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食品与发酵科技

FoodandFermentationTechnology

第47卷(第1期)V01.47,No.J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李大和,李国红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成都温江611130)

摘要:酿造中发酵管理和入窖条件(温度、淀粉、水份、酸度、糠壳、曲药等)是出酒率和质量的关键,根据季节、气温、母槽发酵情况进行调控,才能保证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关键词:发酵管理;入窖务件;浓香型酒酿造

中图分类号:152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6X(2011)01--0013—0010

TheKeyFactorsofChineseStrongAromaticSpiritsBrewing(Part4)

UDa—he.LIGuo-hong

俗如^蝴Academy

ofFoodandFermentationIndustries,Chengdu611130)

Abstract:Fermentationmanagementandpitentry

ale

condition(temperature,starch,water,acidity,hull

and

Quete.)in

brew

to

thekeysofliquoryieldandquality.ForimprovingtheproductionandquMity,wemustregulatethemaccording

seasons,temperaturesandmaternaldraftfermentationconditions.

Keywords:fermentationmanagement;pitentrycondition;brewingofChinesestrongaromaticspirits

doi:10.39696.issn.1674—506X.2011.01-004

(上接本刊2010年第6期第89页)7发酵管理7.1入窖

摊凉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测地面温度,从而决定人窖温度。目前,多数大曲酒厂因设备条件所限,不可能一年四季控制固定不变的入窖温度。四川I的曲酒厂以地面温度来决定入窖温度,如表12所示。

表12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合

Tab.12

Groundandpitentrytemperature

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主要的一环,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份、酸度、淀粉含量和用曲量是人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

酒醅高出地面的部份称窖帽。浓香型大曲酒具有特殊的芳香,主要来源于窖泥,越靠近窖底和窖壁的酒醅所产的酒就越浓郁芳香,这已是众所周知。故传统操作要求粮糟不得高出地面,封窖后窖帽高度最好不超过50era。现在有的厂为充分发挥中、下层糟产好酒的作用,也不影响产量和出酒率,入窖粮糟

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人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lkg—1.5kg。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一4℃。每人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窖跌后),不铺出坝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比粮糟略高。

收稿日期:2010-12—06

常常高出地面(指窖跌后),但改为人工培养好的窖泥封窖,严格管窖,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7.2封窖

装完面糟后,即将已踩柔熟的窖皮泥抬至面糟上,一面用泥掌(或铁铲)刮平抹光,厚约lOcm一15cm。以后每隔24h清窖一次,直到窖泥表面不黏手(约封

作者简介:李大和(1941-),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著名酿酒专家。出版《大曲酒生产问答》等专著10

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万方数据

14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卑第1期

窖后15d左右),即用一次性薄膜盖好,不能漏气,可防止窖皮干裂和生虫发霉。

窖皮泥是用优质黄泥与老窖皮泥混合踩柔熟而成的。和窖皮泥时不要使用生水,以减少杂菌感染,可用底锅水和90℃以上热水拌合,经柔泥机混匀后使用。

封窖的目的是杜绝空气与杂菌的侵入,并抑制大部份好气菌的生酸作用;同时酵母在空气充足时,繁殖迅速,大量消耗糖份,发酵不良。在空气缺乏时,才能起到正常的缓慢发酵作用,因此严密封窖、清窖是十分必要的。

泥封发酵,认真搞好窖池管理,是浓香型大曲酒传统操作,技术性不强,但仍存在下述问题:

7.2.1窖皮泥质量差有的厂反复使用窖皮泥,每次不加或少加新黄泥。以至窖皮泥很糙,泥中稻壳、丢糟甚多,造成密封不严(漏气)。

7.2.2窖皮泥薄封窖泥用量太少,窖皮薄,有的只有2cm~3cm,极易裂口,杂菌大量侵入,上层酒糟发霉,特别是青霉,使酒带霉味并发苦。

7.2.3封窖后不加管理有的厂用泥封窖皮即盖上塑料薄膜:有的厂即使是窖皮收汗后再盖薄膜,发酵数十天再也无人过问。造成窖边严重缺水而裂口,窖边糟发霉,上半截窖泥也长霉;薄膜下的窖皮泥“色彩斑烂”、“小动物”满地爬,此种窖池如何出好酒?

因此,封窖泥应定期更换,要优质黄泥与老窖皮泥合理搭配:封窖泥若使用培养泥则效果更佳。封窖泥厚度应坚持起码lOcm一15era,四周更要加厚。封窖后,每天清窖一次,用铁铲拍紧,泥掌抹光。窖皮收汗后,每天在面上洒开水(或95℃以上热水),再用铁铲拍紧、抹光,待水汽干后,下班前用薄膜盖好,以保持水份,每天如此,直至出窖。7.3发酵管理

发酵期间,封窖至发酵15d,在清窖的同时,检查一次窖内温度的变化和观察吹口的变化,并详细进行记录,这一工作至少要坚持20d一30d,有的厂能一直坚持到出窖。注意正确掌握发酵期间温度的变化规律,给开窖鉴定和下排配料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应选重点窖作全面分析检验,如水份、酸度、淀粉、还原糖、含酒量等,以积累资料,逐步掌握发酵规律,从而指导生产。7.4发酵过程温度的变化

为了较准确地测定窖内发酵温度变化情况,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和泸州曲酒厂课题组

万方数据

XCZ一102型窖内温度自动检测仪,分别测定窖内上、中、下层发酵温度。整个窖内发酵温度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发酵期(主发酵期),于封窖时起计算天数,一般封窖后3d一4d升到最高温度。但当夏季入窖温度高时,微生物繁殖加快,糖化与发酵同时进行,且霉菌糖化作用快,还原糖产生多,于封窖(或发酵ld)时就达到最高糖份。而当气温低时,人窖温度也低,一般封窖后8d一12d才升至最高温度。这是因为入窖温度低,糖化作用缓慢,封窖后还原糖逐渐产生,要到第3d才能达到最高糖份,相应地酵母也发酵缓慢,窖内母糟升温缓和,在此期间入窖温度与发酵最高温度一般相差14℃一18℃。发酵达最高温度后5d一7d,温度将稍微下降,但一般下降幅度不大。第二阶段为稳定期,从封窖后达到最高温度时起,至15d~20d,品温一直保持在27℃一28℃(夏季36℃一39℃)。在此期间,糖化所生成的糖量与酵母维持生活所需的糖量基本平衡,发酵作用已基本停止,酵母逐渐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占优势,此时酒精含量、酸度、淀粉等变化不大。第三阶段是酯化期,从封窖后酒精含量开始下降直到出窖。在此期间,品温缓慢下降,最后降至250C一260C(夏季300C一32。C)。此时酵母已失去活力,主要是细菌的作用,以及酒醅中的醇类与有机酸起酯化作用,酒精含量稍有下降,酸度逐渐上升,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促进成品酒产生较多的芳香成份。表13为不同入窖温度发酵期中温度的变化。

7.5发酵糟主要成份的变化

粮粉和曲粉中的成份,经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产生醇、酸、酯、酮、醛等各种物质,它们一起构成浓香型大曲酒特有的风格。

从表14看出:

7.5.1

酸度及水份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增高。酸

度升高范围一般在0.7~1.6之间,水份升高范围一般在5%-10%之间。

7.5.2淀粉的变化:在发酵过程中,曲中理一淀粉酶迅速切断淀粉的长链,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糊精、麦芽糖、麦芽三糖,含多个葡萄糖残基的寡糖及带有or-1,6键的界限糊精,再经过糖化型淀粉酶作用,将糊精、麦芽糖、界限糊精等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在各种酶的协同作用下,淀粉迅速水解成糖,在人窖初期淀粉含量下降很快,至发酵达最高温度后.虽有下降,但一般变化不大。

弟47卷(慧第161翻)李大和等: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15

0,3579眩b妄}强Ⅺ蛤m

10—139.5~l1.513.514.50●3579

16—17.514—1516170●,,79

20—2221扒

202l0●0,79

27262727.5

;耋晒

H"

狮晒撕¨那¨m:2

:2掩

;坌

m;坌m

M撕"

扒H

协粥

H璁

姗;星

撕姘

坫"

;呈汐嬲舢嬲

弛砣

趁殂

撕嬲5嬲狮5

弘"砣

盯7

狲螂

姘勰

””勰卯

嬲5

5埘

m,

弘弘弘弱

∞M抖

M筋筋

螂5;萎5

孔,弘3

2勉

狲撕

掩"H怕

博:2

狮砣

狮Ⅲ

弱撕巧巧笱

坞酗

凹勰"卯

加巧如弱∞

殂硌

”撕挖

狲粥

拼;§凹拼均

加凹拼燃凹嬲加凹嬲

巧如弘∞

;量

加巧∞弘∞

嬲嬲

笛巧

Ⅲ5

娜扒●

琊则;晏5m姘姊5

舭5

拍拍卯Ⅲ5螂拍弘粥5嬲勰卅粥5”娜7巧驺笛M泌粥5嬲挪勉m5打Mm孙卯M;晏;§5

表14粮糟在发酵中主要成份的变化

Tab.14

Thechangeofmaincomponentsofgrainleesduringfermentation

272932

54.355.455.659.961.O61.O62.564.1

16.1514.8914.8610.339.288.617.577.056.906.62

|1.492.820.680.52O-36O.420.24O.240.22

1.92.02.02.22.22.22.42.62.93.2

3.83.83.83.83.83.83.73.73.63.4

l0.401.073.744.104.764.624.6l4.65

47,545.0.54.O54.568.572.063.563.060.057.0

膳髂。3

3637.53734.533.532

64.164.1

巧加∞∞

30.5

6.“

7.5.3还原糖的变化则与淀粉相照应,一般在3d以前到达最高含量,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酵母数目继续增多,而还原糖急剧下降,但在入窖后第3d至出窖的漫长时间里,还原糖量变化很微,这是大曲酒生产边糖化边酵的特点。从酶反应角度来看,由于糖水解产物葡萄糖不断被除去(生成乙醇等),分解出的产物对淀粉酶的反馈抑制,有利于酶水解反应的进行。

7.5.4酒精含量于发酵初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

增高,一般在15d~20d(与季节有关)达到最高含量。以后由于酵母酯化酶的作用,催化有机酸与乙醇结合脱水生成酯,消耗掉一定量的乙醇,因此在发酵后期,尽管糖化发酵作用仍在继续,而酒精含量增加甚微。

7.5.5

pH值随着发酵期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总的

变化不大,这说明曲酒发酵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有利于酵母的发酵和酶的催化反应。发酵糟中有机酸的产生和积累,直接关系到各种香味成份的形成。

万方数据

16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年第l期

7.5.6酵母数于发酵初期随着发酵温度的上升逐渐增加,一般在8d左右达到最高酵母数,以后稍有下降。7.6发酵期

浓香型大曲酒的传统发酵周期,一般是40d~50d,但现在普遍延长,一般为60d,也有70d-90d的。经生产多年实践证明,发酵周期适当延长,酒质较好,由于窖内糟子经发酵而产生各种醇、酸等,有机酸再与醇起缓慢的酯化作用而生成酯类。因此,发酵周期长,酸、酯含量高,能赋于曲酒以更浓的香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但发酵周期过长,酒醅酸度大,出酒率降低,窖池的周转率也低,所以发酵期也不可能太长。

8入窖发酵条件8.1入窖温度

入窖温度,四川传统操作都以地温为标准,但地温的高低又随气温的变化而异。所谓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温度。由于地温与窖池温度接近,比较稳定,当粮糟人窖后,其温度基本上与窖池温度接近,因此便于掌握,而气温则差异较大。

泸州传统的入窖温度是“热平地温冷13(oc)990也就是控制较低的温度入窖发酵,控制“低温缓慢发酵”,做到“前缓、中挺、后缓落”。但热季因气温较高,无法做到低温人窖发酵,只能尽量做到平地温入窖。那末,控制低温缓慢发酵有什么好处呢?8.1.1有利于醇甜物质的形成

发酵温度的高低与酵母及其他微生物在窖内的繁殖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发酵时,酵母菌在生成酒精的同时,能产生一些以甘油为主的多元醇。多元醇生成量的多少与菌种、菌数及原料等有关,也与发酵速度、酒精成份密切相关。大曲和酒醅中的野生酵母,以及生产场地、用具上的野生耐高渗压酵母等菌类,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较多的甘油和少量的阿拉伯醇等多元醇,这是酒内醇甜成份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他们产生这类物质与酒醅的含磷量有一定关系。浓香型大曲的酒醅中,含磷量为1%-2%,只能适应这类酵母产生多元醇之需。当发酵温度较低,发酵缓慢,窖内含氧逐渐减少时,磷氧比是缓慢增大,这时有利于多元醇的生成。若温度高,发酵速度快,糟内含氧量迅速减少,多元醇的产量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在固态发酵中,甘油及其他多元醇的生成是很缓慢的,在酵母活动的末期产生较多。如果人窖温度高,发酵升温猛,酵母早衰,产生这类物质就少。正是

万方数据

由于醇甜物质生成缓慢,所以一般认为发酵期长些较好,但也不能认为发酵期越长越好,应该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期适当长些,醇甜物质就会多些,酒质也就更好。

酒中甜味物质还有如0L一联酮、2,3一丁二醇和三羟丁酮等,这些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固态发酵中,它们是酵母和细菌活动的副产物。当工艺条件适宜,酒醅成份合理并相对稳定,发酵缓慢时,就有利于这类物质的形成。8.1.2有利于控制酸产酯

生产实践证明,凡是低温缓慢发酵的,升温幅度少,产酒正常。据泸州查定,比较正常的发酵酸度变化见表15。

表15较正常的发酵酸度变化

Tab.15

Thenormalaciditychangeduringfermentation

封窖至第8d,含酒量达最高峰,窖内温度也升至最高点,主发酵基本结束,这时酸度为2.2。升酸幅度仅为总升酸量的40%以下。低温缓慢发酵,就能在发酵的大部份过程中保持高酒度和适当的酸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本排和下排的正常发酵,而且对产生浓香型曲酒主体香酯有一定的影响。

从己酸乙酯形成的机理可知,这个过程在窖内进行是比较缓慢的。如果发酵速度过快,窖内迅速升温,酸度也很快上升,这样就很可能出现酒量少而酸高的现象,这时乙酸乙酯的形成大幅度地增加,于是在窖的上层会出现酸和乙酸乙酯的量大于乙醇的情况。这样,产酯反应往往趋向于到丁酸乙酯为止。

CH3COOC2H5+C2H50H_CH3(CH2)2COOC2H5+H20

只有当乙醇量大于乙酸乙酯时,反应才会继续到生成己酸乙酯:

CH3(CH2)2COOC2Hr{-C2H50H—+CH3(CH2)4C00C2H5+

H20

夏季入窖温度高,发酵升温快,酸度也高,这样就会造成乙酸乙酯含量大于乙醇,酒和香味往往不如冬季的浓。

8.1.3有利于控制高级醇的形成

任何种类的酒,在发酵过程中都会生成不同量的高级醇。高级醇是由原料中的蛋白质或酵母细胞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酵母利用了这些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中的氨,并经脱羧后而生成

第47卷(慧第161期)

李大和等: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17

的。可见,酒中高级醇的量与原料中蛋白质含量、酵母及其他微生物性状和数量有关。在相同条件下,发酵温度和速度对高级醇的生成量有较大的影响。若发酵温度高,发酵速度快,酵母在恶劣条件下,其代谢产物的高级醇量会增加,在酵母早衰的末期,高级醇会较大幅度地增长。若前火猛,发酵不正常,在缺氧条件下,一部份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甲硫醇、硫化氢等物质,使酒味冲辣带臭。

从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可知,浓香型大曲酒的醇酯比(高级醇与总酯的比值)是所有白酒中较低的一种,一般醇酯比为1:6以上。高级醇含量过多,会使酒苦、涩、辣味增大。以某名酒厂为例,优质酒和普通酒所用原料和大曲配方都相同,总的生产工艺也大体类似。前者发酵比后者长1个月,优质酒的高级醇不超过0.079/lOOmL,而普通酒的高级醇却达到0.1酒的醇酯比为1:2.5左右。其原因除与大曲有关(优质酒用高温曲,普通酒用低温曲)外,更重要的是优质酒的发酵温度一般都比普通酒低4℃~8℃,前者发酵速度慢于后者(前发酵期分别为15d和6d一8d)。由此可见,发酵温度和速度对高级醇的影响更甚于发酵期延长等因素。所以,低温缓慢发酵对控制高级醇生成量,使之不致过多,以便合理地缩小醇酯比是有效的。

8.1.4有利于加速新窖老熟,保证老窖酒质稳定提高

人工老窖的成香效果除了取决于窖泥中己酸菌的数量和性状外,还取决于细菌繁殖活动的环境是否适宜和营养是否充足。后两个方面主要是靠发酵窖后给以适宜的条件,才能加速新窖老熟,并且稳定提高。窖泥内的己酸菌等功能菌,在大曲酒发酵这一特定环境下,活动比较缓慢,低温缓慢发酵是与此相适应的,如发酵速度过猛,则升酸快,已酸菌等繁殖受抑制,活动减弱,窖泥逐渐板结。实践证明,低温缓慢发酵能促使泥窖成香,相应地酒质也会逐渐提高。适温入窖,缓慢发酵,是酒师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怎样才能控制缓慢发酵?可从下述几方面来考虑:

(1)适当提高制曲温度,使用偏高温曲;把曲子的粉碎度适当放粗,并合理控制用曲量。在正常情况下,使用高温曲比使用中温曲的发酵速度慢1-2倍

万方数据

以上;

(2)量水要用高温,一般在90'E以上,越高越好;(3)使用适量的填充料。在保证粮糟疏松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填充料用量,不使淀粉颗粒之间含水量和含氧量过多。同时,适当踩窖,排出多余空气也是控制缓慢发酵的有效措施;

(4)控制酸度。人窖酸度1.2~1.7(各地略有差异)有利于发酵。酸度高,发酵困难;太低往往发酵又较快;

(5)适当控制入窖粮糟淀粉含量,尤其在夏季更应严格控制;

(6)回酒发酵。在入窖粮糟中适当泼入少量低度酒(酒精含量20%),不仅可以缓和发酵,而且可以提高酒质。

关于入窖温度与酒质的关系,1980年代以后也有不同论点。有人认为人窖温度适当提高,己酸乙酯生成量增加;相反,入窖温度低,己酸乙酸生成量少。例如,冬天入窖温度为130C-150C,出酒率高,酒质醇和、绵甜,但浓香较差,也就是说杂质生成少,己酸乙酯也少;而夏季入窖温度在25℃以上,出酒率低,酒质浓香味杂,即己酸乙酯生成量虽然有提高,但杂质生成量也随之增加。有人曾做过生产试验,结果是130C-15℃入窖比25℃以上人窖的己酸乙酯生成量减少20%-30%。因此,认为18℃~20℃入窖,既能保他微量成份(特别是复杂成份)的量比关系。在发酵过程中,除生成酒精外,也产生许多副产乙酸、丁酸等,不挥发酸大部份为乳酸。乳酸菌消耗乳酸菌

乳酸

霉菌际1叫舢洲∞佣

(C6H1005)一H20-.(=6Hl舭

2HD+2CH3cOOH.一———一

一2C2850H+2C02

醋酸

醋酸菌

人窖酸度,历来是酒师十分重视的条件,过去没∥lOOmL-O.149/lOOmL。优质酒的醇酯比为l:8,普通来满足。除了在培养窖泥时要保证质量外,还要在搭8.1.5控制缓慢发酵

证出酒率,又能使酒质浓而不杂。当然,浓香型大曲酒的质量,不能只强调已酸乙酯的含量,而是要看其8.2入窖酸度

物,有机酸是其中之一,它是淀粉变糖,由糖变酒的必然产物。酸有挥发酸和不挥发酸。挥发酸大部份为糖产生乳酸,醋酸菌消耗酒产生醋酸,其反应如下:

有化验,全靠酒师“一看、二闻(嗅)、三尝”,来判断母糟的酸度。入窖酸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糖化、发酵的速度和酶活力,所以发酵的酸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

18

食品与发酵,Pl-技

2011年第1期

宜。适当的酸度,不仅有利于蒸煮糊化,而且有利于糖化和发酵。

低温缓慢发酵,前发酵期长,升温缓慢,有益微生物生长旺盛,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酸作用,因而出窖酸度增加不多,给下排入窖的酸度创造良好条件。据四川省某名酒厂的经验,生产上一般入窖酸度在1.7以下时,出窖酸度在2.5左右;人窖酸度在1.8~2.0时,出窖酸度在3.0左右;若人窖酸度在2.0以上时,则出窖酸度在3.0以上。夏季入窖温度高,升温猛,窖内温度很快就超过酵母最适温度(28%~32%),使它们活力下降,不能充分利用淀粉,剩余的糖份被乳酸菌所利用而生酸,导致出窖酸度高,这是夏季“倒窖”(掉排)的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泸州查定证实,人窖温度、酸度和粮耗有密切关系见表16。

表16入窖温度、酸度与出窖酸度和粮耗的关系

Tab.16

Therelationshipamongpitentrytemperature,acidity。pitoutand

consumptionofgrain

8.2.1

窖内发酵糟酸度增高的原因,可从下述几方

面来分析:

(1)入窖温度、酸度、淀粉含量高,发酵升温快,是生酸菌最适环境,使之繁殖加快;

(2)稻壳用量过多,窖内糟子疏松,空气较多,微生物繁殖迅速,而发酵升温快,这不仅会使酵母过早衰老,而且也有利于杂菌繁殖生酸;

(3)摊凉时间过长,感染空气及埸地中的杂菌多;

(4)滴窖时间短或滴窖不勤舀,造成酒醅中黄浆水多,酸度必然增高;

(5)窖皮管理不严格而裂口,杂菌大量侵入;(6)环境和工具卫生工作不彻底。

根据上述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是降低母糟酸度的有效办法。

在适宜的入窖酸度范围内,酸度低的生成己酸乙酯少,酸度大的生成己酸乙酯多。人窖酸度在1.8左右比入窖酸度在1.0左右的,可增加己酸乙酯含量30mg/lOOmL一50mg/lOOmL之间。所以,控制适宜的入窖酸度是提高己酸乙酯和降低粮耗的较好措施。

8.2.2掌握适宜酸度范围的原则:

万方数据

(1)根据入窖糟醅温度的高低确定入窖糟醅酸度。人窖糟温度高,酸度可适当高一点,以达到以酸防酸,防止杂菌繁殖的目的;相反,入窖糟温度低,酸度稍低些;

(2)根据对产量质量的不同要求确定入窖糟醅酸度。要求产量高(出酒率高),人窖糟酸度应稍低些;要求产品质量好,人窖糟酸度应稍高些;

(3)根据入窖糟淀粉含量的高低确定入窖糟酸度。入窖糟淀粉含量高,酸度宜稍低些;入窖糟淀粉含量低时,酸度可稍高些;

(4)根据发酵周期长短确定人窖糟酸度。发酵周期长的,人窖糟酸度可高些,发酵周期短的,入窖糟酸度宜低些。

8.2.3生产过程中糟醅酸度的变化情况:

(1)发酵周期为45d~60d的,发酵升酸的幅度一般应在1.5左右为好;

(2)从出窖到入窖,糟醅降酸幅度在1.5左右。通过滴窖,减少糟醅中的黄水,从而可降酸度0.2左右。

通过加粮加糠拌和后(糟醅比1:4.5左右,糠粮比20%左右)可降酸度0.6左右。

通过蒸馏酒可降低酸度0.7左右,约每流3.75kg原度酒可降低酸度0.1左右(包括应流出的酒尾在内)。

8.2。4糟醅升酸的原因:

(1)入窖糟醅温度高,杂菌易于生长繁殖;(2)糠壳用量多,糟醅糙,发酵升温高,窖内空气多,致使升酸幅度大;

(3)窖池管理不善,窖皮裂口,空气侵入,引起酵母菌和好气性杂菌大量生长繁殖,致使酸度和温度

升高;

(4)发酵周期长,杂菌生长繁殖的时间长,生酸菌较为活跃,所以酸度升幅大;

(5)糟醅水份过大,杂菌易于生长繁殖,因而引起酸度升幅大;

(6)量水温度过低,量水温度不足80℃,水份大部份附着于糟醅表面,易于被杂菌利用而生长繁殖;

(7)清洁卫生工作搞得不好,糟醅污染杂菌而升酸幅度大;

(8)入窖糟醅酸度过低,在春季,入窖糟醅酸度在1.5以下,控制不了杂菌的生长繁殖,易造成升酸幅度大。在冬季,糟醅酸度不能低于1.0,否则也会引起升酸幅度大。

第47卷(蕙第161期)

李大和等: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19

8,2.5调(降)酸措施:

(1)低温入窖是降酸的主要措施;

(2)细致操作,搞好清洁卫生,加强窖的管理,残糟(茬)回蒸杀菌等,均可防止杂菌的繁殖,保证糟醅酸度的稳定;

(3)加强滴窖勤舀工作,是防酸的好办法;(4)在滴窖时,如遇黄水黏而不易滴,或滴不出来的情况,则可采取以酒带黄水(或以酒尾代黄水)的办法来降低糟醅中的酸度;

(5)串香降酸。在蒸馏时(或在摘酒后),在底锅中加入一般曲酒,以降低糟醅中的酸度;

(6)在淡季采取减粮措施,可以降低升酸幅度。在进入旺季的一排,则采取加粮措施,以稀释糟醅酸度,从而降低入窖酸度,以保证转排快,产量高,质量好;

(7)抽底降酸。在淡季(热季)糟醅酸度高时,可采取红糟打底的办法,利用滴窖,减少糟醅含水量,从而降低糟醅酸度。

(8)适当的发酵期是稳定酸度的有效措施。缩短发酵周期可以降低糟醅酸度;相反,延长发酵周期则可提高糟醅酸度,而且主要是不挥发性的酸;

(9)在人窖时或发酵中期加入生香酵母菌液,可抑制糟醅升酸。这样升酸幅度在2.0以内,对质量也有一定的好处;

(10)采用石灰水中和或用石灰水刷洗堆糟坝、工用器具的办法,杀灭部份杂菌,达到降酸和控酸的目的;

(11)糟醅酸度低时,可加黄水(最好用老窖黄水或好黄水),或加酯化液,以提高糟醅酸度,达到以酸控酸的目的;

(12)在发酵中期(入窖后20d左右),采取回灌老窖黄水,人为地提高糟醅酸度(这种酸度用滴窖的方法可以解决),以防止有害杂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升酸幅度,减少糖份、淀粉和酒精的损耗,并有利于酯化反应,对提高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作用。8.3入窖水份

水是窖内一切生化变化的重要物质,但过多过少均不适宜。有经验的酒师,用手抓一把糟子,稍用力一捏,就知道母糟中水份的多少,准确度还颇高。据生产实践,若水份过大,糖化发酵快,升温猛,母糟酸度大;水份过低,酒醅发干或起坨坨,窖内黄浆水少,也不能正常发酵。人窖水份小的己酸乙酯生成量多,入窖水份大的己酸乙酯生成量少,水份适当可增

万方数据

加己酸乙酯含量10mr,/100mL-30mg/100mL。根据泸州的经验,较适宜的入窖水份为53%一54%,若入窖水份增大到56%以上,己酸乙酯的生成量也随之受到影响,以致酒味较淡。除了入窖水份外,量水的成份也与酒质有关,有些研究尚在试验中。

使用量水应遵循的原则:

(1)冬减热加:冬季因人窖温度低,升温慢,最终发酵温度不高,水份挥发量小,水份损失也小,所以冬季使用量水应少一些。而热季生产时,量水用量本应要多一些。冬季量水量为60%~80%(新窖除外),热季量水量为80%-100%;

(2)根据滴窖后糟醅含水量大小确定量水用量:糟醅水份小,量水应多用。糟醅水份含量应在61%左右。若出人太大,尤其是含水量太多,则属不正常现象,会影响发酵效果。糟醅含水份小的问题,可采取加水润粮的方法来解决;糟醅含水量偏大时,可采取滴窖的方法来调整。用减少量水、加大填充料糠壳或减少糟醅用量等方法,都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

(3)根据酿酒原料的差异考虑量水用量:一般地讲,粳高粱用水应稍多一点,糯高粱用水稍少一点。贮藏时间长的原料,多用一点水;贮藏时间短的新鲜原料,则可少用一点水。

(4)糠大水大、糠小水小:在配料中用糠量大时,应增加一点水;用糠量小时,应少加一点水;

(5)根据糟醅中残余淀粉的高、低确定量水:糟醅含残余淀粉高的,应多用水;反之则少用水;

(6)根据新、老窖池确定量水用量:一般新窖(建窖时间不长的窖池)用水量宜大一些;老窖(几十年以上的窖池)用水量宜小些。另外,窖池容积大的用水量应稍大些;窖池容积小的用水量稍少些,新窖、大窖用水量在80%-100%范围内,而老窖、小窖用水量为60%-80%。

(7)窖底糟少用水,面糟多用些水:即工艺操作上打“梯梯水”的原则。8.4入窖淀粉

淀粉在发酵过程中,除大部份变成酒精外,还产生二氧化碳和少量的酸、酯、醛、醇、酮等物质。此外,还供给微生物生长的需要。适当控制淀粉含量,与产、质量的提高有密切关系见表17。

入窖淀粉含量应随季节不同而增减。冬季气温低,人窖温度低,淀粉含量可高达18%~22%;夏季气温高,入窖温度也高,淀粉宜降到14%一16%。

据四川名酒厂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淀粉含量

食品与友酵科技

表17入窖淀粉含量与粮耗的关系

2011隼第l期

T曲・仃111。怕剐ons帅6咖粤弩‘cn.。0n咖‘甜叫州ry孙。

otnogratnitpmusnoc;多也酸生,高

H,—…y,

少,酒质差;

(1)发酵时糟醅内含空气过多,窖内升温猛而

(2)糟醅太糙,保不住黄水,黄水过早下沉,上部糟醅显干,发酵不正常,己酸乙酯等香味物质生成

(3)蒸馏时带来更多异杂味。因此,应严格控制稻壳用量。据经验,一般单用高粱酿酒的,糠壳用量为20%-22%;采用多粮酿酒,因大米、糯米等黏性

高,生成的己酸乙酯多。人窖淀粉18%-22%的比入窖淀粉15%左右的,可增加己酸乙酯含量lOmg/lOOmL一30mg/lOOmL。故应根据出窖酒醅淀粉含量来决定粮糟比。

下面是四川某名酒厂各季人窖条件和原料配比,供参考。

掌握入窖淀粉含量高低的原则:

(1)根据人窖温度的高低确定投粮量。入窖温度低,入窖糟淀粉含量可稍高一点;入窖温度高,入窖糟淀粉含量可稍低一点;

(2)根据糟醅中残余淀粉的含量确定投粮量。糟醅中残余淀粉含量多,应减少投粮量,相反,残余淀粉低,应增加投粮量。

(3)根据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投粮量。要求产量高,入窖糟醅淀粉含量可略偏低一点;要求品质好,入窖糟醅淀粉含量可略偏高一点;

(4)根据大曲发酵力的强弱确定投粮量。大曲发酵力强的,入窖淀粉含量可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8.5稻壳用量

曲酒酿造中加入稻壳,是为了增加酒醅的疏松度,以利发酵和蒸馏。但糠壳用量过多(不少厂没有具体规定,由操作人自由使用)有以下弊病:

表18

Tab.18

强,糟醅易起坨坨,稻壳用量可增至23%~26%。若糟醅酸度较低,出窖酸度在2.5以下,可采用“加回减糠”的办法,即加大回醅量以减少糠壳用量,这样即能提高入窖酸度,又能减少用糠量,一举两得。

8.5.1

粮糟比一甑投入的用粮量与糟醅用量的比

例,通常称为粮糟比。投粮量应以甑桶容积的大小来确定。粮糟比是依据工艺特点、对酒质的要求、发酵期的长短、粮粉的粗细等认定的,一般为1:4~5.5。糟醅应符合“柔熟不腻,疏松不糙”的要求,同时使糟醅人窖淀粉能控制在17%~19%的正常范围内。8.5.2加糠量

糠壳在酿酒生产上主要起填充疏松

作用,合理使用糠壳能调整淀粉浓度,稀释酸度,促进粮醅升温,利于保水、保酒精,同时也能提高蒸馏效率。总之,在固态法白酒生产上,是离不开它的。但因糠壳有糠杂味,因此在生产上要控制其用量。

(1)在生产中正确使用糠壳应遵循的原则

①热减秋加。一年中,9月~12月加糠量为21%一

23%(与投粮比,下同);1月~4月为20%~22%;5月一7月为17%一20%。为什么要热减秋加呢?其理由是:经过热季后,糟醅酸度高,转排生产应加糠稀释酸度,增加疏松度,增强糟醅的力度(即“骨力”),以利糟醅发酵。

各季入窖条件和原料配比

seasons

Thepitentryconditionandmaterialproportionindifferent

万方数据

第47卷(尼第161硼)李大和等: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21

②根据糟醅含残余淀粉的高低确定用糠量。如若糟醅含残余淀粉高,则应多用糠壳;反之,则少用。

⑧根据糟醅含水量的大小(或水量多少)确定用糠量。糟醅在发酵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其糟醅含水量的大小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糟醅含水量大(超过62%),则应该多使用糠壳;反之,则少用。

出窖糟醅含水量通过滴窖后应控制在60%~61%范围内。水份大了会影响蒸馏效果,不利于酒精的分离和浓缩。因此,要以加大用糠量的方法来调节出窖糟的含水量。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补救措施。但长期加大用糠量会造成糟醅粗糙,同时也影响酒质。因而,要严格掌握正常的出窖糟水份。

在糟醅含水量低于60%,甚至更少时,就要减少用糠量。长期减少用糠量,会造成糟醅发黏,这也对生产不利。只有在生产中严格控制出窖糟醅的正常水份含量,才能保证糟醅质量的提高。加大或减少用糠量,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在工艺操作上应该把握好这一关。

④根据粮粉的粗细确定用糠量。原料经过粉碎后,如果粗了,则少使用糠壳,反之,则多用糠壳。因此,在生产中要掌握好原料的粉碎程度。细粉过多或过细都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应该保持稳定。

⑤窖底糟多用糠,面糟少用糠。这是因为,窖底糟承受的压力大,尤其是深窖、大窖;窖底糟接触空气较少,微生物在发酵初期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故增大一点糠壳用量,使其疏松、透气,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生长;窖底糟醅酸度较高,在开窖后要滴窖渗透黄水,而面糟在发酵初期,后期都需要保持水份。

⑥根据糟醅酸度的大小确定用糠量。在同一时期内,酸度大的糟醅要多用糠,酸度小的糟醅则少用糠。一般来说,增加3%的用糠量(按投粮比例)可降低0.1的酸度。在糟醅残余淀粉高、酸度又大时,可采用加糠的办法,以达到降酸和稀释淀粉的双重目的。

(2)在生产中使用糠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注意糠壳的质量,糠壳应新鲜、无霉烂、未变质。糠壳的粗细度以4—6瓣为标准,决不能使用霉烂变质或有怪异味的糠壳。

②注意“熟糠配料”。糠壳在使用时,必须经过清蒸,通过清蒸减少其杂味成份,同时也可排除一些异味,严禁使用生糠。

③注意糠壳体积与重量的关系问题。8.6入窖条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万方数据

所谓“人窖条件”,是讲浓香型大曲酒在生产酿制过程中,与糖化发酵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对酒质的优劣,酒数量的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掌握这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人窖条件包含糠壳用量、水份、温度、淀粉浓度、酸度、大曲用量等。现就人窖条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于后。

(1)温度与淀粉浓度成反比关系

入窖温度低时,入窖淀粉的浓度宜大:人窖温度高时,淀粉浓度宜小。这是因为淀粉在转化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人窖温度低,淀粉浓度大,则在转化过程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窖内升温幅度大,发酵温度最终能达到32℃左右,即达到酵母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使糟醅发酵完全、正常;反之,入窖温度高时,减少淀粉含量,产生的热量也会相应减少一些,同样也可使糟醅发酵正常、良好。

(2)温度与水份成正比关系

入窖温度随季节不同而不同,最佳的入窖温度是13℃-17。C,但这个最佳人窖温度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温度”这一入窖条件,是人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当温度高时,水份也要相应高一点,反之,当温度低时,水份也要相应低一点。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生产实践中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3)温度与酸度成正比关系

温度高、酸度高,温度低、酸度低,这是一个重要的关系。温度高时,糟醅发酵迅猛,窖内生成酸量大,酸度过高会影响酒精生成,严重时会造成“倒窖”。入窖温度低,发酵缓慢进行,生酸幅度小,有利于生产,许多厂家在炎热夏季停产,也就是这个原因。

(4)温度与大曲用量成反比关系

入窖温度高时,大曲用量应少一些。如果人窖温度高,而用曲量又大,则会造成升温快,生酸快,发酵期缩短,糟醅发酵不完全,产出的酒数量少,质量差。因此,在入窖温度低时,多用曲,而入窖温度高时,则少用曲。

(5)温度与糠壳用量成反比关系

糠壳在酿酒生产上起填充作用,因它具有的填充性、疏松性,能促进窖内糟醅升温。因此,在人窖温度高时,应少用糠壳;反之,当入窖温度低时,则多用一些糠壳。

(6)淀粉浓度和水份在理论上成正比关系在理论上,当淀粉多时,则应多用一些水,这才有利于淀粉的糖化、糊化。然而,在实际的酿酒生产中,淀粉与水份则是反比关系。热季生产时,水用量

食品与发酵,/4-技

大,淀粉用量减少;冬季生产时,水用量减少,淀粉用量增大。为什么这样呢?这是温度起支配作用,其它的入窖条件都受着“温度”的制约和影响。

(7)淀粉浓度与糠壳用量成正比关系

糠壳具有调节淀粉浓度的作用。当淀粉多时,糠壳也应多一点。如果淀粉多而糠壳少,淀粉浓度高,糟醅密度大而不疏松,就会造成糟醅发黏,发酵不完全。

(8)酸度与水份成正比关系

水份能稀释酸而降低酸度。当糟醅酸大时,用水量也应大;反之,酸度小时,用水量也相应小一点。但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酸度过高影响生产时,不是采

表19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入窖条件比较

Tab.19

Thepitentryconditionsof

2011年第1期

取加大用水量的方法来解决酸度高的问题。加大用水量,只能增加糟醅的表面水份,而淀粉吸收的水份是有限的。糟醅表面水份过多,有利于杂木菌繁殖,易污染糟,反而对生产不利。

(9)酸度与糠壳用量成正比关系

糠壳可稀释酸度,当糟醅酸度大时,宜多用一点糠壳来降低酸度。但由于受人窖温度的制约,往往在冬季生产时,酸度低而多用糠壳;夏季生产时,酸度高反而少用糠壳。

8.7泸、五、剑入窖条件比较

Wuliangye,LuzhoulaojiaoandJiannanchun

(上接第3页)3结论

3.1

蜜二糖和蔗糖的利用率最高;2’菌对各种碳源的利用在48h到达最高,对麦芽三糖的利用率最高。参考文献

【11徐军.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及其鉴定【J】.酿酒,2008,5:95—

97

利用稀释平板法和增殖法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

出2株酵母菌。Biolog鉴定结果分别为:1。菌Zygosac-

charomyces

florentinus,2#菌Hyphopichia

burtoniiA

【2】黄治国,熊俐.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在糟醅酵母菌

鉴定中的应用初探【J1.四川食品与发酵,2008,1:8一10.【3】李运,盛慧,赵荣华.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菌种鉴定

中的应用【J】.酿酒科枝,2005,7:84—85.[41

Shan—Hua,Yang

newsto

Biology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与传统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相比具备鉴定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3.2通过分析得出1。菌株、2’菌株对Biol0996孔碳源碳源利用情况,得出不同的菌株及其同一菌株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碳源的利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1’菌对各种碳源的利用在24h时左右达到最高,对D一

Pi—Hua,Wang.Threespeciesofyeasts

Taiwan[J].Taiwania,2003,48(2):99—105.

【5】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69-74.

万方数据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李大和, 李国红, LI Da-he, LI Guo-hong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成都温江,611130食品与发酵科技SICHUAN FOOD AND FERMENTATION2011,47(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大和.李国红.LI Da-he.LI Guo-hong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三)[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46(6)

2. 李大和.李国红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二)[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46(5)

3. 李大和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一)[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46(4)

4. 李大和.李国红.LI Da-he.LI Guo-hong 提高原酒质量的技术措施(上)[期刊论文]-酿酒科技2008(7)

5. 郝传发.孙启栋.刘涛 谈浓香型大曲酒入窖条件和产量、质量的关系[期刊论文]-酿酒2006,33(4)

6. 李大和.李国红.LI Da-he.LI Guo-hong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五)[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47(2)

7. 李大和.李国红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三)[期刊论文]-酿酒2010,37(6)

8. 李大和.李国红.LI Da-he.LI Guo-hong 提高原酒质量的技术措施(下)[期刊论文]-酿酒科技2008(8)

9. 赖登燡.江波.LAI Dengyi.JIANG Bo 入窖七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五):入窖淀粉[期刊论文]-酿酒科技2011(5)

10. 赖登燡.陈万能.梁诚.LAI Deng-yi.CHEN Wan-neng.LIANG Cheng 入窖七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三):入窖水分[期刊论文]-酿酒科技2011(2)

引用本文格式:李大和.李国红.LI Da-he.LI Guo-hong 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四)[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