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06

《佛说十善业道经》06

慧律法师讲解

喝酒,戒酒的人就是这样子,他太太说:你有没有戒酒?有戒酒,真的戒酒了,全戒掉了。他太太再也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过,奇怪,只要是从厕所出来脸就红红的,结果他一瓶XO放在那里,你知道吗?放在马桶水箱里面,你看他聪不聪明,坐下去后面马桶水箱打开,拿起来(法师做喝酒的样子)。老公,你有改酒吗?你有戒酒吗?他就说:有啦,戒了。她没看到,没看到又偷喝。业确实不简单,确实不简单。你看电影就知道,这个女的如果喜欢上这个男的,她父亲是富有的员外,他怎么关她,用栅栏如何地关她,打封条,那个女的就绞尽脑汁像狗似的挖个洞爬出去,跟那个男的见面,两个人就高高兴兴的,对不对?你怎么锁她都锁不住的,业力所牵是很可怕的,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人就是这样子,临命终也是这样子,你兴趣哪一样,你执著哪一样,临命终你走得开吗?走不开,走不开。我们人修行如果没有从心地这个执著彻底的除掉,大家都很会做表面的,所以你晚上作做么梦,你临命终就走什么路,真的。晚上作个梦,某某人不让我跟,又开始伤心了,这样她就执著,我晚上梦到四周围有很多钱,像我那一天梦到地上一笔钱,我就合掌念佛,这不是我的。不该我的我不应该拿,醒来自己称赞自己,在梦中钱那么多我都不会贪了,更何况是清醒者,对不对?清醒者,不过不晓得有没有那种功夫,所以在梦中知道这不是我们的,没有去动它,没有去动它,所以说你晚上作什么梦,临命终你就走什么路,晚上你常常梦见佛,你常常梦见出家众这是好梦,梦到三宝这个太好了,你心中都是三宝一片的光明,梦到在道场跟人家共修,梦见在念佛,太好了,太好了。最近台北板桥有一个男的往生了,临命终的时候,这个男的平常就很精进,认真念佛,听说他在世的时候,就见到过佛三次,临命终自知时至再用力大声念,在大声念佛当中断气,实在不简单。见到佛三次,在家众不是出家众,他念佛是用拼命的,到最后他也是死,他赢了,这一场仗他打胜了,对不对?他知道他唯有这条路而已,你偷懒也是死,你执著这个世间也是死,他今天能够用生命来打赌,万缘放下,什么财、色、酒、气,他知道在临命终,拼!我就说这一局他财赢了,临命终,他见过佛三次又自知时至,临命终又大声念佛,他一直念到无法出场声为止,你看他那一种虔诚,为什么?他知道没别的路可走,要不然我们临命终要走什么路,你说给我听听看,除非你大彻大悟,自性就是弥陀,自性就是净土,你证到空性的法身,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我们是凡夫俗子,一品惑、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都没有断,你哪有办法跳出三界,唯一的办法就是念佛,所以你看过这个老伯,他也不什么了不起的学者,也不是做什么总统,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跟在座诸位一样,所以要了生死,是你要不要而已。今天你穿得西装笔挺的或者是女孩子戴上大颗的钻石戒指,要做什么?色身烂坏只剩下骨头,五脏六腑臭秽不堪,对不对?聪明的人,每一个都拼命地求生净土,对不对?非去不行,不然哪有路可走?对不对?你想想看你临命终,你难道就要靠自己的力量,说我要打坐求生极乐世界,不求生极乐世界,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可能吗?我告诉你那非常地难,非常地难。你如果说极乐世界是骗人的,千千万万的人念佛,大家都念得这么有感应,临命终见到佛、观世音菩萨,对不对?这怎么骗得了人,那一本《净土圣贤录》,对不对?千千万万的圣贤往生,那就是见证,所以说我们既然要走,这一条听经闻法的路。诸位,你要走得彻底一点,不要半途而废,半途而废,你又被五欲六尘所转,你也是要死,死不过是一堆臭肉这样而已,要记住!我们人死了就是一堆臭肉,不是臭豆腐,臭豆腐还可以吃,这一堆臭肉拿到市场去,没人会买的,你看这皮肤白白净净的,割下来摆在市场上没人要买,皮肤再怎么漂亮,割起来也是没人要买,所以我们人死后,值不了一颗猪头的价钱,猪头人家还会买去燉猪头汤,煮猪头,对不对?人死后要干什么?连一颗猪头的价值都没有,因此我们业力所牵,平常我们就以念佛为业,念佛的业,时时刻刻意识里面都坚持到底,我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了生死求生极乐世界,绝对不后悔也不退转,保证往生的,保证往生的,一个在家人都能够做到这样,还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整天闲来无事,对不对?人家说出家人整天在那里浪费时间,生命实在很悲哀,你想想看今生没了生死,来世再来你还不完,你吃这些施主的就还不完,吃都是吃施主的,修行不够抵偿,你稳死的,所以说了生死一定要下定决心,无路可走了。底下说: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谁逼迫谁的,现在善恶两条道路,明白横在每人面前,由你自己选择去走好了。是的,道路只有善恶两条,但是我们要问的:「同是一条善道,为什么有着三个不同方向?」这就看你所行善行的程度如何来决定的。如你所行的十善是上品的程度,那就走向天堂的一条路;如你所行的十善是中品的程度,那就走向人间的一条路;如你所行的十善是下品的程度,]比较差的,[那就走向阿修罗的一条路。善业道如此,当知恶业道亦然。如你所造的十恶是上品的程度,]上品的就是甲级的,流氓有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的,叫做甲级流氓,甲级的,上品的,[那就走向地狱的一条路;如你所造的十恶是中品的程度,那就走向饿鬼的一条路;如你所造的十恶是下品的程度,那就走向畜生的一条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善恶业道,为什么各有三种方向不同了。]

[十善业道经五字,已分别地解释了。但每一部经,都有一说者,本经是谁说的?题中明白告诉我们是「佛说」的。佛是通名,十方世界有无量佛,而我们所讲所听的佛经,都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说的。大圣释迦]牟尼佛,[约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在在这个世界的印度。]印度人,[在未成佛前,]释迦牟尼佛[本是个王太子,]底下说,[由于感到众生的苦痛,激发内在的悲心,为了解救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痛,毅然]就是下定决心,[决然地走出王宫,去寻找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而成为人间的佛陀。]世尊[体悟真理以后,为了启迪]就是启发[有情,]就是众生[乃席不睱暖地]他的草席不曾暖和过表示很忙,比喻事情很忙碌,也就是迫不及待无法久坐,椅子都还没坐暖,表示世尊救度众生的心很热诚、很恳切,[到处奔走说法,不知感化了多少人群,走上真理之途!本经是佛所说很多经中的一经。能说的人是佛,所说的法是十善业道,综合能说所说,名《佛说十善业道经》。]

[四 译者简介]就是翻译者简单的介绍。翻译的人的简略介绍。[本经的经题已简单地解释过了,今天继续来介绍翻译人的历史。中国流行的每一部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所以每一部经都记载着译者是谁,假定对于某一部经对于某一部经,不能确实的指出一个翻译人,那是不是从印度翻译过来,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要把翻译人的历史先加以说明。从印度文翻译成中国人的佛经,佛教史上记载的译人是很多的,如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三藏,盛唐时代的玄奘三藏,都是最负盛名的佛典翻译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亦很大。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部经,既不是罗什法师译的,亦不是玄奘三藏译的,而是实叉难陀法师]实叉难陀,西元六五二到西元七一○,跟武则天同一个时代的人,西元六五二到西元七一○,世寿五十九岁,他是唐代的译经僧,八十卷的《华严》主要的翻译人,实叉难陀[译过来的,有根有据,不是什么人伪造的经典。玄奘法师是中国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鸠摩罗什是龟兹国人,]这个念qiūcí,龟兹是今天的新疆省的天山南麓的重要都城,就是今天的库车,所以新疆那个时候先有佛法,再传到中原来,[实叉难陀三藏是于阗国人,]就是新疆的西部,就是今天的和阗之地,于阗国,[龟兹与于阗,在过去都属西域地方,现在则是位于中国的新疆。这两个国家,在中国还没有佛法时,就已有了佛法的流行,而且]那个时候新疆省流行的是[大小乘佛法同时弘传的,所以中国有很多的大乘佛法,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实叉难陀法师,从于阗到中国来时,是在唐朝时代。]唐朝是西元六一八到西元九○七,我们如果稍微记一下,唐朝总共历时两百九十年,唐朝历时两百九十年,西元六一八建立,到西元九○七年灭亡,唐朝历时两百九十年,像我们中华民国今年八十六年,一个国家要建立两百九十年,这个很久了,不简单,[唐朝是中国最兴盛的时代,现在很多研究历史,或希望国家织成的人,都时常相信唐朝盛世。此一唐朝是紧随隋朝以后而建立的帝朝,所以通常都和隋朝连起来称为隋唐,或者叫做李唐,因为开国帝王姓李名渊的关系。]所以[唐朝时代的中国版图已经相当大了。]非常地大,[在这以前,有很多领土原不属于我国的,到了唐朝时候,就陆续地归入中国版图,使中国的领土扩大了很多,所以称为大唐。大唐高宗时代,中国出了一位有名的女皇,就是众所周知的武则天。]武则天,西元六二四到西元七○五,武则天世寿八十二岁,世寿八十二岁,西元六二四到西元七○五,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还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垂帘听政,垂帘听政,她本身来讲还是母后的角度,位在后面,掌有实权但是还不是说皇帝,武则天她确实是个皇帝,[原因唐高宗的为人,非常仁厚,但又极为懦弱。]嫁了这个丈夫很懦弱,他又是皇帝,[在初即位的时候,确还能继承父王太宗的遗志。后来因为宠爱武则天,先封她为「昭仪」,进而废王后改立则天为后,]就是说先封她为昭仪,然后把大老婆废掉改成小老婆,所以武则天算是小老婆,然后又封后,封后。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病就是会头晕,会头晕,会晕,会晕,会晕,站不住,他[不能亲理朝政,]亲理朝政,老婆是最好的,武则天又有能力,[常令武后代为处理国事。]处理久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武后天赋聪敏,学识亦佳,处事得当,因而很能得高宗的信任,于是渐将朝中的大权,移归武后掌握。]女众掌权,[那里一般人视高宗与武后,有同样尊崇的地位,号称「二圣」,]二圣,所以我们这里有二圣二路,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两个,二圣二路,不知道是不是唐高宗跟武后,[武氏则加「天后」称号。]做了皇帝要号称什么都可以,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中,]西元六五○到六八三,但是实质[由武后执政者,则有二十五年之久。]这个相当久,执政二十五年。[武则天女皇,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有很多人把她看成是个很坏的女人,但也有很多人说她为女中丈夫,可说毁誉参半,这是历史上的事情,现在暂且不去谈它。但这位女皇,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佛教倒有相当的贡献,因为她信佛,不如一般女的迷信,而是出于理智的了解,所以自信佛后,竭力地护持佛教。如本经的译来中国,就是由她派人到于阗国,请实叉难陀法师来翻译的。她之所以请来实叉难陀法师,原因是这样的:约在我们东晋时代,]东晋是西元三一七到西元四二○。东晋时代,是一百零三年左右的朝代,东晋[已有六十卷的《华严经》本,传到中国来,武则天曾经读过这部《华严》,觉得这部经译得不怎么完备,]就是不齐全,[同时听说在于阗国有此经的完本,于是便派使节团到于阗国去求经,顺便请一位能够翻译的法师来中国负责翻译。使节团到了于阗,果然求得《华严经》,并且请得实叉难陀法师来到中国。三藏]法师[来到中国后,武则天女皇对他很恭敬尊重,]所以武则天也算是很有福报的人,懂得恭敬三宝,[同时请他先把《华严经》翻译过来。于是三藏就在东都大内]大内叫做帝王所居的皇宫,[大遍空寺翻译,]这个读作biàn,大遍空寺,取这个名字怪怪的,大遍空寺,算整间都是大便,大遍这个读作biàn,不是读作piàn,你如果读作大piàn空寺就错了,这个读作大biàn空寺,真的,把它取为华严不是很好的听吗?[由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来交由沙门复礼]复礼大师、[法藏]法师[等,于佛授记寺整理而成八十卷《华严》。当译这部经时,据实叉难陀传说:「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焕发序文,焕发就是增添序文的光采,焕就是光采的意思,亲笔作序增添《华严经》的光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自运就是亲自运笔。仙毫就是毛笔的意思,皇帝的毛笔叫做仙毫,自运仙毫就是亲自运笔,就是运笔,为经名、品名题字,经名和品名题字,所以就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可以说是极为隆重其事。]隆重就是郑重、盛大、庄严,所以我们常常念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偈就是武则天所做的,可见她的学问有多好,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读诵武则天的偈颂,对不对?开经偈,大家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句就是武则天所做的,你看她的学问好到什么程度,这个女人真是不简单,所以你不要瞧不起女人,如果剃度,剃到武则天这么厉害的,她差不多变成我的师父了,比我还凶,太过分就抓去砍头,对不对?[六十华严因为是在晋时译的,所以后人称为晋译。八十《华严》因为是在唐时译的,所以后人称为唐译。实叉难陀译成《华严经》后,又继续地译《大乘入楞伽经》、]我觉得《楞伽经》,这一本经非常地棒,只是很可惜太深了,如果你想要空间开悟的人,这一本书不得不看,我们印了一本《楞伽经(的)义贯》,这一本写得不错,诸位,你们如果有因缘,你们如果要,讲堂有印,老参的人才看得懂,初学的人没有办法,老参也很难讲,实在是不知所云,我看过的经典之作,这本《楞伽经》是可以说是最深的,最艰涩,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看过四遍了,看过四遍了,如果看得懂保证你开悟,但是依我看你保证看不懂,拍胸脯保证一定看不懂。[《文殊授记经》等,前后总共译了十九部经,本经]《十善业道经》,[就是十九部中的一部,亦是在武则天女皇的护持下译成中文的。实叉难陀是他自己本国的名称,译成中文是学喜。]学喜,学习、欢喜,[传记上说:]说实叉难陀[「智度恢旷,]智度恢旷就是说智慧高超,气度宏广,恢旷就是恢宏旷达,智慧跟气度都恢宏旷达,[风格不群;]就是说他的品格,风就是风范,不群就是脱俗超群,品格风范脱俗超群,[善大小乘,]他不但精通大乘,而且又精通小乘,[旁通异学。」]旁通异学,就是说还包括其他的四书五经,统统都懂,《易经》也懂,[不但精通大小乘的佛法,对世间的哲学以及种种学问,亦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认识,不是一位普通的法师。因为他的学问高深,]深厚地通达,[所以对于佛法方面,不但了解经藏,对律藏、论藏,亦有深湛的通达,因此称为三藏法师。]我们一般称三藏法师,都把他当做玄奘法师,其实不是,如果通达三藏的,都称为三藏法师,[后来实叉难陀,感于慈母衰老,很想回去看看,以慰慈母之情,所以特上书请求归里,皇上由于他的孝思,不特准他回去,并且派人送到于阗。没有经过好久,再度来到中国,寂后火化,其舌犹存,]跟鸠摩罗什一样,[真是难得。诸位还要知道的,本经除了实叉难陀的翻译,更有施护三藏所译的,]施护三藏是宋代的译经师,宋代,北印度人,世称显教大师,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出卒年不详,他平常都致力于翻译经典,[名为《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这部经就是《十善业道经》,共一卷,宋代施护所翻译的,施护所翻译的,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与实叉难陀所翻译之《十善业道经》们本异译,[是可取来作为研究参考的。]

[正释经文 甲一 证信]证信就是序分,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到佛讲经的对象在龙宫对海龙王,这个列入畜生道,与大比丘众这样就是声闻,还针对菩萨又是摩诃萨,又是大菩萨,所以当机众有畜生就是凡夫,有比丘众就是声闻还有菩萨众,这样就知道他所讲的这部经典,是五乘所共有的,懂得看经典的人看第一句他就知道了,他就知道后面要讲什么了,表示这一部经典所讲的是五乘所共修的,我们打开《华严经》,就不是这样子,《华严经》一打开,就什么菩萨什么菩萨,全部统统都是在讲菩萨,当机众全部都是菩萨,所以会看经典的一看前面就知道后面了,看他对什么根机来讲的,譬如说《金刚经》他是对解空第一的讲的,《金刚经》须菩提就是当机者,一看《金刚经》就是在讲空、讲般若,讲般若。所以看经典看前面就知道后面了。

底下说:[佛教讲经,对于经文,首先是要分科的,其最有名的,就是序]底下加一个「分」,序分,序分、就像一个人的头,就像一个人的头,[正]宗分,就像我们人的五脏六腑,[流通]分,就像我们人的双脚和双手,会流通,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法,而这在中国佛教史上,为晋代高僧道安法师所分的,]道安这个很重要,东晋的一个高僧,跟慧远大师都是东晋,道安大师影响我们佛教非常地大,非常地大,西元三一二到西元三八五年,西元三一二到西元三八五年,东晋的一个高僧,他十八岁就出家,他的师父叫做佛图澄,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图是图画的画,画图的图,澄是澄清湖的澄,佛图澄,佛图澄神通非常广大,外道都胜不过他,过去、未来的事情都知道,在《高僧传》里面佛图澄他降伏很多的外道,他用神通降服很多的外道。道安大师他对佛经的翻译跟经典的记录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是东晋当代的高僧,对佛教有很深远的影响。道安法师所分的,[后代佛教大德讲经,大都是依这个分科来讲的,所以有「弥天高判,]弥天高判就是说像天那么高,意思没有人比他更行了,他把一部经典判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就像天那么高了,这个判是指最圆满最高,[今古同遵」之说。]大家都遵守,所以每一部经典都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所以[一般经典的序分,本有证信序]证信序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与……众」多少人这样,叫做证信。证信就是说证明这部经确确实实是我阿难所听来的,不是捏造的,[与发起序之别,]发起序就是看哪一个当机者,像《金刚经》就是须菩提,就对他合掌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就发起序。起是谁发起的叫做发起序,[现在此经只有证信序而无发起序。]证明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没有。[所谓证信,就是为了使人信仰,必须找出事实证明。世间有许多事情,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就是这样,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那样就是那样,[当下可以相信,不必另找证明。但也有很多事情,不是亲自见闻得来,如要他人相信,就得事实证明。现在讲的这段经文,目的就在证明本经的确是佛所说的,所以称为证信。关于证信这段经文的叙述,太虚大师老早举出一个例说:「如现代人的举行仁义,在会议簿的记录上,一定写明会议的地点、]会议的[时间、]会议[主席]是谁、[出席人数]有多少、[会议事项]是什么?[后来如有人对讨论事项发生怀疑,就可取出当时会议记录来作证明,使你不得不相信这一事实。」]所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这个就是证明确实有这件事。

[「如是」:二字,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为指定下面的全部经文。若以信受不信受解释如是,就是白话所说「是的」。如我们平时对人讲一件什么事情,假定对方信任得过,文雅的便说「如是,如是」;]这样、这样对。[通俗的便说「是的,是的」。设或对方信任不过,文雅的便说「不如是,不如是」;]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通俗的便说「不是的,不是的」。可见如是两字,含有信的意思。]信或者是不信。

[「我闻」:的我,是代名词,亦即阿难自称。闻即听闻,如诸位在听《十善业道经》这样,我一句一句地讲,你们一句一句地听,名之为闻。我闻,是表示亲自听闻。如诸位今晚听完经回家,告诉家里没有来听的人说:「这次听讲的十善业道经,是由实叉难陀译成中文的。」家人如果问你:「你怎么知道的?」你可肯定地回答说:「是我自己从法师那里亲听得来的。」]所以[每一个人自己所听到的,都可称为我闻。本经是阿难尊者所结集的,为了表示这不是自己所说或杜撰的,]杜撰就是没有事实的依据,而凭空捏造的,[而是由我从佛那里亲自听闻得来,所以称为我闻。]

[「一时」:时指说法的时间,等于现在开会的时间。世间一般开会的时间,都写明某年某月某日,把日期交待得清清楚楚的。佛说法自有其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为什么不把它指明而笼统]笼统就是说不明确、含糊,统括或者不明确,笼统。为什么不把它指明而用这种不太明确[地说为一时?]他为什么不说某月某日某时?当然[这是有道理的。现我告诉诸位:在这个世界上,由于各国的历法不同,]像我们中国就使用农历和国历,国历是全世界的,国历是全世界的,农历就是中国人使用的,所以[因而各地的时间,也就显然的有着差别,]我们现在晚上就是美国的白天,所以[特别是在古代,中国有中国的历法,印度有印度的历法,如中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的四季,印度一年则分为热际]你稍微作个笔记,热际就是: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这是印度的分法,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总共四个月,[雨际]就是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如果是印度的[寒际]呢?就是九月十六日到正月十五日,所以是每四个月一季,我们中国春夏秋冬是每三个月为一季,印度是每四个月为一季,所以这个一定要分清楚。热际就是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雨际就是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寒际就是九月十六日到正月十五日,[的三际。]三际,就是三个时期,[如再把区域扩大来说,世界很多国家的历法,都不能完全一致的。佛法要流传到各国去,就不能明确地指定其时间,所以就简单地说为一时。]像这样也有好处,也有好处,譬如说今天我们东边,譬如说十一月五日是我的生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生日,生日做一做,坐飞机到美国十二个小时,到美国又做一次生日,又收一次红包,又收一次红包,因为飞到美国,刚好是九月二十二日,所以时间上就相差一天,因此没有办法肯定,喜欢做生日的人这样就最好了,喜欢做生日的人。但是我坐飞机到那边做生日会来不及。[虽没有明白地指出什么时候,但中国古来大德,往往用]什么呢?[「机教相扣之时」这句话,]机就是根机,教就是教法,根机和教法相扣就是相应的时间,根机和教法如果相应的时候,该讲经的时候,[解说一时。]一时就是相应的时候,简单讲就是因缘具足的时候,这样讲比较直接,如果因缘具足的时候就讲经,[机指众生的机宜,教指如来的言教,机教相扣为时。如佛要说法,众生不愿听,或众生要听,佛无暇说法,]就是没有空闲,[其法都是说不成的,必须一方面众生要求听,而另一方面佛陀慈悲为人宣说,如是机教相扣,说为一时。 ]

[「佛」:现代人的开会,一定有个主持会议的主席,说法当然有个说法主,这里的佛,便是指的说法主。十方虽有很多的佛,但说本经的佛,是专指在这人类世界出现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人类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圣者,]可以说是圣中之圣,比丘戒里面讲:一切圣人当中,佛陀是圣人当中至高无上的圣人,佛陀,佛是所有的圣人里面最高超的圣人,[亦即是人间的佛陀,千万不是把佛看成是个虚无飘渺]虚无就是虚幻渺茫捉摸不到的,就是把他神话了的意思,缥缈就是若有若无,若现若隐的样子,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神怪之物,]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子,把释迦牟尼佛诠释得已经有一点太离谱了,那个神通广大,太离谱了,就像电影上所演的,其实世尊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比丘,和我们人一样,为父母所生有一个肉身,不过他是一个大觉者,大觉者,心二十四个钟头都如如不动,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执著连微细的烦恼都没有,清清净净,他就是发现到我们的觉性,每一个人的觉性,欧美发现新大陆他们就很高兴,释迦牟尼佛发现众生每一个都有佛性,这是比发现新大陆还要伟大,麦哲伦发现什么新大陆,释迦牟尼佛发现人人都有本性,还是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每一个都感觉不出来。

底下:[否则的话,那就根本没有了解到佛之所以为佛。这点,希望诸位先要了解清楚。佛是印度话的佛陀简称,]Buddha,Buddha。[中国译为觉者。者是人的代名词,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言之,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世界上的人,本来是很多的,如在座的诸位,每一个都是人,虽然如此,但觉悟与不觉悟,显然有着很大差别。]觉悟的人他心所散发出来的,就是真善美的解脱,不觉悟的人他处处束缚,处处执著、处处分别,他不曾过一天快活的日子,二十四小时都绑得死死的,斤斤计较总是空,但是知道不过挡不住习气,烦恼的习气挡不住。[觉悟了的人,就称为觉者,未觉悟的人,只称为迷者。迷而不觉的人,当然就流转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出离;觉而不迷的人,从宇宙人生的觉悟中,不再为世间的一切所转,]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世间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颠倒这样我们就是佛,当下就是佛,我们可以训练什么叫做修行?时时刻刻都训练这颗心,不要被相所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你七个钟头都不要做什么工作,你提起观照这一念,不要被它所束缚,这样也是一种修行,[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真理生活。所以我们对于佛陀的认识,不要从过高和过深处去认识,只要知其是个真理的觉悟者就好了。但是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连这个最简单的认识都没有,不能不说是个最大的遗憾!做了个佛教徒,对于自己所崇奉的教主,不能有个正确地认识,]说起来好像天方夜谭,把佛陀神化到极点,他已经不是世间的人了,[实在是太辜负了大慈大悲的佛陀!因此,我望诸位对于这点,要牢牢地记住!]佛陀就是跟人一模一样,没有两样,是人格化不是神化,佛陀就是我们人,人就是佛。

[「在娑竭罗龙宫」:这是法主说法的地方,等于现代开会的地点。如我现在讲的《十善业道经》,]演培法师说现在[是在越南堤岸的妙法精舍,当知这就是我说法的地方。佛说法,不唯是在这个现实人间,龙宫天上无处不没有如来宣说法音的。像现在所讲的这部经,就是佛在龙宫说的。宫是宫殿,如过去的君主时代,一个国家有个国王,国王所住的地方,]不是[叫做王宫或]不然就叫做[皇宫,现在所讲的龙宫,表示是龙王所住的。人间的国王住在王宫,显示其有福德,海中的龙王住在龙宫,亦显示它是龙族中有大福德者。龙宫的所在之处,中国古籍及佛经所说,]都[是在大海的下面。]大海的下面,[不过实际说来,佛经所记载的龙,是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的四类,现说龙宫在海的底下,是约海龙说的。]针对海龙说的。以前的人龙宫有很大的争议,很大的争议,如此要到龙宫说法,就不是用我们这个色身了,因为我们人要呼吸,竟然跟八千比丘要到海底,这八千比丘要证到意生身才有办法,可见这个问题很大,问题很大,所以有的人说:龙宫这个地方不是在海底,它是一个皇帝住的地方,皇帝住的地方就像龙,叫做龙宫,所以从以前探讨佛教历史的人,认为龙宫不是在海底,《华严经》像龙树菩萨入龙宫,看到《华严经》,不能不是在海底下,是地名,龙宫,它是一个地方名字,不是真的在海底下,真的在海底下来说,用色身下去你没有办法,因为你要呼吸,你要呼吸,那个都是水你没有办法,要不然龙王他会变化,这样就要用意生身下去,比丘他没有办法,他顶多证到初果,有的是阿罗汉果有的是凡夫,他怎么会有意生身,他要怎么跟世尊下到海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所以有的人是这样讲,经典如此记载而世尊又不在了,到底龙宫真的是在海底,或者真的在人间只是一个地名,地名,譬如说世尊在鲤鱼潭说法,你会想鲤鱼潭可能在潭底,花莲有一个鲤鱼潭,可能在鲤鱼潭的潭底,但是不是这样,鲤鱼潭只是个地名,对不对?它是个地名,像我现在在鱼池乡买的叫做莲花池,有一天慧律法师去莲花池说法,说:慧律在莲花池内讲经,其实不是,那是地名,鱼池乡里面,我买的那块土地叫做莲花池,莲花池段,刚好在莲花池,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这样子,所以我比较相信考据学家所说的,龙宫是个地名不是在海底下,我比较倾向相信这个角度,经典这样写这样注解,我们就跟它这样读,所以大乘佛法有很多都没有办法解释,因为讲到很多神通就不符合,不符合现在的解释,你说八千个比丘要怎么下海底,都不要呼吸吗?不然穿潜水衣跟氧气筒下去,要不然他们怎么下去,世尊当然没问题,世尊上山下海他什么都没问题,他神通自在穿墙走壁,意生身,他坐在那个地方不动,三千大千世界任他遨游,因为他有意生身,我们没有,我们没有,就是没办法,不然就戴氧气筒下去,如果戴氧气筒也没办法听,以前的科学有这么发达吗?有戴氧气筒,氧气筒的底下要怎么讲经?那也没有办法,所以我比较偏重相信龙宫是个地名,我才不相信在海底下。

[龙王的宫殿,在大海底下,]叫演培法师再活起来,他如果再活过来,我就问他:大海底在哪里?可能也无法回答。真的,换我问他,他就无法回答了,所以经典这样写,我们中国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子,以前人讲的我们就这样读,读到矛盾的地方,它就多一句:不可思议。讲一句不可思议就带过去了,没有办法解释,以前释迦牟尼佛说右肋而生,我当时看到这一句,说:奇怪,佛陀的母亲,这个地方怎么生得出佛陀来,到底怎么回事,我打了一个大问号。我就去问老和尚:师父,为什么佛陀是从母亲的右肋而生呢?老和尚:傻孩子,不可思议嘛。我就止住了,他说不可思议,师父既然说不可思议,你就要默不作声了,这个地方会生小孩,真奇怪,这个地方会生小孩,我实在很不相信,后来我们到印度去探讨,再向考据学去研究,好好地去了解到底为什么佛陀会从右肋而生?原来印度的种族分得很清楚,阶级分得很清楚,大梵天王是从口生,他们的相传是这样,贵族是从胸口而生,贵族,刹帝利、首陀罗是肚子跟膝盖,是肚子跟膝盖,嘴巴生,大梵天嘴巴生婆罗门,贵族从胸口生,刹帝利由肚子生,首陀罗从脚生,世尊是贵族,他是贵族胸口生,右肋刚好跟胸口是平等位置,所以说佛陀是右肋而生,原来佛陀是贵族而生的,出生是贵族,在右肋而生表示他是贵族,不是从这里生出来的,我问了好几十年,没有一个法师说的使我满意,每一个回答我都不满意,我非常不满意,打破沙锅问到底,可是问老和尚,老和尚没有一个有明确地回答。如果说龙宫,这样解释能清楚吗?也不可能,没办法,所以我相信龙宫它是个地名,绝对不是海底下。

龙王的宫殿,在大海底下,[为龙王的神力所化作。《海龙王经·请佛品》说:有次龙王上来人间,到灵鹫山去听佛说法,听了佛说法后,对于佛法有所领悟,便对佛陀垂直欢喜信敬之心,要请佛陀到大海去应供,佛陀慈悲地允许它,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用无量的珍珠宝贝,种种庄严其上,且自海边通至海底,]就像在画卡通影片一样,[造作三道宝阶,恰如佛于过去化七宝阶自忉利天下降到阎浮提来的那样,]他怎么写你就怎么想像,像在演卡通影片那样想像就好了,不必想太多,我们要的是他的法,[佛与诸比丘及诸菩萨,共同地踏着这个宝阶到龙宫里去,受诸龙众的供养,并为龙众说法。依据此说来看,不特佛及声闻并诸大菩萨有其神通,就是海中的龙王亦有其神通,]所以大乘佛法,如果用神通都讲得通,它都是用这样解释都叫做神通,[所以龙王能变化宝阶,佛等能循这个宝阶而行,在没有得神通的我人,当然是做不到的。《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这个龙宫,叫做娑竭罗龙宫。娑竭罗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咸海,因为其龙常住在咸海中,而其龙宫亦是在咸海的下面,所以称为娑竭罗龙宫。娑竭罗龙王,是很多龙王的一种,如《法华经》就说有八大龙王。]《法华经》里面的八大龙王,我读给你们听一下: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叉迦龙王;第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优钵罗龙王。这个在《法华经》里面有,你不必作笔记,读一遍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龙在印度叫做那伽,是一种身体很长的动物,而且是没有足的,其形态有点像蛇,不过比蛇长得多,还有相当的神力,可作种种的变化。佛法承认有龙,龙亦作为佛教的护法,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所以说「天龙八部皆护法」。]龙在中国来说是吉祥物,譬如说十二生肖,你知道这些都有可能,十一个生肖有可能,唯独龙不曾见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你看有十二生肖,唯独龙你不曾见过,为什么龙不曾见过?而十一生肖都见过,唯独龙不曾见过,不过十二生肖里面其中又有龙,对不对?叫做龙,你要否认牠,对不对?中国人也都承认有龙,是不是?因此我看天龙八部这个天龙,可能也是一种业力,跟我们人间不太相同,在某一个时刻它会显现出来,会显现出来,好像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就像鬼道一样的会变化的一种,牠是列为畜生,所以我认为牠是一种,属于会变化的一种畜生,这个可能比较合理化,要不然我们那些鼠牛虎兔龙,中国人不曾见过龙,但是他就有这个龙。[不过龙虽有神力变化,但在佛法,仍把它归纳在畜生的一类中,如猪马牛羊一般。可是不要以为是畜生,就小看了它。老实告诉诸位,很多畜生的福报,比我们人类还要大,因为嗔心大的关系,始堕到畜生去,龙就是有大福德的。]畜生有的比我们人福报大,像狗这样的畜生如果长得漂亮,被有钱人饲养这只狗就好命了,真的,它也不必要看门,整天帮它梳毛还绑两个人蝴蝶结,主人回来这只狗就跟他舔两下,这样主人就高兴了,尾巴摇两下,对不对?狗就很好命了,你看像我们有的当乞丐,寒流来的时候没地方住,台北市就有很多睡地下道、铁道旁要不然就睡火车站,要不然就睡公路局的,没地方睡,你看人不如一只畜生,那只畜生他又弄最好的给它吃,还有「宝路」,看是一只狗而已却疼爱有加,一个人比不上一只狗,真的就是这样子,说真的就是这样子,所以狗的狗的福报,人有人的业力。

[「与八千大比丘,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指出闻法的大众,亦即等于出席会议的人数。闻法的大众分为两类,就是大比丘众与大菩萨众。比丘众有八千这么多,而且都是已有相当果证的,即是已证圣果的大比丘,不是刚出家的新比丘。比丘是男人出家已受具足戒的通称,如果女众出家而受具足戒的,就称比丘尼。比丘是印度话,中国译为乞士,乞是乞求的意思,士是人的代名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乞化之人。佛所定的出家僧团制度,在僧团中住的出家众,不可做政府的官吏,不可做士农工商的事业,]都不可以,[所有一切生活所需,都向信徒乞化而来,所以叫做乞士。]这个在佛在世时可以,泰国也可以,台湾行不通,在中国大陆就行不通了,中国大陆,冷到零下二、三十度,零下二、三十度,在零下二、三十度,比丘僧团如何出来外面托钵,我问你:什么人要煮给丛林三百个人吃饭,丛林甚至有五百个比丘,五百个比丘在零下二、三十度出来托钵,像黑龙江,我们教授说的:黑龙江,零下都四十几度,你怎么出来托钵?打到耳朵,耳朵掉下来,打手,手断掉,你没有办法托钵,所以这种生活在佛在世,今天的泰国也可以,比较热的地方可以,太冷的地方根本没有办法,所以中国大陆我们那些祖师大德都没有办法用乞食的,所以就自己煮,因此我们中国修行就比较好修,为什么?关起门来你不必去攀缘信徒,你也不必怕去犯众,也没有讥嫌罪,为什么?我只要跟众生保持距离,我就不可能犯众或者犯到讥嫌,这个根本不可能,没有在接触,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法师修行就很轻松,像法观师他们去泰国,他说泰国每一个都要托钵,去那里亲近每一个都要托钵,他说四、五点就要出门了,三个比丘走到一个地方要分叉路,他从东边走,他从南边走,他从西边走这样子,分开去托钵,你不能三个都在同一间托钵,他煮来不及给你们吃,没有那么多,一趟出去,回来都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我说:你去如果尿急要怎么办?他说有时候尿急,急得回来袈裟一丢就跑厕所了,托钵一次要两个多小时,哪像我们文殊讲堂早课结束,一坐下去,引磬拿着,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放下,开始吃,就这么轻松,佛在世就是这么苦的日子,亲自去体会到那种艰苦,那一种冷眼甚至碰到恭敬的,也有碰到轻视你的,也都有,侮辱你的,所以在托钵当中动心忍性,磨练你的个性,我就是一个乞丐,降伏你的傲慢,你出家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跟乞丐一样跟人家托钵,低声下气,但是伟大的地方,外表很穷不过内心很富有,向佛陀乞法,向众生乞食,所以他走路托钵,也有很大的用意,很大的用意。

底下:所以说除了乞以外还乞正法,所以说不可做政府的官吏,不可做士农工商的事业,所有一切生活所需二种我见信徒乞化而来,所以叫做乞士,[如更深一层地说,就是乞法。出家之人,最要紧的,还是乞法,即常常地向佛乞求正法,唯有乞求正法,才能听到正法,这样说来,比丘叫做乞士,是向两方面乞化的:外向社会的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内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唯有如此,出家的生活,方可算是正命,]所以正命就是佛弟子依从正法,远离咒术、占卜等等,五种邪恶的谋生之法,如法如律求此饮食、衣服等生活资具称做正命,正命就是用正当的方法养活自己的生命,不从事咒术、占卜、算命等等,[而不至于过着邪命不正当的生活。比丘除了乞士一义以外,还有破恶与怖魔的二义,顺便再为一谈。恶在这里,主要指内心中的种种烦恼,出家以了生死得解脱为目的,若不解决生死根源的烦恼,无论如何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当修戒定慧的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是为破恶义。魔在这里,主要是指六欲天的天魔,]这个天魔是他化自在天子魔,住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人天魔,魔王跟他的眷属叫做天魔,[天魔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切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控制,如有欲跳出三界,不愿再为其掌握,那他就要来作种种破坏。]你要修行他就破坏,制造种种的逆境给你,[设若不为所动,那他就要害怕起来。]他就会害怕,你若为所动他就高兴,[出家的佛弟子,大都认真修行,而以解脱为期,]为期就是期望、目标,[天魔外道扰乱,不能发生作用,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所以称为怖魔。修行能使魔王恐怖,这就真的有了相当功夫。如果马马虎虎地修,]马马虎虎地修就是随随便便,[纵然出家,魔王亦不会怖畏的。]他也不会怕的。

[菩萨的听众,超过比丘三倍,共有三万二千那么多,所以说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中国译为觉有情。佛法将人以及畜生等,都名有情,虽然同样的叫做有情,但觉悟与不觉悟,就有很大的差别。觉有情,是指觉悟了的有情说的。怎样称为觉有情?我们知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多得很,而这众多的事物,依佛法看,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变化中,甚至刹那刹那的在生灭变化中,]所以阿姜查说一句话:一切万法唯有两个字,生跟灭而已。万法唯有这两个字而已,生跟灭而已,你如果体会到阿姜查这句话,你就开悟了,不是生就是灭,没什么好讨论的,世间没有什么叫做高兴,没什么好伤心的,该灭的灭,该生的生,就是这样子而已。

[所以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可是世间上的一般人,很难体认到这点。如以重建的妙法精舍来说,因为它是刚刚修好,大家觉得它是新的,今天来看到的是新的妙法精舍,明天来看到的还是新的妙法精舍,似乎一点变化都没有,殊不知这样看法错了!事实上,妙法精舍时刻都在变的,不特现在不可说它是新的,当建楼上时,楼下已开始变化而向旧的方面迈进了,]新的一盖好就向旧在变化,[昨天与今天的绝对不同,后一小时的绝对不是前一小时的,如有这样的领悟,是就叫做觉悟,世间难得有人体悟到这点,所以只叫做迷昧的有情。但菩萨已确切的领悟到无常的定律,深知诸法刹那刹那的在变化不息中,向毁灭的路上推进,决不再对演化的万有诸法,]演化就是迁流变化,[生起常住的妄执。]意思是说我们对于生灭演变的假相,我们都很清楚地去透视它,我们千万不要在这生生灭灭的无常的世间,生起一念虚妄的执著,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东西,怎么如此死执不放,这样痛苦到自己,痛苦到自己,[由于有了这样正确的领悟,所以称为觉有情。]觉有情。[菩萨在佛教中说来,是个很重要的修学佛法的人,亦是积极推动救人救世的行者。世间有很多不了解佛教是觉世救人的宗教,以为修学佛法的行人,对于人类社会的事情,不闻不问,]都没有在关心,[似乎有点近于消极,其实,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可以说是最积极的宗教,]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观世音菩萨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做度人舟。我问你们:哪一个有办法像菩萨这么的积极,所以说佛教[亦是最关心人类剧苦的宗教,]世间的苦知道是苦,不过没有办法用正当的方法去解除,没钱苦,他不用抢的,更苦,被抓去枪毙,被抓去枪毙,对不对?今天女朋友离开了他很郁闷,他很郁闷拿钱到外面交易,暂时得到满足,结果得了AIDS回来,得病回来,本来想快乐一下,变成宣判死刑,我们人本来在烦闷当中想找一个来解决我们的烦闷,结果变得更糟糕,更糟糕,所以说彻底的认识佛教,就是要彻底认识自己,彻底地认识自己,就下定决心改过迁善,这样自然离苦得乐,[因为佛教是以救人救世为最终目的,是真正推动这个救人救世之工作的,就是菩萨。诸位不要以为供在寺院殿堂上泥塑木雕纸画铜铸的是菩萨,寺院殿堂上所供的,不仅是菩萨像,还有比菩萨高一级的佛陀像,亦有比菩萨低一级的罗汉像,就是供的菩萨像,亦为我人所未见,]这个未画×,也是我们人所常常见到的像,所常见的不是所未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