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常熟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2月26日在常熟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

市 长 王建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简要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来,在中共常熟市委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完成市十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立足率先发展,不断实现国民经济新跨越,产业特色更鲜明。这五年,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递增21.7%、25.6%和29.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4%。预计2007年GDP达到975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28.0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0.06亿元,分别是本届政府预期目标的1.3、

1.5、1.3和1.2倍;主要经济指标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这五年,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自主培育的“常优”系列杂交粳稻先后通过国家审定,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增产增收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高效农业、品牌农产品比重分别超过50%和38%。农村三大合作组织达到454家,入社农户达78%。预计2007年村级平均可用财力达到215万元,比2002年增长30%。新建节水灌溉农田6500亩,复垦整理土地3100亩,土地资源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取得实效。这五年,工业经济量增质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达到本届政府预期目标的1.7倍。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年均增幅分别达25.6%、30%和25.3%;预计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2505亿元、销售224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1和3.7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占比分别达80%和85%。“333工程”成效显著,预计2007年有2家企业销售超100亿元、3家企业销售超50亿元;获得1个中国世界名牌、43件(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1个国家免检产品;有6家企业首发上市。参与制订部级以上行业标准38个。进入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行列。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保持领先,净增注册资本361.75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建成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高分子新材料和电气机械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获得认定,各镇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这五年,服务业实现新拓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26亿元,预计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5%,预计2007年突破20亿元,占全市的33.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成交额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6.3%、22.5%和35.7%,预计2007年分别达到207亿元、560亿元和105亿元。建成建材市场、汽车市场、汽配城、禧徕乐家居生活广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实施中国服装城、华东食品城提升性改造,市场形象和综合功能明显提升;其中服装城五年投入50亿元成功再造一个“新商城”,预计2007年市场成交额达到380亿元,蝉联全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家。“沙家浜”入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举办历届服博会、尚湖牡丹花会、尚湖国际文化节、沙家浜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被评为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今天的常熟,

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民资、外资、品牌经济齐头并进,服务业规模、效益、贡献处于领先地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立足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齐推进,后续优势更明显。这五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完成注册外资73.2亿美元、到帐外资42.3亿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注册外资16亿美元、到帐外资8.5亿美元。服务业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年均

分别递增45%和85%。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15家、超3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59家,新增诺华、广达、大陆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2家,外资研发机构8家。建办境外企业20家,实现海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8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达2000人次。完成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81亿美元,年均递增37%;预计2007年进出口额超100亿美元,是2002年的5倍。新建万吨级泊位1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递增21%和45%,预计2007年货物吞吐量超3300万吨;常熟港位居全国十大内河港之列,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纸浆集散地和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材进出口中转基地之一。这五年,园区开发成效显著。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三大板块资源有效整合,功能日趋完善,贡献更加突出,后劲显著增强,合计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均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三以上。东南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与常熟经济开发区均获得国家发改委公告确认。在全省首家设立口岸联检服务中心,常熟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被命名为中国氟化学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日资工业园获准设立。这五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基本完成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清理处臵银行剥离不良贷款11.4亿元。98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或撤销,403家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改革。公共财政职能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加强,存

量资产处臵交易更加规范透明,经营性用地全面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供水项目部分股权转让顺利实施,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全面完成。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审批事项减幅达60%。完成市镇机关公务用车、城区社区管理体制试点等改革,镇村区划调整到位,乡镇机构改革率先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日益深化,村级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今天的常熟,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发展平台已经确立,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为新一轮发展积蓄了充足后劲。

五年来,我们立足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城乡一体不松劲,人居环境更优美。这五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6.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7%,比2002年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完成方塔东街新建、文化广场扩建、“亮山工程”、虞山城墙恢复、虞景文华建设、泰安街拓宽等重点项目,古城风貌展现新姿。文化片区、中央商务区、昆承居住区、黄河路片区、谢桥片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体育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新城框架全面拉开。新世纪大道、昆承居住区道路相继竣工,新增城市道路50公里。商品房竣工总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6%;新增人防工程55.7万平方米。滨江新城开发快速推进,滨江国际大厦、东方假日宾馆、邻里中心一期等竣工投用,“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加速形成。这五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施“西气东输”天

然气管网配套工程,用户超过5万户。新增220和110千伏变电站21座,在全省县(市)中首个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整合城乡供水资源,率先实现区域联网供水,被建设部誉为“常熟模式”在全国推广。各镇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在全省率先建成“户户通”有线电视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扎实推进。苏嘉杭、沿江高速和苏虞张、锡太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常昆高速、绕城一级公路建设加快实施,苏通长江大桥南连接线具备通车条件,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80公里。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作力度,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维修改造农桥1345座,农村公路全部硬化,通村道路覆盖率达100%;创建农村文明样板路210公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全市66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编制、公示完成,正加快启动建设。这五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投入绿化资金10多亿元,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新增绿化面积8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1.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9.2平方米。加大污染企业综合整治力度,对759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深度治理或关停并转,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4%。投入专项资金10多亿元,常浒河拓浚、新开环河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竣工,疏浚镇村河道2303条1440公里1708万土方,水系功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建立,实现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满堂红”,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覆盖率分别达98%和60%。获得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今天的常熟,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日趋优良,城市魅力进一步凸现。

五年来,我们立足和谐发展,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得实惠,社会事业更繁荣。这五年,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650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308件和2363件,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2%上升到60%;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新建和改扩建职业教育中心校、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孝友中学、尚湖高级中学、石梅小学等一大批学校,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实现全覆盖;常熟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在校学生达到1.2万人,虞山学院完成首届招生。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完善,建成图书馆、美术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全覆盖;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被命名为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古琴艺术、白茆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增国家级文保单位2家、省级文保单位6家,跻身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建成全省最高等级的特一级综合档案馆,圆满完成首轮修志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授予健康城市最佳潜力奖,成功防范“非典”、

“禽流感”等疫情侵入;完成市一院门急诊大楼、新区医院、三院、急救站等工程项目;实施少儿医保和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参入率达99.4%;农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率达94%,进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市行列。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组建婚育服务中心,婚检率达95%,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5%以上。百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完成,圆满承办世界杯滑水赛、跳水赛等重大赛事,获得全国篮球城市称号。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市。这五年,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投入职业技能培训资金252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2.9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岗位13.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540元提高到850元。全面建立被征(使)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保扩面工作,大力实施统一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其中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实施“阳光工程”,建立老年人群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福利、慈善、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这五年,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5.3%和13.5%,预计2007年

分别达到21625元和11700元;城乡居民储蓄额在全省县(市)中列居首位。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54岁,比2002年提高2.45岁。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等优待政策。新增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6万人,全市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9万户22.6亿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10.7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31平方米。今天的常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日益健全,百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立足全面发展,紧密围绕四个文明一起抓,民主法制更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实推进,新建20家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征兵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法治常熟”建设成效显著,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服务工作全面加强,实现全国普法先进市“四连冠”。致力打造“平安常熟”,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设立社区警务室277个,配备辅警1700名。外来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建成运行,城乡消防安全网络更加健全。大信访格局基本建立,信访总量逐年下降,信访秩序总体好转。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入选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认真办理

市人大代表书面建议和政协提案1775件,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审计统计、金融保险、工商物价、邮政通信、气象防震、烟草盐务、民族宗教、台务侨务、文联科协、新闻出版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长足进步。今天的常熟,文明风尚得到弘扬,社会保持安定祥和,政府运行更加规范,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这五年是常熟的黄金发展期。经过五年来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市场、大城市”五大优势基本形成,“产业、环境、文化”三大特色日益鲜明,“争先、开放、和谐、人文”的城市精神充分彰显,为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离不开百万市民的团结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常熟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节能减排任重道远,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各类要素制约亟待缓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尚需拓宽;少数低

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医疗教育、生态环境、交通治安、社区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职能、机关作风仍需进一步转变和改进,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当前世界和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平稳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仍将存在。从国内看,国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逐步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清晰地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多年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从周边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同时,这一区域对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周边县市你追我赶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必须适应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努力在率先发展上争地位,在科学发展上下

功夫,在和谐发展上作示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突出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业三大重点,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力打造经济繁荣之城、山水文化之城、生活品质之城、文明和谐之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至“十一五”期末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6.1%和45.9%。3、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5、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6、城市化率达75%;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00万以内,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争先进位。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要更加注重又好又快,着力在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更加注重

统筹兼顾,着力在开发开放、加快城乡一体上实现新突破;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在富民惠民、促进社会和谐上实现新突破;要更加注重自身建设,着力在转变职能、优化政府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2008年政府工作安排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这一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08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07年增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均增长25%。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9%。4、新增注册外资16亿美元,到帐外资7亿美元以上;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80亿元。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2008年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是:1、百姓健康工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200元增加到300元,提高基金补偿比例;完成市一院新住院大楼一期、滨江医院建设工程,二院新住院大楼竣工投用,扩建市医疗急救站。2、老居民小区和老村庄综合改

造工程。按计划对颜港新村等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老居民小区、对30个老村庄实施综合改造。3、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多种形式增加经济适用房房源3万平方米以上,继续落实廉租房制度。4、供水扩建工程。加快长江取水口扩建,加强水源地保护,启动第四自来水厂建设。5、天然气管网延伸工程。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1万户,总用气量增加20%。6、启动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工程。7、城乡公交工程。建设一批公交场站,新增候车亭80只,更新部分公交车辆,大力发展镇域公交,修复改造75.8公里农村支线公路。8、文化片区楔形绿地工程。建设占地3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城市公共休闲绿地,实施道路、亮化等配套建设。9、水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尚湖、琴湖、昆承湖水环境治理,实施服装城、莫城区域污水截流工程,年新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量50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10、文教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文化艺术中心、滨江图书馆、世茂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迁建梅李高级中学、浒浦高级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在新的一年里,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不断彰显特色优势,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优质高效果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各1万亩,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2万亩;发展设施蔬菜和水稻机械,新增大棚蔬菜、节水灌溉面积各3000亩。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环境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只以上。启动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广“常优”系列水稻新品,努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良性互动。重视外向型农业发展,力争出口创汇超1300万美元。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致富农民,探索建立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着力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全面完成社区股份合作社组建任务,其中按股分红社区股份合作社达40%以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体系,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落实被征(使)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房东经济”,切实增强“造血功能”,致力增加农民的创

业性、工资性、财产性、政策性和保障性收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贫帮困力度。实施村级财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确保村级平均可用财力增长10%以上。

加强村镇建设。根据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继续推进撤并村落农户翻房建房向规划点集中。加强农民拆迁小区配套整治,着重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受益农户达6000户。注重农村行政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卫生、便民商贸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普及水平。优化农村路网结构,疏浚农村河道,理顺水网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新建30个符合规划、节能高效的有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积极调优经济结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设备投资比重和投资强度,全市工业投资不少于200亿元,其中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设备投资占技改投入比重均超过60%。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力争新增6家资源综合利用

认定企业,培育1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完成3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能源审计,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积极创建省、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大力推动重点排污企业技术革新,加快实施化工专项整治,对整治计划中余下的46家小化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实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加大对小规模、低水平印染企业和电镀企业治理力度,依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实现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积聚规模品牌优势。深入推进工业经济“333工程”,壮大规模企业总量,打造旗舰型、基地型、领跑型主力,力争形成销售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88%。发挥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的辐射作用,拉长产业链,拓展产品群,发展一批应用延伸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两个基地全年销售收入突破250亿元;积极打造广达制造城和光伏产业基地、氟化工基地。推进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鼓励企业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组建全国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2家。加快企业资本运营步伐,力争5家企业首发上市,着力打造资本市场的“常熟板块”。加强分类指导,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健全企业股权流动机制。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改善创业环境,加快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累计注册资本超500亿元。坚持“抓大不放小”,完善中小企业服

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配套协作,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持久。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创新型城市,认真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全年新增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进30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构筑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常熟理工学院的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联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科技创业园,打造高新产业、特色产业孵化平台。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以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企业群,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三)以旅游休闲为重点,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做大做强旅游度假业。实施服务业新三年跨越计划,完成服务业注册外资3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按照打造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围绕“走进沙家浜、感受山水城、体验新常熟”的主题,

力争全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2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加大虞山和尚湖、琴湖、昆承湖开发保护力度,进一步理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体制,高起点建设好尚湖旅游度假区,确保昆承湖穿湖大堤主体工程竣工。全面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规模和档次,打造紧密互动的旅游精品线路。以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推进港桥景观建设,积极拓展滨江新城旅游业发展空间。主动接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辐射影响,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促销方式,广泛参与区域旅游协作。精心举办好服博会、沙家浜旅游节、尚湖牡丹花会、尚湖国际文化节、虞山生态观光节等活动,进一步打响红色游、山水游、文化游、乡村游、购物游等特色品牌。

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抓紧制订全市商业网络布局规划,促进商贸业资源配臵更优、发展平台更高。积极构建以大型市场为龙头、区域市场为骨干、专业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成交额净增100亿元。继续推进中国服装城整体改造和内涵提升,加快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优化东南片区市场配臵,推进由分块市场模式向集群市场模式拓展。提升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建材市场、汽车市场、国际汽配城、华东食品城等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加快由实体市场向信息市场拓展,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开拓专业市场发展新空间。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加速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大力振兴商业老字号,积极引进规模型餐饮旗舰店,新增

一批高星级和商务型酒店。加大新城区商业开发建设力度,完善世茂片区、昆承片区商业配套设施。打造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商业副中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村和社区连锁便民服务网点,积极创建省、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互动,促进服务业向新领域拓展,着力提高全市服务业发展层次。制订完善全市物流园区规划,提升沿江钢材、木材等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港口物流服务,增强散货市场在苏南的竞争力;服装城物流园区加快引入第三方进行管理和经营,进一步增强物流市场活力;加快园区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物流配套服务。重视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加快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营企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紧抓市场机遇,主动承接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为重点的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龙头骨干企业,推进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法律、会计、评估、广告等中介服务业。

(四)以园区建设为支撑,提升开发与开放水平。

突出园区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三大板块竞争力,调优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常熟经济开发区重点引进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为主的

制造业及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加快推进UPM三期、科弘扩建等重大增资项目,尽早启动常熟发电有限公司扩建工程,推动耀皮玻璃、中国金属、长春化工等基地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全年新增注册外资5亿美元、到帐外资3亿美元;积极加快沿江工业区“东扩南延”,实施白茆小沙边滩整治和进港航道建设工程,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出口加工区和陆路通关点资源,尽快争取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叠加。东南经济开发区围绕“一区多园”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小东扩”计划,精心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并加速形成产业优势;推进富士康电子科技、大陆汽车、丰田物流、东洋机械以及保税仓库等一批项目建设,新竣工投用的标准厂房不少于18万平方米,全年新增注册外资6亿美元、到帐外资2.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围绕广达项目,推动上下游项目配套,打造广达常熟制造城,全年新增注册外资3.5亿美元、到帐外资1.5亿美元。各镇工业集中区完善配套设施,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在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聚上力求新突破。

优化招商引资质量。切实按照调优产业结构、壮大规模品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开展择商选资。积极引进财政贡献多、员工素质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特别是外延关联度大、集聚效应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加快提升区域辐射集聚能力。注重外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业链地位,研究和完善外部配套环境,吸引外商将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

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市。推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加强合作,提升民营企业配套协作能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强化对已落户企业的服务,鼓励增资扩股,力争增资额占全年新增注册外资的40%以上。积极对上争取土地点供指标,保障一批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做活存量文章,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转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地效益的充分发挥。

提高外经外贸水平。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提升产品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日本、美国、欧盟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拓展俄罗斯、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或加工点;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加强以技术型、管理型为主的对外劳务合作。

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富足安康。

(一)以生态环境为特色,打造魅力宜居城市。

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主副两城综合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辐射能力。改善老城环境和交通条件,完成泰引线综合改造,加快环城路、书院街沿线地块改造,启动县南街综合改造及环城西路贯通工程。不断完善新城道路网络,实施海虞南路南延、阜湖路东延、琴湖路改道工程,贯通淮河路、湘江路、琴枫路,续建香山北路、泰山北路。推进滨江新城建设,加快实施滨江花园、京国大酒店、邻里中心二期等项目。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和效率。推进500千伏常熟南变电站建设。新增人防工程面积6万平方米。加强全市路网规划建设,努力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加快实施204国道常熟段改扩建、绕城一级公路连接线和通港二通道建设以及农村支线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城乡公交事业,完成农村文明样板路创建,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覆盖。

让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加快古城修缮保护和新城片区开发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争创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琴川河传统民居保护二期工程。推进中央商务区、文化片区、黄河路片区等重点项目,启动琴湖片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开展绿化工作,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源头治理,提高环保标准,认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监管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推进“三湖”生态修复,加快截污管网配套建设,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和升级改造工程。加强河道蓝线管理,推进

清淤畅流工程,结合望虞河清水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海洋泾引清综合整治工程配套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水循环体系。 让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按照规划引领、管理创优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强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完成中心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属地责任,积极推动城市管理网络向社区延伸,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实施“数字化城管”建设,强化城市动态管理。严格综合执法,重点治理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大交通安全管理和科技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深入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有效改善“行车难、停车难”状况。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拆迁安臵补偿办法,有效推进房屋拆迁工作,保障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理顺城区环卫管理体制,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卫秩序。

(二)以公共服务为抓手,全面繁荣社会事业。

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全面促进人的现代化。积极巩固教育现代化成果,确保全市6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所有村小和外来工子弟学校均建成苏州市合格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00%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建设

一批五星级和四星级标准的普通高中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综合水平,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心校、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争创四星级和三星级职业学校,启动建设高新园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对农村小学、初中建设的扶持力度,确保一批城乡小学建成投用。重视学前教育,关注特殊教育。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深入推进“六个一”工程,继续完善农村和社区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繁荣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建成虞山派篆刻艺术馆、黄公望纪念馆,启动南泾堂传统民居保护区修缮工程,力争新增3家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举办常熟文化遗产推进年系列活动。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实现城乡数字电视全覆盖。加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常熟通志》编纂工程。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争创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臵,切实加强农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达98%以上,推广住院按病种结算。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改建,探索社区首诊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市。着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率达95%以上,推广科学育儿,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办好全国游泳锦标赛。建

成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三)以亲民惠民为宗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富民优先,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多元化格局;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千方百计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工作,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城保扩面步伐,确保新增参保人员3万人。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重点加强对非公企业的催建催缴工作,新增缴存职工2.2万人。完善城市公交补偿机制,实施特殊人群免费乘坐公交车优惠政策。重视老年人事业,积极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做好困难弱势群体扶助工作,形成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立体式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营造全社会慈善互助爱心氛围,推进面向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为主体的福利事业;发展面向全社会公众的适度普惠型福利事业。总结推广社区工作站试点经验,深化社区工作机制改革,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四)以维护稳定为大局,积极巩固和谐成果。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打造“法治常熟”

和“平安常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讲礼仪、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激发全体市民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实施提高市民素质工程,开设市民道德论坛,加强包括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诚实守信。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依法自治水平。强化外来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大出租房屋管理力度,有效建立“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队伍建设,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启动社会面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增强安全发展的意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各类应急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积极完善大信访格局,发挥社会大调解功能,妥善化解矛盾问题,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三、进一步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政府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崇高。我们必须求真务实不浮躁,学习创新不停步,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信任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

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工作实践。把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对宏观形势的分析研究,把握走势、顺应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在宏观经济环境中营造更为有利的微观环境。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正确把握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细化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在空间上进行分层次、组团式、板块化布局与整合,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深化生产力布局与发展规划,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臵,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强化人口规划,探索并实施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臵,更多地运用政策、规划、标准、技术等手段加强经济管理。完善镇场考核体系和部门目标管理体系,把考评指标与公众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实行新一轮激励创新创收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项目第三方“代建制”,提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效益。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加强走访联系,开展面对面交流,善于运用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支持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以民主的理念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重大事项集

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听政于民、问政于民,做到制定决策重民意,推进工作顺民心。发挥好市长信箱、热线电话的作用,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政务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以创新的理念提升行政效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不断以思路和办法的创新破解发展新难题,以制度和服务的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推进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和镇村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和形象。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评议活动,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健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注重公务员队伍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除文山会海、形式主义陋习;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高度珍惜民资财力,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让政府工作始终切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前景广阔,和谐蓝图激荡人心。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常熟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百万人民,凝心聚力,顺时应势,励精图治,务实争先,为谱写常熟建设新篇章、开创常熟发展新伟业而奋勇前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