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学习指导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愈的兄长韩介的次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从小和其侄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离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这篇祭文追叙他与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被前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形式上破骈为散,内容上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形成了“以情胜辞”的鲜明艺术特色。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字词梳理词义(1)重点词比:近来。戚:忧伤。吊:抚慰。尚飨: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2)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敛不凭其棺(“敛”通“殓”)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3)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松动。今义:不坚定)(4)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在远方,名词作状语)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使……夭折,动词的使动用法)长吾女与汝女(长,使……成长,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句分析一、疑难妙句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译文:我还未到四十岁,而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剖析:这几句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加强了作者的悲痛感。2.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译文: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却反活着;身强的夭折,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生命?剖析:作者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病弱的作者偏偏充当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角色,这是人生一大不幸。这一问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会在读者心里激起强烈的震动。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译文: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是无尽的,这些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剖析:以问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千言万语,总有尽时,悲戚之情,永无绝期。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哀痛,留给读者去品味。二、重点语段1.“呜呼!吾少孤”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剖析:这是文章起首的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情形、境况,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厚的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前面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一个典型的生活情节,就把韩门的衰败零落、寡嫂的含辛茹苦并寄希望于他们叔侄的悲凉情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2.“呜呼!其信然邪?”至“而寿者不可知矣”。剖析:这一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作者用“呜呼”作声泪俱下的一顿,表明十二郎不应死而竟死的可悲、可叹。接着作者用了三个“邪”的反问,表明了极度的震惊与难以接受,接下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信此为事实,假设之中隐含着无限的悲戚,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所以作者又连用三个语气非常肯定的“矣”,表明不愿意承认而不得不承认、不愿意接受而不得不接受的无奈与悲哀。一连七个疑惑设问句,参差错落,低回往复,写出了作者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极端复杂和矛盾的心态。这一连串的发问表明了作者由疑而信、信而再疑、疑而再问的痛不欲生的心理。最后把侄儿离去归咎于天、归咎于神、归咎于理,把内心的无涯之憾、心底之痛推向极致。就这样,一问三叹一气呵成,波澜相逐,回环九曲,深刻地写出了无奈、伤心、绝望的心路历程。3.“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待其嫁,如此而已”。剖析:这一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从“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韩愈又一次直接倾吐哀情,再次强调自己在老成生前未尽到长辈的义务,并把老成的死归咎于自己“行负神明”“不孝不慈”,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造成今日遗恨的无限追悔之情和对悲剧无法挽回的哀叹,他直呼苍天,哀痛彻骨。这几句,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不能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唤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起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代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作者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动人心魄,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结构简析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幼时孤苦相依,后三别三会,终成永别。第二部分(第4~9段):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述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第10~12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主旨浅探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文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2.这是一篇祭文,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这是一篇哀婉动人的散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