成块垒式孤山,后又经过燕山运动使山体不断隆起,形成断层上升;至此成地垒、地堑构造。新生代第三纪第三系时(约三百万年前),地面剥蚀严重,地层缺失;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至今未止。正如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说:“庐山侧面削壁横亘,瀑布怒号宛若幼年地貌,其四面下降,抑或山体上升,今日容未歇止。” 2 庐山地貌状况

由于庐山地质演变复杂,庐山地貌也十分复杂,主要以断层绝壁、沟壑纵横为主,缓坡、U 形谷、狭长山脊次之。历史上对其地貌的形成原因解释颇多:

2.1 泥石流型

根据堆积扇泥砾层厚度、粒径、磨圆度随距离而变化,砾石的组构和粒度分析,是泥质充填物。X 光衍射分析为湿热变化,孢粉实验推断是温暖气

候环境(李四光认为是间冰期温暖条件下形成的)。 2.2 冰川型

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庐山地貌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在第四纪庐山曾受到三次冰期侵扰: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它们分别与同时欧洲四次冰期(贡兹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玉木冰期)的前三次相对应(我国第四次冰期为大理冰期,李四光先生认为没有在庐山出现)。其主要证据:(1)冰斗:三叠泉、大口瀑布等;(2)U 形谷: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厂等;(3)角峰:九奇峰、犁头尖等;(4)刃脊:含鄱岭、大月山、牯牛岭等;(5)冰碛物:飞来石、蛤蟆石(已塌)等。

另外,还有斜坡蠕动型、后期填充型、溶沉扰动型等解释。 3 庐山气候状况

庐山处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北滨长江,东临鄱阳湖,具有许多气候上的特殊条件。

山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山顶牯岭镇气候温和,年均温11.9℃,极端高温32℃,极端低温-16.8℃,年平均降水1 918mm,雨日168d ,相对湿度年平均78%以上,冬季有短时积雪,常出现雾凇,年平均日照量1 932.7h ,蒸发量1 016.5mm ,年平均大风日163d 。现在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冰川作用的。依据李四光先生提供的冰斗位置可知:大姑冰期时雪线高度应在海拔400~600m之间。由对流层温度绝热递减率每升高100m 温度下降0.6℃推测,当时山顶的年均温应该至少在-5℃以下,年均温比现在下降15℃,相应山下年均温为4℃左右。

────────── 收稿日期:2001-09-24 作者简介:沈方(1970-),男,浙江嵊县人,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地理教研室讲师。 - 77 -

第24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由此推断我国北方大部分山地应为冰川所侵扰,但是我国北方山地很少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4 庐山土壤分析

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带如下:

海拔400m 以下的山麓土壤为红壤和黄壤,与现今气候相适应,红壤多见于侵蚀强烈、淋溶较强、植被稀疏的山麓和丘陵;黄壤则发育于排水不良、水化作用较强的沉积阶地上。

400~1 000m为山坡黄壤和山地棕壤,其上多发育有常绿阔叶林和夏绿林。由于气温开始降低,雨水增多,土壤湿润,黄壤多见于低山坡地,棕壤多见于较高山坡。

1 000m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出现在原生林破坏后的荒草下和山顶。

在观察土壤剖面后发现:本应是自山下到山上不断变薄的土层,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异常,最为典型的是大月山和大校厂。这些地方的海拔均在1 100m以上,表层土壤为山地棕壤,但棕壤下却是厚度达60~150cm的红壤,红壤下是厚度达几m 的已风化粉砂岩,显然此红壤应为古土壤。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发育成红壤需要相当高的温度与湿度。根据现今条件看,要形成红壤,年均温至少应在15℃以上,降水应在800mm 以上。如此厚度的红壤和已风化粉砂岩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如果此红壤是在第四纪间冰期时形成的,那么,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差达20℃以上,这一变化显然是惊人的;其次,发育如此厚度的红壤所需要的温暖时间至少也要几十万年,这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频繁交替出现显然不相适应;第三,如果此红壤是在间冰期形成的,那么,其后冰期的冰川作用一定会把它剥蚀殆尽的。因为在最后一次冰期至今温度一直没有大幅度升高,所以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冰期后发育成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假定:此红壤是第三纪发育而成的。第三纪时,世界气候普遍温暖湿润,也符合红壤形成的条件。 5 典型地貌分析

李四光先生确定冰川活动的典型地貌有多处,最著名的要数飞来石和大校厂谷地冲沟。

飞来石:飞来石又名“石桌”,由上、下两石构成,下石深埋土中。岩性属震旦南沱组长石英砂岩,夹石英砾岩,节理密度小,容易崩塌滚落。其上、下石的长、宽、高分别是5.6m 、8.9m 、2.9m 和6.1m 、4.5m 、4.5m ,合重几十t 。在实地勘测中,我们发现上、下石均有5条岩脉,如将上石顺时针

- 78 -

旋转50°,则上、下石岩脉吻合,岩脉间距均为50~60cm。另外,下石磨圆度远高于上石,且无羊背石的丁头鼠尾擦痕与背面的拔蚀痕迹。由此可以猜想:上、下石并非是不同地方而来,显然极可能是同一岩石破裂旋转所致;而且,飞来石所在谷地曾经有长期流水经过,但水面不足以覆盖巨石,仅在巨石中部,季节性冻蚀将巨石中部侵蚀较深,上半部受重力影响发生断裂转向,形成现今状况。

大校厂谷地冲沟:大校厂谷地冲沟在芦林盆地附近,从北支沟头到公路约百米,谷宽10~15m。沟壁直立切割深度达6~8m,切入强风化的牯牛岭层。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7m,可以分为三层:

(1)橙黄色巨砾层,厚2~2.5m,底部混杂次圆和圆形卵石,并有亚粘土镜体。砾石直径达1m ,多铁锰锈斑和桔红色粘土薄膜包裹。砾石间隙填充物硅铁铝率为2,说明沉积物源地为红壤型风化环境,动力为洪水或泥石流。(2)暗棕色沙砾石层,直接覆于巨砾层之上,为逐渐过渡层。粒径明显减小,较大砾石集中成层,形成明显的石线。此层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说明沉积后又经湿热风化,而且有粘粒被向下淋溶,形成下伏巨砾层,砾石表面的桔红色粘土薄膜是山坡岩屑和土体蠕动的产物。(3)棕黄色土层和巨砾层,厚1~2m,集中于顶部,叠瓦状排列,有的出露地表成串状掩埋状态。

冲沟剖面揭示了庐山海拔1 000m 以上地区,第三、第四纪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沉积过程依次更替的历史。首先,是一个延续很长的湿热风化时期基岩被深度风化,同时山溪流水作用沉积了初始冲积相砾石层,卵石有相当好的磨圆度。接着,发生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带来大量巨砾层。此后,是长期的坡面蠕动,沉积了以明显石线为标志的暗棕色沙砾层,顶部发育无网纹的红土。再后,气候剧变,沉积物色调由红变黄,在干冷气候下形成与下覆土相当的土层和砾石层。全新世,气候转暖变湿,在棕黄色土壤母质上发育山地棕壤。 6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庐山地貌并非在第四纪由冰川或泥石流形成。而是在第三纪湿热气候条件下,其表层风化严重,形成红壤和风化壳,这时有过泥石流,将红壤与石砾参杂物堆于谷地;山顶及山脊处,植被稀少,水流冲蚀严重,岩石难以风化依旧裸露;山体下部崩塌较多,瀑布、水潭多见。进入第四纪,气候多次变冷,但并无冰期,只是季节性结冰,基本保持了第三纪(下转第81页)

高卫哲:应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与应用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建生.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2):64. [2] 曲宗湖.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48-149.

[3] 李正辉.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P.E. Teaching Pattern Should Be Guided by Phylosophy

GAO Wei-zh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on the existing P.E. edu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s, guided b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cont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P.E. teaching patterns are expatiated on. Emphasis is put on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and changeabilities of P.E. teaching patterns, the radical idea is modified that the best pattern has its advantages, and the idea is put forward that P.E.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the nature, essence and disciplines. The main idea is advocated that pattern building is for no pattern.

Key Words: P.E. teaching; teaching pattern; limitation; changeability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上接第78页)的地貌。由于山体不断上升,气候变干,瀑布水潭升高水量变少或干涸,形态极象冰参考文献:

[1] 李四光. 冰期之庐山[M].1937.

[2] 钱定新. 庐山旅游介绍[M].湖南:湖南地图出版社,1998. [3] 李天杰, 等. 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杨景春. 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斗。也由于气候变得冷干,所以并无大规模泥石流产生。

Physiognomy of Lushan Mountains

SHEN Fang

(Physics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Abstract: The author bases a guess on the analysis of soil at the mountaintop and several typical landforms at the Lushan mountains: the landforms of Lushan mountains is shaped under the warm and moist climate, or is shaped by water eroding glaciation formed earlier.

Key Words: landforms of Lushan mountains; geologic history; red barnyard; glacier table

责任编辑、校对:于生存

- 81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