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师范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姓 名: 姜 文 超

指导教师: 张 德 友

2011年6月5日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大

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

摘 要

“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志的体现,是一个新

的时代创举。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是今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必须注重建设的主阵地。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A Research About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Enhanc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brought up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anifestation of its will, which at the same time is an pioneering undertaking in a new era.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o a large degree, is manifested as the national state of mind, will, character and internal cohesion, all of which mainly come from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wh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assing down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are the future of this country.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bear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ies that admit of no delay, must draw our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disadvantaged groups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目 录

1前 言 ..................................................... 1

2中国文化软实力概论 ......................................... 1

2.1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与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3

2.3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 4

2.4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战略 ......................................................................... 5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 6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 6

3.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7

3.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优化 ........................................................................................ 9

4大学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 10

4.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 语 .................................................... 11

谢 辞 ...................................................... 11

参考文献 .................................................... 13

1前 言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它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所赖以支撑的文化产业,在不少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力量,在整个经济总量上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过去我们着重强调经济因素,而把文化因素边缘化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漠视。尽管我们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仍有待提高。我们从大学生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我曾经在大学生中间作过一个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所追求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影响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中国文化软实力概论

2.1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与构成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90年代提出来的。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所谓 “文化软实力 ”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观与传统软实力观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基本理念是:在竞争中实现共赢,在获得中做出贡献,在互相认同中共创和谐世界。首先,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价值观,并且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能被共享的价值观。共赢、贡献与和谐就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普世性的、能被共享的价值观。由于价值观广泛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文化软实力必然就要通过这些领域来表现。其次,我们应了解文化软实力就是价值观的吸引力。在这个

层面上,一切能够体现或表现价值观的要素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因此,一切能够体现和表现共赢、贡献与和谐价值观的要素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中国文化软实力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靠文化来体现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2.观念。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性的认识。人类进步与观念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对中国而言,观念变革扮演着现代化先锋的积极角色,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向标和路线图,堪称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脉络。

3.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即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也就是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战略等的选择。即“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 ”[1]。

4.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国家制度建设也是软实力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领导地位并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政治收益的重要保障。

5.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过去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印象,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正是根据这一印象来回应该国的行为并藉此预测其未来行为,特别是在战略博弈中以此作为预期和反应的依据。国际形象的构建并不完全是一种国际行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更多的是国内政治和国内事务的延伸,也受到国家主动建构能力的影响。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对内可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能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国际形象被视

为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各国均将国际形象视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塑造。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文化软实力

的“内功”,国际形象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外功”,而国家制度是联结并跨越两者的。

2.2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1)中国文化实力是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协调的需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存在严重的 “文化赤字”。一方面,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现代化的包装,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2)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对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本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3)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的需要。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就能够做到更加人文化、生活化、平民化,就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软实力对上层建筑起到强大的反作用;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基础性要素;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提升“硬实力”创造了良好而稳定的外部环境;文化软实力构成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本质内容;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

2.3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概括而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具有如下几个方而的意义:

1.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产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

[3] 到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趋向文化的竞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深刻地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而我国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的格局中还处于弱势,尤其与我国的整体实力不相称,有待加强。

2.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以文化为核心体现的国家软实力,表现出与我国硬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明显的不相称,在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3.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能为国家硬实力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 4.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全球文化交往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式的不平等交往,它严重地威胁和损害了非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文化交往全球化使得美国等西方强势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娱乐文化)全球化,弱势文化被迫从属于西方文化、美国文化,从而消解了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文化后果将是整个世界被同化为像是一个移位了的迪斯尼乐园。一位法国政府官员更生动地将它称之为‘文化的切尔诺贝利’事[6]件。因此,只有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软势力,才能应对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挑战,才能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主权。

2.4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战略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但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然而,造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国家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战略方针还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导致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1.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第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2.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3.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7]其次,要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其三,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成果之时,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8]

5.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

6.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肩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责任。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步入经济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式、信息化、网络性发展,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思想理论视野,尤其是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阔,思想活跃性加强,自主性增强,个性发展基本趋于良好的态势;另一方面,各种理论思潮激烈冲撞,各种不良行为沉渣泛起,包括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各种不良行为,如贪污腐化、权钱交易、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显而易见,再加上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生产力尚未发展到足以使我们的大学生,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解放出来,去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程度;当然也不可能通过自我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去自觉地抵制一切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外在输入,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可能会存在一些并不完整的实践性缺陷,但是,今天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历史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所提出来的目标性要求,却不得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直接承担和努力完成。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今天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点和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我国各级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内容丰富、学科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咨询等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畴,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从落实党的精神、贯彻国家意志来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所以,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连续不断地培养,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系统教育工程。在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不可被其他任何学科所替代的价值功能,即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支撑性和捷径性。

其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一方面不可能离开一个国家民族源源不绝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方面需要当代民主意识的确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其次,培养人们的民主文化意识,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形态,是以自由、平等、自主和理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特点的政治文化。”今天,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宣传人民民主的政治文化意识,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定的主要教育任务之一。因此,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今天高校中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3.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的增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9]。

实践中的问题总是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实效性如何,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更是教学活动和教育主客体的问题。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着,并不必然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其功能的实现主要靠教育主客体和教学。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亟待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较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相应的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因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还要求教师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

2.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授课方式、课程安排、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其实践性鲜有凸显。遗憾的是,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实践性鲜有凸显”等同于“没有实践性”,没有抓好这一环节,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中去。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如缺乏专项经费和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组织实施不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10]。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的突出表现,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落后而又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性活动。“灌输”式教学在理论的系统传授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方式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如把书本内容、教案转换成电子版的文字等。这种简单的教材“搬家”只是完成“源于教材”的知识过渡,并没有实现“高于教材”的实践升华,就更谈不上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往往摇身一变而成为另一种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难以在这种低效教学模式中生成符合个体及社会发展的新的“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优化知识结构,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终完成的只能是“授业”而非“传道”和“解惑”。 3.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有赖于教学组织的科学化;不仅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有赖于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赖于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有赖于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求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努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转变,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二是优化配置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等多种方法融会贯通,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教学;四是改革考试方法,多采取一些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2.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实践证明,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教学中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切实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由任课教师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闲

[12]暇时间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教师指导学生

建立各种学习和学术社团,开展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

3.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并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于

[13]实践的活动过程”。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的的内在要

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是理论研究成果自身存在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然要求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课程化和教学化。而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首要的就是认识成果转化的规律,即“客观地将业已存在的影响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按照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为成果转化创造充分的条件”[14]。其次要加强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重视成果传播阶段的管理,加强引导成果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加强对成果分类转化的关注和指导。

4.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强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课程论的角度看,“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

[15]设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的前提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繁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命题。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

[16]有了显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有充分的学术基础,也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质量”。

因此,思政教师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性质的新要求出发,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努力开展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水平的教学。

4大学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4.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思维十分敏捷,接受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很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生事物,最容易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受益者;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进步、关心时事政治,是非观念、报国理想明确,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心,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较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积极上进具有协作精神、富有创造能力,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重要建设力量。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政治理论知识比较贫乏 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 一指导思想在青年大学生信仰中的削弱和减退,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西方发达国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严重危害着丧失是非判断能力的部分青年大学生,使青年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的现象日益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灿烂文明正在部分青年大学生中悄然流失;部分大学生是非混淆、真伪不分、法制观念淡薄;新世纪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但是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其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 。

4.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以带动其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人。

改革开放使很多大学生对随之出现的新事物、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把片面当成主流。为此,我们应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他们认清是非,让他们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员及教师队伍。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三,高校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专题讲座、辩论赛、英语角、文艺汇演、影视导读、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得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来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5结 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之策,本质上它并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流和任何一个时代发展的精神走向。所以,文化软实力的健康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理性文化素质的提升,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对高雅文化艺术的欣赏和高尚文化精神的追求。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它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实践精神。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但并不是不可以去做的。 因此,当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其有一个大的提高的时候,着重坚持理性文化走向,坚持从感性文化层面向理性文化层面的提升。正如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谢 辞

写下“谢辞”时,惊觉自己即将离开,此次论文的完成既为大学本科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告别大学,我的生活将打开新的篇章,然而此时我心中洋溢的却是那不舍之情,因为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值得我去感谢。是他们为我的大学生活添姿加色,是他们为我的人生画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从我出生起,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是你们教会我在困难时要坚强、勇敢,在得意时要谨慎、谦虚,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惟愿父母身体健康长寿。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学业阶段,老师们将他们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在生活上,老师们给予我们悉心的关怀与循循善诱的教诲。无法用言语形容谢意,惟愿师生情谊此生延续。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德友老师,他的悉心耐心的指导是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另外,向在工作之余还要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评阅和审核的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四年的同窗之情永远感念在心。尤其是我可爱的舍友们,从不同的地方我们聚到这个小小的宿舍里,多少快乐苦痛我们都一起走过,我非常珍惜我们的同寝之谊,愿不相忘。毕业后常联系,哪怕我们年华不再,我们也能聚在一起,共同怀念温馨的昨天,相互鼓励,度过美好的今天。

毕业在即,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前途似锦,事业有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3]夏海军,栗志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淮论坛,2009(02):83-8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00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6]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

[7]张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文化建设[J].新东方,2008(12):20-22。

[8]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1):77-86.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10]余京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

(10).

[1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12]陈克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理论界,2006,(11).

[13][14]陈兴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15]王洪波,彭瑾,苏玉波.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6]韩振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