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英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_对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质疑_袁小鹏

高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M ODERN E DUC ATION S CIENCE

2006年第5期

是精英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

——对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质疑

袁小鹏

[摘 要]精英人才是一个内涵宽泛、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 研究型大学以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是一种不恰当、不科学的提法, 这种提法有着多方面的负面作用与效应。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定的办学层次,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地定位为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 精英人才 研究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 05—0007—03[作者简介]袁小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研究员(湖北黄冈 43800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研究型大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 是否应当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有定论的说法。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反复强调, “研究型大学应该永远培养精英”; 有些研究型大学的领导也不假思索地提出, 他们的学校必须始终坚持“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毫无疑问, 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特征,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也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别上。那么, 研究型大学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精英人才, 这样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是否科学、恰当呢? 笔者表示怀疑。

首先, 笔者不赞成在高等教育领域里过度地张扬精英人才和精英教育的理念, 因为精英人才或精英教育的思想观念与片面、狭隘的英雄史观有着某些内在的契合, 这种思想观念的倡导与实施不利于社会主义大学里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不否认英雄人物亦即精英人物或杰出人物的作用, 但英雄史观的一个根本缺陷, 就是抹杀和否认人民群众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同时又不恰当

地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而在青年大学生中不断地强化精英教育的理念, 容易导致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朝着英雄史观的方向倾斜。传统的精英人才理念, 不仅只是对精英人才所作出的社会贡献的认定, 更是意在强化精英人才应当具有高于一般普通民众社会地位的观念, 体现了这些所谓精英人物自身的一种优越感。同时,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 旧时代精英教育的实践及其理念还都带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偏见与歧视。当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那些带有明显阶级偏见的精英理念及其教育模式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抛弃, 精英人才和精英教育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和要求。而且,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各类杰出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聪明才智。从这样的意义上说, 我们并不一概地反对精英人才和精英教育的理念。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精英教育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精英人才理念所包含着的英雄史观的倾向, 以及现实社会中为造就精英人才而采取的手段,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在这一问题上, 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具有比较清醒和自觉的认识。

其次, 研究型大学以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 这

种提法本身不科学。其理由有二:第一, 精英人才是一个内涵极为宽泛、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国内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在阐述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时说:“什么是精英人才? 简而言之, 他们将来应当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其中不乏领袖、大师级人物。栋梁、骨干和领导者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是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同意这种关于精英人才的表述, 因为就精英人才这一概念来说, 这是一个比较妥贴的说法。但是, 作为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表述, 精英人才这一概念就显得过于宽泛, 缺乏科学性。按照这位校长的解释, 精英人才是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那么, 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们怎样给这种精英人才设定一个比较具体的培养规格和模式? 如果精英人才即“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那么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人才概念, 我们是否可以说, 上至国家领导人, 下到工厂车间的班组长, 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视为不同社会层面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因为车间班组长们就是工厂里的生产、技术方面的骨干和栋梁。这种精英人才模式与研究型大学或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是不吻合的。第二, 按照上述精英人才的理念, 高等教育不可能直接培养出精英型人才, 研究型大学也不是精英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更不是唯一的渠道。在这里, 笔者无意也无力就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进行事实上的判断和分析。在我国现阶段, 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究竟培养了多大比例的精英人才, 社会上的精英人才究竟有多少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来的, 这需要经过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但是, 可以肯定地说, 精英人才的培养或成长必须经过社会实践这一中间环节, 高等教育包括那些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可以为精英型人才的成长奠定某些方面的基础, 但它不能直接培养出精英人才。相比较而言, 社会实践才是精英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许多事实都证明, 那些没有经过一流大学培养甚至没有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人, 经过实践的磨练和摔打, 同样可以成长为精英型人才。如果我们不否认一身正气的公安局长任长霞、新时代的码头装卸工人许振超等杰出人物也是精英人才的话, 那么, 我们就会得出结论, 精英人才不一定非得经过大学教育, 特别是不一定非得经过重点大学的教育。而且, 这样的精英型人才只有在相应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以成长。

¹

另外, 研究型大学大力张扬其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会在客观上形成对一般院校人才培养的打压和误导。精英人才不仅是一个基于数量维度的概念, 同时也是从人才性质特征的角度对人才的一种分类, 即精英人才“是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层面上去理解精英人才以及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那么, 那些一般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类型呢? 从以上前提出发, 相对而言就只能是非精英型人才了。显然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结论。我们当然承认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生构成及其培养目标上与一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但是这种区别不是精英人才与非精英人才的区别。因为无论是作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 还是“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是一种涵义较宽泛的概念, 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 那些普通高校乃至高职高专也都可以培养和造就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精英人才。换句话说, 各个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可以在自己的办学层面上培养出相对杰出的人才,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英人才。将研究型大学与一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作精英人才与非精英人才这样的区分, 不仅在理论上不科学, 对于我们各个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型人才的提法在我国的盛行, 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是因为在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外延、内涵与功能都出现了明显的扩充和扩展。为了使高等教育领域内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都能明确并安于自身科学的办学与发展定位, 人们采用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这样的传统说法, 并对高等教育内部作了这样两个层面的划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于是就有了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 普通院校、高职高专发展大众教育的说法。但是, 如前所述, 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 毕竟是一个不准确、不科学的提法。如果我们认定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生构成及其培养目标上与一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而研究型大学以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提法又不够准确和科学, 那么,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当然应该是研究型人才。

潘懋元先生说:“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

教育分类标准, 中国的高等学校, 似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人才; 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院校, 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律师、教师、临床医师和各级干部; 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术型的院校, 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 一般为专科层次, 少量为本科层次, 有的可以培养硕士生。每类高校, 都可以有重点院校, 都可以成为国内(或省内) 知名, 国际(或全国) 有影响的名牌高校。”我以为潘先生对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里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就研究型大学而言, 潘先生这里所说的“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比那种笼统的大而不当的所谓精英型人才的说法要准确、科学得多。

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人才模式和类型。所谓研究型人才是相对于实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言的一个概念, 研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基于人才职业性质的一种分类。研究型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主要以从事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学术理论研究与创新为职业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 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一表述明确地规定了研究型人才区别于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事实上, 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与那些一般高等院校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就在于这些学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占有较大的比重。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使命, 而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则应当以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 是关于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一种最科学的解说。显然,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非研究型大学莫属。而且, 这种“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种人才模式和

º

类型, 它与“研究型人才”之间更为契合; 一些人

有意无意地把“拔尖创新人才”与“精英型人才”在概念上予以重合, 这是不对的。

最近, 北京大学提出, 将学校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型领导人才。与此同时,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先生解释说:“北大所要培养的创新型领导人才, 并不都是政治家, 也不会都成为国家领导人, 而是具备领导素质、

»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佼佼者。”正如有人质疑的那样, 这种领导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呢? 他们认为:“众所周知, 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型人才, 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是否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等, 而这些都不是学校能培养出来的, 更别说社会阅历和发展机遇了。”依我看, 倒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佼佼者”亦即杰出的研究型人才, 更加符合北京大学这样国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然, 研究型人才与精英型人才也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毫无疑问, 在今天这种知识经济时代, 研究型人才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中的精英人才。但是, 研究型人才与精英人才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概念的外延看, 精英人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精英人才包含研究型人才, 而研究型人才则仅仅只是精英人才中的一个类别或一种类型。在社会群体中间, 精英人才是一个相对的少数群体; 但是, 作为社会“栋梁、骨干和领导者”和“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英人才, 又同时应该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层面和各种行业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认为, 研究型大学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精英型人才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上是不科学的, 因为这样的表述不能准确地揭示这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特色, 而且容易导致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许多误解和分歧。

  注释:

¹ht tp ://jd . sjt u . edu . cn /new s /allnew s /1/4506. ht m º本科教育:高校立校之本[N ]. 中国教育报, 2005-04-01.

»北大酝酿缩小研究生招生规模 培养领导人才[N ]. 北京晨报, 2005-11-10.

¼惠铭生. 惊闻北大要“造”领导型人才[N ].新京报, 2005-11-17.

¼

(责任编辑:袁海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