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科学探究:摩擦力

课题名: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年 度:2016——2017学年下学期

授课班级:八年级(1)(2)班

授 课 人: 韩敏

课题名:科学探究: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刚刚学过重力、弹力之后又一个基础的力,刚刚学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使用,为这节课摩擦力的测量奠定了基础,在上一章《力和运动》中讲解力的三要素、以及平衡力与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为这一节摩擦力的测量。 而且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感性意识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和产生的条件。对于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

因素。

2、经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信息交

流能力。

2、通过对摩擦力的分析,激发 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

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讨论交流学习模式。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钩码,模板,毛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说明: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双手的掌心相对,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

(1). 双手并拢,用力推或拉其中一只手,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

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双手并拢,保持双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双手并不靠拢,使双手做相向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4). 双手并拢,保持双手同时向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得到了: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总结得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作用点、摩擦力的方向以及作用。该实验每个同学都可以体验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回答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容易回答为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用两只手同时做实验来感受。在回答上诉结论后,学生也可以把摩擦力的定义自己归纳回答出来。)

课件出示:摩擦力的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拉力等于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测量若由学生讨论解决可能既费时又效果不佳,所以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又将探究的重点移向后边的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上。)

◆环节一、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刚刚得到的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中只有摩擦力的大小未知,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环节二、猜想和假设

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的结论。 1、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2、讨论后请小组成员谈本组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 3、鼓励学生发表 与众不同的观点。

学生的猜想:决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重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的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等等,到底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呢?对于重力这一个错误因素,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相当然的影响因素,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加以排除,把重力的影响因素自觉地改为压力。实验是: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2)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手的重力不变,但因为压力的增大而摩擦力增大,从而排除了重力的因素。

◆环节三:设计实验

针对这些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研究一个影响因素,并设计实验方案。 1、找出实验可能用到的器材。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请设计合理的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环节四、进行实验

教师按照各组学生设计的方案讨论实验。

实验完毕后,总结各组猜想观点的正确性。

◆环节五: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实验数据与结论。

◆环节六: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1、探究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实验失误,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并公开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过程,总结所用的探究思路和实验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说明:这个环节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进一步启发,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勇于面对自己错误,学会采用别人的正确建议,从而学会与别人交流、协作。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并给出恰当的评价)

(三)、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小结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