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性思维角度谈金圣叹对_水浒传_的评点

第20卷第6期VOL.20    NO.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9年11月Nov. 2009

从诗性思维角度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葛  鑫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进行评点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在章法上,运用的是传统诗歌起、承、转、合的布局;在句法上,借用了诗歌对仗的理论,同时在对《水浒传》内容进行评点时,也对此进行了借鉴;在字法上,金圣叹认为《水浒传》讲究炼字。除此之外,中国传统诗歌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景反衬手法及讲究含蓄、虚实结合的特点和强调劝戒讽谏的功能对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也有影响。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小说评点;诗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9)06-0063-04

中国小说的评点很具有民族特色,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众所周知,史学观念的影响无论对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还是对小说评点的影响深远,这一点多有论述。在金圣叹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就多次指出“皆史公章法”,如第一回回中评:“一部书一百单八人,而为头

先叙史进,作者盖自许其书,进于史矣。”第三回回前评:

的八股文对士子的前程如此之重要,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天下所有读书人必经的一道门槛,因而造成了明清八股文式评点的兴盛。”“八股文及八股式的思维方式对明清文学批评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金圣叹受八股文的影响明显,‘起承转合’式的思维在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唐诗评点中得到较

 [1] 

充分的体现。”在文中他提到了《水浒传》评点的特点,

“写金老家写得小样,写五台山写得大样,真是史迁复生。” 第三十四回回前评:“读清风寨起行一节,要看他将车数、马数、人数通计一遍,分调一遍,分明是一段《史记》”等等。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理论方面也是在众体裁中最成熟的。诗歌讲抒情,小说讲叙事,二者似乎不搭界,但这正是中国传统小说创作及评点的特点所在,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中国诗歌理论对传统小说创作及评点无论从形式还有内容都颇有影响,本文仅就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方面谈点浅陋的认识。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理论之一,这一点对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影响颇深。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谈道:“凡人读一部书,须要把眼光放得长。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若是拖长看去,却都不见。”但也有人撰文认为这一点是受八股文创作理论的影响,如钟锡南在《八股论文与金圣叹文学评点》中写道:“明清时期

但到底是受八股文的影响,还是受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影响,即使金圣叹活到今天,恐怕也很难说的清楚吧,“起承转合”之说既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木理论之一,又是八股文章法结构的基木特征,二者的关系如何?蒋寅在《起承转

[2]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3]吴正岚在《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起承转合”的形成》、[4]黄强在《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一文中都有所论述,这

点不是本文论述之所在,所以不过多赘述。同时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受综合合力的影响,很难具体归结到哪一点上,因此,本文只是据所反映的客观文本,从传统诗歌的角度,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金圣叹评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章法:起、承、转、合

章法,是指书法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当这个概念运

7-),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

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6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用到文章写作中时,章法,即布局谋篇,金圣叹将其运用到他的小说评点中。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传》已是件件有。”在第四十九回回中又评《水浒传》道:“文法疏奇之甚,皆学史公笔也。”即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文法,学于《史记》又高于《史记》。那么文本所反映的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呢?中国史书的体例按不同的标准分主要有六种: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在这几种体例中,与小说塑造人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纪传体,代表作是《史记》。《史记》在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时,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史记》的互见法。《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时,也是采取了纪传体,金圣叹在第十七回回中评道:“一百八人中,独于宋江用此大书者,盖一百七人皆依列传例,于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书之纲纪也。”然而在具体地塑造人物时,《水浒传》却没有采用“互见法”,主要运用的却是起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中国传统诗歌的主要的布局方法是起、承、转、合,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以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5]。以律诗为例,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水浒传》在行文时,先是引出人物或事件,起;接着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承;然后创造矛盾冲突,转;最后不忘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结。金圣叹对《水浒传》布局方面的评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整体布局的评点。

对整体布局的评点,莫过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这个方面已有学者进行过论述,张平仁在《金圣叹删评〈水浒传〉的诗性思维》一文中认为:“诗性思维是金圣叹删评《水浒传》的重要动机之一,主要通过梦境和诗起诗结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两种方式的叙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喻示了被删去部分的情节发展,并使作品的意蕴趋于空灵和含蓄;它们的抒情功能大大强化了人生感悟并使其成为作品的第一主题。这

 [6] 

些作法把小说的主题与结构引上了诗化之路。”他主要是

总第20卷

耳。盖始之以石碣,终之以石碣者,是此书大开阖;为事则有七十回,为人则有一百单八者,是此书大眼节。”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因石碣起,因石碣合,那么七十回以后的就是狗尾续貂。在第六十一回回前评道:“最先上梁山者,林武师也;最后上梁山者,卢员外也。林武师,是董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卢员外,又是董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其押解之文,乃至于不换一字者,非耐庵有江朗才尽之日,盖特特为此,以销一书之两头也”,这又是一起一合。在这个整体结构中,金圣叹又以第三十九回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为界,将七十回分为两部分:“忽然一束,其笔如掾。此一段为一部书之腰。”这之前有两次小型的聚义:当梁山聚义了十一位好汉时,金圣叹评道:“总结一句,有笔力,有经纬。”集结了二十一位时,金圣叹评道:“于总结后,……”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之后,又有四次梁山聚义排座次,第四十三回回中评道:“此三字是上来一篇大结束处,非结束李云、朱富而已,直结束劫法场以来也。” 在第五十回回中更评价道:“每每一番大发放后,便有一篇大结束,巨笔如掾,肉眼不识。”第五十七回回中评道:“一段如观群龙戏海,彼穿此接,东牵西掣,极文章之致也。无数大段落,不得不作此大绾结,妙极。”第五十九回聚义时金圣叹评道:“先作一总,次复分说,有章法。”总之,在整体布局上,金评本《水浒传》是以逼上梁山为过程,以聚义梁山为结来布局谋篇的。

第二,对具体人物事件的评点。

不仅在整体的布局谋篇上,金圣叹借鉴了起、承、转、合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具体的人物的评点上也同样进行了借鉴。如第三十四回:“自此梁山泊无一个不钦敬花荣。”金评:“始结花荣传。” 第五十回金眉:“不但结朱仝,并结雷横,谓之两头一结法。”第五十一回回中评:“……柴进传中忽为林冲作结,真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垒块矣。”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如第四回花和尚大闹桃花村,刘太公拜谢了纳还金子缎匹,自下山回庄去了。金评:“完刘太公。”第十九回回中评:“收完阮家老小。”对小事件、小物品的处理上,也极为严谨。如第一回有“诏书毕。”“龙香毕。都有着落”等评语。第六回智深自来廨宇里房内收拾,整顿歇卧。金评:“此句极易漏,此偏不漏。”第十九回回中评:“收完生辰纲。”《水浒传》在做“结”或者说“合”的时候,有时会离起、承、转三部分较远,有的甚至会相差好几十回,这一点却恰恰体现了诗歌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起、承、转、合的布局,能使小说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自然,《水浒传》也没有全面做到起、承、转、合,面面俱道。如在第四十九回回前评中,金圣叹就不无遗憾地说道:“史进寻王教头,到底寻不见,吾读之胸前弥月不快;又见张青店中麻杀一头陀,竟不知何人,吾又胸前弥月不快;至此忽然又失一栾廷玉下落,吾胸前又将不快弥月也。岂不知耐庵专故作此鹘突之笔,以使人气闷。然我今日若使看破寓言,

从内容角度进行论述。换一个角度,如果从诗歌起、承、转、合布局谋篇角度考虑的话,《水浒传》是以“逼上梁山”为主线,的确应“结”于梁山大聚义。金圣叹在第七十回回前评道:“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或问:石碣天文,为是真有是事?为是宋江伪造?此痴人说梦之智也,作者亦只图叙事既毕,重将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来,为一部七十回书点睛结穴

64

2009年第6期从诗性思维角度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爷,村中遇神;李逵取娘,村中遇鬼。此一联绝倒。宋江黑心人取爷,便遇玄女;李逵赤心人取娘,便遇白兔。此一联又绝倒。宋江遇玄女,是奸雄捣鬼;李逵遇白兔,是纯孝格天。此一联又绝倒。宋江遇神,受三卷天书;李逵遇鬼,见两把板斧。此一联又绝倒。宋江天书,定是自家带去;李逵板斧,不是自家带来。此一联又绝倒。宋江到底无真,李逵忽然有假。此一联又绝倒。宋江取爷吃仙枣,李逵取娘吃鬼肉。此一联又绝倒。宋江爷不忍见活强盗,李逵娘不及见死大虫。此一联又绝倒。宋江爷不愿见子为盗,李逵娘不得见子为官。此一联又绝倒。宋江取爷,还时带三卷假书;李逵取娘,还时带两个真虎。此一联又绝倒。宋江爷生不如死,李逵娘死贤于生。此一联又绝倒。宋江兄弟也做强盗,李逵阿哥亦是孝子。此一联又绝倒。”以上是在内容上,金圣叹借用诗歌中的事对、反对来进行评点,通过这些评点使我们对人物的理解更为深刻。

更不气闷,便是辜负耐庵,故不忍出此也。”

对于金圣叹的布局谋篇即章法,许多人用西方的叙事学理论来研究这种叙事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如果用本民族的理论来进行研究是否更合理些呢?因为它毕竟根植于这片沃土。

二、句法:对仗

对仗是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格律诗对仗从形式上讲,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首先,在语句形式上金圣叹评点对诗歌对仗理论的借鉴。第二十五回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金评道:“忽与潘驴邓小闲作对,真乃以文为戏。”第三十四回:“至前面半里多路,早见一簇人马,约有一百余人,尽是红衣红甲,拥有一个穿红少年壮士,横戟立马,在山坡前大叫道:“今日我和你比试,分个胜败,见个输赢!”只见对过山冈子背后,早拥出一队人马来,也有百十余人,都是白衣白甲,也拥着一个穿白少年壮士,手中也使一枝方天画戟。金评道:“奇文奇格。处处皆用散叙,此处忽然用两扇一联法,奇绝。”“这两枝戟上,一枝是金钱豹子尾,一枝是金钱五色旛”,金评:“又一联。”“花荣在马上看了,便把马带住,左手去飞鱼袋内取弓,右手向走兽壶中拔箭”,金评:“亦是一联。”“便下马推金山,倒玉柱”,金评:“又一联。”“人都唤小人做小温候吕方。”金评:“一个古人。”“人都称小人做赛仁贵郭盛。” 金评:“又一个古人,两异名又是一联。”第三十七回:“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金评:“绝妙好辞。青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第四十九回:“只可惜走了扈成那厮。”金评道:“宋江说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汉,李逵偏道只可惜走了扈成那厮,二语天然成对,妙绝。”以上就是金圣叹借用了诗歌对仗中的工对对《水浒传》的部分行文进行了评点。

其次,从内容上金圣叹评点对诗歌对仗理论的借鉴。《水浒传》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是两两相对的。如第二十五回中评:“武大老婆坐在床边假哭,何九老婆坐在床边真哭,闲中一映,灵心利笔。” 第四十二回回前评:“宋江取

三、字法:炼字

炼字,就是经过反复的观察与思考,寻求最恰当的字,来表情达意[7]。一般运用于诗词的创作中,而金圣叹对《水浒传》进行评点时,也对此进行了借鉴与吸收。如第一回:“史进轻舒猿臂”,金评:“字法。”“款纽狼腰”,金评:“字法。” 第三回鲁智深要打一个禅仗,“鲁智深道:‘便依你说,比关王刀,也打八十一斤的。’待诏道:‘师父,肥了’”,金评道:“字法奇绝,争得好笑。”第三回:“众僧听得,只得叫门子:‘拽了大拴,由那畜生入来!若不开时,真个做出来!’”金评:“拽字妙。”金眉:“一路拽字、钻字、塞字、凿字,皆以一字为景”。第五十回:“那花娘。”金评:“字法。李贺诗有花面丫头四字,殊妙。”通过金圣叹的评点,想来这些字运用的确绝妙,让我们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诗歌般的艺术享受。

四、抒情方式、特征及功能上的借鉴

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在抒情方式、特征及功能上有别于叙事性作品,而金圣叹正是通过这些诗性思维的角度来评点《水浒传》,一方面使其评点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另一方面使读者更能深入地体会其中的人物、情节及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曾说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

 [8]乐,一倍增其哀乐”。“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

情景反衬手法,金圣叹对这种对比、反衬手法、反差效应烂熟于心,灵活地运用于他的小说评点中。如第三回回中评:“要知以极高兴语,写极败兴事,神妙之笔。缝匠攒造新进士大红袍,新嫁娘嫁衣裳,极忙。攒造新死人大敛衣衾,新出家袈裟拜具,亦极忙。然一忙中有极热,一忙中有极冷,不可不察。”在第五十三回回前评道:“李逵朴至人,虽极力写之,亦须写不出。乃此书但要写李逵朴至,便倒写其奸猾;写得李逵

6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愈奸猾,便愈朴至,真奇事也。”第十一回回前评:“天汉桥下写英雄失路,使人如坐冬夜;紧接演武厅前写英雄得意,使人忽上春台。咽处加一倍咽,艳处加一倍艳,皆作者瞻顾非常,趋走有龙虎之状处。”第二十回回中:“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金评道:“灯下看美人,加一倍嬝嬝;灯下看好汉,加一倍凛凛。”在这里,金圣叹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的借鉴来进行小说评点,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及事件。

其次,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含蓄、虚实结合。这一点在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里也有所体现。如第四十六回回中评:“将打祝家庄,却先写许多不打祝家庄者,如此文字,虽在史记,不可多得。”金圣叹指出《水浒传》在创作时,不是平白直叙,而恰如他在第四十三回回前评道“看他一路无数小文字,都复有一丘一壑之妙,不似他书,一望平原而已。”关于虚实结合,金圣叹也有提到,如第二十六回回前张评道:“青述鲁达被毒,下忽然又撰出一个头陀来,此文章家虚实相间之法也。”“然却不可便谓鲁达一段是实,头陀一段是虚。何则?盖为鲁达虽实有其人,然传中却不见其事;头陀虽实无其人,然戒刀又实有其物也。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联绾激射,正复不定,断非一语所得尽赞耳。”第五十五回回前评道:“正赚徐宁时,只用空红羊皮匣子;及嫌过徐宁后,却反两用雁翎砌就圈金赛唐猊甲。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真神掀鬼踢之文也。” 金圣叹的评点是对传统诗歌抒情特征的借鉴,他的评点使读者对《水浒传》的行文脉络更加清晰。

再次,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强调诗歌的劝戒讽谏功能;而小说被喻为“小道”,难登大雅之堂。金圣叹在他小说评点里认为《水浒传》也有劝戒讽谏的功能,以此提高《水浒传》的地位。如第二回回前评:“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孔子云‘诗可以兴。’吾于稗官亦云矣。”第十一回:“武大见老婆这等骂,正不知怎地,心中只是咄咄不乐,放他不下。”金评道:“嗟乎!世人读诗而不废棠棣之篇,彼固无所感于中也,岂不痛哉!”在第十六回回前评:“请至末幅,已成拖尾,忽然翻出何清报信一篇有哭有笑文字,

参考文献注 释

总第20卷

遂使天下无兄弟人读之心伤,有兄弟人读之又心伤,谁谓稗史无劝惩乎?”“是稗史也。稗史之作,其何所放?当亦放于风刺之旨也。今读何涛捕贼一篇,抑何其无罪而多戒,至于若是之妙耶!夫未捉贼,先捉船。夫孰不知捉船以捉贼也?而殊不知百姓之遇捉船,乃更惨于遇贼,则是捉船以捉贼者之即贼,百姓之胸中久已疑之也。及于船既捉矣,贼又不捉,而又即以所捉之船排却乘凉。百姓夫而后又知向之捉船者,固非欲捉贼,正是贼要乘凉耳。嗟乎!捉船以捉贼,而令百姓疑其以贼捉贼,已大不可,奈何又捉船以乘凉,而令百姓竟指为贼要乘凉,尚忍言哉!尚忍高哉!世之君子读是篇者,其亦侧然中感而慎戢官军,则不可谓非稗史之一助也。”第六十回回前评:“……稗官有戒有劝,于斯篇为极矣。”这样,金圣叹通过诗歌的劝戒讽谏功能,“提高”了《水浒传》的内蕴,把它定为第五才子书,自然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归结于《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当然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是丰富多彩的,是很难用一种理论概括尽或者解释清楚的,本文仅从诗性思维角度谈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以待方家商榷。

① 本文所引用的《水浒传》原文及金圣叹的评语,均引自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的《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钟锡南.八股论文与金圣叹文学评点[J].中国文学研究,2005,(4).[2][7]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8,(3).

[3]吴正岚.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起承转合”的形成[J].南京大学学报,2003,(2).

[4]黄强. 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5]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6]张平仁.金圣叹删评《水浒传》的诗性思维[J].明清小说研究,2005,(2).[8][清]王夫之.薑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A Poetic Study on Jin Shentan’s Comments on Water Margin

Ge Xin

Abstract: In his comments on Water Margin, Jin Shentan borrows ideas, in a sens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theories. Jin thinks that Water Margin adopts the transitional de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in structure. In syntax,Jin uses a symmetrical pattern of poetry and extends it to his comments on the content of Water Margin. In terms ofwording, Jin held that Water Margin follows a traditional way of choosing an exact word from many choices in poetry.Moreover, the writing skill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lso exerts an influence on Jin’s comments on Water Margin, suchas using contradictory setting to set off feelings and placing an emphasis on the features of indirectness and mixture of thefalse and the real as well as on the function of moralizing and satirizing.

Key words: Jin Shentan; Water Margin; novel critique; poetic thinking

6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