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张超

摘要:杨朔,秦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具有与时代颂歌同步的共性,而又各具特色。对一个时期的散文的创作形成一定影响,研究他们的风格,有助于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是作家长期的艺术追求的结晶。它标志着属于作家自己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往往从作品的题材选择,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来。鲜明独特的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一、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

散文创作是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在题材选择上。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题材选择广阔多样,均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深意,这是杨朔、秦牧散文创作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各人的艺术追求不同,散文创作观不同,这使他们在题材摄取角度上,题材的提炼上大相庭径。

杨朔选材的基点向来立足于动情的事物,选材的角度往往很小,是从单方面,单镜头来摄取事物的侧面。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刻意追求、提炼生活中动人的诗意,创造诗的意境是杨朔散文创作个性的主要特征。读杨朔的作品,犹如漫步在赏心悦目的画廊,那画面有吐香的红叶,含露的茶花,清澈的泉水,飞溅的浪花,朦胧的月色,飘渺的海市,明丽的鱼乡。生活中一切不起眼的东西: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以及那如水的月光,似雪的樱花,萧萧的秋风,阵阵的晚潮,都能触动他的 “诗心 ”,使他动情,经过反复思索,提炼出动人的诗意,让这些普通的小事物闪烁着熠熠耀眼的光彩,折射出时代美的侧影:读《秦山极顶》,我们从泰山美丽如画的山水中,看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身影。读《茶花赋》,我们从茶花美丽的姿态与它包含的浓郁春色里,看到祖国青春健美与欣欣向荣的面影。在《蚁山》里,透过蚂蚁垒起的一座奇异的蚁山,我们感到蕴藏在被压迫人民身上的一股无比的力量。在《晚潮急》中,读着作者讲述的几内亚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故事,使我们聆听到非洲人民战斗的声音,杨朔以他诗人般的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抓住使人动情之事尽情抒写,让我们从他在生活激流掬取的浪花里,从他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精美的画片里,看到时代美的侧影,使我们在美的享受里,获得鼓舞、教育、启迪和陶冶。

秦牧选材基点向来取材广泛,“宇宙之大,无所不谈”。选材角度范围很广,用广角镜头去摄取大视野。秦牧认为散文题材要多样化, “应该有知识小品、谈天说地、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文。通过各种各样内容给人的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 。因此他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不拘一格。他崇尚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三者有机结合,主张“寓共产主义教育于闲谈趣味之中”。 秦牧是位学者型的散文家。他对生活的观察、研究、分析达到细微精妙的地步,并能从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出伟大的生活真理或某种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这种思考与发现常使他浮想联翩 ,从而产生了要把这种浮想 、沉思 之所得告诉读者。于是他用饱蘸着丰富情感的笔,直抒胸臆把读者引进“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使我们受到情操上的陶冶。因而秦牧的散文,偏重说理,知识丰富,常寓独到见解于新鲜的趣谈之中。往往在谈天说地之中揭示生活的哲理和真谛,这使他的散文富有理趣,有较浓的哲理色彩。《面包和盐》以欧洲人把面包和盐作为最尊贵的礼物待客的习俗为例,来说明平凡的东西常

常就是最崇高、最宝贵的东西,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道理;《庄稼和蛇》通过对庄稼的丰歉与蛇的多少,对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现象的分析,揭示了由多重矛盾所构成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懂一些唯物辩证法;《社稷坛抒情》是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从而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深感到祖国统一的可贵,《土地》以写福建沿海妇女发鬓上的装饰物和成人死后,以白布盖脸的旧俗,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秦牧的散文,如同一部形象生动的百科全书,使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受到了教育。

虽然选择的题材不同,但杨朔、秦牧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相同的步调和饱满的激情,抒写时代的“大我”;写人民大众之事,抒人民大众之情,以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为创作宗旨。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或从大处着眼,描绘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合着颂歌大潮中主流文学的节拍,唱出了自己的赞歌。形成与时代相呼应的主题。

二、表现手法

杨朔与秦牧,由于他们在散文创作的题目与立意上各有追求,因而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竭力创造诗的意境。在意境创造上,杨朔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追求立意新颖,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并借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凝重、含蓄、耐人寻味、诗意盎然的意境,引起读者绵绵的情思。以《海市》为例,作者以奇幻的海市作为表现诗意的主体形象,以寻找海市为创造意境的线索。文章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海市奇景,海天相接处,陡然耸起的山峦、渔村、宝塔、城市,好一番神奇缥渺的仙境。接着以眼下不是海市的季节为由,便把笔锋一转,细微地描绘了一幅富饶美丽,洋溢着丰收喜庆和劳动热潮的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动人画面。让我们走进现实生活中更为动人、美妙的海市。这时作者意味深长地写道: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渺渺茫茫的海市,而是一种真实的海市。如果你到我们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渺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的多呢。 这点睛之笔,使意境创造得以完成,而荡漾在其中的诗意,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为使意境更优美更含蓄,杨朔经常运用“双线结构”造境,即把托物言志与以物喻人的手法结合起来,使“两条线”交织,使画面成为人物的背景,两者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如《雪浪花》,一方面描写浪花冲击礁石的场景,并且触景生情,通过老泰山 的口,写出富有哲理的妙语, 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心齐,又有耐心,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那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这是托物言志,接下去,作者选用了两个细节来写人:一个是对休养所唐剪刀,一个是磨完剪刀后,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弯腰从路边摘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这些描写又把老泰山那种热心和爽朗的性格表现出来。文章从雪浪花写到老泰山 ,又可认为以物喻人,两者相结合,使作品的意境更融和更圆满,浪花离开了人,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含意。人离开了浪花,就不可能有如此浓郁的诗意。

秦牧散文题材广泛,知识性强,因而旁证博引,繁复类比,联想丰富成了秦牧散文表现手法的一大特色。读秦牧的作品,像走入了一座收藏丰富的博物馆,牵引着我们的思绪,在宇宙空间,历史长河里自由而轻快地盘旋。他采用大开大阖的笔法,多以某种事为中心或触发点,用鲜明的思想红线牵动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里飞翔。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繁复的类比,都在夹叙夹议中徐徐道来,如灯下谈心,似林中散步,而人们就在他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中领略到事物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获得无限的情趣和丰富的美感。《海滩拾贝》里,作者从人在沙滩上俯身捡拾贝壳的画面里,想到人们爱贝壳的习性,以及各种迷人的贝壳,冬菇贝、锦身贝、凤凰贝等等,又想到贝壳在人类货币史上曾占一席地位,进而又从人在海滩拾贝时想到,看似平静的一片海滩,整天在忙着生存竞争,看似平静的海滩,内容竟如此丰富,看似平静的海滩,其实岩石正在运行,动物正在生死,正在进化退化。最后联想到 人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矛盾、联系、变化的辩证规律的认识,以及个人的渺小与集体的伟大的辩证统一。《花城》以南

国花市为中心展开描述,写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以摆在地上的鲜花为触发点,联想到“水中鲜花,海中鲜花”,艺术的鲜花。作者围绕花市涉古道今,溯本求源,写得收放自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图画。

三、语言特色

杨朔的语言是诗化了的语言,精炼、优美、清新。杨朔语言的精炼,主要表现在炼字上。例:《荔枝密》里的,“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泰山极顶》里的,“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埃及灯》里的,“她约莫三十岁左右,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上摇着两只金色大耳环,怪好看的。”《雪浪花》里的,“是叫浪花咬的 ”。古人炼字,有个标准; 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 。杨朔也提出: 用字一定要明确精炼,使人看到这个字就在脑子里直接唤起一种动作,一种感情,一种思想。 这说明杨朔炼字,与古人吻合,是注意往“活”处炼。上述例子,就是善于选用单音动词来指写景物,以其“ 活” 的动态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唤起读者的联想。另外,他炼字的工夫,不在于追求华丽和奇僻怪字眼,而在于能够用最普通、最明白的口语,表现出一种新巧、奇特、脱俗的艺术情趣,即所谓化平淡为神奇。以《雪浪花》为例,写回答关于礁石的问话,人们通常会说是叫浪花打的,或是叫浪花冲的。这都可以,只是显得平淡不活,流于一般化。但是,把它说成是“叫浪花咬的”。可就不同了,令人感到妙趣横生,一个普通的“咬”字上,确乎有千锤百炼,倒海探珠的工夫。

杨朔语言的优美,主要表现在叙事,写人、状景、咏物,皆不落俗套。常能以新巧的比拟,流丽的文字和委婉的笔路,传达出事物的微妙之处,给人以丰富而传神的美感。例:《 西江月》里的,“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画山绣水》里的,“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泉,只要戳一个洞,就要喷溅出来。” 上述例子,都只有三言两语,而且纯净如洗。在这看来寥寥数笔的描叙中,却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感享受。杨朔散文吸收了群众的口语,同时吸收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语言中的精华,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形成了如此优美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是非常难能可贵。

秦牧的语言,形象丰富,风趣活泼。他总是采用群众的口语和古今警语,来向读者倾诉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在动情地叙述中造成一种幽默的趣味美。如在《花城》中, “糖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一顶新毡帽。” 这段风趣的口语,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而且,这段口语,读起来琅琅上口,诙谐成趣,富有情味。在《菱角的喜剧》中,作者在叙述各种奇形怪状的菱角时,插进:“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化的事物原来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这“ 捞什子-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把人害得好苦啊” 的惊叹,用得别有意趣。给作品增添幽默感和趣味美。

作者还善于用譬喻,说事说理。秦牧对比喻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并具有清新,形象,鲜明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 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秦牧运用比喻,设喻新奇特,富有创造性。例如,在《长城远眺》中,他把长城群山比喻为“探首天际的巨龙”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以龙作喻,把长城比喻得活灵活现。 好的比喻,都是形象生动的。正象秦牧先生所说,“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秦牧运用比喻就具有这一特点。他把复杂的理论,枯燥的道理描绘成可感可触的形象。例如,在《 叠句的魅力》中“自然,胡椒,辣椒是精彩的调味品,但是却不必因此就把辛香配料当作粮食,也不必道道菜都下胡椒,辣椒”。这些比喻通俗而又自然,深刻形象地说明了叠句虽好,也不能滥用。秦牧精于比喻,还在于他使用的比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笑的力量》把幽默譬喻为一只“奇妙的手”。 有时也会来搔我们精神上的隔肢窝,使我们忍不住微笑和大笑。生动的譬喻容易唤起人亲切感受,引起人们一阵会心的微笑。又形象、又生动、又风趣。

综上分析,可看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杨朔散文风格,意境深邃,

清新优美。秦牧散文风格,寓教于乐,博见多知,理趣横生。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散文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杨朔,秦牧的作品也多在此时创作。研究他们的散文风格,有助于今后散文创作健康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秦牧.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花城.作家出版社,1961

罗丹艺术论.人民艺术出版社,1978

《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当代中国文学》,姚代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矿物绝缘电缆,柔性矿物绝缘电缆 http://www.1688a.cnASNkULqVfpz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