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法本意整理 四圣谛-苦集灭道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四圣谛 — 苦集灭道】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讲说的是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伟大慈悲的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如法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按照佛陀所教导的正确路径方法,依次第努力不懈地修行,最终就可出离轮回解脱生死圆满回归本源。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一)苦处:

(1)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1、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2、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A、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B、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C、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2)、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二)苦相:

(1)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

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也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2)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

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坏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

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臭脸相对;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生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

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大慈大悲的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

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逐步清净身口意,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

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又如何能自觉觉他践行菩萨道呢?所以学佛首先要修持己身,要誓断一切烦恼。

所谓「烦恼」,我们借比喻来说明:即最大的中心主帅就是「我执」;主帅下有贪瞋痴,就好比各军的总司令,它所统领的中阶干部,曰「中烦恼」,下面的部卒,就是「随烦恼」,总计有八万四千烦恼。众生与我之所以有种种苦,皆因无始以来迷失本性,妄心造作积集了种种烦恼,所以菩萨行者当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拔除一切烦恼以更好的度脱众生。因为有愿力,这心念就会产生力量,自然就能把烦恼降服。假使没有发大愿心,烦恼一来,没有力量对治,就易被烦恼给吞没、打败,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修学佛法首先要立愿,愿心要广大,由愿起行。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陀经典揭示了宇宙真相,阐述了生命真理,八万四千法门皆是解脱生死明了生命本质的智慧路径方法。菩萨行者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提升自身德行修持,在《华严经》中,一直鼓励菩萨要广学多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里的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要不舍一法。进而了佛真意、明理而行,用佛说的无量法门,来对治众生无尽的烦恼,用种种法门来帮助利益他人,才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

所以今日的学道者,不可执着某一法门,而排斥其他法门,不可重此薄彼,法法皆好,协机为要。同时,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菩萨为度化众生,更应具备多方知识及能力,例如现在的科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等等都需学习了解并掌握。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是至高无上的,成佛虽然不易,须经「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可成就。

所以菩萨发心以成佛为目的,需激发内在的良知正念,在自己深受法益之际要深感诸佛对我们的慈悲救度深恩,知恩感恩,继而升起真切的报恩心,发出坚固的菩提愿,方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勇往直前,精进不懈地修行,以实行效法诸佛本愿誓成佛道,无我利他,广度无边有情同等彼岸。所以大乘行者,都应发起“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广大愿心。

其实,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瞋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大乘的四弘誓愿,即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起的深誓弘愿。智者大师曾在《摩诃止观》卷一说明:四圣谛的意义发展,就成为四弘誓愿。因为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就要实践菩萨道,就要以四弘誓愿来阐扬四圣谛的真义。

因此《璎珞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便能与人作良佑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兴建弘誓不自为身;欲于空际济度众生,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成道品第十三〉)

从这一段经文中,足可看出四圣谛中已有四弘誓愿的义蕴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经》中,常以广、无量、无上来形容,与「四弘誓愿」的说法不谋而合。例如:

佛陀开示法要时,说:「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汝当受持,广为人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阿梨吒经第九》)、「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弟子闻法则说:「我今闻已,得广知义。」(《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十》);修行则以「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经第十一》)、「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经第八》)、「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作福。」(《中阿含·后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中阿含·双品马邑经第二》)、「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比丘广学多闻,

守持不忘,积聚博闻,」(《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故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长阿含经》卷第八)、「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长阿含经》卷第八)等。

佛陀不但一再勉励弟子要「广大修习」、「广施作福」,乃至说到功德、慈心、愿力时,则说「无量功德海」、「获无量福」、「无量众善」、「修四无量」、「欢喜无量」、「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量思惟」、「忧恼无量」、「度人无量」、「无量无限」、「无量闻」、「无量智」、「安隐无量」、「无量心」、「使人悦无量」、「致问无量」、「无量寿」、「受乐无量」、「无量生」、「无量善修」等;以及以「无上正法」、「无上正真觉」、「佛为无上尊」、「如来无上智」、「求成无上道」、「无上证」、「无上梵行」、「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无上士」、「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

甚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说「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以及《杂阿含经》卷五十说:「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此中,「生死已尽」,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重担已舍」,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梵行已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作已办」,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灭圣谛】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即是断有漏的苦因苦果,而得无碍自在的解脱道,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除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也就是不再有造作苦的业因,苦的果报也就自然没有了。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一)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不是在

这里,也不是在那里;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二)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又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

《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又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

【白话经典:熄火喻 (涅槃)】

经典出处:中部经典·七二·婆蹉防 多喻经

杂阿含经·三四·二四见

在舍卫城的祗园精舍,一日,有一个异教徒的思想家——婆蹉来拜访问佛陀。在交谈中,谈到解脱的问题。

“世尊!照世尊的教示,解脱的人究竟去哪里投生了?”

“婆蹉!在我的思想里,并没有这种去某处投生的想法。”

“那么,是不是不去任何地方?”

“所谓去,或所谓不去,这样想,就已经不妥当。”

婆蹉一直离不开“解脱者死后生于何处?”这种想法,因此听到佛陀的说法,他就弄不清个中的道理来了。此时,佛陀是以问答的方式,来启发婆蹉领会。

“婆蹉,让我来问你,然后,照你所想的来答复我好了。现在眼前有一把火在燃烧着,你会怎么说?”

“世尊!我只能说火在燃烧啊!”

“是的。如果我问你那把火为何燃烧,你会怎么说?”

“我只能猜想是因为有薪柴才燃烧啊!”

“是的。如果那把火熄了,那么你会怎么说呢?”

“我只能说火已经熄灭了。”

“婆蹉!如果再问你那把火熄了之后去了哪里,你会怎么说?” “那要怪问得不妥当;有柴则有火烧,无柴,当然无火可烧了。熄了的火,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吧!”

借着这个观点,佛陀来说明“解脱涅槃”的说法。从“解脱而到涅槃”与“死后到天上再生,”两者完全是两种想法。狂心顿熄,即为菩提。因为无明燃起贪嗔痴,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倘若能了知其烦恼的存在,来断绝烦恼的根源,烦恼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烧了。如此,清净而安宁的人生即时就可以到来,这即是解脱烦恼而到涅槃的意思。“涅槃”就是指熄灭之火状,而达到不生不灭安详自在的境地。

【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道谛的内容包括:佛陀所说、所制的一切正法律,又名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都是道谛。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具体的基础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此八正道共有八个项目,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可以灭除苦因苦果,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

(一)正见:即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真实的见解。确切地说,就是经得起三法印、四圣谛理检验的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有了正见,才能对事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见,只有将正见作为基础,才能精进不懈地修行。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二)正思维:正确的意识或观念,即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正思惟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引导我们走正业之路。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三)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具体说即戒止如下口之四恶业:

(1)不妄语欺骗。

(2)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3)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4)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讲合理、真诚、友善纯洁的话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活动及工作,即符合佛法教理的正确行为,此为对治身、口、意中的身业,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作一切恶行。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五)正命: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谋生手段的生活方式,远离各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职业以求活命的做法。比如: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六)正勤:即正精进,指正当的努力,即依照佛教教理离恶向善、精进修道。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也就是努力为善,努力断恶。《大智度论》中以四正勤为精进的目标。四正勤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七)正念:指正当的意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包括对三宝不坏信力,对缘起不执非他,对因果不生谬见,对生死不起迷惑等。

佛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纵然在五欲浑浊的环境中,仍不为它所染污。所以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八)正定:是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而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内心不为外相迷惑而散乱。

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1)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2)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总 结】

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八正道能净化众生的身心。由八正道统合为戒定慧,由戒定慧衍为六波罗蜜,都是道谛。理虽顿悟,事须渐修。修行是有过程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减灭多少苦;按照佛陀教诲的正道次第恒久修持,会逐渐地减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烦恼的困扰,自觉觉他,福慧双修,累积资粮最终脱离轮回生死苦海究竟解脱。

【找回自己】

佛陀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之后,往伽耶度化三伽叶,途中天气炎热,在一座树林的大树下休息。这时,一群青年人闯进来,东寻西找的,看见佛陀坐在树下,就问佛陀道:

„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逃到这里来?‟

佛陀询问之下,原来他们都是附近的良家子弟,今天都带著妻子到这里来游玩。其中一个还没有结婚的青年,他找了一个妓女带著来参加。

不意大家正玩得高兴时,那妓女偷了他的财物逃走了,因此他们才来追寻那个妓女。

佛陀说:„年青人呀!你们以为,是寻回逃走的女人要紧呢? 还是寻回自已要紧呢?‟

有一个青年人回答: „当然是寻回自已要紧啊!‟

„年青人呀!你们坐下来,我来教你们如何寻回自己。‟

一群青年人坐下来,佛陀很严肃的为他们讲说:什么是正当的生活,什么是四圣谛和八正道。这群青年人都还相当纯洁,听了佛陀的说教,都皈依在佛陀座下。

【古正觉道-八正道】

在祗园精舍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忽然想起了在菩提树下得到正觉的光景,做了如下一个譬喻:

“比丘们呀,有一个人迷路在没有人烟的森林里,偶然发现古时候的人所走的古道。这个人就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终于看到了一座古城,那个古城为园林所环绕,在池塘里漂着美丽的莲花,是一个令人心神恬逸的古都。”

这个人回来就禀告国王道:“但愿在那边赶快重建一个城市。”国王听到这句话,甚感兴趣,就命令大臣到那里造城。后来,那个城市的人越来越多,极尽繁荣。

“比丘们呀!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古时候正觉者所走的古道。”

古时候正觉者所走的古道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八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定等八支的正道。

比丘们呀!我沿那一条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死,也知道了老、死所存在的缘因。并且知道如何去克服老、死,并且发现能克服老、死的实现之道。

比丘们呀!我知道这些事,就将这些事教示于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人们。所以,这一条道理为好多人所知道,极尽荣盛扩展,以至于今天。”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由佛陀所觉悟的这条道路实为一条人生究竟安乐之道。这条道路虽然由佛陀所发现,并由佛陀予以教谕,不过对于佛陀本身来说,这只不过是发现古时候正觉者所走的古道而已,佛陀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启示了究竟安乐的道路,对佛陀而言,这只不过是善用人人本具的永恒觉性而已。

【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

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

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

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忏悔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

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