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

1、课程的概念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4、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论专注。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著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专著。

6、特级老师的代表及其理论内容:

(1)于漪:最突出的特色是教书育人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几个拔尖的,应该是教好每

一个学生,且要做到心中不仅装书,还装下所有的教学对象。

(2)钱梦龙:创立了“三主四式导读法”。(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理论,即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

(3)宁鸿彬: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

务。提出学生必须突破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不迷信教师、课本和

名人。

(4)魏书生:创立了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

和科学化问题。民主化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要解决学生会学的内容。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①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

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②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③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④答疑: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⑴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⑵四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

⑶五个领域:①识字与写字 ②阅读 ③写作 ④口语交际 ⑤语文综合性学习

8、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⑴范文系统 ⑵知识系统

⑶实践活动 ⑷系统助读系统。

9、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倡导自主性,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综合性学习”都是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

要出发的。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如七年级下册“马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觉马文化熏陶,积累、梳理马文化,国赤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新的发现。

(2)倡导合作性,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大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

相互配合,进行评估。在群体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学生分小组活动,去搜集关于莲的资料,参观莲塘荷池,在组内各种讨论、争辩关于莲的各种问题。

(3)倡导探究性,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

的获取新知的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解”尝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学提出,三味书屋是作者写出优秀作品的关键,它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与以往老师说,三味书屋是对鲁迅身心的摧残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0、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11、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

12、㈠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㈡现代的阅读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2)阅读对话教学把文本从作者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它置于与读者的关系之中来看待阅读的本质。

(3)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13、语文学科教育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2)正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4、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三个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㈠引导过程:阅读活动的准备期,作用在于引起注意,唤起动机,确定目标,激活经验。 ⑴预习

⑵解题:

①板书课题:如于漪教《茶花赋》,只写“茶花”二字,学生喊:“掉了一个字!”然后再加上“赋”字,并由此展开讲解内容。

②揭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父子情》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间接揭示主题。 ⑶介绍有关资料:

①介绍作者,如许多作家的笔名颇具有深意,莎士比亚的英语愿意是“挥动长矛”作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战斗风格。

②说明写作缘起。如《狂人日记》

③介绍时代背景。如《鸿门宴》,讲清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形势,理解作品就有

了依据。

④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如《鲁迅选集》出版时,按鲁迅的意见把《藤野先生》作为第一篇

⑤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如学习《七根火柴》,可让学生听壬愿坚的讲话录音。

⑷课前谈话:

①开门见山 ②承前启后 ③问以致思 ④轶闻趣事

㈡研读过程:阅读活动的展开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实践学会阅读。 ⑴感知阶段:主要任务是整体认识

认读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辨认文字符号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包括:

①认识生字新词;

②通读——视读、默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自由阅读、分角色读、班组齐读

③了解内容概要和辨认文章体裁;

④批划评点和质疑问难。

⑵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各个局部的具体认识

① 结构分析;

②内容要素分析。如《变色龙》中警官的五次“变”,既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又戏剧地揭发了任务的性格特征。

③写作技巧分析。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这三个层次来驳斥论敌的。

④语言分析。如鲁迅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警句特别多。

⑤重点分析(特点、要点、难点、疑点)

⑶综合阶段:主要任务是整体理解和把握,基本任务是概括中心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

①概括中心思想:审题引申、段意综合、寓意显现、弦外之音

②总结写作特点。如《伐檀》和《硕鼠》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就是对比。

㈢运用过程:阅读活动的发展期,作用在于促进保持和迁移。(知识—能力)

特别注意背诵训练,如背《桃花源记》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15、(1)写作教学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老师在哪些方面对学生写作指导:

①写前指导: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指导,提出要求明确重点,指导审题,拓展思路,提供必要的材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②作文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在执笔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指导方式以个别为主,适当采用咨询,答疑的方法;二是学生写出初稿交给老师

批阅前,指导他们修改文章。

(3)写作、作文、写话、习作

“写作”属第三个学段(5-6年级)

“写话”属第一个学段(1-2年级)

一般地说,在语文教学理论中,“写作”和“作文”两个概念是通用的,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当我们强调学生语言表达接近成人的特征时,用“写作”这个概念;当我们强调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性时,用“作文”这个概念。至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写话”、“习作”、“写作”等多种概念,只是为了强调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书面表达发展的阶段性而已。

(4)写作的本质(写作是什么?)

写作是人们学会用书面语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体认生活的过程。写作,表层结构虽是语言链条形成的潜在文本,内层结构却是生命意识的流动

16、作文批改的方法:教师批改,学生参与。最高境界是,第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生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

作文批改的方法:⑴批:眉批、总批;改:增、删、调、换

⑵具体的方式:a.教师批改;b.学生批改;c.师生共同批改

17、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 多批少改;(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3)内容兼顾形式。(文质兼美)

18、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⑴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⑵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⑶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如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句、不肯定句等)

⑷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有启发性

19、作文修改的主要内容:

⑴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⑵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⑶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⑷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⑸感情是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⑹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符合,是否切题

⑺字词、标点、行款、格式是否得当。

20、作文指导要求:

主要形式有两种:(1)帮助学生解决在执笔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指导方式以个别

为主,适当采用咨询、答疑的方法;

(2)在学生写出初稿交给老师批改之前,指导他们批改文章。

21、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

(1)综合讲评(2)典型讲评(3)专题讲评(4)对比讲评(5)交流讲评

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是激励,而激励的基本方法是发表。如在班上朗诵、教师范读、黑板报、手抄报刊登、学校广播、公开刊物发表等。

22、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

23、㈠口语交际教学演变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性的“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把“综合性学习”方式提高到综合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一个教学领域,体现了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㈡口语交际教学名称的由来

(1)基于原有的“听话说话”课或“看图说话”课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要求。

(2)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3)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沿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这不单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4、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地倾听;(2) 自信负责的表述。

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具有日常生活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一条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及内容作为具体的诠释。(注:结合案例分析谈)

25、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1)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①在内容方面,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低段的儿童游园活动、中段的学生游玩活动、高段的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话题。

②在形式上,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借助多角度朗读与体会、讲故事、表演节目以及辩论等多种方式激趣。

(2)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①从关系上营造: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②从情境中营造:

a继承传统做法:教师语言描述、学生表演、利用课文插图、其他学科活动等。

b现代话题展示:拓展讨论话题、编演课本剧

c借鉴视听技术:配乐讲故事、舞台情境表演等。

(3)教师给予鼓励与指导,树立口语交际信心

①给予适当的鼓励

a在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只要学生说得有条理、意思清楚,提问抓住了要点,评价抓住了闪光点,建议抓住了欠缺点,都应充分肯定。

b教师要传达给每个学生“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自信,以更大热情大担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给予合适的指导。 a借助回忆指导b借助事例指导

(4)借助多种渠道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①口语交际课

借助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养成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习惯与语言修养。

②语文教学的其他课型

阅读课中通过师生问答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写作指导课中通过师生理答实现师生口语交往。

作业指导课中涉及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

③语文教学的环节

开课前三分钟的讲故事、谈答会等活动。

课堂结束时的学生总结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与理答活动。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与日常学习及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口语交际机会。

课外的语文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参观、调研等活动。

26、㈠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

(1)情境性,“得体”就是适应情境。

(2)互动性,交流、交涉、谈判、辩论等,都是有目的、有对象的。

(3)综合性。

㈡口语交际的实质思想情感的交流,反映的是人的整体素质。口语交际教学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

(1)听讲:包括听课、听报告、听发言、听新闻广播等

(2)诵读:朗读、朗诵、背诵

(3)复述

(4)答问

(5)讲述故事的见闻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

(8)讨论和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㈢各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了解)

27、实施综合性学习基本方式: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28、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老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

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整体考虑、整体规划)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29、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总体说来,学生对语文教师讲课感兴趣的最根本的两条是: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态度好。

(2)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内容切实而又有系统性。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兴趣,绝大多数是师生劳动的有效配合。

(4)学生对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无论在课内或课外,学生都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 上述所有的方法都要起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作用。因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30、教学语言的功能

(1)引导功能。定向、提示、加深、点拨、联系、对照、组织学生活动等。

(2)教授知识的功能。包括讲授教材内容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教材内容方法的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

(3)抒发感情的功能。包括抒发教材内容的情感和教师个人的感情。

(4)答疑解惑的功能。包括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或检测性的问题。

(5)师范功能。教师的语言是规范化的语言的典范,可供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模仿和借鉴。

31、教学的语言特点:

(1)规范性;(最本质、最根本)

(2)科学性;

(3)艺术性;

(4)和谐性;

(5)交流性。

32、教学应变能力:

⑴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⑵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⑶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⑷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⑸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33、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⑴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⑵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⑶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等;

⑷总结主题思想;

⑸研究写作特点。

34、学生对语文教师讲课感兴趣的因素依次为:

⑴讲课有条理,能激发学生思考;

⑵讲课有深度,有力度,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

⑶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节奏鲜明;

⑷态度和蔼可亲,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⑸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客观,没有成见和偏爱;

⑹有风度,有个性,语言幽默风趣;

⑺多才多艺,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作。

35、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依次为:

⑴有切实的内容,有系统性,学了有切实的收益。

⑵语言简练生动,有艺术性,能感染人。

⑶有生活气息,有时代感,真实新颖。

⑷有图画表帮助理解,浅深适宜,厚薄适中。

36、教学的语言特点:

⑴规范性:(最本质的特点)规范化的标准就是普通话。语音、语调、句调都必须准确流畅。做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⑵科学性:最低标准:准确无误,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最高要求:每一句话都要提示一定的真理,对学生有启蒙作用或启迪作用。

⑶艺术性:最低标准:简练明确、灵活多样;最高标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⑷和谐性:教学语言的高低快慢要以适合学生听、记、思考和体验为原则。

⑸交流性:师生双方的语言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做到活泼而不流俗、文雅而不晦涩。

37、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现代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38、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标 ⑤创设教学情境

②安排教学内容 ⑥板书或演示设计

③组织教学过程 ⑦编写教学方案

④选择教学方法 ⑧组织教学评价

39、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㈠先进的教育观念

⑴崇高的职业道德:①热爱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业务上精益求精。

⑵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①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②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⑶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①亲切型;②严肃型;

③活泼型;④拘谨型;

⑤随意型;⑥冲动型。

㈡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⑴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①教学语言的功能(引导功能、讲授知识的功能、抒发感情的功能、

答疑解难的功能、示范功能)

②教学语言的特点:a.规范性;b.科学性;c.艺术性

d.和谐性;e.交流性

⑵教学应变能力

⑶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㈢语文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 (了解)

⑴语文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特点。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

⑵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内容。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有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

40、㈠识字的含义:

(1)从心理学角度看,识字就是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神经联系,当感汉字的某一因素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也就是说,见形而知音、义,闻声而知义、形,表义能知形、音。

(2)识字需要准确而完整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合理的联想、精密的分析和综合,是一个复杂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思维的心理过程。

㈡识字教学的方法:

⑴字音教学(基础,要求准); ⑵字形教学(难点,要求清);

⑶字义教学(核心,要求活)

㈢各学段识字量及识字能力的具体要求

㈤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教学观念变革(了解)

1、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只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适当降低其教学要求,把拼读音节作为其教学重点,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识字。

2、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以便使学生多识字,尽早进入阅读和写作。

3、强化“情感态度”维度的教学目标,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识字写字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强调识字方式的多元化走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加强写字教学和训练,提高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㈥识字写字教学法的基本类型——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

⑴集中识字是我国传统的识字形式。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进行了集中识字实验。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也开始了这种实验。多年后,随着中央教科所的加入,扩大了这种实验,从而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

⑵1958年,南京附小的斯霞老师对这种方法(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中的边识字边读书的教学方法)

进行了新的试验和创造。

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⑴抓住主要渠道,促进有效学习。

⑵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

⑷提高教师素养,落实课程标准。

41、课程论的含义

课程论是指关于课程编订、实施及评价的理论,但它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对课程论的认识主要集中于课程目标的认识上,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从而产生三大课程流派(学生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及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42、对三个隐喻的认识

(1)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标准来测量的。

(2)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3)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对隐喻一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教师“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的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教学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

4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质

(1)含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应用理论。

(2)性质——学科形成:综合性边缘学科

学科归属:教育学科

学科功能:应用型理论学科

(3)小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课程论、教学论与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44、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说法一: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说法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45、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1)前五条: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

第一条: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条: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

第三条: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条: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第五条: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

(2)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

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

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

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

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

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三个认识

课程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课程

活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

方式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47、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①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②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④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实践性(3)自主性(4)合作性 (5)开放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1——4页要认真对待)如:

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初中)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实践性很强;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⑶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