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_农民意识_鲁迅_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2005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6,2005(总第94期)  J 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Total No 194

解读“农民意识”

———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林  铭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 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风俗民情。剖  

析、观照“农民意识”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 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 进史。

[关键词] 农民意识; 农民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章编号]1009-2323(2005) 06-0006-02

  国, 即使到“, 农, 土地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这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迷信、保守、固执、目光短浅、因循守旧、自我愉悦等若干特征的“农民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为农民阶级所独有“, 两千多年的封建意识, 已渗透进了全民族的血液, 沉淀在人的灵魂里, 已成为民族性格、个人人格的一部分。这种沉重的负

[1]

荷, 妨碍了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全民族对农民意识的觉醒, 无疑是民族自我更新的历史性进步。而作为社会最敏感、最先觉悟的人———作家, 他们率先拿起手中的笔, 对农民意识进行了理性和形象的思考, 鲁迅、赵树理则是其中最杰出代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作家。毫无疑义, 鲁迅最热烈、最深沉、最诚挚的感情始终倾注在农民身上。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深入地考察了中国的国情, 他着重剖析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精神的毒害, 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上的弱点。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 比如麻木冷漠、瞒和骗、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健忘、盲目自大、欺弱怕硬、中庸调和等等。

他用渗出血泪的目光焦灼地注视着广大农民, 用凝滞沉重的笔触去描写广大农民的疾苦, 表达他对劳苦人民的关注。在鲁迅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 就有相当多的作品去描写农民, 特别是那些刻画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的作品。像《阿Q 正传》中的阿Q 、王胡、小D 、邹七嫂、吴妈《故乡》; 中的闰土《祝福》; 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 中的单四嫂子《风波》; 中的七斤、七斤嫂子、九斤老太《离婚》; 中的爱姑等。这些人物构成了以阿Q 为代表的“阿Q 系列”落后农民形象。

阿Q 系列中的落后农民, 都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 他们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最底层, 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和命运。封建思想观念对他们的束缚则是这种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这一类人物的突出代表阿Q , 从政治地位和阶级地位来看, 他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上无片瓦, 下无插针之地”。在封建阶级的统治和压迫下, 他不仅失去了土地、房屋, 而且连姓名也失去了。可以说他是一个标准的雇农。但另一方面, 他们又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像“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男女之大防”, , 包括“精神胜利法”等, 都体现了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与封建思想观念两者怪诞的、不合理的却又是必然的、历史的特定结合。《故乡》中的闰土曾是个天真、活泼、机灵、淳朴的少年, 成年后却变成一个沉默、迟钝、衰老、自卑、精神麻木的“木偶人”。鲁迅深刻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绅”, 几千

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一种理论周详、体系严密的封建意识形

态, 成为国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巨大精神枷锁。过多的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得麻木冷漠, 尽管他不乏淳朴、勤劳, 然而终究难以无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令我们深思, 正是封建主义的幽灵———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扼杀了这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不仅鲁四老爷, 便是和祥林嫂处在同样地位的柳妈, 周围那些带着嘲笑“赏鉴”祥林嫂痛苦的人, 也同样受到封建幽灵的麻痹毒害, 他们不自觉地促成了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明天》中的单四嫂子, 把一切都寄托在明天上。这种极端的愚昧、不觉悟, 更充分表现了落后农民阶级地位与思想观念两相分离的特征。鲁迅关于落后农民群众的艺术描写, 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的特征和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鲁迅认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要任务必须放在唤醒他们的真正觉悟上。鲁迅的小说, 正是企图通过极其悲愤的一声呐喊, 来唤醒沉睡数千年的国人的灵魂, 号召他们起来摧毁这“铁屋子”, 掀掉这吃人的筵席。

鲁迅认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2]

看。”因此, 他描写落后农民的小说, 大多是悲剧性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人公都有不幸的悲剧:阿Q 被杀头, 祥林嫂饿死街头, 闰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这就是他们自身应有的独立存在的价值, 但这个价值却被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等级制度毁灭了。鲁迅描写落后农民小说中最关键的悲剧冲突便是生命价值的被毁灭和人们对毁灭了生命价值的高度漠视。可以说, 这是构成鲁迅小说悲剧冲突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种对生命价值被毁灭的高度漠视等于对生命价值的第二次毁灭。假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被毁灭之后, 人们能够在其被毁灭之后得到启迪, 感到震惊, 或至少引起同情, 促人沉思, 这个生命的价值也就在其毁灭之后得到了体现。但当阿Q 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 当祥林嫂死后还受到鲁四老爷的责骂、短工漠然无觉、鲁镇的人照常忙于祝福以祈祷自己幸福的时候, 当单四嫂子丧子而哭诉无门、只默默咀嚼自己内心茫漠的精神痛苦的时候, 都表现出了封建传统观念造成的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极端漠视与鲁迅对它高度重视的思想感情。二者在这些地方的接触, 爆发出最强烈的悲剧的电火花。

20世纪40年代延安解放区作家赵树理, 是继鲁迅之后描写农民命运最成功的作家。赵树理的创作处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年代, 由于他是“在农村长大的”“, 因此摸得着农民的底”, 这是他“自以为幸的先天

[3]

条件”。参加革命以后, 赵树理在实践中更深刻体会到农民落后意识对革命工作的阻碍。他说“:我和我写的那些旧

[收稿日期]2005-08-08

[作者简介]林铭(1980-) , 男, 福建永春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6・

人物, 到地里工作在一块, ……他们每个人的环境, 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前途打算, 我无所不晓。……我

[4]

既然这样了解他们, 自然就能描写他们。”他的作品塑造出了地道的翻身农民形象, 并揭示了农民在政治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曲折。在赵树理之前的第一代、第二代新文学作家曾先后塑造了精神麻木的旧农民和富于反抗精神的新一代农民形象, 而赵树理笔下则出现了血肉丰满的翻身农民形象, 这些形象从思想感情到个性气质以至于思考的方式都具有地地道道的农民特质。

赵树理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而是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 适应了群众的欣赏习惯, 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矛盾冲突中, 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 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在“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 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从“米烂了”到精心梳妆打扮, 赶到区上去闹, 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同样两个落后人物, 放在同样环境中, 却能将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一些次要人物, 也能一两笔写活。于福牵驴送三仙姑上区, 张得贵抱着笔砚、算盘随阎恒元丈地, 只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点了出来, 耐人寻味。就是老槐树下的那些“小字辈”, 或热烈, 或冷静, 面目也不雷同。赵树理的小说较少大开大阖的情节、激烈动荡的场面, 因而人物往往不是在起伏很大的动作中完成性格, 而多在日常生活细节中, 通过朴实、简练但却细腻的描写去展现。像孟祥英、李成娘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细节中表现她们的。细节的真实, 的长处, 结婚》中二诸葛的神课、; 字辈”的称呼和他们过正》; 中树木和厕所所有权的诉讼、中给关老爷唱戏的活动, 不但与人物塑造有密切关系, 而且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它们都是地道的中国的, 或者说都是十足的中国北方农村的。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去欣赏, 也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赵树理小说结构上的特点是故事性强, 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常常采用大故事套着几个小故事的手法,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作品的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 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去展开人物的性格, 最后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 做到有头有尾。注重故事性, 还使他的小说叙述多于描写, 描写融于叙述。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的描写, 往往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段落。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 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 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 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的, 形象逼真, 生动活泼, 都能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 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态度。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 也就没有赵树理小说特殊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小说主要塑造了几类农民形象:第一, 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小芹, 还有万宝全、王玉生等农民。作家描写他们在新政府的领导下, 逐渐摆脱封建政治的压迫和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 走向新生活, 开创了新文学塑造农村新人形象的艺术先河。第二,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 背负着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小二黑结婚》里的二诸葛、三仙姑, 这两位“神仙”的封建思想观念仍十分顽固, 例如他们都十分迷信, 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 看一看黄道黑道”, 三仙姑则“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他们都认为, 他们的迷信思想是天经地义的, 不但他们自己这样做, 而且

还要子孙永远传下去。第三, 年轻一代蜕化变质的农民及农民干部形象。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小元、小昌开始是认准了敌人的, 但他们掌权、斗争地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全体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而是为了谋求私利, 从这点上看, 他们个人的“革命”与阿Q 式的革命又是十分类似的。

不论是对落后的二诸葛、三仙姑, 还是对坚韧老练的李有才, 以及乐观进取的小二黑、孟祥英等, 赵树理都揭示了他们走向新生活、新社会的曲折过程, 从而使这些翻身农民的形象, 莫不形神俱备、真切生动, 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象画廊。他们和鲁迅、茅盾等前辈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相比, 呈现出新的时代色彩和精神风貌。在这些人物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也体现了几千年封建统治和小农经济给部分农民造成的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和自私、保守、迷信等民族劣根性, 还表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有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异。

通过上述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鲁迅和赵树理都出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描写了落后农民, 系统地、有阶级性地、完,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构成了一部丰富、。但是, 由于, , 。鲁, 写他们的落后性, 是要“揭出病苦”“改良人, 他要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唤醒民众起来推翻这吃人的社会。而赵树理写落后农民, 是为了“劝人”“, 砭其病痛, 促其猛省”, 以此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同旧传统决裂, 改造旧生活, 走向新生活。赵树理打“积极改进的主意”, 是对鲁迅“揭出病苦”“改良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其次, 与鲁迅小说中落后农民形象一律以悲剧命运结局不同, 赵树理笔下落后农民的命运一概都是以圆满的喜剧结局。二诸葛、老秦与闰土之间, 福贵与阿Q 之间, 李成娘与九斤老太之间, 虽然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精神的联系, 但他们又处于不同的时代。处于历史沉滞期的闰土, 他的思想、性格、命运具有浓重的悲剧性; 处于农村曾经开始变动、而终于没有变动的辛亥革命及其后的张勋复辟时期, 阿Q 与九斤老太的思想、性格、命运具有了一定的喜剧性(尽管其内核仍是悲剧性的) ; 二诸葛、老秦、李成娘们处在农村大变革的时代, 他们的思想以至行为方式都变得不合时宜, 落入了不变也得变的尴尬境地。二诸葛后来“又不好意思再到别人眼前卖弄他那一套了”, 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自己的卦不起作用了; 三仙姑在群众面前当场出丑, 逼得她不得不收敛起来; 李成娘在媳妇金桂面前终于认了输, 这些都显示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制约作用。

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 以唤起人们的觉醒, 赵树理则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 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等) 的变化, 并且从这个变化过程中, 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两位作家的探索深刻地说明对封建传统文化“农民意识”———民族劣根性改造的漫长艰难性。

[参 考 文 献]

[1]曹文轩1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作家出版社,2003. [2]鲁迅1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3]赵树理. 决心到农民群众中去[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赵树理1决心到农民群众中去[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The Explanation of " F armers ’Consciousness"

-the comparison of

the farmer images created by Luxun and Zhao Shuli

Lin Ming

(Fujian Normal U niversity , Fuzhou ,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e long -term private ownership of t he land made t he Chinese farmers form a special , more complicated mode of t hinking , t he customs , describing and reflecting t he farmers ’destiny , analy 2zing "farmers ’consciousness" become clear and unique in t 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ut L u Xun and Zhao Shuli are t he writers t hat know t he farmers most in t 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 ure history. A series of farmer images t hat t hey created has const ructed t he history of t he develop ment and soul evolu 2tion of t he Chinese farmers destiny since t he democracy revolution.

K ey w ords :t he farmers ’consciousness ; farmer image ;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责任编辑:田开忠]

・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