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年0407

清明,我们该如何祭奠(微调查)

本报记者 王明峰 侯琳良 叶 琦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1 版)

“买个别墅,送个女仆,表表孝心。”清明前,通往成都金沙陵园的公路旁,一名卖祭品的中年妇女向一对年轻夫妇推销纸扎的祭品:“3层3室2厅,还带花园和车库,让老人在那边住宽敞些。住别墅得有钱花、有人伺候才行,再烧些金币,买个女仆,加个保镖。”

年轻夫妇买下别墅,还另外添了不少祭品,“衣食住行用”样样齐全。

这是清明前后常见的一幕。

少数祭品有低俗化倾向

通往金沙陵园的公路两旁的摊位上,琳琅满目的祭品令人眼花缭乱,除了鲜花、纸钱等传统祭品,“液晶电视”“手机”“iPad”赫然在列,“豪车”“别墅”“美女”“仆人”“保镖”更是显眼。

长沙市天心区书院南路上的金盆岭聚集着数个陵园,书院南路两旁摆满了祭品摊。一路走过去,不少摊主热情叫卖着价格不菲的纸扎“别墅”和“美女”等祭品。

“„冰箱‟„彩电‟„洗衣机‟,已经落伍;„名表‟„豪车‟„别墅‟,只算标配;„美女‟„仆人‟„保镖‟,才有面子。”一位摊主这样说起现在的行情。

专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祭品“推陈出新”本无可厚非,但是烧“美女”“仆人”等祭品的行为带有非常明显的低俗化倾向,既不利于传统价值的回归,也不利于移风易俗,更是对逝者的不敬。

代人祭奠代哭代跪

除了花样翻新的祭品,电影里代人扫墓哭丧的情形也走进了现实:一些淘宝店里,有人提供去墓地代跪、代磕头、代痛哭、代献花等代人祭扫业务。 一家在成都提供代人祭扫服务的淘宝店店主告诉记者,该店有三种代祭扫套餐:全套服务480元,简化服务380元,一般服务280元,成都市区外按路程远近加收额外费用。

套餐服务只包括擦墓碑、呈贡品、上香、鞠躬、献花、烧纸等服务,如果要提供代跪、代磕头、代痛哭等特殊服务,需另外算钱,保证“戏份做足”。为打消顾客疑虑,店家可以全程拍摄祭扫过程,并提供图片和视频。

对此,有专家指出,清明祭扫应该是严肃的,如果不能亲自去,可以请朋友代为祭扫;即使花钱请人擦拭墓碑、献花、上香,也不应上演“代哭代跪代磕头”的庸俗戏码。

乱烧乱燃火灾频发

在长沙寝园墓地,虽然明令禁止带鞭炮入园,但园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很是无奈:“藏在包里、揣在衣服里,我们不能搜身。”

行走在安徽长丰县,鞭炮声时常响起,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

许多墓园里都有焚烧盆,但很多人偏偏不把祭品放在盆里烧。在济南、唐山等地,这几天晚上总有人在街头焚烧纸钱、纸元宝等祭品,烟雾弥漫,燃烧过程中,不时会有带火星的纸屑被风吹起,引得过往行人和司机侧目。

不文明祭扫产生大量的垃圾。长沙寝园墓地清洁工人张阿姨说,最近几天每天要从早上7点钟开始工作,一直忙活到傍晚6点还忙不过来,垃圾“用小三轮车要运好几十趟”。

除了产生大量垃圾,还有火灾隐患。光是今年清明节期间,青岛市就发生6起森林火灾和2起火情,已查明的2起火灾和2起火情都是祭扫烧纸烧香引起的。在湖南长沙县,今年以来全县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200余起,其中70%是扫墓上坟时烧纸钱或燃放鞭炮引起的。

捍卫科学是一种担当(今日谈)

江柳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1 版)

PX是低毒还是剧毒?在日前广东茂名芳烃项目引发风波的当口,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围绕着“PX”这一百度词条的解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攻防战”,并最终“坚守住科学的阵地”,防止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引发社会各界众多赞赏。

从转基因食品到环境安全,现代社会,很多社会矛盾都与专业性的科学问题产生了关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各不同,但科学真相只有一个。在有人恶意连续篡改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学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捍卫真理、阐明真相,对于化解冲突、达成共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只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有一种守护真相的责任担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科学的素养与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更体现为运用这些知识维护和捍卫科学的勇气与能力。拥有这种勇气和能力,我们就不仅能确保自己行为的科学理性,也更能促进社会不断去伪存真、去邪扶正。

捍卫科学是一种担当(今日谈)

江柳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1 版)

PX是低毒还是剧毒?在日前广东茂名芳烃项目引发风波的当口,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围绕着“PX”这一百度词条的解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攻防战”,并最终“坚守住科学的阵地”,防止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引发社会各界众多赞赏。

从转基因食品到环境安全,现代社会,很多社会矛盾都与专业性的科学问题产生了关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各不同,但科学真相只有一个。在有人恶意连续篡改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学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捍卫真理、阐明真相,对于化解冲突、达成共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只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有一种守护真相的责任担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科学的素养与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更体现为运用这些知识维护和捍卫科学的勇气与能力。拥有这种勇气和能力,我们就不仅能确保自己行为的科学理性,也更能促进社会不断去伪存真、去邪扶正。

道德建设融入日常 点滴汇聚强大能量

山东 不让人心倒下去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刘成友 卞民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4 版)

“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马年央视春晚上的这句台词,拷问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而久负“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盛名的山东,虽然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如今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几年前,3名外地大学生历时两个月,在曲阜市南辛镇做了一次调查,范围涉及43个村庄、2000多个家庭。结果令人震惊:每个村的树林或空旷处都有“躲儿庄”,那些离群索居的老人要么是被赶出家门,要么是为“躲清静”“眼不见心不烦”。孝经,在孝文化的发源地却成了一本难念的经。

2007年,山东启动实施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7年间,全省逾万个村居、1000万名群众参与。道德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中聚起不倒人心。

小道理入耳入心,身边事可亲可学

“妈妈,我要感谢您,您不仅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微山县付村街道机关“道德讲堂”里,26岁的班凯正在平静地讲述着。这个患有侏儒症且双目失明的年轻人,钢琴水平已达十级。一路走来,班凯迈出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一个伟大母亲的心血。

周围的听众个个眼含泪花,有的泪如断线之珠。这样舐犊情深的故事,这样身残志坚的强者,就活生生地站在大家眼前。其所产生的道德冲击,远比影视和书本里虚构的故事震撼。

道德建设是篇大文章,能否做到让广大干部群众入耳、入脑、入心,是决定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以前,道德教育遇到的尴尬不少:大道理一遍遍地讲,群众不买账;投资不菲的文艺作品,群众不爱看;费尽心思树起的典型人物,群众转身就忘。归根到底,这些“高大全”离群众生活太远。

山东抓“四德工程”建设,不走老路,坚持从具体事、身边事抓起。家庭美德突出“孝德”,职业道德突出“诚德”,社会公德突出“爱德”,个人品德突出“仁德”。公民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符合群众意愿和口味。

“人人有爱心,相见满面春,走出小家进大家,都是一家人,日月映星辰,天涯若比邻,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爱德人。”在淄博市桓台县,这首《四德歌》,被改编成一出情景剧,吸引了众多观众。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互联网上衍生出多种版本的MV。它通篇不讲大道理,说的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仅田间劳作的村民喜欢哼上几句,城市社区广场的大妈也时常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在日照,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制作了微电影、动漫片、广播剧等,并以“孝、诚、爱、仁”为主题拍摄吕剧电影《四部曲》。仅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创作的“四德”主题文艺作品就有18部,深入基层展演400多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实践证明,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离开群众实际生活去搞活动,口号再响、声势再大,最后也是空对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 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

能在村里的“四德榜”上坚守大半年,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周长梅很有面子。“孙媳妇进门6年了,没吵过架,没红过脸,可孝顺了。”爷爷武贞田夸奖。“别人有事她抢着搭手,带头成立了爱心妈妈联谊会,接送留守儿童,给他们辅导功课。”村支书武怀祥介绍。轮到周长梅,简单一句:“这不是应该做的事情吗?”

周长梅口中“应该做的事情”,以前被很多人所忽视。随着曲阜市大部分村子树起善行义举“四德榜”,凡人善举、好人好事逐渐成了一种时尚。

“年纪大了,还可以做点小事。”书院街道荀家村78岁的荀金忠老人不甘落后,主动到街上转悠捡垃圾。市里奖励他1000元奖金,他换成鸡蛋、扫帚等送给敬老院和学校。

山东用好一个“榜”,抓好一个“推”,提倡从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学起,一个带动一群,一点影响一片,星火燎原,形成声势。

孙增香照看高位截瘫的小叔子40年,战显栋捐肾救父,赵大勇11年献血8000毫升……在最早倡建“四德工程”的莱州市,如今已建立志愿者、慈善义工等社会团体80多个,吸纳群众9万多人,每年组织活动2000多场次、募集爱心慈善捐款1亿多元。

去年以来,全省涌现出县以上道德模范典型1万多名、“山东好人”941名。蔚然成风的志愿服务,涌现出一批响亮的公益品牌。国家电网山东电力系统的“善小”、青岛的“微尘”、济南的“泉城义工”等,在齐鲁大地上家喻户晓。

好制度有硬杠杠,软任务靠硬抓手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减100分;有重大立功表现、见义勇为,加20分;受到记过、记大过处分,减20分……这样的加减分细则,出自荣成市今年起实施的《关于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意味着诚信建设从道德层面转向制度探索。

刚刚评选出的1万多名“诚信示范户”被纳入加分项目;而去年底在当地媒体公布的60名欠账不还的“老赖”,则被纳入了正在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要让信用报告成为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在荣成市委书记侯世超看来,当前普遍存在信用规章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缺失、信用数据缺乏的状况,社会征信就是征集并运用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与信用有关的信息,目的就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无独有偶,2月19日,济南市历城区“历城企业信用网”正式上线运行。想查历城区内业户信用信息,鼠标一点就可以,无需再携证件到工商局查阅。

历城区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网站上线首日,就发布了区内17980家企业、23144家个体户的基本信息228万余条,其中包括“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名单、失信信息1744条。“今后市场主体不良信息将实时发布,这就相当于给企业戴上了紧箍咒。”

在山东,制度建设让“四德”工程这项“软任务”具备了“硬抓手”,落到实处不再是一句空话。全省已有98个县市区针对道德建设建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和要求,100多个县市区委书记挂帅抓“四德”建设工作。曲阜市对领导干部、企业职工、农民3个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孝德行动提示”,孝不孝成了衡量领导干部的硬杠杠。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官德影响民德,民风正先要官风正,要将孝道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红线,不孝者不得提拔重用。”

目前,山东省县、乡、村三级“四德”责任状签订率超过30%,公示普及率达73%。

遍地蒿香

何 频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

马年春节,“破五”和立春相逢于同一天。节日到北京旅游的人很多,老同学徐兄做东请吃饭,这天正应着“咬春”和“破五”吃饺子的风俗二合一,前门一带的饭店,家家都热闹非凡——有老北京团聚,几家人围着吃春饼套餐的,也有外地人排队吃烤鸭或涮羊肉的。大伙就着薄面春饼和卷烤鸭的小面饼,人人卷食碧绿的香葱和生菜,同时又蘸起甜面酱,嚼着青萝卜条或“心里美”红瓤生萝卜皮;而热气腾腾的炭火涮锅里,食客不止下油脂白的大白菜叶,也有嫩绿的生菜和茼蒿。徐兄是湖北人,在北京工作久了,入乡随俗,按北方“破五”吃饺子的习惯,又特意点了一份韭菜鸡蛋素饺子。昔日邓云乡讲《春盘故事》,引古人语,“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而眼下迎春的餐桌上,铺排着各式各样的绿叶蔬菜,远非旧年的苦寒可比。岁时节日,通过饮食传承光大,分明演变得空前热烈和丰富了。

说风俗节令,无论中外,总与吃食紧密关联。但华夏先祖,早就开启了通过饮食而讲究保健养生的传统,讲食疗、食补和药食同疗。民间尤其看重春日吃蒿。早春的江南,“蒌蒿满地芦芽短”,芦蒿、藜蒿和茼蒿同时应市,而茼蒿的味道,略似菊苗,与芦蒿味近。唐代的《食疗本草》说茼蒿为同蒿,另外还记录有白蒿、青蒿、邪蒿等五种可食用的野蒿。我的老家人应时要吃的便是白蒿。

《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二月二,龙抬头。”惊蛰的雷声,一下掀开春绿的门帘,春雨滋润过的土地,新生的野菜和青草,首先沿着田埂和沟坎绿成一线一片。老家隔着黄河,看得见一脉邙岭两边连着的郑州、洛阳。老家人过二月二,河边的平地人家,一直有吃“菜蟒”的风俗,用野菜作馅儿,蒸好大的花卷馍。“正月茵陈二月蒿”,二月的野菜,白蒿品最高。《食疗本草》里孟诜记白蒿:“春初此蒿前诸草生。捣汁去热黄及心痛。”但它却一味靠着黄土岗和向阳的沟壑边缘生长,早春,在霜雪浸染过的枯草里寻找白蒿细茸茸的嫩苗不容易,类似西北人在沙漠里搂发菜。本地也多荠菜,方言叫“木锨花”的,但与这个时节江南时兴的荠菜、马兰头不一样,老家人总要先吃白蒿。这或许和北方人过冬烤火,“猫冬”久了生内热有关。就是别的野菜,为去火而贪苦味的居多。白蒿现在的吃法,与古人用醋腌着吃不一样,常用面粉拌了蒸食,轻轻上笼一蒸,不用放油盐最好,散散碎碎模样,淡淡的土地味道带了隐约的清香,一碗下肚,浑身隔天就通透了。

白蒿与蒿草伏地而生,仅比地衣高一个层次,属于草木最下者而最接地气,有益打通人的血脉。吃过白蒿一类春蒿的食物,人就活泛了,增强了抵抗力。若遇到一冬干旱而白蒿稀少,乡邻为找不到白蒿会很着急。传说,孟诜当年做官在武则天一朝。原本他也是进士出身,史料记载,他先后出任凤阁舍人、春官侍郎、侍读,外放做过台州司马、同州刺史,人称孟同州。但他也没少受官场的窝囊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最终出局回归民间,隐身草泽之间,在老家

活到九十三岁高龄。作为“药王”孙思邈亲传的弟子,孟诜结合自己的体验,身后留下《食疗本草》一书,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医家和美食家。如今,在河南汝州的孟庄村,还遗留了他为改善乡邻生活环境而打的一口水井。

二月踏青绿未遍,所以邓云乡说“讨青”。二月里来好春光。农家开始忙于松土备耕,灌园浇麦,兼了食蒿挖野菜。三月三,清明把春的波浪推向最高,回乡祭祖和上坟的游子,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与故土,既悼念先人,又兼了春游。大地以淮河为界分南北,北方种麦,南方种稻子和油菜。豫南大别山里人上坟烧纸,采杜鹃花,同时也吃米蒿。主人说,用面粉裹了新蒿吃下去,可以把小鬼和邪气带走。楚俗好巫,当地纪念先人的花圈非白色,而全部是红色鲜艳的各式纸扎。此时,乘火车沿着京九铁路南下,大别山连着鄂东一带,透过车窗,看油菜花里的上坟人,男子担着上坟的花篮,女人和子女持物跟进,大人小孩随风在漫漫花海里飘摇,仿佛是坐轿子。这时,在蕲春李时珍的墓园里,当地人给李时珍上香祭拜,还不忘采一把墓头草,说是百病可医。还有人随地采艾。艾叶,又名艾蒿和艾蓬,同样可以入馔的一种香蒿。李时珍说,原产于靠近黄河的汤阴一带者称北艾,产于宁波一带的为海艾。但风水轮流转,从明成化年后,医家开始重视鄂东之艾,名曰蕲艾。李时珍父亲特地著有《蕲艾传》。而艾与蒿一样可以取汁液染米面食用。《本草纲目》转引《食疗本草》的内容: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清明时节,苏州的青团,徽州人吃的清明果,都是同样的方法,在踏青的时候,采取野外的嫩艾与青蒿,取汁染面食用,贪的是一口春天的气息。

春来蒿先绿,比柳和杞绿得还早。春愈浓,一世界铺地是蒿草的蔓延。随着春天的脚步,北方从“小青缀树,花信始传”,到江南“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民间总动员,都要踏青食蒿。野蒿入馔普遍,实际的种类,远比《食疗本草》多而驳杂,假设通过各地的田野调查,不难续写一部清香扑鼻的《中华食蒿谱》来。春天过了,就是临近端午节的时候,而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客家人,说艾蒿是香艾,还要打艾草吃艾草食品。如此遍地蒿香不断头,我想这是中原风俗的隔代遗传。

从楚王失弓说开去(大地漫笔)

杨新元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孔子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一筹。

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人间草绿

王本道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

节令蹒跚的步履中,已透露出春的气息。“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几天到寓所附近一处小巧的公园散步,迈进园门就立刻感到假山向阳坡上有了恍惚的绿意,走近之后又只见些毫无生气的枯枝败叶。耐心地蹲下身去拨开杂陈的衰草,眼前立刻竟泛出一片新绿!一株又一株草芽,含着几分鹅黄,嫩嫩的,鲜鲜的钻出了土层,再向远处望去,无数个嫩绿的质点,横衍纵蔓连成了一片,小巧的公园立刻蜕尽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

此时,春寒尚料峭着,周遭依然是凛冽透骨的寒气。而春草却懂得自己的使命,在刚刚融雪的泥泞坎坷中,漫生漫长起来,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意欢歌,天空也将因此又一次充满淡雅的馨香。看着这些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精灵,一种莫名的激动在胸中涌动。纤纤芳草,每年初春必得穿越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这个世界,一点一滴聚敛着微弱的生命能量,绿遍天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千世界因此而充满生机,无数生命有了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

自然界中草的种类委实太多了,绝大多数人分不出它们的类别,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甚至被称作是“野草”,时常被轻易除掉。但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讲,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并在这星球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年复一年,看到岁岁还生的芳草,让我更多想到的,却并非它们的“实用”价值,而是它给人的某种精神支撑。四十多年前我在乡村插队,与青青芳草亲密接触,视野所及,一片茂盛。当时的中国乡村,生产力不高,农民兄弟时常吃不饱肚子,可是广袤的田畴,哪里该种庄稼,哪里该长草却和谐有序,泾渭分明,并无多少人为的雕琢,乡村显得安静、轻柔,充满诗意。劳动休息时躺在草地上,混杂着泥土味道的青草气息沁入心脾,那味道我至今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只能说是一种专有的味道,让我身心感到踏实清爽。

对于人间草木,大多数人会将目光投向花与树,关注一朵花的含苞与绽放,留意一棵树何时发芽抽青,很少有人去问津一株小草。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草儿从刚刚被融雪洗出嫩嫩的鹅黄,便开始了自己顽强的生长周期。先是长出几枚纤细的叶片,继而在叶片中间钻出一棵嫩茎,很快嫩茎的枝头就长出几颗米粒大的蓓蕾,接着便会绽出细小的花瓣来。这些“草花”,颜色各异,大小不等,密密匝匝,依附着几片绿叶,虽不妖娆,却茁壮挺拔;虽孤寂淡然,却凭着一种自信,在山野田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而一朵花,即便是有名的花,从含苞到绽放,姹紫嫣红,让人赏心悦目,可是花期一过,便旋即回归“草”的形象。而对这些“花草”,依然要栽在精美的花盆里,浇水、施肥、剪枝,精心养护,稍有懈怠就枯萎死去,永不复生。

相对于一棵小草,树无疑是伟岸、挺拔的,树的寿命很长,一棵树常可以活过上百年乃至几千年,似乎是草的成千上万倍。但草的寿命该怎样计算?岁岁枯荣的“枯”,应该是在严冬时休眠而已,每当春风一起,又是一片欣欣向荣。而时空年复一年无穷匮也,树与草的寿命孰长孰短呢?凡是有树的地方,周围总是有一片茵茵绿草陪伴装点着,在庄严的大树下,一棵棵小草不卑微、不羞愧,丝毫不自惭形秽,反倒坚韧从容,宁静安然。面对着树与草,我突发奇想,如果世间只有树而没有草,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棵棵的树如同木桩似地插在黑土地里,突兀、孤独,树冠下空空如也,了无生气。

转眼就是春,“天涯何处无芳草”。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春草将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挥洒它绿色的畅想。世间的生命,本无高贵卑微之分,如果在自然界中做不了牡丹、玫瑰,纵使做一棵小草,也要坚强挺拔,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投身经天纬地的绿色之中。

乡里旧事(二题)

乔林晓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

走亲戚

父亲小时候,每回新年过后,总要跟着我老奶奶到她娘家那头小住几天。我老奶奶娘家跟我们家不在一个县域,但也不算远,翻几道山、蹚几条河就到了。我老奶奶缠一双小脚,步走着翻山过河根本吃不消,去的时候就骑一头毛驴,父亲在后面跟着步走。走累了,就歇歇脚。二三十里的山路,不甚远。日头出山时动身,日薄西山就到了。到了,心里就妥帖。那也是个温暖的家,好吃好喝,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到我小时候那年月,出行早就不骑毛驴了。走亲串友,多步行,也骑自行车。那年月,有自行车的人家少,比如我家就没有。出门走亲戚就全靠了一双腿。可步走也无关紧要的。早些吃过饭上路就是了。路途就那么多,一个钟头走多少,心里都清楚,反正有一天的时间到了。

七八岁时,我便向大人催促着,想去远地姨姨家走亲戚。母亲不放心,怕我人太小,走那么长路受不了。接连两三个新年里,父亲带着哥哥去,独独把我给晾在家里。我自然不高兴,有时还哭着闹着要去。哥哥回来,会动情描述一番,把姨姨家那头说得天花乱坠。这就愈发叫我急不可待了。

我们那地方,新年走亲戚,习惯带些枣碨。年前,家家户户都做枣碨,一些留着,自己家吃,或做祭祀用。另一些自然就留作走亲戚了。三张圆圆的白面皮,两层夹缝里摆上红枣,顶盖上弄个小花朵,花朵上再竖立一个红枣,就成一个完整的枣碨了。溜圆打眼的枣碨象征吉祥如意,带上它走亲戚也倒合适。去了亲戚家那头,还会换回枣碨的。一般来说,拿去两个照样换回两个。这成双成对,就比单个单个的要好。新年里,啥也讲个吉祥。

我第一回去姨姨家的那年,已是十一二岁的新年。早早起来吃了点饭,临行,母亲给父亲千叮咛万嘱托,说路上定要歇息几回,到城里定要吃点饭。我的心情急切而兴奋,毕竟是头一回出远门串亲戚啊!走了几段路,蹚过几回河,我就开始问父亲,前头还有多少路,还要蹚几回河?父亲只微微一笑,说,不远,走着走着就到了。又走几段、蹚几回,我又问,父亲还是那口气。我才隐约明白,他是怕我心里打怵,在安慰我呢!

到太阳将落山时,我们才到。而当时走过的路,蹚过的河,所有艰辛劳累,如今已全化作美好的回味了。

推 碨

推碨,就是到磨坊磨面。我们那地方管磨盘叫碨,所以,把磨面叫成推碨倒也贴切形象。磨面时,不就是人推着碨杆转圈圈嘛!这叫法是老祖宗沿传下来的,叫多了就习以为常,乃至把后来的去磨面机房磨面也叫成推碨。

从我记事时,我们那地方已有了磨面机房。那是由老旧的大戏台改造而成的。碾米机,磨面机,粉碎机,散布在几十平方米的地面上。每台机子跟前都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石池子。机房里一有“隆隆”的响声,就说明,有人前来磨面了。

我家就在这磨面机房的斜上方,出了门,立在院子里,就能听到机房的响声。那地方也算个热闹的场所,机声隆隆,人来人往,瞅瞅看看就觉有意思。村子里,有响动的地方也就此一处,所以,机房门前总有三三五五的人扎堆儿说笑。许多时候,我也混杂在里头。

磨坊那里也响动。可那响声微不足道,只有靠到近处才会听出来的。谁也不会单单为听响动,无端地跑到那里去的。那地方冷冷清清,就一两个人影,顶多再加上一头毛驴或一头骡子。可那有啥看头?而且,磨坊远在村子后头,要跑过去还有些距离。远不能跟处于村中央的机房相提并论。

可也有热闹的时候,就是年关将至那几天。从早到晚,磨坊里人来人往。那磨盘总在转动,只有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才会停当。见了面,嘴上挂的也都是“推碨”二字:“你也来这里推碨?”“是的,我也来推碨!”“要过年了,到这里推点碨吧!”“碨上推出来的面好吃!”

那阵子,我家也会去磨坊里“推碨”的。父亲肩扛粮袋,母亲一手拎簸箕,一手拿笤帚,我则蹦蹦跳跳,紧随其后。跟人见了面,父母便面带微笑,打起了招呼。“去磨坊推碨呀?”“是的,去磨坊推碨。不知那里人多不?”“不多,不多,就一两家!”从我家到磨坊,也不甚远,两三袋烟工夫就到了。先走一段平路,再爬坡。爬上坡,磨坊那浅灰色的砖墙就出现在眼前了。

我家没毛驴、骡子,去磨坊推碨,全靠人的气力。父亲腰里紧着根绳子,在前头拉,我和母亲在后头推。这个时候,可是真真切切在“推碨”!我们在推,那碨(磨盘)在转。一个时辰下来,粮食就变成面粉。回家的路上,父亲肩扛多半袋面粉,簸箕笤帚则到了我手里——母亲要拿糁头。这糁头也装在一个袋子里,有少半袋。回来的路上,我不能蹦跳了,我慢慢悠悠跟在后头,到家时,已是满头大汗了。

有毛驴、骡子的人家,不用耗费气力,耗费的时间也少许多。毛驴、骡子围着磨盘,眼上护块红布,四条腿“蹬蹬蹬蹬”,那也是“推碨”。那声响从磨坊里传出来,与近处鸟儿的鸣叫打成一片。

江桥的影子(九州风物)

闫 语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

借助一把钢尺,我在地图上的一段蓝线上垂直地画了一条线。于是,这条线就变得特别的挺直和坚固。然后,我想象着自己走在上面,慢慢地,脚下有了一块块钢板,它们有序地排列在一起。透过钢板之间的缝隙,我看见了滔滔的江水。抬起头来的瞬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座传说中的老江桥。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铁路桥,自110年前的欧亚大陆穿越而来,带着一路上的灰尘,也带着沧桑,和历尽沧桑后的泰然。它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的城市历史。

我第一次看到这座桥,是在一部家喻户晓的谍战剧里。主人公在这座桥下把关乎生命的情报传递出去,一次又一次瓦解了敌人的阴谋。后来在一部又一部的时装剧里也能频繁地看到这座桥,或温馨浪漫,或心事重重,或观众自己心里面因了另外的事情有一点起伏,就借景抒情,生发出另一番意境来。 这座桥,不仅站立在银幕上,还牢牢地站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跨越了河流,还跨越了历史。

松花江铁路桥,许多哈尔滨人称它为“老江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哈尔滨中东铁路桥。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它的历史: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修筑权(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旅顺口,总长2478公里)。这座钢铁结构的大桥于1901年10月交付使用。如今通车一个世纪的中东铁路,依然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而这座老江桥就是滨洲铁路的咽喉。

历史,模拟着我们的方言和情感,阳光一半埋在过去,另一半运送来了两个词——疼,或忘。

一句话就能分泌出一片薄暮的时候,我正小心翼翼地走在老江桥上。走在桥上,我听着江水借用无人的岸,来加深悠远;我看见云在越过自己的远,慢慢卷起帷幕;我屏住呼吸抚摸着写在桥栏杆上的每一个字;我蹲下,语言在水上消失,风把字带走,一个个故事只有锁却没有钥匙。我知道,桥栏杆上的一把锁就是一颗心,默默守护的是当初那一句最真的承诺。

一个人走在老江桥上,夕阳在桥栏杆旁俯身,云朵让铁桥在江面上走动。几个中学生模样的人骑着自行车从桥的另一头迎面而来,人行道很窄,仅容一人通过,他们却可以把车子骑得飞快。我惊讶的瞬间,几张年轻俊秀的脸庞已然到了我身边,他们停下来,带着微微的笑推着车子鱼贯地与我擦肩,随即笑闹着向前跑去。

一列火车驶来,我的整个人随着桥身的剧烈颤动而摇晃,我下意识地扶住了铁轨两侧的防护网,身子才能站得安稳。我禁不住回头看看那几个中学生,他们没有因为火车的闯入而有丝毫的畏惧,仍旧说笑着。据说,以前上了铁桥,就要走到头才能往回返。如果说松花江让哈尔滨有了灵气,那么,江上的这座铁桥让哈尔滨人原本强悍的个性中又增添了几许刚毅吧。

每次踏上铁桥,一个古老的世界就会在脑子里旋转,轰鸣的火车消解着内心的躁动。现在,就在哈尔滨,让我们踏上钢制的桥板穿桥而过,或是站在桥上蓦然回首,春夏秋冬,人来人往,从前岁月的影子落在了江面上,随流水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