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自然灾害

湿地

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成因:地形、气候影响

类型:天然湿地(沼泽、河流、湖泊、滩涂、低潮)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池塘) 作用:①产出粮食、药材、农副产品

②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④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⑤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⑥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生存条件

生态功能: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

④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

⑤防浪固岸的作用

措施:①退耕还湖,生态移民

②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防止湿地污染

④补充湿地生态用水、控制水污染

⑤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⑥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危害: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

生长, 荒漠化

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成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

②深居内陆有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蒸发旺盛

人为因素:①人口激增

②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调节好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不在毁林毁草开荒;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

⑴农作区:改善灌溉和耕作技术

⑵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⑶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④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⑴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天然植被;营造防护林

⑵工程措施: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⑤采区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等 危害:①流动沙丘淹没农田、村镇、交通、水库等

②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沙尘暴频发

③使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的生产力下降,进而引起饥荒

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

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风沙活动的

土地退化过程(成因、措施、危害同上)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

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

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

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

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

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措施:①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②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③化学改良

冻融荒漠化:形成的原因:①区域气候暖干化是冻融荒漠化形成的内在驱动力(1)局地地

温上升使冻土中冰融水的径流量增大,通过地下水渗透的热

流交换又在冻土的融冻界面产生消融作用,导致多年冻土变

薄、融化而引起冻融荒漠化;(2)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层增厚,

冻土变薄、融化后,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干燥化,

植被衰退,导致草甸草原向冻融荒漠化土地退化;(3)强化

冻融风化作用、冻融交替作用、冻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和

积雪、积沙作用等冻土地质地貌过程,加速冻融荒漠化过程。

②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和高原鼠兔的活动则是冻融荒漠化形

成的外在驱动力,其中草地过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工程影响最

大,它使地温升高,冻土退化,土壤干燥化,造成山地、缓坡、

漫岗地带的地表破碎化、裸露化;而高原鼠兔挖掘密集的洞道,

既破坏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

又破坏了致密的草根层,使地表植被根茎遭到破坏,加速了冻

融荒漠化过程

红色荒漠化:形成的原因:①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

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

“红色荒漠化”

②南方山区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

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③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石漠化:形成的原因:①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

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

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

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

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危害:①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

③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使得旱涝灾害不断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成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区过度,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资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想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因素:①人口激增

②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城镇道路建设及开矿等行为破坏植被

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调节好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不在毁林毁草开荒;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

④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⑤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⑥打坝淤泥、修建水库、修建梯田

黄土高原:⑴自然原因①地形:地面坡度陡,地表径流的流速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多,冲刷力也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

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壤疏松

④植被:植被稀疏,林草植被没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⑵人为因素①人口激增

②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城镇道路建设及开矿等行为破坏植被

南方地区:自然原因①降水:南方地处季风区,降水多为暴雨,冲刷严重.同时地形复杂

②地形:丘陵面积广阔,地面坡度较陡,易产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①人口激增

②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城镇道路建设及开矿等行为破坏植被

⑤其次由于山多地少,林多地少,人多地少,造成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

严重,加速水土流失. 森林

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措施:①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④森林选择性采伐雨更新造林相结合

⑤加强森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区的机会

⑥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多样性锐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