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动力系统研究

  摘要 选取4406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考察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发展状况良好;(2)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年级变化趋势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动力系统。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关于动力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动力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1,2]。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它包括两个要素:(1)目标;(2)针对目标的心理努力[3]。对动力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动机的研究。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4]。它是动力系统的核心概念,是研究动力系统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讲,动机是动力系统的代名词。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上个世纪以来,动机研究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1)本能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试图用动物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并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这促使了本能论的形成。本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麦独孤。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与其他本能论者不同,他更注重人心理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2)驱力论:20世纪30~50年代是动机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驱力论是这个时期备受关注和引起心理学家们极大兴趣的理论,它强调驱力在行为激发中的作用,并认为需要引起了有机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几乎与驱力论同时存在的还有诱因论,它关注外在诱因,如奖惩、目标等,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即外在刺激、强化作用是如何引发行为产生的。诱因论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一时期,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成为动机研究的必要补充。他先后提出了由低到高7个层次的需要理论,阐明了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类本能性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等。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人类动机的一个重要理论。(3)认知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由过去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逐渐转移到对人的中介认知调节因素的研究,逐渐认识到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这一时期动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成就动机。随着认知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认知动机理论,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等。认知动机研究已成为当今动机研究的主流[5~7]。   目前国内关于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领域,但研究结论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关于动机的年龄发展特点,有研究表明四年级小学生的利他性动机较强,四、五年级的学习动机结构基本没有差异,六年级开始形成自我实现的动机[8];随着年级增加,自我效能与目标掌握成为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9],高三年级学习动机最强[10]。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成就动机随年级升高呈减弱趋势[11],初二年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高二年级[12]。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水平随年级上升而提高[13]。   动力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对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探讨、并逐渐独立思考的阶段。因此,对青少年动力系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既是青少年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也能为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已有的研究证实,目标是超越自我的,即使努力失败,也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4~16]。为此,本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年级差异及特点。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李虹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3]。量表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量表包括7个维度: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和利他性利他动机。其中缺失性动机维度有9个条目,主要反映与基本需要有关的动机;成长性动机维度有7个条目,主要反映与成长性需要有关的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维度有5个条目,主要反映认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导致的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维度有7个条目,主要反映缺乏目标而导致的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维度有4个条目,主要反映对现实的认知问题导致的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有8个条目,主要反映个体利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己的动机;利他性利他动机维度有2个条目,主要反映个体利他的目的是为了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的动机。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动力系统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总均分越高,说明动力系统整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该量表的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分别为0.90和0.81、0.83、0.84、0.74、0.69、0.77、0.74,表明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及利他性利他动机与整体动力系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48、0.57、0.62、0.48、0.72和0.30,动力系统与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之间的相关比较高,而与其它维度呈中等程度相关,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调查对象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指导语要求完成整个问卷。使用SPSS 13.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得分界于1.33~3.95之间,平均数为2.835,标准差为0.300,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29~2.844;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偏度系数为0.228,峰度系数为0.138(见图1)。

  青少年在不同动力系统水平上的频数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有549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23(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2%;有140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44(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2%;有42108名青少年得分在2.23~3.44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6%。   3.2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在动力系统上的得分情况,见表3。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07,p<0.05。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初一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总均分分别显著低于初三和高二年级;大学阶段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的青少年。就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动力系统总均分最高。   3.3青少年动力系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缺失性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的平均数为3.042,标准差为0.487,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3.029~3.054。各年级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4。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1.90,p<0.05。青少年在缺失性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初一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低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高三年级青少年的缺失性动机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就缺失性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高三年级最高,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下降。      3.3.2青少年成长性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的平均数为3.115,标准差为0.508,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3.102~3.129。各年级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5。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3,p<0.05。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结果显示,小五与初一年级青少年的成长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初二、初三与大学青少年的成长性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就成长性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有所上升,之后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高一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   3.3.3青少年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587,标准差为0.69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571~2.608。各年级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6。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2.56,p<0.05。青少年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初一与大学青少年的得分也分别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青少年。就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回升。   3.3.4青少年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647,标准差为0.551,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639~2.688。各年级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7。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90.01,p<0.05。青少年在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二年级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青少年;高一、高二与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青少年;而大学阶段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除初二和高三年级有所下降,其它各年级青少年的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得分随着年级增加逐渐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      3.3.5青少年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的平均数为2.666,标准差为0.67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652~2.685。各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的得分情况,见表8。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52,p<0.05。青少年在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二年级青少年的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的青少年;高一与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青少年;高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三年级的青少年;而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与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相似。   3.3.6青少年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的平均数为2.728,标准差为0.466,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13~2.738。各年级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9。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3.03,p<0.05。青少年在利己性利他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初一与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利己性利他动机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小五、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就利己性利他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上升,初二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得分逐渐下降,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有所回升。   3.3.7青少年利他性利他动机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的平均数为2.975,标准差为0.700,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55~2.992。各年级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0。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0.77,p<0.05。青少年在利他性利他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LSD检验显示,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利他性利他动机得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初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初二与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也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和大学阶段青少年。就利他性利他动机得分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各年级青少年的利他性利他动机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大学阶段的得分最低。

        4讨论      4.1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特点   本研究中,对44063名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频数分析发现,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在1.33~3.95之间,有1.2%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较低,95.6%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处于中间水平,3.2%的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较高。从整体数据分布可看出,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状况绝大部分属于中等偏上范畴。这说明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4.2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从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总均分上的年级变化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动机整体水平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动机发展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动机水平最低,从高三年级到大学迅速上升,动机整体水平最高。按常规推理,似乎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动机强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本研究结果却出现了中学阶段中后期的动机发展起伏波动,动机水平相对较低,而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和大学阶段却呈相对较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生活与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压力不大,自我效能感较高,其动机易受教师和家长的激发。初一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对自身也有着较为积极的肯定和确认。进入初二年级以后,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巨大的生理变化通常会导致心理困惑和产生很多消极的心态,环境新鲜感的逐渐减少,学习科目的增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和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各种动机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些方面在高三年级表现尤为突出。到了大学阶段,象牙塔般的生活是其多年来渴望和梦寐以求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憧憬,尽管其生活、学习环境有了较大变化,所经历各种事件有所增加,心里矛盾与心理冲突也还会不断产生,但这时他们生理和心理相对已经成熟,对自身的评价也趋于客观和现实,能够更多的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动机,所以其动机水平相对较强。   4.3青少年动力系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就缺失性动机维度来看,我国青少年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高三最高,大学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已处于青春前期,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激发其动机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行为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同学的羡慕等,还不是完全来自行为活动本身获得的满足,因此,他们在与基本性需要有关的动机上表现得相对较弱。进入中学阶段,由于正处于青春迅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也得到不断发展,这时激发他们动机的诱因逐渐转移到行为活动本身获得满足的需要上来。到了高三年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压力,使他们对由基本性需要引起的动机表现得相对较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踌躇满志。由于本次测验中所收集的大学生数据大多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其它年级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大学生的缺失性动机特点与数据分布有关。分析原因可以认为由于高考压力的解除,使得他们的缺失性动机逐渐减弱。   本研究中,我国青少年在成长性动机维度上表现出初一年级得分最高,之后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高一年级得分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初一年级学生刚升入中学,新的学习环境容易激发他们的成长性动机,相对较小学习和生活压力,加之青春期的迅速到来,使得他们更渴望获得成长性需要的满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实现动机。进入高一年级,尽管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但中考阶段强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学习科目的增多,内容难度的加大,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加之老师和家长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在成长性动机上表现得相对较弱。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自我进行评价,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得他们的成长性动机得到逐渐增强。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2)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总均分上的年级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   (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Pinreich P R,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a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96    3 李虹, 商磊, 聂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101~106    4 沈德立, 阴国恩.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5 张爱卿. 20世纪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2: 26~31    6 张爱卿. 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2: 9~14    7 张爱卿. 20世纪西方动机心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19(3): 41~45    8 张敏等. 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 心理科学, 2005, 28(1): 183~185    9 沃建中, 李峰. 小学生的成就目标和自主性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169(1): 21~27   10 夏凌翔.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分析. 青年研究, 2000, 9: 27~32   11 张亚玲, 杨善禄.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5(4): 35~39   12 樊洁, 梁宁建.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 2003, 26(5): 921~922   13 王有智. 当前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分析. 青年研究, 1999, 12: 37~41   14 Ingram R.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 Review and a conceptual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2): 156~176   15 Li H. 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Vision in life and as a Coping Resource. Unpublished 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108~166   16 李虹.心理健康的测量: 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较.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2): 75~79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OTIVATION SYSTEM      Pan Yun, Shen Deli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A part of th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the Motivation System Scale is used to investigate 44063 adolescents. The results shows:(1)In general, the state of adolescent motivation is good in China.(2)The grade trend of the motivation is found that Grade 1 junior school students have a little higher scores than do the Grade 5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s of the Grade 2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re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general scores present a tendency up and down. The Grade 3 junior students have the lowest score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highest scores.(3)The different grade adolescen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diverse dimensions of motivation,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different dimension.   Key words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motivation scale.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