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依据课程标准本学段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学年的教材内容,按照流程呈现的层次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块来与大家交流。

一、 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立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3.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但没有系统的统计学习。

(2)、数学思考

1. 在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数数的实践活动,发展数感。

2.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算法多样)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4)、情感态度

1. 主动参与: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2. 相信自己: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 体验价值: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良好品质: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课程内容

一层:体现在各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数据分析理念

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

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三层:综合的能力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1)、数与代数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能在数位计数器上表示数。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4.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5.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两步加减。

6.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解释。

8. 能认、读、写整时,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2)、图形与几何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

3.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4)、综合与实践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4. 只编排了一个“数学乐园”。

二、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1)内容的编排 注重合理性

1. 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将实验教材“数一数”和“比一比”内容合并而成。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的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2. 数与代数基本相同

3.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了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教学难点。

4. 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一年上册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一定的渗透。

5. 重新设计了“数学乐园”做为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2)活动的内容注重经验性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

1. 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

例如:序数(第几)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的素材,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序数的含义。

2. 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活动经验。

4. 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做值日、小兔采蘑菇、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

5. 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农家小院、保护环境、和平鸽、靠右行„„

(3)顺序和节奏 注重规律性

1.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2.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1、人教版与北师大版都注重算法多样性,并提供“凑十”的简○

捷算法。(北师大更多一些,人教导向名显落足于数的分解,有助于计算方便。)

2、人教版把数的分与合做为本节前的辅垫内容,而北师大版8○

加几时没用,到了7加几才用。

(4)数学思想方法 有步骤的渗透

1. 在一年级教材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如符号思

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等。例如:小猴和散乱放置的各种水果先进行分类,统计出数量,然后再引出>、=、

(5)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清晰的思路

1. 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 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 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

3. 对解答的结果和解答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

(6)练习的设计 注重层次性

1. 练习的体系:做一做、练习、整理复习和总复习。

2. 练习的内容:选择以解决生活问题,具有探索性。

3. 练习的层次: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应用练习、拓展练习。 北师大版教材采用试一试、练一练、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形式,很多知识点会融于练习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一个考验。但练习的设计很好,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编写体例

单元――小节――

主题图:体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做数学的理念,

展示数学问题的生活背景。

例 题:提供了鲜活的备课素材,传递了学习方式和对知识把握的要

求。注重过程的呈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模型。

做一做:基础的训练巩固知识,巩固模型的建立。

练 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更好的

掌握本课知识。

整理和复习:单元结尾的整理和复习,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 单元小结:通过成长小档案,学会归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内容结构

单元分组略

数与代数:(结构图分析略)

图形与几何:

◆ “上下”、“前后”、“左右”。

◆ 立体图形的的认识与拼组。

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

(四)立体式整合

横向整合: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拼组

纵向整合:1. 从立体到平面的认识过程。

2. 从线到面的研究过程(周长到面积)。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注重视经验的积累。

1. 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不久,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这些经验为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成为他们原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如84页3个钟面,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认整时的方法,这样,即可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升,又发挥学生的潜能。

2. 11-20的认识单元,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组成、数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数数活动除了例题中数小棒的“1个1个的数”,练习中还出现了“2个2个的数”以及“5个5个的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逐步建立起数感。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如:认识图形(一)让学生自己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学生顺利的认识立体图形奠定基础。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的活动形式,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描述,并能够在身边找到相同的物体。

(3)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1.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的作用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2. 注意从物——形——数——物的认知过程。

3、教学11-20的认识主题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让学试着数一数,使学生在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各种物品的数量。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出来的。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么散乱的放置,不能看清有多少,怎样能使别人一眼就看出多少呢?进而突出计数单位“十”,自然过渡到例1的教学。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恰当的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建议,结合本册教材,我提出如下评价建议:

1.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

例如:我在教学新知识后让学生完成此表格,教师能从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相互交流、弥补不足。

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数学之星等。教师应该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是判对错,还加上“你能行”“相

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等富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恰当的利用评价结果。

4、合理利用教材的评价 梳理知识积累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有: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 生活资源

教师要挖掘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资源,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调查,并解决生活问题。

2. 教材资源

教师要充分研读教师用书中的教材说明、教学建议、例题编写意图,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例题、课后练习及“你知道吗”。 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网络资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课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2000教学大纲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01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011课程标准) “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陈省身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