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生产与运作管理复习笔记

生产与运作管理

第一章 绪论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1、识记: (1)、生产与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 (2)、有形产品的变换过程通常称为生产过程,无形产品的变换过程有时称为服务过程,也称为运作过程。 (3)、生产运作系统,是指使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物质系统是一个实体系统,主要由各种设施、机械、运输工具、仓库、信息传递媒介等组成;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生产运作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以及物质系统的设计、配置等问题。 2、领会:

图1.1 生产与运作活动过程 图中的虚线表示两种特殊的投入:一是顾客或用户的参与,一是有关生产与运作活动实施信息的反馈。 (2)、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两大对象是:生产运作过程和生产运作系统。 生产运作过程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第一大对象,是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生产运作系统,是指使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物质系统是一个实体系统,主要由各种设施、机械、运输工具、仓库、信息传递媒介等组成;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生产运作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以及物质系统的设计、配置等问题。生产运作管理的第二大对象,是考虑如何对生产运作系统进行设计、改造与升级。 (3)、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包括:①服务的无形性、不可触性;②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③不可储存性;④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

(4)、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

①运营的基本组织方式不同:从运营的基本组织方式上说,制造业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运营,而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组织服务运营。

②产品和运营系统的设计方式不同:在制造业企业,产品和生产系统可分别设计,而在服务业,服务和服务提供系统须同时设计。

③库存在调节供需矛盾中的作用不同:在制造业企业,可以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而在服务业企业,往往无法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 ④顾客在运营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是封闭的,顾客在生产过程中不起作用,而服务业企业的运营系统是非封闭的,顾客在服务过程中会起一定作用。 ⑤不同职能之间的界限划分不同: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和销售两种职能的划分明显,分别由不同人员、不同职能部门来担当。而在很多服务业,这样的职能划分是模糊的。 ⑥需求的地点相关特性 ⑦无形性的相关影响

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其产出与管理上的主要特点如表所示: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1、识记: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在需要的时候,以适宜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物料:是指企业制造产品、提供服务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物品。

人员管理:考虑在生产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有效、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集成性:P10页 2、领会:

⑪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大类:

第一大类基本问题是产出要素管理,其中包括:质量;时间;成本;服务

第二大类基本问题是投入要素管理,也就是资源要素管理,其中主要包括:设施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管理。 第三大类基本问题是环境要素管理

⑫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可以从企业生产运作活动过程的角度来看。就有形产品的生产来说,生产活动的中心是制造部分,即狭义的生产。对于提供无形产品的非制造业企业来说,其运作过程的核心是业务活动或服务活动。

⑬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决策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①生产运作战略决策,包括产品战略决策、竞争策略、生产组织方式的设计和选择、纵向集成度与供应链结构的设计等问题。 ②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决策,它包括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生产运作流程的设计、生产能力规划,设施选址和设施布置、工作设计等问题。③生产运作系统运行决策,即生产运作系统的日常运行决策问题。包括不同层次的生产运作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库存管理、作业调度、质量控制等。

⑭不同决策程序之间的链接: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框架下,生产运作战略首先需要决定以什么产品来实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然后决定为此以什么为竞争重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运作组织方式,纵向集成度如何设计等问题。接下来,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下一步任务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决策和系统运行决策。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识记:

生产运作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

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 2、领会: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绩效:如何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时间和提供周到的服务。

企业经营具有五大基本职能:财务、技术、生产运作、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 1、识记: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法。 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市场需求、技术、竞争、全球化。 2、领会:

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技术进步,产品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进一步发展,全球生产、全球采购、产品全球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①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②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③信息技术成为生产运作系统控制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重要手段;④全球生产与运作管理将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中的一个新热点;⑤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⑥“绿色生产”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所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第二章 生产运作战略

(一)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 1、识记:

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生产运作战略是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生产运作活动来达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 2、领会:

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的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级经营战略、事业部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而生产运作战略则属于职能级战略。

生产运作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⑪市场需求及其变化;⑫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从两方面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生产运作:一方面是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生产方法、生产工艺、业务组织方式本身的影响;⑬供应市场 供应市场主要是指所投入资源要素的供应;⑭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与各部门职能战略 (二)产品战略决策 1、识记:

①产品战略决策的含义:决定企业生产什么、提供什么服务。

②新产品:一般来说,新产品应在产品性能、材料性能和技术性能等方面(或仅一方面)具有先进性或独创性,或优于老产品。

③新产品先进性:是指由新技术、新材料产生的先进性,或由已有技术、经验技术和改进技术综合产生的先进性。

④新产品独创性:一般是指产品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引进技术所产生的全新产品或在某一市场范围内属于全新产品。

⑤本企业新产品:指对本企业来说是新的,但对市场来说并不新的产品。

⑥改进新产品:对现有产品改进性能、提高质量,或求得规格型号的扩展、款式花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新品种。

⑦全新产品:即具有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特征,与现有任何产品毫无共同之处的产品。

⑧换代新产品:主要是指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元件而制造出来的产品。

⑨产品组合决策:是指根据产品投产后其成本、赢利、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等的变化,对一个企业的生产品种、生产质量所做的组合和调整,其中包括新产品的引进、现有产品的改良以及对不同品种的产量的调整等问题。

⑩生产进出策略:就是指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确定在其整个寿命周期的哪一阶段进入和退出该产品的生产。

损益平衡点:是指一个量,在该点,全部生产成本等于全部销售收入。 2、领会:

①新产品的类型有:全新产品、改进新产品、换代新产品、本企业新产品。 ②产品组合决策的方法:⑪分级加权法;⑫损益平衡分析法

③生产进出策略包括:⑪早进晚出 即从产品的寿命周期开始直至终了自始至终生产。⑫早进早出 这种策略是只在产品的投入期和成长期进行生产。⑬晚进晚出 这种策略是,在一种产品的市场已经被开发、产品已进入成长期、市场前景已经看得较明显以后,才开始生产。 3、应用:

损益平衡分析假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变动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

损益平衡点公式:PQ=F+CQ 式中,P----单位产品销售价格

C-----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 F-----年固定成本 Q-----年销售量 损益平衡销售量为:Q=F/P-C 利润=PQ-(F+CQ)

(三)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 1、识记:

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附加价值,从而维持和增加企业实际收入的能力。

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所在即最关键的两条是:A抓住一个竞争优势;B坚持其强项 2、领会:

⑪如何确立竞争重点? 答: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提供产品、生产运作组织方式等自身条件的特点来确立竞争重点。

⑬企业竞争优势改变或丧失的原因:A竞争环境已经变化,但生产运作重点未变;B新添附加目标;C新产品/新性能

⑭服务业的特殊竞争要素:物美价廉、可得性、方便性、安全性、声誉。 (四)生产运作组织方式 1、识记:

①生产运作组织方式:是指以什么样的基本形式来组织生产运作资源、设计生产运作系统。

②备货生产:是在市场需求调查、市场需求预测而不是顾客订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以满足共性的市场需求。

③订货生产:是根据用户订单提出的具体订货要求来组织生产,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异性。

④工序:是指能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一个工作单位。

⑤纵向集成:是指在一个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加工制造、装配完成,再到产品最终交付顾客的完整供应链的活动中,一个企业的生产运作所包括的环节。

⑥向后集成:企业从目前所从事的生产阶段进一步向生产的前一阶段(即供应链的上游)发展,称为向后集成。

⑦向前集成:指企业从目前所从事的生产阶段向接近最终消费市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向供应链的下游发展。

⑧虚拟集成:是指企业尽可能降低自己的纵向集成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的一种手段。 2、领会:

⑪制造业生产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㈠按照产品的基本工艺特征分类,产品的生产类型可分成两大类:流程型和离散型,后者又称为加工装配型。

流程型生产的工艺过程往往是一种化学变换过程;离散型(加工装配型)生产的工艺

批生产三种类型,它们属于离散型生产类型。

㈢按产品需求特征分类,可将产品的生产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备货生产,另一类就是订货生产。订货生产还可以分为组装生产和设计生产。

备货生产与订货生产的特点比较

⑫服务业生产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㈠按服务批量和标准化程度分类 表⒉6 基于服务批量和标准化程度的服务类型运作管理特点比较

㈡按顾客需求特性和运作系统特性分类,以上对服务所做的分类是按照服务的组织形式来分类,服务类型还可以按照其运作流程的不同特点来分类。服务的运作流程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服务过程中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以及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程度,二是运作系统的设备密集或劳动密集程度。

表⒉7基于顾客需求和运作系统特性的服务类型运作管理特点比较

⑬生产与运作组织方式根据组织所需资源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㈠工艺对象专业化形式 这种组织方式是以工艺为中心组织设备、人员等生产运作资源,为每一工序提供一个工作场地。 其主要优点是:①产品制造顺序有一定弹性,对品种变换有较好的适应性;②有利于充分利用设备和工人的工作时间;③便于进行工艺管理,有利于同类技术交流和技术支援,有利于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不利之处是:①在某些工序,不同产品有时会同时争夺有限的资源;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较差;③在制品库存量大,停放时间长,致使产品生产周期延长,流动资金占用量大;④管理工作较复杂。

㈡产品对象专业化形式 即以产品(或顾客)对象为中心组织生产运作资源,按照不同产品对象分别建立不同的工作场地,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其主要优缺点与工艺对象专业化形式正好相反。

⑭纵向集成的利弊:

提高纵向集成度容易带来的问题有:①资源柔性的降低;②限制了生产运作能力的充分发挥,难以保证各个环节都收到好的效益;③管理将变的复杂,需要高度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

有益之处是:①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可能降低;②在向后集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供应风险;③在向前集成的情况下,有助于赢得和长期保持顾客;④有利于协调整个供应链上的生产运作计划和实施控制,降低库存水平;⑤有助于提高竞争壁垒。 3、应用: 零部件自制、外购与分包

纵向集成中的向后集成决策经常被称为“自制—外购决策”。 自制外购决策的损益平衡点计算方法: Fb+CbQ=Fm+CmQ

Q=Fm-Fb /Cb-Cm 式中,Fb---外购方案的固定成本(年) Fm—自制方案的固定成本(年) Cb---外购方案的变动成本(年) Cm---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年) 分包:是指与某些零部件生产厂家建立较长期的固定关系,本企业的生产计划同时就是这些零部件供应商生产计划的一部分,由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固定送货。

订购:是指每次向不同的供应商订货,或者同时向几个供应商发出订货询问、招标,货比三家,最后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供应商进货。

第三章 产品设计和生产运作流程选择设计 1、识记:

⑪并行工程:是指从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就由开发设计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生产制造人员、营销人员,有时甚至还加上协作厂家、用户代表共同工作,各项工作同时并进。

⑫生产运作流程:是指能够把一定投入变换成一定产出的一系列任务,这些任务由物流

和信息流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⑬流程的节拍: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

⑭瓶颈: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 ⑮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

⑯生产能力:是指一个设施的最大产出率。 ⑰生产周期:是指要加工的产品从以原材料的状态进入一个生产运作流程,直至变换成完成品为止,在生产运作流程中度过的全部时间。

⑱增值活动:指能够使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的活动。

⑲非增值活动:其本身不增加附加值,但是为了完成增值活动,这些活动是必须的,它是将流程各项增值活动有机连接起来的“连接剂”。 2、领会:

⑪产品开发设计流程的基本步骤:①构想或方案的产生;②可行性研究;③产品设计;④工艺设计。

⑫并行工程与传统的串行工程的区别:一是产品价格和成本的确定方法。串行工程中,运用的是“成本加法”;而在并行工程中,运用的是“价格减法”;二是设计步骤的安排不同。

⑬价值分析的基本思想。 价值分析又被称为价值工程,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GE提出的。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定义产品的关键功能,然后评价每个功能的价值以及为了获得该功能所需的成本,运用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价值/成本”的比值,然后在产品设计中不断地试图通过提高价值或降低成本来提高这一比值。

⑭生产运作流程的构成要素有:①投入;②产出;③任务。所谓任务,是指把投入的资源要素向产出方向转换的行为或活动;④物流和信息流;⑤库存。

⑮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有:①资本集约度,即如何在流程中将人力和设备有机结合。运作过程中的设备成本越高,资本集约度也越高。②资源柔性 是指一个生产运作系统能否灵活对应产品品种变化和产量变化的能力。它包括设备柔性和人员柔性两种。③顾客参与,指顾客以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运作流程的一部分。④资金预算

⑯流程分析改进的基本步骤:①定义; 定义一个需要加以分析和改进的流程。②评价;确定衡量流程的关键指标,用这些指标对该流程进行评价,以确定所存在问题的程度,或者与最好绩效之间的差距。③分析; 寻找所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原因。④改进; 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⑤实施; 实施改进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监控。

⑰5W1H分析法 要做什么(What)? 做的理由(Why)? 应该什么时候做 (When)? 应该由谁做(Who)?应该在什么地方做(Where)? 如何做(How)?

⑱业务流程重构(BPR)的基本思想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 BPR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准,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

⑲业务流程重构(BPR)的具体方法:①将数项工作任务组合、合并为一;②给予职工决策拍板的权力;③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④为同一工作任务设置若干种进行方式;⑤工作任务超越组织的界限;⑥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

第四章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 1、识记:

⑪技术:

⑫刚性自动化:是使某一条生产线或一群设备按照固定的顺序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固定的产品。

⑬柔性自动化:是指可通过改变其程序来加工、生产不同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⑭范围经济:是研究生产多种产品而对各种资源要素联合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1975年首次提出范围经济的概念,它把顾客化产品与低成本统一起来了。 ⑮计算机铺助设计(CAD):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及零件的结构设计并绘制图纸的技术。

⑯计算机铺助制造(CAM):是指利用计算机直接进行加工制造、过程控制的技术。 ⑰计算机铺助制造的设备构成有:①数控机床;②机器人;③自动物料储运系统。 2、领会:

⑪技术按功能分类为:①产品技术 指技术被用来改变一项产品的特性,这既可能是一个全新产品的发明,也可能是局部产品设计上的改进。②生产技术 指技术被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如新工艺、新流程、新测试手段、新加工设备等。③管理技术 指组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全部活动的方法和过程。

⑫生产运作技术选择的要点之一-—如何看待自动化 在考虑选择何种自动化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自动化程度最高≠最佳决策;②产量---决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变量;③两种自动化技术与范围经济。

⑬新技术评价需要注意的几点:①关于节省人力;②对直接成本以外的其他影响;③既财务分析,又定性分析。

⑭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①制造技术对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吸收和应用;②制造环节的集成与一体化。

⑮制造业中的新技术-AMT 先进制造技术(AMT):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它主要包括:①计算机铺助设计(CAD) CAD的主要功能是设计计算和制图;②计算机铺助制造(CAM)③集成制造系统。

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有:①现代服务业由传统的以生活消费为主转向以生产服务为主;②服务业中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位日益重要,占整个服务业产出的比重越来越大;③服务业的运作手段发生了极大变化,服务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正在迅速增高。

⑰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有:作用于顾客、作用于顾客的财产(或物品)、处理信息、创造新服务。

第五章 生产运作能力 1、识记

生产运作能力:是指一个设施的最大产出率。

能力的利用率:是指设施、设备、人员等生产运作能力被利用的平均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 利用率=平均产出率/能力

学习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重复地做某一产品时,做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会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然后才趋于稳定。

个人学习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重复地做某一产品时,由于动作逐渐熟练,或者逐渐摸索到一些更有效地作业方法,做一件产品所需的工作时间会随着产品累积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组织学习效应:指一个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组织以及其他资本投资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人员作业效率的过程。 2、领会:

⑪能力计划决策与其他决策之间的关系:P99页

第六章 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 1、 识记:

⑪工作专业化:是指一个人工作任务范围的宽窄、所需技能的多少。

⑫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的横向扩大,即增加每个人工作任务的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够完成一项完整工作的大部分程序。

⑬工作职务轮换:是指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的工作。

⑭工作丰富化:是指工作的纵向扩大,即给予职工更多的责任,更多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

⑮团队工作方式:是指与以往每个人只负责一项完整工作的一部分不同,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完成这项完整工作。

⑯工作研究: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工作中不合理、不经济、混乱的因素排除,寻求更好、更经济、更容易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

⑰工作标准:是指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他完成这样的工作应该用预先设定好的方法,用其正常的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所以也称为时间标准。 2、 领会:

⑪工作设计方法始于100年前,即泰勒所提出的方法。 ⑫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认为,在工作设计中应该把技术因素与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任何一个生产运作系统都包括两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

⑬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人的工作动机。行为理论中的三种方法:工作扩大化;工作职务轮换;工作丰富化。

⑭团队工作方式中的3种常见方式:①解决问题式团队 这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只提出建议和方案,并没有权利决定是否实施。②特定目标式团队 这种团队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达到一个具体目标而建立的。它的特点是:容易使一般职工与经营管理层沟通,使一般员工的意见直接反馈到决策中。③自我管理式团队 这种方式是最具完整意义的团队工作方式。在这种团队中,有两个重要的新概念:员工授权;组织重构。

⑮工作标准的作用:①制定生产运作能力计划;②进行作业排序和任务分配;③进行生产运作系统及生产运作程序设计;④作为一种激励手段;⑤用于成本和价格计算;⑥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

⑯使用工作标准的利弊分析:P121页

⑰与工作标准有关的报酬制度是:计件报酬制度和个别激励制度。个别激励制度:是指只对那些有高度工作热情、工作出色,超出一般正常的工作标准以外的工作成绩予以奖励,支付额外的报酬。

⑱工作研究的步骤包括:①选择研究对象;②确定研究目标;③记录现行方法;④分析;⑤设计和试用新方法 这是工作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建立、试用和评价新方法三项主要任务。“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四项技术俗称工作研究的ECRS(或四巧)技术。评价新方法的优劣主要从经济价值、安全程度和管理方便程度几方面来考虑;⑥方法实施。

第七章 设施选址 1、 识记:

⑪设施:是指生产运作过程得以进行的硬件手段,通常由工厂、办公楼、车间、设备、

仓库等物质实体构成。

⑫单一设施选址:是指独立地选择一个新的设施地点,其运营不受企业现有设施网络的

影响。

⑬负荷距离法:是在若干个候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目标方案,它可以使总负荷移动的距

离最小。

⑭选址度量法:是一种既考虑定量因素,又考虑定性因素的用以支持设施选址的方法。

2、 领会:

⑪设施选址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①选位,即选择什么地区(区域)设置设施。②定址。

在已选定的地区内选定一片土地作为设施的具体位置。

⑫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选择地区时的影响因素和选择具体位置时的影响

因素。选择地区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是否接近市场;是否接近原材料供应地;运输问题;与外协厂家的相对位置;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条件;气候条件;政策、法规条件。

选择具体位置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可扩展性;地质情况;周围环境。

⑬影响因素之间的权衡与取舍:P145页

⑭整个第二节都重要 P147页

⑮单一设施选址的一般步骤有:第一步,明确目标。 第二步,收集有关数据,分析各

种影响因素,对各种因素进行主次排序,权衡取舍,拟定初步的候选方案。 第三步,对初步拟定的候选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选定最终方案,并准备详细的论证材料,以提交企业决策层供批准。

⑯两种不同的设施网络是:各个设施相互独立;各个设施相互作用。

⑰选择分析中的要点是:①考虑不同类型设施网络的特点。产品型:这种类型的设施网

络是指以某一种或某一系列产品为中心,分别建立不同的设施。 市场地区型:这种类型的设施网络是指各个设施分别面向各自一定的市场区域。 生产工艺型:这种类型的设施网络是指,以企业整个生产环节中的某一环为中心,分别建立不同的设施或工厂。②考虑问题的三个方面:位置、工作任务的重新分配及生产能力。

第八章 设施布置

1、识记:

⑪设施布置:是指在一个给定的设施范围内,对多个经济活动单元进行位置安排。

⑫经济活动单元:是指需要占据空间的任何实体,也包括人。

⑬CRAFT法:这是一种启发式方法。它以物料的总运输费用最低为原则,逐次对初始的

布置方案进行改进,以寻求最优的布置方案。

⑭成组技术:是按照产品或零件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分组归类,然后在不同的

设备群上进行加工的一种方法。

2、领会:

⑪设施布置要考虑的问题有:①应包括哪些经济活动单元?②每个单元需要多大空间?

③每个单元空间的形状如何?④每个单元在设施范围内的位置?

⑫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因素:企业的产品;企业规模;企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

与协作化水平;企业的技术水平。

⑬设施布置的基本类型 设施布置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运作组织方

式。主要有:①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在这种布置方式下,设备是按照其所具有的功能来布置的。②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在这种布置下,设备是按照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加工路线

或加工顺序顺次排列的,所以常称为生产线。③混合布置;④固定布置。

⑭设施类型选择中的其他影响因素有:①所需投资;②物流;③柔性;④其他。

⑮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基本方法所需经过的基本步骤:①汇集有关信息、数据。②初

步做出平面布置方案(块状区划图),进行评价。③最终确定块状区划图,做出详细方案。

⑯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方法:在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下,设备或工作地之间的相对

位置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均按产品的加工顺序或装配顺序排列,产品顺次从一个工作地流向下一个,直至生产线的最后一个,即被完成。通常在每个工作地有一个工人,重复地完成若干种作业,不同的工作地之间很少有库存,产品一件件的流向下一个工作地。

⑰一人多机(OWMM)的基本原理是:如果生产量不足以使一个人看管一台机器就足够忙

的话,可以设置一人可看管的小生产线,即可使操作人员保持满工作量,又可在这种小生产线内使物流流向有一定秩序。

⑱采用成组技术带来的好处:减少作业更换时间,减少中间在制品库存,减少物流量,

缩短生产周期,易于实现自动化等。

⑲办公室与生产制造系统相比有许多根本不同的特点:P176页

⑳办公室布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有:①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迅速、方便;②人员的劳动生产

率。

⑴办公室布置的基本模式:①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②开放式办公室布置;③带有半截

屏风的组合办公模块。

第十章 库存管理

1、识记:

⑪库存:是企业用于今后销售或使用的储备物料。

⑫周转库存:由批量周期性地形成的库存就称为周转库存。

⑬安全库存:是为了应付需求、生产周期或供应周期等可能发生的不测变化而设置的一

定数量的库存。

⑭调节库存:是为调节需求或供应的不均衡、生产速度与供应速度不均衡、各个生产阶

段的产出不均衡而设置的。

⑮在途库存:指正处于运输以及停放在相邻两个工作地点之间或相邻两个组织之间的库

存。

⑯平均库存值:指全部库存物品的价值之和。

⑰可供应时间:指现有库存能够满足多长时间的需求。

⑱库存周转率=(年销售额/年平均库存值)×100%

⑲成品库存周转率=(年销售额/成品平均库存值)×100%

⑳在制品库存周转率=(生产产值/在制品平均库存值)×100%

⑴原材料库存周转率=(原材料消耗额/原材料平均库存值)×100%

⑵EOQ模型:是一个可以使库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的总和最小的订货批量。

2、领会:

⑪需要库存的目的:①预防不确定性的、随机的需求变动;②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

稳定性;③为了以经济批量订货。

⑫库存的不同类型:①按其在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

存、在制品库存和完成品库存;②按库存的作用,库存可分为周转库存、安全库存、调节库存和在途库存;③按用户对库存的需求特性,库存可分为独立需求库存与相关需求库存。

⑬库存的利弊分析:㈠库存的作用:①改善服务质量;②节省订货费用;③节省作业交

换费用;④提高人员与设备的利用率。㈡库存带来的弊端:占用大量资金;发生库存成本;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⑮ABC分类法的基本思想是:按照所控制对象价值的不同或重要程度的不同将其分类,

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⑯EOQ模型的应用意义:P215页

第十一章 综合计划于主生产计划

1、识记:

综合计划:又称生产大纲,它是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所

作的概括性设想,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产出内容、产出量、劳动力水平、库存投资等问题所做的决策性描述。

主生产计划: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

2、领会:

⑪企业的计划一般可分成:战略层计划、战术层计划与作业层计划三个层次。企业战

略层计划主要是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战略计划下面最主要的是经营计划,再往下是各种职能计划。

⑫ 不同层次计划的特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战略层到作业层,计划期越来越短,计划的时间越来越细,覆盖

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小,计划内容越来越详细,计划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小。

⑬三种生产计划:P231页

⑭综合计划的目标:成本最小/利润最大;顾客服务最大化;最小库存投资;生产速

度的稳定性;人员水平变动最小;设施、设备的充分利用。

⑮制定综合计划中的三种基本策略:追赶策略;平衡策略;混合策略。

⑯综合计划的制定程序:步骤1:确定计划期内每一单位计划期的市场需求。步骤2:

制定初步候选方案,考虑相关关系、约束条件和成本。步骤3:制定可行的综合计划。步骤4:批准综合计划。

水平;加班或部分开工;安排休假;改变库存水平;外协。㈡积极进取型 常用的方法有:导入互补产品;调整价格,刺激淡季需求。

⑲主生产计划(MPS)的制定程序:P245页

第十二章 MRP, MRPⅡ与ERP

1、识记:

MRP中文称谓:物料需求计划

MRPⅡ中文称谓:制造资源计划

ERP中文称谓:企业资源计划

2、领会:

⑪MRP的基本原理:①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

间;②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⑫MRP的输入信息:①已经确定的主生产计划;②库存记录;③物料清单(BOM);④其

他需求信息。

⑬MRP的输出结果:①对各种物料的具体需求,包括需求量和需求时间;②订单的发出

时间。

⑭闭环MRP逻辑流程图:要保证实现计划就要控制计划,执行MRP时要用调度单或派工

单来控制加工的优先级,用请购单和采购单控制采购的优先级。这样,MRP系统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⑮MRP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P266页

⑯MRPⅡ逻辑流程图:P271页

⑰MRPⅡ的特点: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管理系统性;数据共享性;动态应变性;模

拟预见性;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⑱MRPⅡ的集成管理模式:P273页

⑲从MRPⅡ到ERP:P275页

第十三章 作业排序

1、识记:

⑪排序: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

⑫作业排序:具体地确定每台设备、每个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和工件在每台设备上的

加工顺序,这一过程就称为作业排序。

⑬工件流程时间:从工件可以开始加工至完工的时间。

⑭全部完工时间:完成一组工作所需的全部时间。

⑮在制品库存(WIP):一个工件正从一个工作地移向另一个,由于一些原因被拖延加

工,正在被加工或放置于零件库中,都可被看作在制品库存。

⑯静态排序:当进行排序时,所有工件都已到达,可以一次对它们进行排序,这是静

态排序问题。

⑰动态排序:当进行排序时,若工件是陆续到达,要随时安排它们的加工顺序,这是

动态排序问题。

2、领会:

⑪作业排序问题的分类方法。 在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中,有两种基本形式的作业

排序:①劳动力作业排序,主要是确定人员何时工作;②生产作业排序,主要是将不同工件安排到不同设备上,或安排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在制造业中,生产作业排序是主要的;在服务业中,劳动力作业排序是主要的。按工件到达车间的情况不同,可以分成静态排序问题和动态排序问题。

⑫作业排序的任务:①对将要做的工作进行优先权设定,以使工作任务按最有效顺序排

列;②针对具体设备分配任务及人力,通常以可利用和所需的能力为基础;③以实施为目标分配工作,以使工作任务如期完成;④不断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⑤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异常情况进行辨识。

⑬甘特图的基本形式有:作业进度图和机器图。作业进度图表示一项工作的计划开始日

期、计划完成日期以及现在的进度。机器图,它描述不同工作在每一台机器上的工作次序,也可用来管理生产进度。

⑭作业排序方案的评价标准:工件流程时间;全部完工时间;延迟;在制品库存(WIP);

总库存;利用率。

⑮优先调度规则:①FCFS规则: 优先选择最早进入可排序集合的工件。②EDD规则:

优先选择完工期限最紧的工件。③SPT规则: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④SCR规则: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小的工件。⑤M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⑥L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⑦MOPN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工序数最多的工件。⑧RANDOM规则:随机地挑选下一个工件。

⑯服务作业排序与生产作业排序的主要区别:P290页

⑰服务作业排序方法有:①安排顾客需求。这种方式就是根据不同时间内可利用的服务

能力为顾客排序。通常有三种方法:预约、预订和排队等待。②安排服务人员。这种方法是将服务人员安排到顾客需求的不同时间段内。当需要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且需求总量大致可以预测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

3、应用:

作业进度图;机器甘特图 282-283页

第十四章 项目管理

1、识记:

⑪项目:一种一次性的工作,必须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完

成。

⑫项目管理: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殊形式的

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⑬网络计划技术:P314页

⑭虚活动:它是一种作业时间为零的活动。

⑮事项:是指活动开始或完成的时刻,它由结点表示。

⑯路线:是指从网络始点事项开始,顺着箭头线方向连续不断地到终点事项为止的一个

序列。

⑰关键路线:作业时间最长的路线叫做关键路线。

⑱作业时间:指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一项活动的延续时间。

⑲活动的最早开工时间:指该活动最早可能开始的时间。它等于代表该活动的箭头线的

箭尾结点的最早实现时间。

⑳活动的最早完工时间:指该活动可能完工的最早时间。最早完工时间是指该活动的最

早开工时间加上其作业时间。

⑴活动的最迟开工时间:指为了不影响紧后作业的如期开工,最迟必须开工的时间,可

通过箭头结点的最迟实现时间减去该作业时间而得到。

⑵活动的最迟完工时间:即该活动的最迟开工时间与其作业之和,也就是该活动箭头结

点的最迟实现时间。

⑶活动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整个项目完工时间的条件下,某项活动最迟开工时间与最

早开工时间的差。

⑷活动单时差:是指在不影响下一个活动的最早开工时间的前提下,该活动的完工期可

能有的机动时间,又称为“自由富余时间”。

⑸表上计算法:又称表格法,就是先制定一个表格,把各项活动的有关资料,如结点编

号、作业时间等填入表内,然后在表上计算参数。

⑹直接费用:是指人工、材料、能源等与各项活动直接有关的费用。

⑺间接费用:是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其他费用。

⑻矩阵组织:一种项目—职能混合结构。

2、领会:

⑪项目特点:①项目是一个单一的、可辨认的任务;②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

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③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且一经约定,不再接受其他支援;④有严格的时间期限,并公之于众;⑤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人员的同时协作配合;⑥项目产物的保全或扩展通常由项目参加者以外的人员来进行。

⑫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①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②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③项

目有其寿命周期;④项目管理需要集权领导和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⑤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⑭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开发;设备大修工程;单件生产。

⑮传统管理方法与系统管理方法的区别:P300页

⑯项目计划的特点和主要内容:P300页

⑰项目进度计划方法:关键日期表;甘特图;关键路线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

⑱项目成本估算方法:①因素估算法。它以过去为根据,利用数学知识来预测未来。它

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规模—成本图。②WBS(工作分解结构)基础上的全面详细估算。

⑲项目控制的一般方法:P306页

⑳矩阵组织的基本原则是:

①必须有一个人花费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有明确的责任制,这个人通常是项目经理。 ②必须允许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运行。

③必须同时存在纵向和横向两条通信渠道。

④要从组织上保证有迅速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矛盾。

⑤各个经理都必须服从统一的计划。

⑥无论是纵向或横向的经理(或负责人)都要为合理利用资源而进行谈判和磋商。

⑴矩阵组织的优劣分析:P313页

⑵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与项目进度计划,包括的三个阶段是:计划阶段;进度安排阶段;

控制阶段。

⑶网络图的组成及绘制规则:网络图由圆圈、箭头线与箭头线连成的路线组成。而网

络图的箭头线和圆圈分别代表项目的活动和事项。所以,也可以说网络图是由“活动”、“事项”和“路线”三个部分组成的。 绘制网络图要遵守的规则:①网络图是有向图,图中不能出现回路。②活动与箭头线一一对应,每项活动在网络图上必须用、也只能用联结两结点的一根箭头线表示。③两个相邻结点间只允许有一条箭头线直接相连。④箭头线必须从一个结点开始,到另一个结点结束,不能从一条箭头线中间引出其他箭头线。⑤每个网络图必须也只能有一个始点事项(源)和一个终点事项(汇)。

⑷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㈠时间—资源优化。要达到时间—资源优化,应考虑两种

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寻求最短工期。其主要途径有:抓住关键路线;采取组织措施;利用时差。第二种情况是,在工期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平衡资源,求得工期与资源的最佳结合。㈡时间—费用优化。这是综合考虑工期与费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以最低的项目总费用获得最佳工期的一种方法。

3、应用:

⑪作业时间计算方法有:①单一时间估计法(又称单点估计法);②三种时间估计法(又

称三点估计法):对于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可预先估计三个时间值,然后应用概率的方法计算各项活动作业时间的平均值和方差。

①最乐观时间,用a表示。

②最保守时间,用b表示。

③最可能时间,用m表示。

平均时间计算公式:tm=a+4m+b/6

方差计算公式:

⑫活动时间计算:P319页

第十五章 质量管理

1、识记:

⑪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⑫质量成本:企业为确保达到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

致的损失。

⑬因果分析图: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

关系。

⑭散布图:又叫相关图,它是将两个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点画在坐标图上,通过对

其观察分析,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⑮控制图:又称为管理图。它是一种有控制界限的图,用来区分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

是偶然的还是系统的,可以提供系统原因存在的信息,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⑯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各个部门同心协力,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

数量统计方法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⑰QC小组:是由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组成的,能够发现、分析并最终解决生

产和质量问题。

⑱ISO 9001-94 《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⑲ISO 9002-94 《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⑳ISO 9003-94 《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⑴产品质量认证:

2、领会:

⑪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有:①性能: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②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

③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④安全性:指产品在制造、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⑤经济性: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

⑫用户对质量的评价因素有:硬件;产品或服务支持;心里影响。

⑬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⑭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也称为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其

主要特征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从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直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它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它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得到发展和推广应用的。③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其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费根堡姆提出的,但是由日本人首先将其用于企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⑮质量成本的一般分析:P332页

⑯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QC七种工具”是:㈠统计分析表;㈡数据分层法。数

据分层就是把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㈢排列图,又称为帕累托图。㈣因果分析图;㈤直方图;㈥散布图,又叫相关图;㈦控制图,又称为管理图。

⑰PDCA循环 PDCA循环的概念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戴明环”。

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①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②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③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④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PDCA的三个特点: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⑱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调动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个人都参加到

质量管理工作中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实现方法有:QC小组;全员把关;质量教育。

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P348页

⑳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其基本含义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

⑴ISO 9000内容构成:P351页

⑵ISO 9000与TQM的关系:P355页

第十六章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1、识记:

⑪生产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其立即转到下一工序,装配线与机加工几乎平行进行,产品被一件一件连续地生产出来。

⑫生产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到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混合生产各种产品。

⑬生产节拍:是指生产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即 生产节拍=一天的工作时间/一天的所需生产数量

2、领会:

⑪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①现代化大生产的开始—大量生产方式;②JIT生产方式的诞生;③JIT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升华—精益生产方式;④面向未来的新型生产方式—敏捷制造。

⑫JIT的构造体系:JIT生产方式具有一种反映其目标—方法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JIT生产方式的基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多种方法,也包括这些目标与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⑬JIT生产方式的目标:JIT生产方式的最终目标即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降低成本”就成为基本目标。

⑭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方法:①适时适量生产。即“Just In Time”的含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②弹性配置作业人数;③质量保证。

⑮实现JIT生产的重要工具—看板 看板的本质是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量对所需零部件发出生产指令的一种信息媒介体。

⑯看板的功能有:①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 这是看板最基本的功能;②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③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④改善的工具。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减少看板的数量来实现。

⑰看板的种类:工序内看板

信号看板

工序间看板

④对外订货看板 看板领取看板

看板的用途:㈠工序内看板 指某工序进行加工时所用的看板。这种看板用于装配线以及即使生产多种产品也不需要实质性的作业更换时间的工序。㈡信号看板 信号看板是在不得不进行成批生产的工序所使用的看板。信号看板中必须记载的特殊事项是加工批量和基准数。㈢工序间看板 工厂内部后工序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零部件时使用的看板。㈣对外订货看板 这种看板与工序间看板类似,只是“前工序”不是在本厂内,而是外部的协作厂

家。对外订货看板上需记载进货单位的名称和进货时间。㈤临时看板 进行设备保全、设备修理、临时任务或需要加班生产时所使用的看板。

⑱看板的使用方法:①工序内看板 工序内看板的使用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看板必须随实物,即与产品一起移动。②信号看板 信号看板挂在成批制作出的产品上。当该批产量的数量减到基准数时摘下看板,送回生产工序,然后生产工序按该看板的指示开始生产。③工序间看板 工序间看板挂在从前工序领来的零部件的箱子上,当该零部件被使用后,取下看板,放到设置在作业场地中的看板回收箱内。④对外订货看板 对外订货看板的摘下和回收与工序间看板基本相同。

⑲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P377页

⑳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结果对比:①所需人力资源 无论是在产品开发、生产系统还是工厂的其他部门,与大量生产方式下的工厂相比,均能减至1/2;②新产品开发周期 可减至1/2或2/3;③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库存 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一般水平的1/10;④工厂占用空间 可减至采用大量生产方式工厂的1/2;⑤成品库存 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工厂平均库存的1/4;⑥产品质量 可提高3倍。

⑴精益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及其普遍意义:精益生产方式的普遍意义首先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基于日本社会、文化及政治背景的具有特殊背景的产物,而是顺应当今市场需求日益多变、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应运而生的。其次,精益生产方式所强调的彻底排除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组织、每一成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不断改善等思想以及诸多方法,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具有高度灵活性、高效率的生产系统。

⑵敏捷制造特征:379—380页

⑶敏捷制造三要素:生产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380—382页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