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实施的“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必须根据本校、本年级及任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发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将语文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由此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培养目标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点,是底线,而不是全部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特点,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

年秋,我校成为及我们所属市成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标准将全民推行实施,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成为直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决策方面的责任感,切实研究,认真探索,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切实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也为在实验结束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提供材料。

(二)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从教材中挖掘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封闭的,教条的,没有生机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中结果轻过程,中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填充式的,这样势必会抑制师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光靠传统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实现的,即便是知识本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书本不在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多媒体、网络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学生,使得如今的学生距离书面文字远了,距

离活生生的具体生活远了。国家课程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是底线,要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地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

二、关于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介绍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从我们的研究看,“本”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木下为本”。《现代汉语词典》中,“本”,为“草木的茎或根”、 “事物的根本”、“主要的、中心的”;“课程”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开发”则是“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利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由此看来,“课程”,既是名词,表明学校进行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也是由特定的教学实施者根据学科的内容,对教学对象实施教学的一个过程;“开发”,更是这样,在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我们把 “自然资源”理解为学生、教师、学校及所在地区、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等一切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把这一切利用起来,为学生向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方向全面发展服务。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课题组把本课题定义为:初中语文校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资源,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内容而进行的行动过程。

(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学科研究领域耳熟能详的词语,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也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盲目进行,可行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首要原则。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国家课程中开设的内容,既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又要避免与实际内容脱钩。其次要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兴趣特长,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课程内容。第三,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要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不同的学生个性有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千万不要一相情愿,想当然。离开了这些可行性因素的考虑,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行性原则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决条件。

2、整体性原则

校本科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从学科整体而言,研究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单一的学科本位思想,从教师个体而言,要克服教师个人的兴趣观念,而应该把教师的专业特长、个人行动纳入语文学科的整体之中,把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纳入学校整体的校研究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整体性原则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要改善初中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出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加广泛、深入的走向现实生活,使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必须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实现人手一本教材,而是教师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与同学、与教师家长、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员进行交流,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来了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实践性原则是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区别于国家、地方课程显示其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4、自主性原则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发,把教师由单纯初中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开发者,这一改变,决定了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被动执行进入自主决策的地位。需要教师首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特长有一个自主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要唤醒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以“三个维度”为基点全面发展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自主性原则是学生、教师、学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力。

(三)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思想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从兴趣特长出发,激发了教师、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师生的心身发展。

2、人的发展理论为依据

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20世纪90年代更是把“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存”作为教育的支柱,反映了时代对人的发展的需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正如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寻求知识、发展智慧的头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会了与同伴一起,借助不同的学习媒体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3、学校办学宗旨为依据

我校自创建以来,一直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宗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根本。

三、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鉴于学校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负责,对社会、家长负责,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抓好优质高效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和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这是广泛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

年上半年,提出课题申报报告后,我们课题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春萌芽阶段( )

这个阶段,尽管各方面条件比较困难,但是,面对新生事物,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工作充满了热情,研究工作犹如初春萌芽,在料峭的春风中茁壮成长。

课题组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及《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新课程与学校发展》、《新课程

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等书籍,对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更为明确与深入的认识。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的要求,确立了学校领导、教师、专家、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以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打通相互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见解、批判精神的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追求,深入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按照课题计划,着手开展实质性的开发研究工作。

广泛收集同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认真分析学校、社区及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情况;走访学校领导,征求意见,了解学校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走访社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原有情况、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兴趣、专业特长,来确定课程开发的方向。避免开发研究工作忽视了学校发展目标,使教育方向缺失而夭折;避免开发研究工作忽视了社区教育资源,使教育背景缺失而失去肥沃的土壤;避免开发研究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使教育主体的缺席,而使校本课程开发丧失了生命力。确保研究开发工作能够本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初衷,顺利进行,使得开发的课程充满旺盛的活力,为学校增强办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盛夏成荫阶段( )

在上个阶段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目的、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纷纷投入实质性的研究开发工作中,新调入的罗惠琼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之中。初春萌芽的小树生机勃勃,开始形成浓浓的绿荫。

我们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决定确立五大板块的开发主题:余新兴:《谜语与语文综合学习》、陈士江:《标点文化》、胡丽芬:《慈溪的地名与文化》、颜奋:《杨梅文化》,罗惠琼:《慈溪文化名人》,并根据各自的主题,收集相关的学习内容,汇集成3-4课时的内容,编写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料及其练习。

到此为止,开发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教材的形成阶段,还没有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在严格的“课程”意义上还不是“课程”,如何在满满的课程表中争得一席之地,是我们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真正获得生命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基[]239号文件《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颁发,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生命的活血。

(三)、霜打秋实阶段( )

语文校本课程搬上课堂获得生命的同时,也遭到多种因素的阻挠和打击,秋天的果子还没来得及采摘,就遭到了秋风秋霜的袭击,开发研究工作遭到严重的挫折。

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基[]239号文件《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颁发,各级县市教育局的转发,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各学校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这样一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学校其他学科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一阶段,我们课题组与其他学科组一起获得了每周0.5课时的登台亮相时间。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按照原先的开发主题,在全校一个年级段的范围内轮流上课,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与学生、教师之间到达了空前的亲密,使得每2周一次的“校本课”成为学生热切盼望的快乐时光。学生们不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学到自己喜闻乐见的知识,还可以在课外以电脑上网、社区走访、实地采访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课外学习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觉得,语文、语文教师受到了学生空前的欢迎和重视。

然而,与此同时家长及部分任课教师的担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学生上网、外出走访等活动,给家庭管理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家长干脆简单地予以阻止。其次,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学生兴奋点的转移,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忧虑,进而干涉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甚至私自加大孩子的国家课程的作业量,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同时部分任课教师,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也对校本课程的生存的必要性、发展前程产生了怀疑。而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最坚实的后盾——学校,在上级文件强大的行政指令下,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倡导性的工作,给了课题组极大的支持,而当行政力度不再增加而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益尚未显示的时候,也就把倡导工作偃旗息鼓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受到空前欢迎的同时遭受到了空前的挫折。

(四)、严冬蓄势阶段( )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更是在曲折中迂回前进的。冬天的枯枝只有不忘记扎根、汲取养分,到春天才能发出新的嫩芽。

我们又投入新一轮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课程改革的新情况。通过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也正是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校本教材建设是一个民主、开放与生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回头看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从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内容的确定,都是符合理论,符合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是正确的。尽管目前有困难,我们仍将坚持不懈地努力,总结反思前阶段的工作,力争把课题工作圆满完成,提高自己,也为同行的研究提供前车之鉴。

四、初中语文校本开发研究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从过去在课程开发中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教师从被动的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从备课上课批改的师生双方合作转变为与学校领导、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社区有关部门、学生家长等多方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工作情景的改变

我们课题组成员均满工作量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周10节语文教学、2节地方课程教学、1节班级集体谈话、1节班队活动,再加上早读自学课管理、课外活动等,每周绝不少于20节课,加之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学校、教师面临的升学压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超大的工作量,超重的工作负担则成为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往往只是埋头苦干,极少有时间停下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作为课程开发的决策人和实践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不得不经常思考的自己的行为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尤其是在实践受到挫折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冷静地思考、理智的分析,极大限度的改变了原先“只拉车,不看路”的工作情景。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1.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和谐统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由传统的被迫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主动使学习的范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其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极大研读地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上网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人物走访等手段成为学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活动的方法,这样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要素,在此前提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独立完成作业为主,自觉地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质的改变。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拓展了教师的视野

1.拓展课程研究的视野

本课题的研究,一开始凭的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由于平时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对所使用教材的内容有些想法,却有无可奈何。一看见课程改革,给予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脑门一热,备课组同事一交流思想,凭着对新生事物的热情,成立了课题小组,并开始分头工作。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确定上,更多地注重了学校、社区、学生、教师个性发展的因素,而对于初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本身的研究,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以至于课程开发缺少系统性的学科知识的引领,开发的课程没有形成鲜明的学科性质的脉络。我们的课程从结构上看,更像一系列的趣味讲座。因此,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上多下工夫,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建构造理性的实践行为。

2.研究教学以外的领域

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教学研究绝不是藏在象牙塔中凭着一厢情愿的热情可以办到的,尤其是像有关于“课程”这样的问题的研究。首先,课程只有在课堂上实施,“课程”才真正成其为“课程”。这就需要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学科本位的同时,研究学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思想。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校长要全方位地考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研究必须真正能打动校长的心,才能使他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最有力的支持者,才能确保课题在真正的运作中不断调整、完善。其次,课程要直接面对学生,就要受到社会和家庭的考验,研究者必须把一定的精力用于向社区、家长作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他们对我们的研究与孩子的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真正排除来自于学生家庭的干扰,使得研究得以继续发展。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定位、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满足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补充的课程开发的活动,是一种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五、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

1.教师专业成长迅速

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2年来,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迅速厂长。2为教师获得职务晋升,一位教师评为宁波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还参加了名师评比;课题组教师在市教研活动中做专题发言,普遍反映理论水平提高显著;参加新课程基本功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2人评为慈溪市教坛新秀,1人评为宁波市教坛新秀,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2、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加、语文成绩、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研究开始以前,我们在校园做了一个微型调查,学生学期伊始,最先看语文书的占80%,但真正喜欢语文的只占45%,而如今,喜欢语文的比例上升到75%学科成绩也有明显变化。学生课堂发言参与率明显上升。

2学年语文学科四率统计

2学年课外阅读汇报课发言比例统计

六、结论与讨论

本课题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2、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式、密切社会联系、打破学科局限性的好办法。

3、确立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如何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克服家长的阻力;如何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等。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崔允郭 、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徐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当代教育理论专题》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