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的奠基人。

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将初等教育划分为: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个阶段。

5.1950年8月,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规定:语文教学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小学语文教学分项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6. 2001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代表性观点: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2.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3.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7.工具性: 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进行思维和

开发智力的工具;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是学习

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8.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1.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2.小学语文课程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小学语文课程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小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9. 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表述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

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表述二: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关于语文课程的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它是有关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结构,提出对教学的原则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15

10. 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12. 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3. 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的认识和看法。

14.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导小学语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

什么是“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怎样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15.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凭借,是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补充教材、课外阅读教材、各类语文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等。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 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素: 课文系统 又称范文系统。这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选文标准或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该系统在语文教学中起示范例子、信息传递和凭借的作用。 导学系统 又称助读系统或提示系统,是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是对作者的介绍、对疑难问题的解释(注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 作业系统 这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地提供的各种思考和练习。作业系统中一般有四种类型:

(1)以消化理解有关知识为目的的理解性作业。(2)以背诵记忆有关知识为目的的记忆性作业。(3)以训练运用有关知识为目的的应用性作业。(4)以深入思考有关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性作业。 知识系统 这是语文教材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文体知识、语言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

凭借功能: 语文教材是师生教学语文的凭借

教育功能: 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素材

发展功能: 语文教材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平台 范例功能: 语文教材是学生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训练语言的范例 小学语文教材的类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16.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P43—P45

17. 课程标准P14

18.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苏

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点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新: 教育理念新;内容新;编排新。实: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作了落实。简:教学目标明确集中。美:色彩美;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

20.P55----P60

21.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系统三个最基本2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经验的区别:P62

23.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2)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5)量力性教学原则

当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

(一)凯洛夫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

1.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2.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教学上的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5.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

6.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二)布鲁纳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24.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

2.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

3.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4.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原则;

5.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互相促进的原则;P63

25.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27. 学习习惯的基本特征:

稳定性\自然性\自律性\持续性\有效性\习得性\两重性\差异性

28. 语文学习习惯的种类和培养方法:

1.听的方面:①专注听话的习惯;②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出弦外之音和不同意见分歧所在);③边听边记的习惯(记忆主要内容、做听讲笔记);④边听边审视的习惯(察看说话者的表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深意)。

2.说的方面:⑤说普通话的习惯;⑥说话口齿清楚、语意连贯的习惯;⑦朗读课文、背诵名篇名段的习惯;⑧大胆答、质疑的习惯;⑨讨论发言的习惯;⑩说话讲究礼貌的习惯。

3.读的方面:①有目的有计划在阅读的习惯;②边读边思的习惯;③边读边记的习惯(包括圈、点、划、批注和记笔记);④边读边查的习惯(查工具书或参考书);⑤制作阅读卡片的习惯,⑥读写结合的习惯(应用于写作);⑦注意阅读卫生的习惯(视距、洗手、坐姿、采光等);⑧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习惯;⑨上课前认真做好预习的习惯,⑩复习和整理的习惯。

4.写的方面:①“三勤”习惯(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②作文先写提纲的习惯;③自己动手搜集材料的习惯;④书写清楚、规范、讲究姿态的习惯。

29.五种语文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是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二是养成逐字逐句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三是养成随堂巩固、随课复习、随单元小结的良好习惯; 四是养成定时、定题完成课内作文的良好习惯;

五是养成及时检查作业、及进改正作业错误的良好习惯。

30. 儿童语言的获得的三种观点:后天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先天能力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论

31.“语言学得” 指的是学生在通过教师的指导有意识地听、说说、写写等语言的训练。

32.“语言习得”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过程中33. 小学生学习并掌握新语言的环节:

语言的理解(获取)、语言的积累(储存)、语言的表达(输出)

34.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语感的特性: 1.感受性和理解性的统一;2.具象性与抽象性的融合;

3.迅速的直觉和稳固的积累;4.明显的个性差异。

35. 语感的培养: 一、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二、在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三、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四、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五、在真切的感受中培养语感 六、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七、在表达运用中强化语感 八、在揣摩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九、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36.关于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语文能力是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条件;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

一、听话能力构成:

1.对语音的听觉识别和记忆能力; 2.对语义的理解能力; 3.对语义信息的选择、概括和评价能力; 4.对他人非言语信息的接受能力。 二、说话能力的构成:

1.语言材料与法则的内部储存,如语汇、习语、语法等; 2.言语组织力,表现为说话的计划、顺序、连贯性等; 3.说话方式的抉择力,如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调节和选择说话的方式;

4.言语的表现力,如对音量、音高、语调、语速的应用与调节; 5.体态语言的应用能力,如说话的表情、神态、身资、手势。 三、阅读能力构成: 1.阅读语能;2.阅读才能;3.阅读智能;4.阅读

技能。

四、写作能力构成: 1.收集材料能力;2.选材立意能力;3.构思组材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修改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遵循:

1.系统掌握语文知识; 2.按照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来培养语文能力;

3.遵循学生年龄特点;

4.“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5.尊重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

38.学习方法的涵义: 广义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

狭义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

钟祖荣: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的组合。

39.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特征: 科学性、目的性、程序性、功效性、迁移性

语文学习方法的类型:

1.阅读型学习方法、

2.思维型学习方法:

3.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4.比较学习方法;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6.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7.操作型学习方法

40. 中国传统学习方法: 1.(一个句号结束为一个方法): 2.学习结合:即课堂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3.博约结合:即广博的学习与精专的学习相结合。

4.学教结合:即学习和教学工作相结合。

5.劳逸结合:即学习与休息、娱乐相结合。

6.立志先学:即学习需先立志。 勤奋努力,好学无倦。

7.学贵有恒:即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集中注意。深造自得,或曰自求自得。

8.熟读精思:即熟练诵读,积极思考。

9.循序渐进:学习必须按部就班,依次序而进行。

10.温故知新:温习旧知与接受新知相结合。

11.积渐成学:即学习贵在积累。 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41.小学生识字、阅读、习作学习方法有哪些?

42..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途径。分析教学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