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_独坐敬亭山_望洞庭_忆江南_教学设计

本版主持/高瑞卿

创新设计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荥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诵读为主,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

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

筲特级教师刘仁增

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设计意图】盘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建构,变静态的吸收为动态的表达。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看注解理解词句;(3)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4)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5)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

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

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

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2)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整体把握内容,为深入体会诗情,感受诗境铺平道路。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测: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画众鸟”和“孤云”,没有注意“尽”和

去”,可趁势作如下教学。)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

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

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设计意图】这两句诗中,“众鸟”和“孤云”是很吸引学生眼球的,而“尽”与“去”、“闲”却容易被忽略,而这三个字恰恰是理解的关键。所以,教师提供空白的画面,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思维,深刻感悟

诗句。

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

,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2010.

7~8/C

65

“““

创新设计

本版主持/高瑞卿

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独”是很狐独,这里却写“相题中的

看两不厌”,这不矛盾了吗?

3.释疑。

(1)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结合理解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镜未磨”。)

银光闪闪、水平如镜、略带水雾,示:波光粼粼、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

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够,也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已”,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设计意图】这两句是诗旨所在,学生理解有难度。先让学生质疑,再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介绍写作背景、推敲语言内涵、把自己当作诗人等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感受到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体味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纵情山水的无奈。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

诗。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后,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升华感情、加深体会的有效方法。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66

2010.7~8/C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

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观看画面、提供词语,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阅读兴趣,为理解诗句、丰富想象、创意表达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

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经过反复朗读,伴之于自学检查,使初读目标得以真正落实,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湖光秋月潭面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

板书。朦胧迷人的湖光柔美似水的

秋月波光粼粼的潭面苍翠欲滴的山水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

美。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往之。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

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

说:(1)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到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2)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

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设计意图】

阅读感知—事物联想—情境练说—情感朗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再加上多媒体运用、展开想象、语言品味,让洞庭湖的优美意境一一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定格,让诗句的内涵和精妙,一一让学生得以感悟、品味,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内外作业:

(1)在生字书写本上写生字。(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3)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词、图画等资料。

【设计意图】

将课本知识有效地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文本内容的单一性,丰富知识视野,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第二课时

学习《忆江南》。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2.春天是美好的,古来今往,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

。(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让学生介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

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

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

“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

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

解;二是江南究竟

“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本版主持/高瑞卿

创新设计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

“江花”到底指什么?(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性。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1

)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朝阳”。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朝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

朝阳,使江花更艳,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有光彩了,绿水也显不出那么碧绿澄清。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

2010.

7~8/C

67

“““

创新设计

本版主持/高瑞卿

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出示练习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进行配乐诵读。

诗词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了学生个性。

【板书设计】

)。验过江南之美,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蓝

南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

因此,品。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美景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习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末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衬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沉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词,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

68

2010.7~8/C

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古诗词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1.比较学习。引导比较异同:这三首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自己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

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歌、写小散

文、写导游词等)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忆江南》的其他两首词。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自学同题诗词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

【设计意图】

正如《忆江南》一词所描绘的美景一样,该板书也颇具美感。一是生动的形态美。外轮廓四个椭圆形线条流畅舒展,富有张力,加上中心的小圆,构成一朵艳丽的花瓣。其中,四个椭圆的线条为红色,小圆为金黄色,色彩鲜艳,具有视觉冲击力。二是丰富的内涵美。本

板书紧扣中心词“忆”进行设计,以忆江南”为中心,呈辅射式展开,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

如蓝”是“忆”的原因,也是“好”的具体表现,点化了词的核心内容。而空白的两个椭圆,则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选用已有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名句,进行重新填补,使江南好”的意境得以丰富和饱满。三是内容的结构美。板书以“江南好”起头,“能不忆江南”作尾,完全是整首词的形象再现,它点明了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学生看着这首词,就能很熟练地完成背诵。

【教学反思】

在对话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必须预留“三个空间”:

1.学生文本阅读的空间。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一诗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已,只好以山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行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

“““

本版主持/高瑞卿

创新设计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荥荩教学设计

筲傅结龙

【设计理念】

本设计立足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留给学生诵读时空,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词、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2.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布置学生查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为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背诵导入

1.师谈话: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个性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

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浩如烟海。在过去的学习中,你们都记住了很多古诗词,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得多。

2.学生背诵古诗词。

3.师谈话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和范成大所作的《四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词的欲望,让学生在背诵古诗词中感受乐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乡村四月》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师揭示板书诗题,学生读诗题、理解诗题。“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晚春的时节。

(2)学生交流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诗人翁卷的资料,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简要补充。

【设计意图】交流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诗人,与诗歌描述的情境产生共鸣。

2.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

(1)自读理解。

①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了”字,读准“蚕”等生字;

③再读诗歌,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自读理解。这已有的知识、

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诗歌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小组交流。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交流时可要求学生先就诗文在图中找景物,后就图景读诗文。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可这样指导:①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指图,检查学生是否大体理解诗句;

②再让学生对照插图说一说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

通过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想象,“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也应肯定。

2.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古诗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

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

3.师生情感互动的空间。古诗

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

词具有语言凝炼、意象丰富的特点,的意境之中。

2010.

7~8/C

69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