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湖六个支架交流稿5稿 (1)

银河·香槟湖幼儿园关于六个支架实施情况

支架1 观察走向的变化

(一)我们的行动

1.户外混龄活动中:本学期儿童行为观察提出了“关注每一个、每一天”,即观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而是伴随课程改革蕴育的一种课程思想与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儿童以及儿童的每一天寻常时刻的主动观察,尝试读懂他们的兴趣、思维、个性以及需要等,进而提供更适宜的教育。具体做法:在幼儿户外活动时,每一区域的老师自选观察视角,进行扼要的观察记录,并提出本区域提出的跟进建议。在中午时间及时上传幼儿园QQ群,班级教师利用中午时间对户外各区域上传的观察记录进行浏览,捕捉重要的信息成为班级分享交流或者谈话的课程内容,逐步在实践中建议观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案例:户外后的观察记录,中午时间上传QQ群,教师浏览后,可就如何自主使用材料、与材料互动情况、与伙伴互动情况和幼儿进行交流分享。

2.常规性行动:每位老师在每天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每周撰写一篇详细的观察记录,每月撰写一篇有跟进性的童心解读案例,丰富幼儿档案信息,将观察记录与幼儿成长档案相融合。

(二)我们的经验:观察与课程建立联系

1.理顺两种关系:(1)观察与孩子的经验、需要建立联系:理顺观察记录的作用以及与“幼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让观察记录——看得见孩子的经验、看懂孩子的需要成为课程的起点与基础。(2)观察与分享交流建立联系:分享交流作为丰富幼儿游戏经验的载体之一,是“幼儿的课程”实施的途径,建立在观察“幼儿与环境、材料、人”互动基础上的分享交流,更利于幼儿经验的丰富,向更高水平发展。

2.便易操作模式:(1)教科室制定观察记录表,9月初完成,并推广执行;(2)结合专项活动,逐步深入:如市童心解读名师工作室、江苏省户外混龄活动研究课题、园观察解读工作室等,让观察从理念构想转向实操运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观察技术,提高观察能力。

3.用好交流平台:(1)观察落地到每一个、每一天:要求成人既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发展、又要关注个体独特的需要;既要关注幼儿特殊时刻、也要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从而高质量的实现让儿童富有个性的成长。教师在此过程中,真正开始建立“每一天、每一个”的意识,眼里有幼儿,心中有目标,将眼中的幼儿与心中的目标建立关系,与指南联系起来,让观察为幼儿的成长服务。(2)鼓励及时分享:对分享及时的教师给予鼓励,初期(前两周)关注的不是对教师质量的评析,而是要抓住好的资源进行解读和分享。(3)进行实时统计分析:每天课程核心组不定时对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互动式点评和剖析,主要以教师看见儿童的具体性、鲜活性、目的性为核心。每周教科室根据老师们反馈的观察记录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给出指导意见。

(三)我们的困惑——观察如何体现全面性

每一个、每一天行走在初期,每一个教师有目的地看、真正看得见、看得懂并非一日之功,如何有目的地推进,真正高质量的实现观察成为儿童的课程前提?

支架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举例;

(一)我们的行动

1.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级组每周固定时间对《指南》进行表现举例,每位老师都参与其中,循序渐进对每条目标进行解读。

例子:

中班艺术目标: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

2.利用日常级组教研、园工作室园本研修以及暑期时间,组织教师对指南中的每个领域的发展目标进行举例,并筛选、汇总,每条形成3-6个鲜活、具体的行为案例。

(二)我们的经验

1.先行动起来。在做中了解指南举例的价值与意义。对指南举例不是为了解读指南,而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儿童,为观察服务,为课程服务。让我们深切地发现每个孩子的经验基础、兴趣、能力表现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不能再是一刀切,而是有弹性的、自主性的、个性化的实施。

2.用行动诠释行动。(1)重在与日常观察相结合:既然是举例,必须有孩子在、有孩子的行为在,离不开教师的观察,而日常观察是最好的途径。(2)充分用好细微时间与闲暇时间:每周每人只需5分钟,用中午12:30幼儿午睡的时间完成举例,用暑期时间完成筛选、汇总。

3.就举例进行反馈。每周举例只要是白描并有现实存在的,不予评价反馈;学期汇总的举例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建议:(1)对指标的要义解读要清楚,比如大班科学(数学)指标: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有老师举例:在自主盛餐环节,阳阳看着小宝用左手盛饭,说:小宝,你怎么用左手拿勺子啊。这个案例中,就不是自己的左右,而是他人的左右。(2)是现场表述,而不是第三方转述、转述的主体是孩子,现场以生活和游戏为主。比如有老师举例:户外游戏中,孩子能够根据教师的口令或手势进行左右方向的身体转动或移动。这样的举例就是一个概述,缺乏现场的样本。较好的举例示范:经过红绿灯时,铭铭快速地从车后座站了起来,一边挥动自己的左手一边说:“现在要往左拐了。”说完还伸出食指朝着左边指了指。

4.建议指南与儿童的亲密关系。我们将对第一次举例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有目的的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带着指南去看儿童,带着儿童去读指南,开展第二次表现举例。而后将所有样本与教师共享,用举例中呈现的幼儿发展差异为开展游戏、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做参考。

支架3 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

(一)我们的行动

1.室内桌椅摆放的改变看似是形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则应是观念的变化,它是被动学

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提出桌椅摆放改变要求时,我们提出:“孩子是环境的主人”的思想。他既是孩子自由探索、发现、表达的学习场所,也应是孩子学会自主管理的场所。因此,室内游戏区域,我们提出以下具体要求:(1)基本原则:整洁、有序、美观、儿童化(2)区域设置:每班有益智、科学、美工、阅读、扮演、角色、建构七个基本区域,内保证领域的均衡。(3)空间设置:尽可能地根据幼儿需要扩大空间,不刻意区分进餐区、集体活动区,尽可能与区域相融。(4)各区域要有材料区、区域标识,利于幼儿自主管理。

2.桌椅高矮大小的调整。每个班级都有不同高矮的桌椅,班级幼儿身高有差异,我们发现在幼儿绘画、操作、进餐时,统一的尺寸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于是我们对全区的桌椅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在小中大标准桌椅高矮的基础上,调度了2-3张不同高度的桌椅,满足不同高矮幼儿的需求。

案例:

区域选择:每个区域一种颜色小鱼,每天把自己选择的区域小鱼放到自己的鱼缸中。一周下来,可以看出幼儿区域选择情况,从而关注幼儿区域选择的均衡性。

(二)我们的经验:

1.课程改革会议定好基调。在8月底的园所课程改革会议中,对班级区域的环境创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环境要体现孩子的活动过程,环境要给幼儿提供隐形的学习支架。如下:

2.走进现场,随见随调。(1)教科室与课程处走进现场:发现问题,当场带着老师进行调整,如把积木建构拉到走廊上,用好走廊空间,既便于幼儿建构又便于作品的呈现与保留;(2)带着级组长走进现场:教会级组长如何看问题,如何跟进调整,如根据有限的空间中幼儿的身体接触情况来判断此区域的空间是否需要调整及如何调整;再如根据孩子的取水位置来判断涂鸦区的合适位置等;(3)带着平行班教师走进现场:由他班看人思己,看同样的问题是否在本班存在,进而改进。

3.用好各级调研。(1)集团调研:用好各园区领导资源,看问题,出谋略;(2)园区调研:用好园区骨干教师资源,看问题,找实操方法;(3)级组调研:重点看可取之处,进行互学。

(三)我们的问题:

1.环境如何更好为幼儿游戏服务,更好的促进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经验需要进一步系统梳理。

支架4自主进餐

(一)我们的行动——细化标准

我们从2011年开始尝试自主盛餐,已经有3年多的过程。幼儿、教师对自主盛餐、端餐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今年我们结合幼儿的需要和实际问题,做了如下的细化:

1.与幼儿一起发现自主盛餐的问题,并协商解决办法。幼儿反应排队排太长了,有的小朋友盛太少了。据此我们商量了可以从两队一起盛到四队一起盛。

2.幼儿的行进路线进行了研讨。依据班级区域设置情况,从两队变成四队同时进餐,减少等待时间。盛餐幼儿侧身时,与后面的幼儿保持半个身位的举例,20cm-25cm之间。前后孩子的距离空一个身位。

3.各班在参照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班级的空间可进行个性化调整。

(二)我们的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幼儿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1.一米线的概念引发。(1)什么是一米线?(2)为什么要有一米线?(3)一米线从何而来?就这三个问题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研讨,幼儿自己说要有一米线,不然后面的小朋友会拥挤、菜会翻掉。而后再讨论一米线以多少适宜,从中发现自由与规则、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为自己与为他人便利的关系。真正从行政要求走向幼儿之需。

2.鼓励标准从教师中来。(1)到现场中去找标准以及标准操作后的教师的思考:走进教室中去观察幼儿自主盛餐的行为主动性与有序性表现,与主动性强、有序性高的班级教师交流其操作方法与思考,即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2)标准的不断验证与优化:因为有前期的经验基础,鼓励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细化标准,如一米线的设置、餐具的选择:选择适合大小的汤勺、菜勺、圆形的深桶(保温)等。

3.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在此我们中,我们更多放手幼儿,让孩子参与到路线的设计、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三)我们的问题:

1.学形容易,学思维习惯和品质难。这也是我们多年在自主用餐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弹情况的原因之一,随着规模的扩大,新教师力量的不断增加,思维习惯与品质的培养是难题,如何进行?

支架5课程资源建设

(一)我们的行动

1.对幼儿园周边资源及幼儿园本身资源进行调查整理。与周边资源(紫荆公园、恐龙园、大型超市、菜场、水果店、社区医院)联系共建事宜。对幼儿园有的花草树木资源进行了种类和特征的梳理,并针对后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课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2.对幼儿园现有的资源进行梳理:教室材料、户外器材、资源室材料。每班清点教室现有资源,将平日不需要的资源都放置四楼仓库。集体清点户外器材,对材料进行了分类摆放,在户外设计了材料框,把户外器材摆到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就四楼的小仓库进行了重新的规

划,增设了分类箱和标记,重新进行整理。

3.利用家长资源进行资源搜集,并组织教师对资源如何利用进行展览展示

4.课程资源建设:案例《常州我的家》(见附件一)

按照暑假课程资源建设思路,从调查开始,孩子已有经验和兴趣着手,选择幼儿需要和

感兴趣的资源,按照幼儿的心理逻辑设计主题,各班级进行个性化实施。

支架6 弹性一日活动作息

(一)我们的行动:

弹性一日活动作息,大板块设计一日活动安排表。并且安排级组就一日活动作息进行研讨。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表(试行)夏令时

(二)我们的经验:

1.学别人,改自己。(1)宿迁实验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与我园原有作息时间对照,找出我园作息时间存在的不足;(2)看高瞻课程等书籍,寻找依据与突破口;(3)突破行政层面的心理障碍,放开、相信老师。

2.行政制定,逐层审议。由教科室与课程处共同制定,并由级组长、骨干教师、不同层面教师逐层审议,审议、改进的同时也是挑战教师自身思维定势、教师做出初步心理准备的良好机会,充分用好审议的双重作用。

3.结合课程推进。为保障弹性作息实施的质量,我们通过两个措施一是抓教师的一日备课质量,每周随机抽取教师的一日备课表进行观察;二是随机进班调研,保障分享交流的质量。

4.实践中验证、指导。(1)把作息时间的自主权留给老师和孩子,行政一手抓信任一手抓标准,并在过程中不断论证和指导教师如何有效用好大板块作息时间,如生活活动在其中的个性化处理,区域游戏与集体活动孰先孰后的问题等;(2)在大板块中找依据,主要是幼儿行动的时间依据,如早操含上下楼梯需要多长时间、牛奶点心需要的时长等进行现场计算研究 ,来反观作息时间的合理性以及教师组织的有效性;(3)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上墙:用幼儿看得懂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时间也具体生动起来。

(三)我们的困惑

一日作息弹性化,对教师的自我要求更高,在弹性作息实施中,下午活动个性化实施质量如何保证?作为级组管理层如何管理?

附件一:

主题三《常州我的家》

主题承包人 黄超 张南南

主题时间:2015.9.28—10.23

一、主题来源

孩子们升入中班以后,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能够了解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能说清楚自己家所在的小区和街道的名字,对家的周围的建筑感兴趣,了解自己经常去的地方的特征等等,在纲要中提到,中班孩子们要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有所了解,能通过游玩,走访,调查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建立爱家乡的情感。常州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城市发展迅速,古老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的城市发现相互辉映,造就了很多常州特有的文化特征,让孩子们了解这些特征,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大调查:

1、调查表设计思路

在主题开展之前,我们要对孩子们的经验基础做到充分的了解,而调查问卷和抽样是了解孩子们经验最直接的方式,因此之前我们也进行了问卷的调查。根据主题的名称《常州,我的家》,调查问卷的问题紧扣常州我的家这一主题设置!

问题:都去常州哪些好玩的地方?

设计的意义:通过常州地域名称的了解,初步了解幼儿对于常州地域的经验基础,进一步提炼出幼儿对于常州的了解。

问题:和孩子聊一聊最喜欢常州的那个地方?为什么?

设计的意义:在知道好玩的地方的同时,通过孩子们的具体描述,能知道幼儿具体喜欢的原因,了解孩子们在这些地方的具体表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展积累经验。

问题:还知道常州有哪些关于常州的知识?

设计意义:开放性的问题,更多的呈现孩子们对于常州的了解。

结果呈现:

通过调查分析出一下结果:

1、幼儿知道自己居住的城市名称,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喜欢的地名和理由。

2、通过调查发现小朋友的兴趣点主要集中的三个方面,一是游乐场所——(恐龙园占比87%,淹城占比31.1%)二是大型的公园(红梅公园占比63.6%,清风公园占比47%)三是大型购物广场——(万达占比35.7%)。

3、幼儿在特定场景下最集中的为两种表现(玩和吃)。

原因分析:

1、幼儿主要居住在新北区的周边地区,对于恐龙园以及经常去的地方的了解比较全面。

2、目前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们在特定场景下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游戏。

调查表不足和后期跟进:

调查表的偏向性为引导幼儿对于对于常州地域的认识,对于其他方面对于常州的了解不是很全,后期可以以抽样谈话的方法进行完善!

二、主题开展方向的确定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大部分是喜欢的是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最熟悉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知道的、熟悉的,利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资源,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最熟悉的入手,通过将自己熟悉的东西搬进自己的教室,向大家展示常州的特色,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调查,探索发现常州,了解常州。

三、根据主题方向制定目标

1.在“常州有什么”的大调查中发现属于常州的特色,通过询问,记录,整理,分析,进一步的丰实自己的对于常州的知识。

2.在“我把最喜欢的常州搬进教室”的活动中,通过规划设计,自主探究,具体实现等活动,在想一想,做一做,展一展的过程中激发了我对于我是常州人的自豪之情。

五、推进思路

通过“常州有什么”大调查了解更多关于常州的知识——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最后评选出我们最兴趣的内容(切点)——针对这一个点问一问孩子们想做什么(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将最感兴趣的呈现在自己的教室中(主题建构,特产制作,民俗探访)——级组内的相互展示,参观了解,激发幼儿热爱常州的情感。

六、主题网络

(萝卜干)(大麻糕)

七、主题主要活动以及目标

恐龙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