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实务

1)西蒙提出了决策为管理的首要职能的论点,建立了系统的决策理论,并提出人有限理性的命题和“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对决策的组织机构、决策者的素质、决策信息系统和决策的方法等都曾做过论述。西蒙十分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学是要研究科学的决策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等问题。

2)决策过程——情报活动,即探查环境,寻找要求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即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即从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审查活动,即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也可以看做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保证决策的执行仍然是决策制定活动。 28、卡斯特的“系统管理”理论:

1)任何组织都是社会超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受其制约,执行其赋予的某种职能。

2)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总是处在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3)组织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包含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4)从系统的观点管理组织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果和效率。 5)系统管理具有四个特点:它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始终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的,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它是以责任为中心的;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付给报酬。

29、Z理论:是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30: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31、沙因组织文化理论:沙因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处于组织深层的文化分成以下五个维度: 1)自然和人的关系:包括组织的核心人物如何看待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可支配的关系还是从属关系、协调关系等。组织持有什么样的假定会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方向,而且组织的健全性要求组织对于当初的组织与环境问题假定的适当与否,具有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检查的能力。 2)现实和真实的本质:组织中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现实的,判断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论证真实和现实,以及真实是否可以被发现等一系列假定。同时还包括行动上的规律、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概念等。他指出在现实层面上包括客观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现实。在判断真实时可以采用道德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尺度。

3)人性的本质:包含哪些行为是属于人性的,而哪些行为是非人性的,关于人的本质假定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等假定。 4)人类活动的本质:包括哪些人类行为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是主动或被动的,人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的还是被命运所支配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娱乐等一系列假定。

5)人际关系的本质:包含什么是权威的基础,权力的正确分配方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有态势等假定。

32、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1)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取得显著的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 2)企业再造的程序——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加以评估;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33、学习型组织理论:

1)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2)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3)八个基本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的边界

, ; 2

非营利性组

;社会组的发展道路,

SWOT。

首先有管理职务, 企业管集权

策,被管理者完全处于被动执行地位。分权型又称民主型或部属参与型,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吸收被管理者参与,采用分权的方式,充分调动所有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者不把持决策权,一切工作顺其自然发展,

积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充分信任被管理者的能力,被管理者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管理者放权而不卸责,对整个工作进程仍有相当清楚的把握。消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愿承担管理职责,非不得已不出面组织协调工作,实质是无目标、无规范的管理。 4)以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侧重点为标准划分:重事型管理者、重人型管理者、人事并重型管理者 5)以管理成败和优劣为标准划分:优秀型管理者、平凡型管理者、危害型管理者 6)以维持或创新为标准划分:维持型管理者、创新型管理者

7、现代管理者的三类主要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8、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1)人际关系的含义:人与人通过相互交往与联系形成的关系。

2多方交往,获取有效信息;团结协作,增强组织活力

3)管理者人际管理的交往原则:不为非原则、公正原则、共赢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

4)管理者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尊重上级领导,维护上级的威信;勇挑重担,为上级分忧;积极沟通,使上级对管理者的工作充分了解,以便取得工作上的支持;当与上级发生矛盾或因工作受到批评时,要冷静思考,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谦虚倾听上级的意见;修正上级违反原则时的决策时要注意方法和效果;用于坚持根本原则,坚守公民良知。 5)管理者处理与同级的关系:注意加强联系和交尽可能的协助;平等对待,不因水平、地位、年龄等产生不必要的亲疏远近;需要协同是,与同级多商讨,注意听取同级的意见,不可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忽略同级的正当要求;应正确分析矛盾和性质和成因,注意不要在下级中散步矛盾,以免影响部门之间的关系。

6)管理者处理与同级的关系:尊重下级;信任下体贴入微,以身作则。 9、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

1)信息联系的重要性:及时准确掌握组织工作最新动态,为实施科学决策做好前期准备;使全体组织成员了解和确认组织目标;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强组织合力;宣传组织行为,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

2)信息联系的原则:准确、及时、完整、灵活 3)管理者信息联系的策略:应明确目标,分析接收者,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应了解发送者的意图,确认信息内容,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反馈;作为主动的信息搜集者时,应有目标和侧重点,应确保信息完整,注意适当保密;书面上应注意简洁、规范,口头上应注意阐明观点,把握重点。 10、决策制定方面的决策

1)决策的含义:动态意义上理解,决策是决策者为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一定目标,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的活动。静态意义上理解,决策是指最终所形成的方案,即decision2)管理者科学决策的原则:信息原则、客观原则、系统原则、时效原则、可行原则、择优原则、外脑原则、动态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11、决策全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要求,情报活动——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设计活动——集思广益,拟定方案;方案择优;审查活动——方案实施,反馈追踪。12、管理者素质的含义:素质有狭义、广义和泛指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物学概念,是指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感官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点。广义的素质常用来描绘人,是指人包括心理特征在内的诸多方面的素养和特质。特定时间内的基本状态或特征。

13、管理者素质的特点:管理者素质包括管理者个体素质和管理者集体素质。

1)管理者个体素质的特点:综合性、差异性、层次性

2)管理者集体素质的特点:集合

性、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适应性

14、管理者个体素质与管理者集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管理者个体的素质是管理者集体素质形成的基础,若干管理者个体素质的有机集合构成了管理者集体的素质;另一方面,管理者集体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制约、影响管理者个体素质的表现水平,它对管理者个体素质的实现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要么积极地促进、推动管理者个体素质的发挥和提高,要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阻碍管理者个体素质的发挥与提高。

15、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必须的管理观念

2)知识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问题。2

,提高

责任成本的控制与核算、经济责任转账、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责任成本的考核与评价

4)通过制度进行成本控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成立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多层次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利用业务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控制

第八章 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

1、现代管理技术的概念

1) “现代”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而言的。管理技术真正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从局部运用向广泛运用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 2) “技术”。从管理方法体系上看,现代管理技术是在一定的认识论、

针对管理活动中的一个或者若干环节,为实现有效管理而使用的具体技术手段或微观方法,是管理方法体系中较为基础的层次。 3) “管理”与“技术”。管理的技术方法的实质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辅助管理。 2、现代管理技术的分类、特点:

1)现代管理技术的学科分类:运筹学类、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类、行为学类

2)现代管理技术的层级结构分类:从横向看,社会有多少部门就有多少管理手段;纵向看,管理系统有多少个层次就应该有多少种技术

3)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过程分类:完整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预测、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

4)现代管理技术的特点:择优性、系统性、定量性、技术性

3、三种基本的现代管理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技术、全面质量管理

4、网络计划技术——可以“用网络图形来表示项目中各项工作的进行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断地改进网络计划寻求最优方案,以求在网络计划执行过程中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网络计划技术又叫统筹法,是以网络原理和网络图为基础,通过分析、计算、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工作计划方案,监督和控制计划进度,使计划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出现最少的延迟和中断,以期在预计的时间和成本内完成计划任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 5、网络计划技术的特点:系统性、可控性、科学性、先进性

6、网络计划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序:

确定目标,进行计划准备工作;分解任务、列出活动明细表,确定活动的作业时间;绘制网络草图,并按规则整理成标准网络图;确定关键路线;进行网络计划方案的优化;网络计划的观测执行 7、预测技术——是指根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并考虑现实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进行的预测。

8、预测技术的特点: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9、预测技术的基本原则:延续性原则、相关原则、统计原则

10、预测技术的一般步骤: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分析有关情报和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评价并修正、确定预测结果、提交预测报告

11、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1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三全一多)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地质量管理、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13、信息的内涵:狭义的定义为信息是经过加工对接受者有用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显示或潜在的价值

14、信息的特点:事实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压缩性、可传输性、可再生性

15、信息技术革命: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形成阶段——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全面发展阶段——网络技术的产生

16、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信息源、信息使用者、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机构 17、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是整个管理世界物化运动的普遍属性,这里的物化运动不限于组织内部,也不限于任何其他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者自身及其精神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管理信息存在于它所属的管理系统同任何其他管理系统的全面相互作用中;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的(时间、效益和决策)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过程的表现,与时间、效益和决策有着确定的关系;管理信息本身指的是一种运动过程。 2)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一种用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以电子计算机科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从全局辅助一个组织的作业、管理与决策和组织各功能信息子系统有机组成的综合性的人-机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包括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

3)构成要素——信息源,信息使用者,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机构。

4)结构——金字塔结构。基础层是基本数据处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