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16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说明的事理。

2、理清本文说明的思路,初步感知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4、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5、搜集与物候相关的农谚。

5、学会批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导 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批注在课后 “读一读 写一写”中)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衰草连天( ) 蓑衣( ) 连翘( ) 纬度( ) ....

销声匿迹( ) 悄然无声( ) 忌讳( ) 阻挠( ) ....

(二)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周而复始 翩然 销声匿迹 载途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

①尽可能理解字句的意思,把握课文的内容。

②把不懂的句子划出来,小组交流。

三读资料

【要求】了解作者;回顾说明文分类、说明顺序。

(一)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

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说明文分类:按照说明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字词及读书效果。

2、教师巡视检查。

导 学

一、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通过圈点勾划或批注下列问题,把握本文阐明的事理。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事理,可以是一个事理,也可以是相互有关的几个事理。)

(二)根据以上四个问题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概括并批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组成本文的行文思路图,批出全文及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部分(6-10段)的说明顺序。

【任务验收】

1、小组长检查默读课文批注情况。

2、老师切入指导。

二、特色品读

(一)试从文中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至少四处,并批注作用。(注意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

(三)分析本文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的妙处。

(四)收集农谚3--5则,说出他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法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

【任务验收】

1、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

2、老师切入指导。

三、收获质疑

(一)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中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导 练

1、课内阅读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a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c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d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e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时节,烟台要到立夏。f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画出②一⑤段的中心句。(3分)

3.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3分)

5.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4分)

6.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3分)

7.第⑤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导 学

一、整体感知见教参。

二、 (一)(二)略。(三)示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导 练

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2.各段的首句3.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 4.受高下差异的影响,因为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5.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