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羊城社工-新闻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之广州篇: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试点之一, 由京溪街道办与白云区供销联社共同 组建,面积约 2000 平方米,设有星光老年之家、社区书屋等 15 个功能室。社工助理刘信 裕说,周一至周五大家在上班、上学,来这里的人比较少,只有老年大学的学员来上课时, “人气”会足一些,“在举办活动或者节假日时人较多,很多孩子会过来看书。” 做了半年多的社工,刘信裕有两个“感觉”:工资不高,中心社工月薪最高有 3500 元,那是考到社工证的人,没考到社工证的他工资只有 2000 多元。“不过我对工资的要求 不高,够用就行。”他强调,“够用”是建立在他吃住在家里的基础之上;第二个感觉是, 没时间陪家人,为此,他的家人已经“说过几次了”。 该中心常年招志愿者,但人数并不多,“流失率很高”,为了稳定志愿者队伍,刘信 裕说,现在已经开始在常住居民中培养志愿者了。 相较于外来人口集中的白云区,越秀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试点人气明显要旺得多。11 月 3 日,当记者来到江南中街社区服务中心的长者服务区,一进门,就看见三位老人悠闲地 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耳边还传来一阵阵歌声。走近些,才看到里边有一个小教室,二十多 位老人正在跟着老师练合唱。-4-张阿姨是服务中心的常客,除了周末休息,“一周五天我来三天。”周四在老年合唱 团唱歌,周三、周五来跳舞,这是她最喜欢做的事。除了这些,服务中心也会举办一些活 动,比如大家一起做蛋糕、做绢花、听健康知识讲座等。还有一个让她觉得“很贴心”的 是,服务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一些药品。 这里有常客也有“生客”。坐在合唱室外看报纸的三位老人中有一对夫妻,两人是第 一次来这里,“前几天晚上路过时看到的,今天就过来体验下。”找到一个休闲的去处, 五十多岁的曾姨和老伴都觉得很高兴。 据江南中街社区服务中心社工李琦介绍,他负责服务儿童和青少年这一块,包括社区 中小学生托管班。 儿童托管班每天托管 30 名学生,一半来自贫困家庭。“我们的服务覆盖了江南中街 1/3 的面积。”李琦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 李琦原本不是学社工专业,最开始想应聘文员,来了之后发现服务中心缺少社工,于 是转做社工。中心现有 16 名社工,仍人手紧张,找不到专业社工。为解决这个问题,服务 中心正试图培养街道办工作人员,将他们转化为社工。 社工行业迅速火爆,让李琦有点担心,他说:“我害怕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导致很 多社工都不专业。” 社工机构找不着方向 李邵芮 2008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社工专业,后来出国留学一年,回广州后继续做社 工。在高校里,长期以来社工专业并非热门专业,但这却是李邵芮报的第一志愿。“帮助 别人的工作,容易让人找到价值感。” 正逢珠三角地区力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之机,她不费劲就在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找 到差事,今年年初和同事王俊杰一块来到杏花村,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施展拳脚。 一开始做得蛮难,主要来自居民对社工工作的陌生感。“免费服务吗?”很多人满腹 狐疑。在这个人口混杂的城中村,人与人之间高筑着一堵防范的墙。拆墙不是件易事。 她从民间议事厅找到突破口。“事无巨细,都会在月底的议事会上讨论解决。比如最 近就有居民代表反映,小区一块空地堆放了垃圾,生蚊虫,社工便组织志愿者清理。居民 们也很高兴,主动端茶倒水。到现在,小区志愿者已经有 100 多人,一半是学生,另一半 则是社区居民。” 杏花村隶属于荔湾区冲口街,它依河涌而建,一湾碧水、两岸花香,是一个岭南风情 浓郁的社区。街道党委书记周志坚脑海里时常还会浮现这样一幕:村口一棵大榕树下,村 民们围坐一处,家事、村事无所不谈,由长老级的人物来评判是非曲直。他希望,居民议 事厅要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畅通居民利益诉求表达”的平台,核心理念就是“我的地盘 我做主”。-5-“中国办大事的力量相当强,不用担心我们没钱,因为政府已经很重视购买社会服务 了,会砸下重金来做这些工作。”周志坚说,他觉得现在是“两头难”:政府有钱却不知 道朝哪儿买,社会服务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社工机构也觉得难,各 区竞争激烈,找不到方向。这些都要慢慢探索。 ■记者走访社工 社工可能变成“劳务工” 青翼网是社工交流的一个网络平台。近日,一则《腐败让社工行业如何发展》的帖子 引发热议。网友“一样的文化”目前只是一名助理社工,他发现所在的机构存在做假账现 象,他同时也向广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发邮件举报。10 月 27 日,广州市社协专门在官网 上答复,会在对社工机构评估中留意,逐步规范和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网友同声谴责社工机构不当行为时,社工“老胡”却认为,不排除部分机构利 用政策和监管漏洞牟利,但社工机构要靠项目生存,一旦没有项目,社工怎么办?有的人 会在项目中留一点钱做后盾,但留钱要缴税,评估时还会扣分,于是就选择了作假账。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工告诉记者,现在提供服务的 N G O 来历很多,有高校社工系 利用自身师资组建,有民间自发成立,还有基金会、企业成立的。网友 huananbill 是一名 助理社工师,他担心社工可能变成新的“劳务工”。因为他现在所在机构的总干事,就是 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板。这几年随着人口红利接近尾声,用工荒不断显现,人力资源公 司不好做了,纷纷“转型”。 “成分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不排除有人是冲着几百万项目费来的。”廖焕标认为, 社工机构可以有盈余,但必须用于下一个服务项目。“现在的问题是试点还没有成功,哪 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还没有分清楚,就要全面铺开了。即使有 20 个试点,给人感觉也 是市场供不应求,包括社工人才和社工机构。步子迈得太快,看到‘蛋糕’这么大,很多 人就扑上来了,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试点中有的街道自身也成立了 N G O,来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这与改革的初衷是否相悖?对此,廖焕标认为,街道目前正处于改革的风口,比如人员和 机构的精减,可能其中也有无奈。随着行业发展,社工机构必定遭遇“大洗牌”。在实际 操作中,往往存在“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谁跟街道书记熟,就能拿到项目”、 “大鱼吃小鱼,小鱼被饿死”等现象,挫伤了 N G O 从业人员积极性。 各地争夺社工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期末,广东省要实现每万人中有 5 名社工的目标。 即使以广东当前 1 亿的常住人口计算,专职社工也将达 5 万人之多。但实际上,目前广东 省专职社工仅 3000 余人,其中广州 2100 人有社工证。“社工荒”的字眼时常见诸报端。 最明显的就是在薪酬上,东莞今年 10 月,购买标准从此前的 6 万元/人·年提高到了 7.2-6-万元/人·年,深圳今年部分区也已将购买岗位综合服务费用提高到 7.5 万元/人·年。但 何淑莹发现,身边一些朋友慢慢回流到了广州,尽管开出的薪水要低于深、莞。 “据我了解,他们选择离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薪水并没达到官方公布的水平, 有时还会被拖欠人工;深圳此前聘请了很多香港督导,有些社工就是奔着这个去,三年期 满后,这些督导陆续撤退;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两地采取的主要是购买岗位的方式,社工 进驻政府部门后,有时会被安排做公务员的事,专业价值感得不到体现,而且都是单打独 斗。相对来讲,广州购买项目的形式,能让社工在社工机构里找到‘家’的感觉。” 这场不见硝烟的社工争夺战,让何淑莹隐隐有些不安。“不光是地区间流动性大,社 工内部流动非常大,有时别的机构工资稍微高出一点,社工就被挖走了。社工机构为了留 住人,有些 80 后、90 后年轻人工作才两三年,就被提拔为副督导、督导。在香港,往往 有十几年社工经验的人才能成为督导。”她觉得,这种“揠苗助长”行为并不利于社工成 长。 广州、佛山采用的主要是购买项目的方式,深圳、东莞主要采用的是购买人头方式。 廖焕标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方式更好,而主要看哪个最合适当地的情况。相对来讲, 购买人头操作方便,在社工行业发展初级阶段,政府按比例购买了社工岗位,安排到不同 社区、街道、政府部门,操作方便,容易开展。缺点就是社工势单力薄,而且有“被行政 化”的危险。所以,现在深圳、东莞也开始向购买项目的方式靠拢。 ■记者走访 NGO 为税收问题而苦恼 临近年尾,何淑莹终于不再为机构 80 人准时“出粮”纠心了。她刚刚辞去广州北斗星 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职务,重新回归体制内———在广州团市委志愿者部负责志愿者培训 等工作,不过,这依旧与社工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大方向非 常好,不过现在刚起步,离成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佛山、广州两地的社工机构滚打 多年后,何淑莹如此评价。 “年关难过。”这是很多 N G O 的心声。规模排在前几名的社工组织北斗星、大同、 启创都争取到了数目不菲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按理说不该为钱发愁。事实却并非如此。 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 95%资金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心总干事刘静林一直为 税收问题而苦恼。荔湾区向大同购买 200 万元的社会服务,资金一进账就要缴将近 6%的营 业税,大约十来万;如果上季度进账 10 万元,只花了 5 万元,剩下 5 万元就变成利润要按 25%比例缴所得税。大同在深圳也有服务机构,无需缴税,只需机构办手续时,说明社工人 数、签订了劳动协议、买了社保情况,就能申请免税。 何淑莹兼北斗星顾问一职。她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不是一次性发放的,按项目 申请,钱拿到手要层层签字,盖上十几二十个章。最头痛的还是年末发放的那笔钱。12 月 份正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试点 20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考评、打分的时候,通过审核的 N G-7-O 才能拿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款项,各种程序走下来,钱大约于次年二三月才能发放下 来。这意味着,第一季度提供的服务费用,全得 N G O 自个来垫付,这对资金吃紧的新生 社工机构来说,是相当大的负担。以北斗星为例,按广州初级社工月薪不低于 3500 元的指 标算,每月人工支出将近三四十万。“最不合理的莫过于,政府这笔钱因为不是在年前发 放,进入新年度就将算作社工机构上年度的盈收,要抽取大约 25%的税。” “实际上是两头都要垫钱。”何淑莹说,在进入社区提供服务前,社工组织需要先招 人做前期调研,入户和问卷调查居民需求,再提出竞标方案,这要一个月左右。通常有两 家以上机构竞标,如果竞标失败,前期的付出也就打了“水漂”。 启创社工服务中心是广州首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工机构,在广州、佛山、中山 等地都有服务项目。三年来,执行总监廖焕标一直在为社工机构减免税奔走呼告,年年通 过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到现在还没有结果。11 月 11 日下午,他又急忙赶到广州市九三学 社参加座谈会,希望今年继续推进此事。 “税收影响最大的是跨年度的项目。打个比方,我们 12 月份拿到政府 100 万元,是做 明年一整年的项目,进入新年,马上就要作为营业收入抽掉 25 万元的税。”廖焕标说,广 州按年度缴税,佛山、南海、顺德还是按季度缴税,影响更大。社工机构属非营利性机构, 本身没有多少现金流,如果政府拨款延期,税额又重,一些刚起步的 N G O 手头项目少, 资金周转不过来,就可能出现拖欠薪酬等问题,影响行业吸引力。 ■政府如何评估项目? 外行领导内行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并非一个具体的产品,如何科学评估?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由市社协承担了对 20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评估工作,它聘请了 20 名在校大学生做长期的服务跟踪,在社区里匿名体验服务,同时还由高校老师、香港督 导等组成的评估团进行中期和末期的审核打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如何建立其公信力?这是 很多 N GO 共同关注的问题。 何淑莹觉得应该参照香港模式,由官方和民间评估同时并举。廖焕标则认为,以社协 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也未尝不可,关键是什么人在评估,标准需要摸索。如果是由政府来 做,难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政府的习惯是管制而不是培育。 “多头管理”也让社工机构常常无所适从。廖焕标说,“婆家”很多,街道、民政、 社协、市民都是,各自要求不一,到底应该优先满足谁的需求?如果从专业主义角度出发, 肯定是市民为先,兼顾其他。先做“质量”,再做“数量”。政府的考核容易是数字化、 政绩化取向,“既然是社会管理创新,旧办法也该改一改了。”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面临的 10 大问题 1 社工短缺、不专业-8-2 社工待遇不高 3 社工组织现金流困难 4 NGO 成分混杂 5 项目审批手续繁琐 6 税收制度不合理 7 购买服务的制度不完善 8 需求对象模糊 9 评估体系不健全 10 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推进太快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朱丰俊 实习生 张玉 柯红谢 旭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9-政府掏钱买买买 社工仍喊穷穷穷2015 年 01 月 19 日 来源:广州日报 ●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广州模式”在全国先行先试 ●实际运作中遭遇一些困境待解 文/广州日报 记者谭秋明 政府出资“买买买”,社工仍喊“穷穷穷”,市民街坊则慨叹“没什么特别感受”……从 2008 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连续 7 年投入 11.11 亿元。广州通过购买社工服务, 特别是推广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家综”) , 促使社工队伍和社工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形成了“广州模式”。如今,“广州模式”正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多个城市争相学习。 作为先行先试者, “广州模式”历经数年试探,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开始遇到了准入、 评估、提升服务质量等发展困境待破解。 连年投入亿元与国内城市相比是“大手笔”,与国际城市相比却是“小数目”。其实,大规 模地购买家综服务,在业界、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议。有意见认为,全面开花的家综服务有如 撒胡椒面,普及得快,却似乎成效不明显。 社工故事 “中国最美社工” 科班出身 同学没几个当社工 2013 年,广州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工林佳获评“中国最美社工”。1987 年出生,不 到 30 岁的他,从业 4 年,在广州社工界已是中流砥柱。 林佳读社工专业出身。在求职过程中,他不止一次犹豫该不该当社工,“当年的同学 40 多人,真去当社工的就几个,现在还当社工的估计没几个了。”来到广州,工作不好找,林 佳投了几家社工机构,现在供职的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招收了他,刚入职时月收入 1600 元,主要服务艾滋病及感染者。“肯定不敢跟家里说,也不敢跟朋友提起。” 每周, 林佳有专门的时间到市八人民医院和天河区、越秀区疾控开展服务。连林佳自 己也没想到能一直坚持下来。如今,他是星空艾滋病项目的负责人,月薪涨到 4000 元,成 了家,当了爸,妻子也是社工。采访中,他一直庆幸自己的坚守。- 10 -“现在薪酬还是偏低,社工身份的认知度还是不足。但世间没有不劳而获,更何况社工 是新生行业,你要和她一起慢慢成长。”林佳说。 编个案 社工哭诉活在“说谎世界” 和林佳相比,燕真认为自己算是一个“逃兵”。辞职前,她是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专 业社工,负责养老院养护专区的长者心理辅导工作。老人多由医院转至该区。燕真很受老人 们欢迎。她也热情高涨地挖掘个案,筹备小组活动。 “马上要检查了,你拿不出(个案)也要拿!实在不行,翻翻报纸杂志,参考一下社会 新闻。”机构负责人示意燕真,个案不足要赶紧“编”。为了保住饭碗,燕真交出了几个添油 加醋的个案,负责人翻了翻,不耐烦地将个案册拍在桌上,厉声道:“你(的个案)就不能 再激烈点吗?这样能体现你工作的重要意义吗?” 燕真开始参照社会新闻编造个案。她回忆称,“我写过与子女关系紧张的老人、与室友 无法和睦相处的老人、怀念亡夫郁结不已的老人,还有意欲自杀的老人。但是,在我的病区 里,根本没有这些个案。”应付过一次检查,很快又迎来下一次,“活在„说谎的世界‟里,良 心不安。”她哭诉。 抢个案 患癌老人大呼:“别帮我了!” “不要帮我了!谢谢你们的好意了!”82 岁的梁伯最近查出了肝癌晚期,而且发生了转 移,令他感受煎熬的除了病痛,还有同时而来的两份“关爱”。大约 4 个月前,百病缠身、与 独子关系一直不和谐的梁伯同时被两个家综的社工“盯”上了。一边要帮他申请养老床位,一 边要将他送进医院全面检查, 两边都表示要帮他化解与独子之间的误会, 让他们父子重归于 好。 刚开始梁伯甚为感动,渐渐地他发现,两班“后生”原来针锋相对,“该听谁的呢?”梁伯 的烦恼来了——一家知名机构的负责人讲述了这个“抢个案”的真实案例。他指出,两个家综 的社工原本可以合作一起开展关爱梁伯的服务,但其中一方以“保密性”为由,不愿与另一方 合作而引发矛盾。 这位负责人指出,社工承受着各种业务压力,首当其冲就是完成指定个案数。“没有的 硬要完成指标,就要去抢。”记者了解到,梁伯目前已进入医院治疗,但谢绝了社工的继续 跟进。 广州模式- 11 -每个街道一个“家综”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上世纪 90 年代起:国内兴起向先进城市学习社会管理经验的风潮,广州率先学习并引 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2010 年:广州确定学习新加坡,大规模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设定了至少每条街 道建设一个家综的目标 怎么买? 服务全部招投标 从 2008 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2012 年的投入首次突破亿元,投入资金 达到 2.95 亿元。2013 年投入增加到 3.3 亿元,购买了 165 项社工服务。这 165 项社工服务 中,有 153 项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也就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投资金额 达到 3.06 亿元,另有 12 个专项,投入金额 1600 万元。 无论是购买家综服务还是专项服务,全部通过招投标进行。机构中标承接家综服务,可 获得 3 年 200 万元的购买资金。如中标专项服务,则视乎项目覆盖的服务人群、服务量、服 务难度等定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迄今为止,全市最贵的社工专项服务 是“青年地带”服务边缘青少年,3 年投入达到 1650 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有专门的准入评估,但不是广州这样直接使用了市场化的招投标方式。有来自香港的社工专业人士认为:“社工是做人的 工作,是为民服务,用商贸招投标方式购买社工服务,不妥!” 买什么? 153 个家综中心 数十个专项服务 近几年,广州市开始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转型,大力发展政府购买社工服 务。而且连年追加投入,那么,到底都买了些什么社工服务呢? 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覆盖全市 153 个街镇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居家社工服务; 二 是关注专门群体的专项服务。 覆盖全市 153 个街镇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居家社工服务,以“3+2”模式运作,3 项必 备服务主要以社区老年人、青少年和家庭为主,2 项个性化服务视乎社区特色由承接机构自 主设计开展,如外来工集中的社区开展关爱外来工及其子女的服务等。- 12 -专项服务主要关注特殊边缘群体,到 2013 年,广州已有 21 个专项服务,如协助精神病 人社区康复、刑释人员社区矫正、残障人士社区复健、外来人员融入社区及就业等。 买对了吗? 有人认为“没买对” “当下的社工数量和素质并不能提供足够专业的服务。” —— 省民政厅一前厅官 一位广东省民政厅前厅官不止一次在研讨活动中表示, 大规模急速地开展购买家综服务 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投资虽大,一时间能起到扶持社工机构发展的作用,但是当下的社工数 量和素质并不能提供足够专业的服务,反倒是“拔苗助长”。 而“没买对”也是本报记者在社区采访听到较多的反馈。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表示,每年数 亿元的投入,市民却认为是撒盐入水,自己没尝到一点滋味。 至于社工机构,甚至是一直负责操持此事的民政部门,也正为“到底买得对不对”而陷入 迷思,而这份迷思主要针对实际运行情况引发出的诸多问题而言。 运行之困 评标准入: 专家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日前, 一宗关于萝岗区某街道家综的竞标纠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市民政局正在展开调 查。 其实,早在试行之初就有人投诉称,有些购买社工服务的评标是一场“知根知底”的走过 场游戏。“既当裁判又当选手这是无可辩驳的现实。”一位评标专家库的专家坦承,这个专家 库初创时,由于广州社工人才紧缺,专家库的 50 多位专家主要由高校社工专业负责人、教 师出任,而他们多数又是本土机构的发起人、理事、监事。“这就要看各位专家会不会主动 回避。” 这位评标专家还指出:“机构和街道„串通‟的可能性更高。”刚开始参与评标时,很多社 工机构连标书都不会做,但是他们会主动和作为招标方的街道搞好关系。“招标方会设定一 些对机构有利的条件,为他们争取略高的分数。”- 13 -此外,个别招标项目可能由于地处边缘,例如要在萝岗、花都、从化等地开展服务,又 或者服务难度大,如针对吸毒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等,开标后没有足够数量的竞标机构前来 应标。个别机构为获得政府购买,会请相熟机构前来“围标”。 评估失准: 5~6 家评估机构标准不一 广州市规定承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构每年必须接受中期、 末期两次评估。 运行数年, 对评估的诟病,也逐渐多了起来。 “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评估之上了, 还剩多少精力认真开展服务呢?”一些 社工认为,“编个案”、“抢个案”很大程度由过于频繁的评估造成,“几乎是首尾相接,中期 刚结束,末期马上就来了。”每次自评、接受中期评估、末期评估,机构都要准备大量的文 书材料。 令社工机构倍感头痛的还有,各区的评估机构不同。目前,全市有 5~6 家评估机构负责 对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不统一。“我们在不同区承接了家综服务,有些 区评估基本只看文书,有些区会来实地查验。”一位社工机构负责人称,在最近的末期评估 中,评估专家组到现场查看了一下文书和环境后就离开了。 “评估标准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甚至伤害了一些机构和社工的积极性,是我们 不得不承认的大问题。”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直面这一问题,称正在寻求解决办法。 冒险求生: 一个社工“掰开”几处用 “主任以能者多劳激励我,似乎不好拒绝。”一位从业近四年的一线社工吐槽,她服务的 机构日前在佛山获得了一项政府购买服务,由于机构人手有限,负责人委以重任,周一到周 五,她在广州一个家综开展日常服务,周六日则要到佛山去参与专项服务。“机构是一套人 马,同时接跨城市的几个项目,把社工累得要死,却只给一份工资。” 该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她说,不断争取政府购买服务, 几乎是社工机构维持和发展的唯一渠道, 而且, 社工行业才起步几年, 薪酬偏低, 留不住人, 留得下来的都算是骨干了。其还称,过去一直靠“一套人马接多个项目”来维持,但现在广州 行不通了。 因为每一个项目的工作人员名单都要在社区服务网上公示, 一个社工在两个项目 中出现,机构就会被警告。- 14 -“很多城市购买服务还处于试探阶段,不敢投入太多,想给员工提薪比较难。”对于服务 质量是否有保障,这位负责人语带无奈地说:“呵呵,我们就说是„一分钱一分货‟吧!”她期 望社工与机构共度时艰,“周边城市都发展起来,行业就有起色了!” 社工群像 走一半留一半 部分因病致贫 社工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者。 社工的工作状态、 生存状况决定着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质 量。而现实中社工不仅存在定位不清带来的身份尴尬,而且一些人陷入了低收入、低生活质 量的困境。 定位不清: 社工成居委编外人员 目前,广州已经有 150 多个家综。然而,家综与街道、居委的关系似乎并不太明确。“我 们当然是希望家综能够独立起来,开展专业服务。”市民政局负责人坦承,由于最初的定位 不明晰,不少家综成了区、街“附属”“外援”,大量行政工作“倾倒”到社工身上。这恰恰是政 府买了社工服务、而市民却无法切实享受专业服务的根源所在。 “你就忘掉自己的专业吧, 不就是一份工作吗?”街道人员向社工小李交代任务时常常这 样说。她被安排去做育龄妇女入户调查、去派发预防登革热单张、去宣讲垃圾分类办法,总 之,是一些与社工专业几乎无关的工作。 缺乏认可: “平民会所”少人捧场 由于定位不清,在市民心中,社工、义工和居委大妈几乎没有差别。至于什么情况下应 该请社工帮忙,有什么问题应该交由社工处理,很多街坊没有清晰概念。日前,本报记者在 几个知名社区对约 300 户居民展开调查, 其中有 288 户居民表示没有接触过社区社工, 而且 不知道在社区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社工。即使接触过社工的居民,也认为:“社工和义工不 是一样的吗?都是帮忙组织社区活动的吧!”至于家综可以提供什么服务,有多达 217 户回 答:“办暂住证、准生证的地方。” 该项调查样本虽小,但表明,经过连续六七年投入超过十亿元购买社工服务,其实市民 “不买账”,最初想要打造由专业社工来负责运行的“平民会所”,市民鲜少捧场。 收入不高:- 15 -“限价”带来社工大量流失? 广州家综的一线社工,多数拿着三四千元的月薪。最近,重病社工李丹的求助引起广泛 关注,在患病之前,她是一名家综社工,每月实收 2000 元。40 多万元的医药费只能靠申请 医疗救助、寻求社会捐助来解决。而在新加坡,一个入职两年的初级社工,年薪达到 20 万 元新币(约合 100 万元人民币);在香港,一个新入职的社工最低月薪是 1.6 万港元(约合 1.28 万元人民币)。 在广州社区服务网上,各个机构公开的人员配置表中,有半数,甚至是三分之二被标注 为“已离职”。以白云街家综于 2014 年 11 月 14 日更新的人员配置为例,承接机构自 2012 年 2 月中标,5 月开展服务,至今已有 7 位持有社工师或助理社工师的社工辞职,相当于短短 一年多,所有持证社工换了一次。 一家承接了数个家综的机构负责人指出, 广州购买家综服务设定每 3 年一次, 每次投入 200 万元,这 200 万元中限定 60%用于用工成本,亦即 120 万元支付 10 名专业社工和 10 名 其他人员 3 年的工资。“没有自主裁量,怎敢加薪?何况实在没有加薪的空间。”该负责人表 示。- 16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将设淘汰机制2015 年 01 月 20 日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文燕媚)昨日,本报 A4《政府掏钱买买买 社工仍喊 穷穷穷》报道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和瓶颈。市民政局主动予以回应,称将 加大社工行业培育力度,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于近期制定出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系列制 度规范, 改进和规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招投标工作, 以及加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预算和 使用管理。 提供就业岗位 3800 个 据介绍,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工作起步于 2007 年,经历了试点探索、逐步推广和规范 的历程。目前,广州共有综合性的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171 个(街镇和社区家综);专项的政 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20 个,常年财政预算稳定在 3.3 亿元/年左右;共提供就业岗位 3800 个,其中社工岗位 2500 个;可承接服务的社工机构达 267 个。 与内地主要城市相比,广州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工作实行市场化的项目购买,自 2007 年试点发展至今 7 年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11 亿元,民办社工机构和 社会工作者年均增长率达到 54.8%和 62%。 据了解,为加大社工行业培育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民政局联合各部门出台了 扶持发展办法。 目前, 全市共有民办社工机构 267 家, 社工行业组织 8 家, 数量居内地首位。 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出台《广州市扶持发展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实施办法》, 通过提供专业指导、实施“一次性资助”及“以奖代补”财政支持等举措,大力扶持民办社工机 构发展,2011-2014 年,广州市财政已累计投入 1730 万元对 114 家社工机构进行一次性资 助;对 8 家社工机构给予 71.5 万元的“以奖代补”奖励。 加快推进社工立法工作 据透露, 广州将制定出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系列制度规范。 进一步规范完善社会工作服 务政策体系,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一,是加快推进社工立法工作,实现广州社会工作法制化管理。其二,是加强对全市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的统筹力度, 打破各区评估标准不统一、 评估质量参差不齐的局 面。其三,是统一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招标标准,为民办社工机构营造良性的竞争环 境。-17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将改进和规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招投标工作, 提高政府购买 社工服务机构准入门槛, 建立社工机构等级评估和淘汰退出机制。 制定统一的社工服务标准, 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指标和工时标准体系。 此外,还将加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预算和使用管理。加大统筹力度,提高财政资金 使用效益。 积极拓宽社会资源投入渠道, 通过公益创投、 项目推介对接等形式, 引导基金会、 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支持街道家综开展服务。- 18 -社工服务,“有为”自然“有位”2014 年 12 月 12 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本报评论员 练洪洋 2011 年,广州做出全面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部署,此后, 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深入到广州各街道、社区。3 年过去了,记者走访发现,新 入职的 90 后社工处于“收入不高不低, 前途似有似无”的尴尬处境, 不少人考虑“改 行”或者“跳槽”。 社工被认为是以专业、柔性的方式,帮扶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成员,借以弥补 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一个群体。 从这个视角切入,社工就是一种政府和公众之间 的黏合剂,或者说是缓冲地带。在香港,500~1000 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社工, 社工服务涵盖教育、社会福利、文化及康体、医疗等,俨然成为公共服务的航空 母舰。 作为舶来品,“社工”早在 20 多年前就进入了中国。1987 年,社会工作专业 的学科地位得到民政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的确认。如今,我国开设社工专业 的高校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2010 年 5 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六 类人才队伍之一。应该说,社工职业前景是美好的。由于引进时间不长,本土化 之路难免磕磕碰碰。投射在社工身上,社会认知程度低、物质待遇不理想、社会 地位不高、发展和提升空间不大,是困扰社工的几大阴影。 若以全面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算起, 广州推行社工服务只有短短 3 年,仍属试验、探索阶段,种种不足,在所难免,无法与运行机制成熟的国家 或地区相比。作为入行的年轻人,对此要有正确认识与良好心态。社工是一个朝 阳职业,随着“政社分开”向纵深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现公共服务 社会化、市场化、契约化是大势所趋,作为承接公共服务外包的社工行业,有着 巨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仅居家养老服务,未来就是一块大蛋糕)。社工是 新事物、新职业,从业者不妨将眼光放长点,对困难看淡一些,多点耐心、多些 坚守。有为自然有位,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自然就有好回报,很多时候影响事 业发展的不是“坏职业”,而坏心态。 同时,社工也需要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社工的职业特点决定,它不是 普通意义上的义工或志愿者,而是与律师、会计师一样的专业人才,一样拿着报- 19 -酬工作,但又不是普通职业。专业之上,社工还必须具备超乎一般职业的价值观 (利他主义、人的价值与尊严等)和特殊专业伦理(承诺、尊重、保密、个别化 等)。正如一位资深社工所言,“做社工凭的是一腔热血,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 义者。考虑怎么挣钱是做不好的,做这一行也挣不了大钱”。也就是说,干社工 得有一种服务社群的利他主义精神,否则还真干不好、干不了。 作为公共服务购买方, 想让社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对专业人才有吸引力 的职业,光有说教是不够的,稳定的、体面的收入必不可少,物质保障是职业声 望、社会地位不可或缺的前提。无论是采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买一卖,还 是多条腿走路,“输血”、“造血”并举,改变社工待遇偏低现状都是必要的。经济 保障之外,再谈其他方面的满足——如社工的自我实现,才有基础。- 20 -数说社工2015 年 01 月 19 日 来源:广州日报 很年轻 平均年龄:25 岁 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关于社工人才的统计,目前广州市从业专业社工平均年龄 25 岁。 这支年轻队伍面临的却是社会管理、家庭生活中最为棘手甚至负面的问题。 薪酬低 月薪 4000 元者甚少 广州市曾对社工薪酬开具指导价,从 3000~6500 元分为三大类数个档次,事实上,月入 4000 元以上的社工可谓凤毛麟角。 流失率高 年流失率 24.3% 由于市民对社工的认可度一般,评价和激励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工的成就感普遍偏低, 也是这个行业流失率持续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广州社工中,从业 5 年以上的专业社工仅 1%。92.8%社工从业时间 3 年以下,社工人才的年流失率约为 24.3%。 缺口大 每万人有 5 名社工 2013 年,广州考取社工资格的专业人员有 4374 人。预期到 2015 年,广州每 1 万人将 拥有 5 名社工。而香港,经过多年发展,拥有 1.3 万社工,约 540 人就拥有 1 名社工。 买服务 花了多少钱? 从 2008 年起,广州市试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连续 7 年投入 11.11 亿元。其中,2012 年的投入首次突破亿元。2013 年投入增加到 3.3 亿元,购买了 165 项社工服务。 最贵项目 3 年花 1650 万元 广州最贵的社工服务项目“青年地带”是由广州市民政局和海珠区政府联合购买、 委托海 珠区团委统筹实施的社会服务项目。市、区按照 1∶2 的比例出资,共投资 1650 万元。项目 在海珠区共设 18 个“青年地带”社工站,服务全区 6~30 岁的青少年,项目人员投入 55 人, 服务期限为 3 年。 购买投入占财政开支 0.5% 广州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投入约为全市财政开支的 0.5%。- 21 -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约占财政支出的 11%~15%。 其中, 中国香港用于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仅次于教育投入, 在全年财政支出中位列第二, 超过医疗投入。 钱从哪来? 财政经费福彩公益金 2009 年至 2012 年,全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达到 111109 万元,其中—— 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市,资金规模达到 108965 万元(约占 全省的 98%),公共财政预算已成为以上几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主渠道。- 22 -为广州社工正名2014 年 09 月 25 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话说近两三年,广州兴起了社会工作事业,各种社会工作机构纷纷成立,“××街道家庭 综合服务中心”亦出现喺广州各街道中。顾名思义,社会工作机构嘅员工,就系社会工作者 嘞,简称“社工”。 但系,每当你话畀人哋知:“我系做社工口架。”几乎都会畀对方问:“社工?即系喺居 委会做嗰啲呀?”答:“唔系居委会呀,系喺非盈利机构上班口架。”再问:“哦,噉即系义工 呀?有冇工资口架?”跟住,呢个社工就会好努力噉解析一轮,直到对方勉力点头。 仲有就系,因为老百姓以前只知道有居委会,无论社工行业点样服务、宣传,大家都仲 系将社工嘅工作归到去同居委会同类,于是社工嘅家人、朋友就会百般劝解:“做社工有咩 前途呀,大好青年,一日到黑同啲阿伯阿婆、残疾人、 低保户混埋一齐,成个居委会阿姨噉, 个身势都唔光鲜嘞。想帮你介绍对象,都唔知道点样讲你份工。”嗱,呢种谂法系大错特错 口架。试问当你遭遇人生低潮嘅时候,有人关心帮助你一下,系咪点都比你自己孤身作战好 先?人人都希望有人帮, 点解自己、 自己嘅亲人朋友就唔可以系帮人嗰个呢?自私之心不可 有。 讲返香港社工,佢哋发展咗几十年,如果话香港社工行业系一个成熟中年,噉广州社工 则充其量只系一个小学生。我哋不得不承认,无论社工资历定系专业技术手法,呢边嘅社工 确实系未够班,但我觉得,大家系唔应该否认呢行嘅专业价值观——— 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行业, 系有独特价值观嘅专业技术行业。 社工系一群拥有独特理念同技术嘅专 业人士。社工、义工、居委会工作人员,大家成日分唔清,呢个亦唔怪大家,因为三者的确 有一个共同点——— 为居民服务。只是大家嘅工作性质、岗位职责、专业水平有差别罢了。- 23 -越秀社工近半都是 80、90 后2015 年 03 月 17 日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 记者刘云、实习生欧阳丹琪、通讯员朱海靖报道:今天是第 9 个世界社工 日,记者昨天从广州市越秀区民政局了解到,越秀区共有 222 个社区,配备了 1632 名的社 区专职工作人员。而这当中,80、90 后的年轻人有 768 人,占了近五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人”逐步向“社区人”进行转变,但由于原来单位掌握的管理服务 资源没有向社区下移, 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社区沉淀, 社区的工作越来越繁重。 1998 年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为了缓解基层工作压力,越秀区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四级网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越秀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是指按照常住人口每 300 户左右配备 1 人的比例,通过公开招聘程序,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站从事服务管理 工作的工作人员。越秀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这支队伍建设,特别是并区后,率先于 2006 年在全市制定和实施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人员的招聘、考核评 议、技能培训等制度。依照有关规定购买了五险一金,落实了计生一次性奖励、死亡抚恤、 重大疾病资助等福利待遇。 通过建立全区公开统招制度、 建立分类分层培训制度、 资助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 等方式,越秀区社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记者了解到,越秀区目前 1632 名的社区专职 工作人员中,党员 965 人,占 59%;本科或以上学历 606 人,占 37%。已有 400 多人取得 国家“助理社工师”或“社工师”资格证书,500 多人取得了广州市“社工员”资格证书。令人可 喜的是,80、90 后的年轻人渐成主力,有 768 人,占了近五成。- 24 -穗港两地社工合作三年 香港培训督导近万广州社工2015 年 01 月 20 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 1 月 20 日电 (蔡敏婕 文燕媚)广州民政局 20 日发布消息称,广州市民政局 与香港政府社会工作主任协会三年来共同合作, 截至目前, 香港资深社工和香港社工服务领 域的专家在广州累计投入 647 人次,培训和顾问督导广州社工近万人次,受惠服务对象逾 3 万人。 随着穗港两地合作的深入与细化, 香港专家义务来广州协助开展社会工作政策制定、 专 业培训和编撰书籍等, 为广州社会工作服务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广州民政局今 年内拟计划协助联系广州优秀社工或机构骨干前往香港机构学习考察工作、 赴港参加社会工 作活动等。 穗港社会工作合作成果分享会日前在广州举行, 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 香港中联办 社工部副部长李运福和香港特区政府社会工作主任协会成员等共约 150 人出席。 会议总结穗港两地合作三年的成果, 并发布由两地社会服务资深专家和学者共同编撰的 《薪火相传——穗港基于广州市社工培训及顾问试验计划的反思与前瞻》 和 《年轻力量的实 践——广州市社会工作案例实录》两本新书。 《计划的反思与前瞻》 是在穗港双方合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编印, 集合两地社 会工作界的专家学者,耗时两年多编成。该书以穗港两地合作为契机,由香港社会工作专项 服务和穗港社会工作服务等六章节构成,系统呈现了广州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今后一段时期内,要不断深化穗港合作,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 推动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指出,广州在社会工 作服务法规方面、 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队伍成长等方面要加强与香港合作, 从而健全完 善广州的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持续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5 -广州法院引入司法社工矫治未成年人犯罪2014 年 12 月 29 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2月29日电(记者毛一竹)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9日发布的《未成年 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显示,广州非本地户籍未成年被告人比例高企,占七成以上,案 件类型以侵犯财产、人身犯罪为主,且有团伙化、低龄化倾向。广州法院已引入司法社工制 度,在心理辅导、跟踪帮教等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 2006年12月, 广州市中院在广东率先成立第一家少年综合审判庭, 实行未成年人 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报告中的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到2014年, 广州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案件36324起,其中,刑事案件为6534起,非本 地户籍未成年人占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的70%以上;案件类型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罪为 主,占全部罪名的68.83%。 广州市中院少年综合审判庭庭长赵俊分析认为, 广州外来人口较多, 很多未成年人随父 母打工,父母忙于生计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度较低,另外,经济窘迫与他人高消费的情况形成 强烈的反差,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盲目追求,抢劫、盗窃高发。因为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自卑 心理,导致易与他人产生争执,故意伤害高发。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致使心理失衡。 为预防矫治未成年人犯罪, 广州市中院借鉴香港经验, 从2009年开始以政府购买服 务方式引入司法社工制度。据赵俊介绍,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接受法院委托后,按照一 名未成年被告人配备两名社工的标准, 对于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了 解其思想状况和悔改情况,将其在缓刑执行期间的异常表现及时报给法院。同时,社工还会 为未成年人提供危机介入、心理辅导、社区帮扶和就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据广州市中院统计, 截至2014年, 广州两级法院审理的544名未成年被告人接受 了社工服务,由社工进行跟踪帮教的未成年人能遵守缓刑期间的各项规定,脱管率为零,接 受帮教的未成年人个人自控能力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26 -广州社工福利来袭:互助基金帮扶生活中难题2015 年 01 月 20 日 羊城晚报日前,有关社工在工作上困境多,且待遇低、无保障的说法不绝于耳。羊城 晚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工作上帮助社工,今年“社工周”期间,广州将成立社工 专业委员会,弥补社工服务短板。在社工生活上,广州市首个“社工互助基金” 于 18 日举行了创立签约仪式。该基金能帮扶陷入困境的社工,患上重病的社工 每年可获助 2 万元。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拟成立社工专业委员会 19 日,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工作上更好地帮助社工,今年“社工周” 期间,广州将成立社工专业委员会,对行业服务进行指导。“为全市家庭综合服 务中心专业服务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家综难以完成的专业个案,可由专业委员 会转介到相应的专业机构开展。”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广州自 2007 年试点购买社工服务以来,至如今全市综合性购买社 工服务项目 171 个(街镇和社区家综);专项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20 个, 常年财政预算稳定在 3.3 亿元/年;可承接服务的社工机构达 267 个。目前,全市 已形成以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为基础, 其他专项服务齐头并进的社会工作服务发展 格局, 社工服务内容从最初的家庭服务、长者服务及青少年服务 3 项基本服务项 目拓展到移居人士服务、农村社工服务、异地务工人员服务、民族融合服务等 22 种专业服务。 这 171 个项目中,有 155 个在社区家综。由于家综扎根社区,所服务的人群 多样化,因此在专业服务上还有待提升。为了解决这一短板,成立社工专业委员 会势在必行。据介绍,社工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专家、各大社工机构专业人 员等。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社工周将针对家庭服务、青少 年服务、长者服务三大基本服务项目,成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今后会考虑成 立残障人士服务、义工服务、社区矫正等多个专项服务的专业委员会”。 社工重病每年可获助 2 万 18 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联合羊城晚报社主办,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等单位协办的“心若有爱春暖花开——唱响社 工”活动决赛开赛,比赛开始前,广州市首个“社工互助基金”举行了创立签约仪- 27 -式。 这个由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与广州市慈善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基金,其资金主 要来源于热心关注社工公益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自愿捐款, 当在广州提供服务的社 工遭遇重大疾病,或在工作中发生意外时,该基金将提供帮扶,重大疾病最高每 人每年可获 2 万元资助,因工意外每人每年可获 5000 元资助。 日前,有关社工待遇低、无保障的说法不绝于耳,而就在本月初,广州一位 离职社工李丹身患白血病却无钱医治的消息更是牵动了广大社工的心。1 月 10 日,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为她送上捐款。如今,社工互助基金的创立也为像李丹 这样身在困境中的社工们送去了一份希望。 首届“唱响社工”活动落幕 广州社工之歌问世 18 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联合羊城晚报社主办,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等单位协办的“心若有爱春暖花开——唱响社 工”活动决赛拉开序幕,被期待已久的“广州社工之歌”也在当天压轴唱响,这是 第一首专属于广州社工的歌曲,词曲都采用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这首 歌体现了集体智慧,歌词充分反映了广州社工助人自助、积极向上的理念和面 貌。”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慧珍说。 “心若有爱就春暖花开,将根扎在社区中间;当玫瑰送出的那一瞬间,有芳 香留在指尖……”昨天的活动现场,由数十名选手组成的合唱队唱响这首广州社 工之歌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们终于有了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有社工激 动地说。 据了解,借着本次寻找社工好声音活动,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牵头,希望能 够创作出一首专属于广州社工的歌曲,助力宣传广州社工形象。为此,2014 年 年底,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向社会广发征集令,公开征集《广州社工之歌》的词 曲创作。“最终,我们对公众投稿进行了整合,目前出炉的歌词是集体智慧的结 果。”张慧珍告诉记者。- 28 -社工服务好不好? 有把标尺量一量!2015 年 03 月 27 日 羊城晚报谢杏芳是广州社工形象大使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广州社工 人多声势壮 截至 2014 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社会工作者 8542 人,数量居全国首位 羊城晚报讯记者丰西西、实习生付淑满、通讯员印锐报道:广州市今年将统 一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及评估的标准,明年拟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条例》。这 是在昨日举行的“幸福广州社工同行”2015 年广州社工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上透露的。 社工服务有统一标准 从 2007 年广州试点购买社工服务,至今广州社工已走过第 8 个年头,“广州 经验”也被全国各省市学习借鉴。目前,广州市共有综合性的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172 个(街镇和社区家综),专项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14 个。2014 年的社 工服务数据显示,广州市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服务 170 多万人次,个案型、特- 29 -色化服务项目共服务约 13 万人次。目前,广州已形成以家庭综合服务为基础、 其他专项服务齐头并进的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体系。 记者了解到, 广州今年将出台统一的广州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招投标和评估标 准,让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更为规范化和专业化。 具体而言, 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招投标方面,广州市将提高购买社会工作服 务机构准入门槛, 同时将制定统一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专 业服务指标和工时标准体系,提升招投标工作的专业性。 在昨天的活动上,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了第一批 6 个社会工作专业委员 会。分别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老年社会工 作专业委员会、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残障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社会资源 链接委员会。 行业立法明年有望出台 据了解, 《广州市社会工作条例》已被广州市人大列入立法计划,争取 2016 年前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条例》,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 同时配套出台实施《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广州市社会工 作服务质量标准》等制度和标准。 据统计,截至 2014 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社会工作者 8542 人,数量居全国首 位。- 30 -穗累计投 7.7 亿买社工服务2014 年 03 月 23 日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强 实习生/李源)昨日,2014 年广州社工宣传周系列活动暨岭 南社工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花城广场举行,600 名社工和获得过社工服务的广州市民 共同参与“心的家人心路同行”公益步行活动,旨在表达社工陪伴有需要的市民走出人生困 境。 截至去年底, 广州市已有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217 家, 全市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 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 6873 人,累计投入购买社工服务的财政资金 7.7 亿元,民办社工机构 数量和累计投入购买社工服务财政资金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 在启动仪式上, 广州籍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出任广州社工形象大使。 她是北京大学社 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社会工作专家王思斌。她表示,目前广州社工发展水平排在全 国前列,她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并祝愿广州社工继续在行业树立标杆,创造更大成绩。 据了解,2010 年起广州市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资金已纳入市、区两级财政年度预算, 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2008 年—2013 年共投入财政资金 7.7 亿元。 广州市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面向社区群众大力推行专业社工服务。目前,广州市 129 个街道办事处建成 138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街道的全覆盖,另外还在 16 个镇建 成了 17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广州市民办社工机构从 2008 年的不足 10 家达到目前的 217 家。 去年, 广州市 155 个 “家 综中心”共提供就业岗位 3493 个,其中社工岗位 2215 个。社工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家庭服 务、长者服务及青少年服务 3 项基本服务项目拓展到移居人士服务、农村社工服务、异地务 工人员服务、民族融合服务等 22 种专业服务。- 31 -转行社工回流成香饽饽2013 年 06 月 05 日 南方日报 曾经一度受冷遇的社工人才成为机构抢夺的“香饽饽”,高校社工系大四学生几乎都可 以找到数家就业单位,就业情况相当理想。在 2013 广州社会蓝皮书中,由广州大学广州发 展研究院课题组完成的《2012 年广州市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与 2013 年展望》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透露,自 2011 年 9 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 施办法》以来,截至 2012 年底,广州社区服务网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数量已接近 150 个, 社会工作迎来“跨越式”发展。 2011 年 9 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规定 全市 132 个街道需要在 2012 年 6 月前全部建成一个以上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区按照 4:6 的财政投入,以每年 200 万元服务经费的标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 报告指出,截至 2012 年底,广州社区服务网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数量已接近 150 个, 广州对于社工及社会工作机构的需求也因此大幅度增加。 按照相关规定,承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营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原则上每 10 万 元购买服务经费须配置一名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总数的 2/3 以上为社会服务领域相关专业人 员、1/2 以上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广州市近 150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业, 需数百上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家庭综合服 务中心提供服务,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增加,甚至出现了“社工荒”,很多已转行的社工专 业人员回流,曾经一度受冷遇的社工人才成为机构抢夺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政府对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的投入也在加大,截至 2012 年底,政府购买社会 服务投入经费近 2.69 亿元。政府大力度出自购买社会服务,财政部门将本级政府应负担的 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使得社会 工作机构数量猛增。据统计,截至 2012 年底,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相关专业人士等已 成立了近 160 家社会工作机构。 南方日报记者 彭文蕊 陶达嫔 问题 1 缺乏独立性 成为基层政府“附属单位”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领导和职能部门都以“资源共享,资源整合”的名义,向家庭综合 服务中心的服务工作进行渗透,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安排工作,分配任务,想通过家庭综合 服务中心完成工作任务, 使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刚起步的阶段, 行政化的趋势就越来 越强。报告指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种各样的工作和任务越来越多,必将导致其专业助人- 32 -的社会服务功能无法充分体现, 建议应由市政府尽快协调出台有关完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 设的规范性文件。 问题 2 缺乏专业机构支持 导致个案难以转介 目前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存在那么多质疑声,主要就是因为:一是社工人才缺乏、社工人 才的经验能力不足造成的, 所以必须要大力引导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二 是所有的街道都在推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而各中心开设的服务领域基本都一致, 服务 内容和方法都是千篇一律, 许多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有待提高; 三是由于专业技巧的不足和 缺乏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 多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己做不了的个案很难转介出去, 影 响服务对象对社工专业的看法,认为社工只会做“锦上添花”的工作,缺乏“雪中送炭”的 能力。 问题 3 社工机构急剧增加 出现恶性“挖角” 报告指出,社工机构与社工的管理也有待加强和完善。2012 年,全市 132 条街道全面 铺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再加上部分镇也开展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今年社工人员紧 缺,出现社工机构到处挖人的现象。因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人员流动频繁,很多社工为了 更好的待遇往往在一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待不了几个月就跳到另一家机构和中心, 致使专业 服务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社工机构的急剧增加,机构间存在的恶性挖角、不合理竞争等问题 不断涌现。 社工机构的财务管理不够透明化, 部分社工机构在承接了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后,出现不合理利用项目经费、无法合理解析经费去向等现象。- 33 -广州社工,人少年轻阅历浅2012 年 09 月 22 日 信息时报 原标题:广州社工,人少年轻阅历浅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22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蒋隽 应推进公众参与,加大服务透明度,建立淘汰退出机制,促进良性竞争合作。 ——市政协委员骆美全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杨云 通讯员 李志洁)昨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协获悉, 政协委员提案指出,广州的社工缺口达近 4000 人,而且 77%的是 25 岁以下的年轻人,阅历 浅经验少,建议成立评估社工服务的专家库和专业评估团队。 社工:人少年轻阅历浅 市政协委员骆美全等提案指出广州市社工缺口大。省和市都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末 实现每万人中有 5 名社工的目标,即全市社工应达到 6000 人;市委文件提出:“到 2015 年,登记在册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员达到 18000 人”。而现在通过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 有 2103 人,纳入注册管理的才 1424 人(中级 344 人、初级 1080 人)。 广州现有 7 所高校设社工专业, 每年毕业生不足 500 人, 社工人才呈现严重紧缺的态势。 此外, 我市社工机构普遍缺乏素质高的管理人才。 广州社工机构大部分是这一两年发展时间 起来的,缺乏人才积累。 就是这样人员不足的社工队伍,还面临年纪太轻,经验太少的问题。据抽样调查,全市 21~25 岁的社工占了 77%,从业时间在 2 年以下的占 83%,在专业经验和人生阅历上较欠缺。 社工行业缺乏具有督导水平的专业人才,也缺乏督导、培训费用。一些社工机构反映, 想聘请督导,费用缺乏;社工想进修,不易找到正规的渠道;即使是政府购买项目,在定价 的时候也没有考虑督导的费用。 广州目前对社工督导要求方面还未有明确的规定, 不利于督 导人才的成长。 社工机构:职业水平不高资金紧张 社工机构方面,骆美全表示,社工机构运作项目的职业发展水平不高;分工也不够细。 不少机构管理不够规范和专业,缺乏专业研发意识;制作项目服务计划时,往往目标设定不 当导致项目难以有效完成。 大部分社工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购买项目资助,企业和公众捐赠的比例很小。 社工机构不能因为项目到期立即解聘社工, 也不能不给社工发工资, 时常因资金拨付不及时- 34 -造成机构运作经费紧张。在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时,大部分经费用在支付人员薪酬、 场地费用、设备费用等,可用于直接服务市民的资金非常少,不利于长期开展专业服务。 建议:政府改进拨款方式 骆美全等建议, 改进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拨付方式, 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政府财政常规 预算中支出。同时,建立评估专家库和专业评估团队,成员包括社会工作领域专家、政府代 表、民间组织、服务供需方和社区居民群众。推进公众参与,加大服务透明度,建立淘汰退 出机制,促进良性竞争合作。 民政局:探索“使用者付费”的低偿模式 广州市民政局答复称, 2012 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社会工作试点及政府购买服务经费 13985 万元, 其中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经费 11800 万元, 政府购买专项个案服务项目经 费 1400 万元。今年 4 月,已经增设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评标专家库,凡属政府购买社会服 务领域的政府采购均需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评标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 增强了政府购买服务 招投标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今后, 将引导民办社工机构探索 “使用者付费” 的低偿服务模式, 将低偿服务所得用于补贴资金不足的部分费用,减少对政府拨款的单一依赖。- 35 -广州过半社工无证上岗 部分家综中心成街道“附属”2014 年 06 月 13 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数量达 166 个。 这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运作如何?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社会蓝皮书 2014》披露,广州仍 有过半社工未能持证上岗。而对政府经费的依赖,使一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为街道的“附 属部门”。 问题 A 经费来源单一 在税收方面,每年 12 月份通过审核的家综中心,才能拿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款项, 各种程序走下来, 钱大约于次年二三月份发放下来。 最后发放的钱要被算作中心上年度的盈 利,抽取大约 25%的税,这给中心带来巨大的运作压力。 蓝皮书披露, 由于大部分社工组织的资金都完全依赖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 甚至有 相当一部分社工组织是专门为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而成立。 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 使得 社工组织对政府的依附性增强,从而积累了社会风险。“一旦不能继续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 目,将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B 资源分配不均 政府财政拨款是目前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每一个中心每年经费为 200 万元。蓝皮书指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进行差别式发放,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对人 口较多、服务项目较多的中心来说,200 万元在扣除有关基本运营费用后所剩无几。 有的区一条街道设置 2-3 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而花都区才有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C 政府干预过多 蓝皮书认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必须得到所在街道办的支持,在人 事、财务、决策等多方面,存在或紧或疏的联系。因此,大多数街道办将中心视为本单位的 一个部门,从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工作任务较多、人员紧张时,要求中心 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D- 36 -评估浮于表面 调查时,近六成社工认为评估项目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科学。在蓝皮书看来,当前对家 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评估通常采取材料审查和电话检查的形式进行, 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评 估,随机性的服务对象调查走访相对较少,对于善于自我宣传和公关的社工机构来说,在评 估中容易取得高分。相反,一些踏实做服务,没有将精力放在做“表面功夫”的社工机构,反 而得分不高。 这样会对其他社会机构的工作导向造成偏差。 建议 税收优惠 出台扶持资助非营利社会组织的政策,实施税收优惠,对非营利社工组织减免税收。将 公益性捐赠税收减免政策落地, 鼓励社会资金向社会工作投入。 基层政府减少对购买服务金 额具体调配上的干预。对中标的社会组织,主要根据服务量核定资助金额,社工机构在符合 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可自行决定如何使用政府的资助资金。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设立根据各个街道面积大小、 人口数量差异等, 进行财政支持和人 员配备。调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数量和分布,不机械地遵循行政区划平均分配的原则,避 免“一刀切”。制定统一评估标准,以绩效为导向,加大随机性的调查走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的比重。- 37 -在社工服务中“阅读”中国2013 年 08 月 20 日 南方日报 在逸景路两旁高楼的簇拥下, 一辆大巴在第三个红绿灯路口停下, 十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年 轻人从车上结伴走下。他们小心翼翼地躲着众多从身边飞驰而过的电动车、三轮车,拐进海 珠区康乐村凤阳街道的小雁子社工站。 在“老广州”眼中,康乐村有广州的“小香港”之称。这里距广州最繁华的珠江新城不 过三四公里, 却仿佛让人感觉从一个时代闯进了另一个时代——在海珠区凤阳街康乐村一带 的街巷里,集中了近万家由中大布匹市场衍生出来的小型制衣厂,聚居着近 25 万的外来人 口。 为了吸引客户, 许多街巷里都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广告牌, 其 “盛况” 有点类似香港的 “尖 东”。 这些中学生“大有来头”,他们是“香港 200”领袖计划专门挑选出的香港“尖子生”。 这项由香港青年协会(青协)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合办的人才计划,已经开展 7 年。因每 年挑选 200 位别具领导潜质、学业优异,并抱有服务社会心志的中四至中七学生,安排他们 在香港及内地合共进行 200 小时的领袖训练而得名。 8 月初,经过层层挑选的 130 名“香港 200”领袖生来到广州。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内 地培训打破了以往“参观式”的学习模式,把“服务”、“参与”作为重点。在一周的时间 里,“香港 200”学员和广州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分散到广州的城中村、社工站,到白云、 海珠、天河等多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探访外来工子女及基层学生,在社工服务中“阅读” 真实的中国。 ●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实习生 江晓峰 通讯员 廖杞南 走进外来工的生活 “在来广州之前,总以为这些外来工对社会有诸多不满,但接触后会发现,他们身上同 样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诚恳” 听到香港的大哥哥大姐姐要到附近家庭做客, 海珠区康乐村小雁子社工站的小会员彬彬 很主动地报了名。第二天刚午休完,彬彬就早早地拉着香港领袖生君倩的手,穿街走巷,来 到自家的小店里。 掀开门帘, 君倩看到小小的店铺里堆满了货物, 货架上放满了一袋袋各式各样的贴钻 (一 种服装原料)。彬彬坐在爸爸的靠椅上,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指,静静地听着几个香港的 姐姐和爸爸的对话, 跟她在社工站里活蹦乱跳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看到, 很多家长都像彬彬的爸爸那样,由于工作的原因,跟子女的沟通并不是特别多,所以感觉孩 子们跟我们在一起反而玩得更开心。”君倩向笔者分享自己的体会。- 38 -另外,君倩发现在和彬彬父亲聊来到广州之后的生活时, “老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 别高。“之前和附近一个本地的房东聊天时也谈到,她除了收房租,基本不和外来工接触。 而这些外来工平常也基本上和自己的老乡来往。” 在学员们做客拜访的时间里, 偶尔有客人进来买东西, 彬彬没等爸爸反应过来已经走了 出来帮客人找到想要的商品。看到这一幕,同行的学员陈紫华触动很大, “虽然孩子们的生 活很艰苦,但他们很积极,也很乐观努力。” 学员阿 King 家访的对象是小女孩小玲的家, 在进门的一瞬间, 阿 King 看到整间房都挂 满了晾晒的衣物。小玲的父母都来自湖北,经营着一个销售纽扣的小店。 一般在家里人工作时,小学五年级的小玲就会自己到社工站做作业、玩游戏,这让阿 King 更加认识到社工站设立的重要性。另外,在走访的过程中,阿 King 也看到许多外来工 与自己想象中不同的一面, “在来广州之前,总以为这些外来工对社会有诸多不满,但接触 后会发现,他们身上同样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诚恳。” “香港 style”赢好评 守时、适应环境快、重视团队建设和自我反思„„“香港 200”学员们的表现受到广州 志愿者和社工服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如果不走进去,你永远不会了解的世界。”在一本学习手册中,一位“香港 200”领袖生写道。 从 8 月 4 日在中大启动开班仪式到 8 月 8 日回港,130 名学员走过繁华的街道,也深入 过躲在城市背后的城中村, 在感受着内地与香港的种种差异之余, 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赢来各方的好评。 “和他们一起合作非常开心,虽然大家的语言方式不一样,他们的句子里老是夹杂着一 些英语词组,但这样也挺有趣的。”短短几天的相处让广州大学的志愿者朱叶舟同学十分不 舍, “他们很重视团队建设和自我反思,有时候在我看来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但他们还是能 找到许多不足的地方。”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 大部分学员在中学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开始参与所在社区的一些 服务。 “我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到老人院或者智障儿童中心陪里面 的人聊天、做游戏,有时候也经常到街上‘卖旗’(香港慈善筹款的一种形式),家长和学 校都非常鼓励我们这样做。”A 组的张钧浩同学向笔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些活动内容大 多数是我们自主策划、由专业的社工提供指导,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学员们在来广州之前已经在“香港 200”计划中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而从小的 这些经历无疑给他们顺利完成这次服务之旅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9 -“这群学生很守时,对这边的环境适应得很快。”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彭展琼对 “香港 200”学员们的表现表示满意,“很多第一次来这里服务的志愿者都比较被动,但香 港的这些学生去陌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家里走访都表现得大方自然。” “体验式”交流助港生了解内地 通过组织港生到内地实习,可以让他们更立体地理解内地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变化, 看到更完整的广东、更完整的中国 从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实习,到“香港 200”领袖生的社区服务之旅,内地和香港一直在 尝试通过亲密体验的方式让彼此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亲身参与社区街道的服务,香港的青少年不仅能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更重要 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 看到转型中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许多变 化。”全国青联港澳联络部部长陈芃向笔者介绍。 “以往‘香港 200’项目到内地交流的形式主要以讲座和游历考察为主,没能亲自参与 其中与底层的人们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往届“香港 200”的领袖生旭霞今年以组长的身 份带着自己的师弟师妹来到广州,“虽然以前‘参观式’的学习也能了解到很多东西,但毕 竟会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在主办方看来, 广东作为与香港有着密切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内地省份, 对于实现两地 交流方式创新有着优越的条件。 “通过组织港生到内地实习,可以让他们了解内地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什么。通过社 区服务,则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内地社工机构的内在运作机制,从而让他们更‘立体’地理解 内地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变化。”广东省青联秘书长潘剑勇直言: “我们不需要去刻意隐 瞒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展示光彩的一面。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看到更完整的广东、更完 整的中国。” 据潘剑勇透露,今后双方还将更广泛地推动这种“参与式”的交流。“我们正在计划组 织内地一些社工专业的学生到香港的义工机构去进行实践,目前各方面的工作正在联系当 中。” 已经回到香港的学员们似乎对数天的广州之旅依然意犹未尽。“活动过后,有超过 1/3 的青年学员表示,愿意在未来一年再次前往广州探访志愿机构和服务更多市民。”作为“香 港 200”项目导师之一的伟廉向笔者反馈,“我们希望明年新一批‘香港 200’领袖计划的 青年学员,能够继续发挥领袖才能,贡献国家和社会。”- 40 -- 41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