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考

汤士东

[摘要]立体构成作为设计艺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设计教学体系占据重要的位置。文章结合现代高校中立体构成教学改

革的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立体构成教学改革思考

[作者简介]汤士东(1968一),男,河南开封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河南郑州450007)[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34-02

一、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于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首先把构成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当时的构成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偏重于对现代艺术创作经验和形式规律的总结,后来经过H本设计研究人员的整理总结,逐渐形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共时性话题,立体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各种教改思想层出不穷。经过长期教改争鸣和教改实践,我们要对热闹的、纷杂的教改思想进行梳理、过滤、反思和总结,把其中一些偶然性的、断裂的、漂浮的、无序的思想方法结构化和系统化。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整合出一条更科学、更合理的知识链,使知识链中的每个知识点环环相扣,贴近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如何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精准有效的知识含量,使之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设计方面的教改思路,炒作最为火爆的应是学

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挑战意识的培养。立体构成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提倡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暴风骤雨式的情感宣泄,提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学生探求问题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创意的过程完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和偶然化的状态,常常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作业成活率低、缺乏内涵和深度等『口J题。所以,传授给学生一套基本的思维方法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关键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建构,传授给学生一种动态的、能自我调节和延伸的动态系统。材质表现是立体构成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传统构成教材大多以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赵殿泽编写的《构成艺术》为范本,它是以日本人朝仓直己的《折纸艺术》为范本,其内容主要探讨纸材所能表现的立体形态,对半立体形态中的板式构成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缺点是对其他材质的表现手段介绍较少。由高嵬、江滨编写的新教材《立体构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增加了相同材质的表现、不同材质的表现、异质同构等内容,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对

者写作过程大致相同的特征,在“表达”阶段的教学中依照在“构思”阶段通过讨论制定的写作提纲,遵循文章的结构次序,组织分步骤训练。根据具体的写作背景和要求,确定训练的主次、详略或疏密。

4.实施写作过程系统化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完整理解这六个具有普适性的写作步骤的前提下,可以用案例的形式提供一个包含着具体写作任务的真实情景,组织学生分阶段进行写作训练。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安排写作任务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要有效地引导学牛结合写作中的问题去学习相关的写作知识,在不同的写作任务之中,对于写作知识的学习应该各有侧重,互文见意;要有机地实现写作能力与相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结合,把写作当做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来完成;各个步骤的训练和学习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文体中应该各有侧重。不能等量齐观;应提供包含不同写作情景的真实案例,以期实现多个文种的训练目的;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三、结束语

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效地扩充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阶段性教学实践表明,写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为将来从事

写作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长期难以解决的应用文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互脱节、写作能力与专业能力相互脱节等问题,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相对稳固目.彳了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有效实施写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广大写作教学人员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工作中做好以典型的职业任务分析为载体整合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大胆进行教材创新;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课童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创新;试行以练代考的学习评估体系。积极推进评估创新;探索应用文写作与各类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弹性学制,稳妥进行学制创新工作。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写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基于写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必将成为高等职

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导模式。勤

[参考文献]

[i]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_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8(27).

[2]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09(3).

囫型!!里!

万方数据

材质语言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材质表现和制作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同态材料的粘接和拼装E,对于温度、力度对材料可塑性的改造以及非固态材质的表现还有很大的缺漏;另外,探索材料

在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下的变异反应也是—个诱人的探索方向。

此外。强调构成课和专业课的联系也是构成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建筑学和室内设计专业这方面起步较早,结合专业内容做了一些构成练习。这样虽然强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但构成课失去了基础课的应有含义,使构成课变成了变相的简易模型制作课程,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基础课失去了应有的宽度和广度,学生设计视野更加狭隘封闭。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思维模式的建构。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方式是静态分类的方法,根据构成材料性质特点把构成分成几大类型,然后根据构成方式不同在每一类型内部再分成几种小的构成序列,学生根据每一种构成类型进行作业练习,这不利于学生设计思维习惯的培养。随着现代设计专业学科的系统完善。参照产品设计方法学的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意思维程序,使创意思维教学变得有章可循。如产品设计方法中的矩阵法、检核表法、换元法等,在构成方法某种层次类别中,寻找可变性条件和异质性因素。衍射出新的层次、类别和序列.使原来构成的方式得到延伸和细化,这样逐级发展,把构成方法演绎成一个树状的网络结构,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一个可延伸、并自动生成的、可伸缩的有机的系统。在立体构成中的变量因素很多,如数量、规模、次序、方位、方向、形态、虚实、色彩、肌理、力度、温度等。从数量的角度讲,可以是二元构成。也町以是多元构成(多个形体的组合);从规模的方面说,可以是同等体量的形体组合,也r口『以是不同体量的形体组合;从次序的角度讲,可以是一次性构成,也可以是二次性或多次性构成;从方位的角度讲,形体可在面部相切,也可以在角部或棱部相切;从形态的角度讲,可以是市方体和球体的组合,也可以是三棱锥和球体的组合;从虚实的角度讲,町以是实体和实体的组合。也可以是实体和虚体(空间)的组合;从物理条件的角度讲,可以是自然力,可以是人为的力。可以是突发的力,可以是渐进的力,受力的强弱和方向还可能导致多种变化因素。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把握构成要素,使构成方法更加严密系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改善学生思维的效果和质量。

2.教学手段的改进。20世纪90年代,高校还是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的时代,教学注重的是语言、板书,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高等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传统的构成效果往往通过各种实物模型呈现,不便于修改和调整,预期效果全凭感觉把握,对构成中的变慑因素无法演示。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一些i维软件,通过一些参数的设置,可以对构成中的一些变量因素导致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轨迹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甚至町以通过动画制作,直观完整地把它旱现出来。如几何体的加减一节中。可以分解为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加自然形体、几何形体减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减自然形体四个小节,在这几个构成类别里,存在着数量、次数、规模、形态、虚实、色彩、质感、方位等几种可变条件。一元构成、二元构成以致多元构成,一次构成、二次构成

万方数据

以致多次构成。构成形体的方位转变。材质转变这些教学内容如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增加工作量,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但如果使用多媒体i维软件就能迅速、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不用实物学生就能感受到预期的效果。

3.灵活的课堂管理。目前,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当代的设计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教室之内,需要学生掌握一种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实验。学会变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灵活地组织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材料的机会。在构成作业训练阶段,可以借助三维软件技术进行设计构思,可以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设计构思,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便于对方案修正、完善和评估,直接接触材料,可以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材料,发掘传统材料新的表现语言。认识新材料的性能。如对流体可塑性材料的构成需要尝试不同性质的容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结果,不接触真实材料的虚拟设想,设计的结果很可能不符合材料力学的客观原理,那么材料表情的真实性、生动性便无从谈起。所以,必须预留一部分机动时间让学生去接触材料、感受材料、实验材料、认识材料,这样才能发掘更生动尖新的材质语言。

4.教学重点的权衡。在教学过程中,理清教学思路,把教学内容分为重点、难点、热点不同的层次,重点讲清,难点讲透,热点讲活。对于立体构成来说,思维方式的培养、形式规律的掌握是其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牢固掌握。构成中变量因素是立体构成中的难点,可以通过i维软件技术形象地呈现出来,有机形态、曲面形态、拓扑形态的设计是设计的热点,也是近年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的流行趋势,在传统的构成教学中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侧重于几何形态的组织规律的探讨,源于现代主义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需要,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的肩示。现代材料科技的发

展为人们审美追求、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在功能、审美、技术、

艺术等诸设计要素中,审美凶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机形态的感性表现成为一种设计的热潮。运用传统的方法去把握有机形态肯定不得要领,把一个大形体按一定的分解方式分解分成许多小的造型单元,或者把许多小的造型单位按一定的组织规则组织在一起,有机形体是一个不能分解整体,表面的起伏是连续的、流动的曲面,它的组织体现r统构主义的组织原则,对它的形式规律、审美观念的解凄目前还停留在“力相说”“拓扑说”阶段,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强变异形体、可塑性形体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整理和完善有机形态的审美内涵和造型规律。

总之,每一种教学改革的方法、理论源于对教学实践的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结构的调整、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方

法也要不断凋整,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圜

[参考文献]

【1

J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高嵬,江滨.三维设计基础・立体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卢世主,韩吉安,况宇翔.产品设计方法[M]庸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王雪青.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竺竺!里!囤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