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整体情况介绍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整体情况介绍

苏州科技学院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由创建于1984年的生物实验室发展而来,正式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集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实体结构,负责全校生物基础实验教学和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200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2008年获批为苏州科技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获批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实验教学建立中心以来,利用财政部专项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建设项目,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集中加强了对中心的建设。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由中心建设前的1700 平方米增加到5080平方米,本科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024.5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达126台套。

中心负责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及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与科研任务。中心面向全校生物及相关的专业开设生物类实验课程,承担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师范)、物理(师范)、应用心理学等9个专业的生物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共开出实验项目191个,年完成人时数达103560,且实验教学规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逐年递增。

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已成为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适应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一、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理念

中心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本科为主,实践为重;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实验教学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验中心以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学校学费制改革,逐步完善学分制。

(2)坚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在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全面素质的质量关,即由重视专业知识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行为切入点,构建了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3)坚持以学科建设引领实验室建设原则。建立服从于学科建设、培养拔尖人才的实验大平台仪器设备实行管理者和使用者分离的原则,从机制上解决仪器使用效率问题。在仪器设备的选购和配置上,注意学科发展需要,集中建设了酶和蛋白质工程、分子生物学与遗传改良、发酵工程与发酵过程控制等几个和平台的建设,既有利于专业发展、学科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4)坚持开放性实验中心建设,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在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实验室开放,要求实验中心所有设备在履行一定程序后,面向校内外所有师生和相关科研单位开放,使之成为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的平台。尤其对大型仪器的管理,抛弃了过去分割管理模式,建立了有利于开放共享的专管共用机制。

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中心面向全校生物及相关的专业开设生物类实验课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情况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实验课程名称 植物学(一) 植物学(二) 植物生理学 动物学(一) 动物学(二) 人体解剖生理学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生化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一) 生命科学导论实践 生物化学实验(二) 自然科学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 动物细胞培养工程 生化工程 遗传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项目数量综合设计性实验数

序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共计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数量综合设计性实验数 分子生物学 生物技术大实验 人体解剖生理学

发酵工程实验

生物分离工程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 发酵食品工艺学 环境生物工程 微生物遗传育种 实验课程29门,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50%(95/191)

3、教学体系和内容

中心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增加开放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加实验的门类与实验项目;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1)建立了完善的实验课程模块体系:第一模块是基础课程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15门课程;第二模块是专业课程实验,包括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化工程、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等6门课程;第三模块是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包括生化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环境生物工程、微生物遗传育种等6门课程;第四模块是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包括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这2门课程。

实验课程模块体系

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这2门课程,共12个实验项目。 生化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环境生物工程、微生物遗传育种等6门课程,14个实验项目

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化工程、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等6门课程,42个

实验项目

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15门课程,

123个实验项目

第一级:基础课程实验

主要面向生物学科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和全校或大学城其它学校相关专业学

生。开设各类生物基本操作使用技能实验,实验内容面广量大。主要进行生物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宽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素养,属于认知层次。

基础实验课程一览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内容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了解细胞、组织的特征和结构,器官的主

植物学(一) 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掌握种子植物

的个体发育过程。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术。

掌握孢子植物各大类群和常见种类的形态描述、生活习性、生

活史以及采集和鉴别方法;学会使用体视显微镜;掌握裸子植

植物学(二) 物的一般特征,了解其生活史,识别常见的种类;学会解剖、

观察被子植物花部构造的技术,学会用植物分类术语描述植物

主要特征。熟练应用检索表,能鉴别出常见种子植物的科、属。

以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力求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动物学(一) 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 。对主要动物学(二) 门纲的代表动物进行观察。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识别细胞、组织的特征和结构,器官的主

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

植物生物学 术,熟练应用检索表,能鉴别出常见种子植物的科、属。熟悉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分光计的使用,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

规律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动物生物学 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验证生物化学理论、

并初步掌握生物化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术。将实验理论生物化学实验(一)和实验具体操作能力锻炼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理解好课程理论

知识的同时,切实掌握一套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验证生物化学理论、

并初步掌握生物化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术。将实验理论生物化学实验(二)和实验具体操作能力锻炼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理解好课程理论

知识的同时,更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对主要动物、植物标本的观察识别,使学生实际掌握各种

生命科学导论实践 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分类特征;熟悉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掌握动植物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内容

学会利用检索表和图鉴等工具书鉴定动植物种类;学习动植物

系统分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科研

中去为社会服务。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调查和取样

方法。

通过对主要动物、植物标本的观察识别,使学生实际掌握各种

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分类特征;熟悉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掌握动植物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

学会利用检索表和图鉴等工具书鉴定动植物种类;学习动植物

系统分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科研

中去为社会服务。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调查和取样

方法。

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

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理论知识。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验证遗传学基本理论,

并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遗传学实验操作技能,熟悉遗传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及当今先进的技术原理并能熟

练操作,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从DNA 和RNA 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方面入手,

通过开设DNA 技术、RNA技术和蛋白质技术等实验,训练学生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巩

固和掌握有关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

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及当今先进的技术原理并能熟

练操作,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的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 遗传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 (生科、生技) 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程)

第二级:专业课程实验

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各专业类型的实验,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素养的前

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理解与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各专业方向领域应用生物技能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验课程一览

实验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生物科学) 实验内容 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

实验课程名称

某些基本理论。 实验内容

将微生物原理、工艺调控、产品分离提取、相关的测试分析技

术融入整个实验中,确保学生通过一个产品的发酵工艺技术掌

握较为通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

则,进一步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方法。

掌握发酵工程方面的实验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熟悉和掌握

发酵罐的基本结构、安装与使用,发酵过程的操作、参数的分

析、测定与工艺控制,发酵过程放大,一定的发酵过程代谢分

析与调控等。

本实验课程以产品制备为线索,将下游工艺与上游工艺环节相

联系,强化学生对生物分离各单元的原理及装备的认识;同时生化工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 (应用心理学) 发酵工程实验

生物分离工程实验 强调了上下游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体系分离复

杂性的认识,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综合、单元的集成以及实践能

力的提高。

第三级:专业方向课程实验

主要服务于生物学科三、四年级学生和全校其它相关专业学生。使生物学科的

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知识面,加深生物科学实践的认识,使生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技术实现很好的衔接,掌握一些实用的生物技能。

专业方向实验课程一览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内容

掌握组培用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方法,能独立正确配制大量和

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母液、植物激素母液;熟悉高压灭菌锅的植物组织培养 使用,掌握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方法,能找出污染的原因及消

除办法。

掌握从目的物质的制备、分离纯化到鉴定的一套实用的生化实生化技术 验技术。

掌握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动物细胞体外培

动物细胞培养工程 养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了解获得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

方法。

掌握一些食品工艺学的实用操作技能;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发酵食品工艺学 些食品工艺学。

掌握一些环境生物学的实用操作技能;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环境生物工程 些环境生物学理论。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内容

全面了解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的科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熟练实

验的操作方法和试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掌握实验的

操作方法和技能,学会进行综合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和结

果分析。

微生物遗传育种

第四级:综合实践课程实验

主要服务于生物学科四年级学生,是根据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特点,打破学科界限,将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分离工程等六大主干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整合成“生物技术大实验和生物工程大实验”课程。使学生将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课程一览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内容

主要包括微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

植物组织培养和酶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开

设的实验在本专业领域中较常见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既可加

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

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热门学科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生物技术大实验

主要包括微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

食品生物技术和酶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开

设的实验在本专业领域中较常见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既可加生物工程综合实验 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

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热门学科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实验,训练学生基本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生物实验现象的能力。该层次实验项目为96个,占总数的50.26%,实验学时数为244,占总学时数的22.02%。第二层次为提高型实验(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实验的能力。该层次实验项目为95个,占总数的49.74%,实验学时数为864,占总学时数的77.98%。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实验研究。

(3)对实验课程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

生物学4门实验课由原来的课内实验改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并且打造成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通用平台课程,其中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由原来的20课时调整为32课时,增加了综合设计实验的数量。增加了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实验课程和生物工程大实验。

教学内容层次

第一层次:基本实验项目

本层次的实验项目的功能定位是完成对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相关单一知识点的验

证和掌握,主要分布于基础实验课程。

部分基本实验项目一览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和目的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植物掌握光学显微镜;掌握细胞基本结构;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细胞一

识别质体形态;了解细胞间的相互联系;学习整体装片法、植物细胞(二) 涂片法。

了解细胞内重要的贮藏物质的形态及其简单的鉴别方法;学植物细胞(三) 习徒手切片法。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种子结构和幼苗类型 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特征。 认识不同类型种子的形态和结构;鉴别种子内的储藏物质;

学习徒手切片法。

实验名称

根的构造

茎的结构(一)

茎的结构(二)

叶的结构

花(一)

花(二)、果实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一)

裸子植物(二)

被子植物(一) 实验内容和目的 掌握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掌握侧根的发育过程;了解根的增粗生长。 了解茎尖的构造和茎伸长生长的关系;了解茎的初生构造。了解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了解茎的次生结构;识别木材三切面。 了解双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和松属叶的构造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了解花的一般构造;了解花药的发育及其构造。 了解子房、胚珠、胚囊的构造;了解胚的发育和形态。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属种。 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史;学会使用体视显微镜。掌握蕨类植物亚门的特征,并对蕨类植物基本特征和生活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了解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其生活史。 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种类。 了解被子植物原始特征,掌握木兰科、蔷薇科、木犀科等的

主要特征;识别常见植物。

掌握豆目、桑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忍冬科、杨柳科等的被子植物(二) 主要特征;识别常见植物。

掌握大戟科、樟科、杜鹃花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莎被子植物(三) 草科、禾本科等的主要特征;识别常见植物。

强调实验要求,分组保管实验中所用的玻璃仪器,提高责任玻璃仪器的清点与洗涤 心。

单盐毒害及离子间拮抗作通过实验说明培养时培养液中各种离子平衡(各种离子浓用 度)的重要性。

植物灰分元素的分析鉴定 通过实验了解植物体中存在的一些常量元素。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

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Ⅱ、Ⅲ)

花粉活力的测定(Ⅰ、Ⅲ法)

高温和低温对植物的伤

害;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归

眼虫和变形虫

以植物叶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掌握植物种子活力快速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奠定种子活力鉴定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基础。 熟悉测定花粉活力的几种方法,了解花粉的可育性,并掌握不育花粉的形态、生理特征。 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了解极端温度对植物的伤害。按照清单归还仪器,对破损、丢失的仪器填写破损单,以便赔偿。通过眼虫和变形虫的观察,了解鞭毛纲与肉足纲的主要特点。

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项目

本层次的实验项目涉及多种实验仪器使用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其功能定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部分提高型实验项目一览 实验内容和目的

掌握酶固定化操作技术和β-半乳糖苷酶的检测技术,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生物分离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发酵过程的控制技术和发酵参数检测技术,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基因克隆和表达的一系列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能力

1.了解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行为学测试实验方法原理; 2.

掌握利用Y 型迷宫刺激器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的实验操

作流程; 3. 自主设计一实验项目(热应激,冷应激,疲

劳态,睡眠剥夺,缺氧等)。

1.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2.计算盲点

所在位置和范围。3.证明声音传导的两种传导途径并比较

空气、骨传导的不同。

1.学习并掌握人体间接测压法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见

因素人体动脉血压的影响。

掌握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及糖、氮、产物等的分析测

定。

掌握酵母发酵的过程工艺控制、培养基流加及有关参数分

析。

掌握发酵罐放大方法,工艺控制,了解代谢分析及控制。

了解离子交换树脂工作原理和工艺条件选择,研究pH 对交

换容量的影响,并作树脂吸附与解吸附曲线。

通过实验,加深对大网格树脂吸附法机制的理解,了解和

掌握等温线制作的过程与方法。

了解超临界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方法,学会对萃取工艺进

行优化。

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正交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学

会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

掌握鉴定DNA 和RNA 的方法 实验名称 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应用 生物分离技术综合实验 林可霉素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基因工程实验 小鼠学习能力的测定分析 视野、盲点的测定和声音的传导途径 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谷氨酸摇瓶发酵 面包酵母流加发酵(5L或7L 罐) 50L 发酵罐放大实验(以链霉素为例) 离子交换法提取抗生素工艺研究 大网格吸附树脂的吸附等温线的制作 超临界萃大豆荚壳异黄酮和HPLC 鉴定 正交设计法优化微波萃取植物多糖 细胞内DNA 和RNA 的原位

显示

食品生物技术 掌握食品生物技术的一系列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能力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用多管发酵法测定不同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了解大肠菌

实验名称

肠菌群

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应用

生物分离技术综合实验 林可霉素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基因工程实验

实验内容和目的

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掌握酶固定化操作技术和β-半乳糖苷酶的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生物分离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发酵过程的控制技术和发酵参数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基因克隆和表达的一系列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

该层次的实验的功能定位是训练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探究未知生命现象的能力,

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勤学好问、勇于探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探索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项目来源于学生自主创新课题、学生毕业论文及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除了大四毕业论文期间对大四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论文研究外,还积极组织低年级学生申报各级别的大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验1

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验

2

大学生科研立项结题汇报

邱业先教授指导研究生实验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立项前与验收时教学情况比较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心积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选择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进行讨论式学习和自主性探究。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性。

通过实验中心网站和天空教室,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浏览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实验

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师生还可以进行在线交流。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自行设计了多套实验课多媒体课件,购置了有关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并在中心实验楼的每层楼配备了1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使教师能方便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3)建立了研究性、开放性教学模式。

利用“生物技术与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使学生实现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创新及科学研究实验→参与校内外合作创新研究。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申报各级别的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及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课题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做汇报

(4)部分实验项目采用“师生交互式”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选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实验指导,教师再进行更正、补充,并进一步就其它知识点进行提问。增加了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活跃了实验课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交互式”教学模式

(5)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通过短学期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走出校园,认知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走进生产车间了解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植物学野外实习

动物学野外实习

学生生产实习

1

学生生产实习

2

学生金工实习

1

(6)开设了专业综合性大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

通过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综合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性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进行综合性大实验

(7)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成绩由实验平时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实验平时成绩又分为实验课前预习与提问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实验操作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实验考试成绩由实验理论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构成,各占考试成绩的30%和70%,以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

二、师资队伍

1 实验队伍组成模式

实验教学队伍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助教研究生三类人员组成。实验教学实行中心统筹安排,各实验室负责具体落实。相同类型的课程合并为课程组,聘请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聘请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全程教学;课程主讲教师确定助教研究生,经主讲教师培训后,协

助主讲教师负责某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辅导与考核。每个课程组均有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并负责实验课程的准备与安排、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目前,中心现有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47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31人,兼职实验教师3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其他人员一名,平均年龄41岁。中心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业与基础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已经形成了一支学位、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各专业互通的优质实验教学队伍的教学队伍,能够保持长久活力,促进实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实验队伍结构图如下:

2 培养培训优化情况

中心重视教师的培养,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目标。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改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中心成立以来,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出国培训、国内进修等措施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使实验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中心积极落实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

(1)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实验教师;新引进了3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人;

(2)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高级职称老师参加实验教学;

(3)累计安排6位教师到扬州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学习和进修;有5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多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分子生物学实验培训班,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培训班等;

(4)新引进实验教师参加实验中心见习,见习合格方能正式进行实验教学。 通过以上措施,本中心已经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学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实验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队伍建设成效图如下:

三、实验室开放

中心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和开放形式,规定了实验室开放的程序与要求。在保证实验课程各项目开出的基础上,面向校内外所有师生和相关科研单位开放,使之成为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的平台。尤其对大型仪器的管理,抛弃了过去分割管理模式,建立了有利于开放共享的专管共用机制。在多年实验开放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套较成熟的开放模式,具体如下:

1、 创新基金项目与毕业论文实行选题评定式开放

针对进行创新基金项目与毕业论文实验的学生,需先递交一份开题报告,由中心和教研室组织指导老师进行审批,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动、植物标本室实行定时和预约式开放

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向校内外学生及研究人员开放,但需先与实验管理人员预约后方可进入标本室。

澳大利亚专家来中心考察斑鳖标本

植物标本室向周边中小学生开放

3、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行全方位开放。

对进行自主设计性性实验的学生,在得到相关实验管理老师允许后,实行不限实验内容、不限时间的全方位开放。

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作实验结果汇报

4、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实行预约培训式开放。

对于要求使用的大型仪器的学生或相关研究人员,要先经过中心主任批准,并与实验管理人员预约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

大型仪器使用培训与使用预约申请

通过实验开放,使学生能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室开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心的一些大型精密仪器,为学生今后学生深造或进入相关单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向校外开放,加强了中心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实验室开放也使中心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目前,中心年开放人时数已达55000。

四、环境与设备

1、仪器设备总体概况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值为1024.5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的仪器达126台(套),800元以上教学仪器1216台件,800以上固定资产为989.39万元。立项建设期间中心购置仪器设备费为477.2万元,仪器设备配制合理,数量充足。主要新增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及生物工程专业急需的一些仪器设备,800元以上固定资产增加了355余台件;购置了一批大型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 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50L的发酵罐、半自动细菌鉴定仪、中高压层析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实验教学与研究的中高端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满足了实验教学设备台套数等的要求,满足了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等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满足了仪器设备年更新率的实验教学需要,还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课余的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2、环境与安全

(1)实验室环境:

a.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达5080 平米,中心每年对实验环境、实验设施进行改造、维修,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逐步形成了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实验教学环境,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b.实验室空间宽敞明亮,通风良好。配备了标准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智能化管理 ,有利于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开放使用。

实验楼鸟瞰图

实验楼外观图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

通畅明亮的实验室过道

(2)实验室安全:

a.实验室配备了规范、完备的安全警示标志、消防设备齐全,实验大楼配有智能化监控系统、自动防火、防盗并与实验大楼物业管理部门联网。配备了规范、完备的安全警示标志。

所有实验室配有防强酸强碱、阻燃材料、人性化设计的实验台,实验台上装有紧急洗眼装置,在走廊上装有紧急喷淋装置等。

b.对各种实验动物尸体、微生物污染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实行强制集中收集,集中处理。

c.实验室高压容器存放合理,高压气体钢瓶有合适的固定装置(钢瓶柜或钢瓶架或铁链等);

d.剧毒药品领用有严格的审批、使用登记、剩余药品退库及取用时必须有三名相关人员在场等措施;

e.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将绿色的理念融入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每个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安全卫生责任人,还制定了规范化的安全、环保制度,在显著位置挂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等相关的实验室管理规定。

实验室内洗眼器

走廊内的紧急喷淋器

实验楼安全出口指示

实验楼消防设备

3、维护与运行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措施:制定了校、中心仪器设备两级管理制度;制定了仪器设备和器材管理细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仪器设备和器材损坏赔偿管理办法、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建立了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和计算机管理数据库,随时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各种信息;每台固定资产都有《仪器使用记录本》,对于大型仪器备有详细的使用记录,包括项目、指导老师、使用情况等;所有仪器和低值耐用品均登记注册,随时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去向和运行状态,帐、物相符率达100%。

维护维修与运行: 为保证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学校和中心专设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一般故障实验技术人员自行解决,保修期内仪器设备由制造商维修。小型仪器学校统一维护,大型精密仪器由制造商维护。根据需要,学校与学院每年从运行经费中划出一定经费单独立帐建卡用于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保障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维护和维修经费充足。

实验中心规章制度

实验室人员职责

实验室学生守则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规则

仪器设备损害、丢失赔偿制度

大型仪器使用记录本

常规仪器使用记录本

安全检查记录本

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五、教研成果与效果

1、教学成果

实验中心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近年来实验教学成果丰富,承担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项;发表实验教学论文15篇。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并建立了一系列生产实习基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毕业学生深受辉瑞、默沙东、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天马集团天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公司的欢迎。

教改项目(2008-2011年)

序号 项目名称 1 2 3 4 5

微生物学系列模块式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培养 建构“系统-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扎实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

序号 项目名称

培养创新精神,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学生主导地位、改革植物生物学教学模式

《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苏州天马医药集团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白塘生态园)建设

苏州第四药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建设 工科性质专业金工实习基地建设 创新性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建设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6 苏州科技学院7 8 9 10 11 12 13 14

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

教改论文(2008-2011年)

序号 1

论文名称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生物制药双语教学探讨

发表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研究委员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科教创新导报 实验技术与管理 科技创新导报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高校教育研究 科协论坛 科技促进发展 科技信息

所有作者 陈佳佳 叶亚新 金进

2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娄帅 王松君 朱小健

3 4 5 6 7 8 9 10 11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探索结合示范中心建设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浅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研究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导和谐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 科技促进发展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王秀玲 刘勇健 刘守清 王松君 娄帅 董淑玲 程宏英 王秀玲 刘勇健 魏杰 王东田 庄虹 高歌(外) 袁红霞 金进 秦粉菊

周建芬 徐潇文 徐潇文 周建芬 王桃云 胡翠英 钱

序号 论文名称

应用心理学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之改革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现状与发展

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发表期刊 所有作者 玮 顾华杰 秦粉菊 叶亚新 贾凤芹 金进 顾华杰 叶亚新 邵爱华 姚雪梅 陈宏伟 金萍 王桃云、胡翠英、顾华杰、钱玮

12 13 14 15

四川解剖学杂志 科技创新导报 科技创新导报 广东化工

(2)教材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多选用面向21世纪的高等院校教材或“十五”规划教材, 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实验教材,出版了《生物化学》(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生物化学学习指导》参考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还有实验教学自编讲义12部。目前,各类自编讲义能够基本覆盖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同时根据实验大纲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和安排实验,并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出版教材

教材名称

生物化学(全国“十一五”规划教

材) 生物化学学习指导(全国“十一五”

规划教材)

编者 邱业先 邱业先

编写情况副主编 副主编

出版单位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 2010.08

自编实验讲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实验教材、指导书名称 植物学(形态解剖)实验指导 植物学(系统分类)实验指导 人体解剖生理实验指导 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化技术实验指导 生化工程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大实验

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动物分册) 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植物分册)

普通生物学综合实验讲义

编者 王金虎 钱玮 王金虎 钱玮 秦粉菊 邵爱华 叶亚新

姚雪梅 王桃云 陈佳佳 汪金莲 金萍 钱玮

扶教龙等 袁红霞 王金虎 金琎 王金虎 袁红霞 金琎

实验课程名称 植物学(一) 植物学(二) 人体解剖生理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生化技术 生化工程 微生物学实验 生物技术大实验 生物学野外实习 生物学野外实习 普通生物学综合实验

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师生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攀升,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科研项目,在良好的实验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各级课题又大量吸收本科生参与实验研究,形成良性互动。

示范中心立项建设期间,实验中心各位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 13项,主持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奖励 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99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 34篇,出版学术专著 2部,申请专利 8项。同时,吸引共246名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些项目的参与中,学生全面锤炼了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2、 学生成果

(1)创新研究与论文发表

实验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申请与立项,自2008年起,先后有58个项目获得省、校级资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完成了大量的毕业设计和研究项目等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创新研究成果,共发表实验研究性论文32篇,其中1篇为SCI 收录。

学生科研创新项目(2008-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项目名称

新型有机膦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氨化物的合成研究

量子点的合成以及用于农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维光触媒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协同降解污染水的研究

稀土元素对酸雨、重金属污染植物的修复作用探究

高效聚磷菌的筛选、培养与聚磷特性研究

大豆荚壳中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

半导体纳米晶的合成及用于化妆品中雌性激素的检测

纳米二氧化钛的改性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

成员姓名(申请人、合

作人)

蒋泽军 张丹、张圣明 刘倩倩、赵娟、刘国清、任磊、张小萍、徐标 雷磊 王媛媛 吴渊

黄程

王莹、刘成龙、吴旭敏、

杨倩倩、姜威 张来良、戴龙、王龙 翁翠第、孙剑锋、凡晶

级别 省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指导 省级 省级 校级

指导老师 王彦林 王秀玲 刘守清 金琎 邱业先 王桃云 王秀玲 袁福根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项目名称

新型氮硫协效高分子有机膦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灰树花液体发酵产多糖的研究 污水处理蚕豆根尖探寻以微核作为植物抗性指标的可行性

林肯霉素高产菌种的诱变选育

产高温β-半乳糖苷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葡萄籽油的提取及其药药用价值的研究

异黄酮化合物金属配合物合成与活性测定研究

斯达氏酵母菌产油脂条件研究

Ca +对低温胁迫下萝卜幼苗逆境指标的影响

手性药物中间对映体的提取分离研究

作人) 陈小慧、季勇、毛青云陈晨、过婷琰、蒋金鹏、

吾斯曼. 热西提 蒋毅、万荔、周静、杨

月芹 周娟、蒋金鹏 孟钰、陈曦 、刘靖 吾斯曼. 热西提、蒋金鹏祁亚楠、蒋金鹏 陈燕、陆光顺、陈珊 陈云、杨玲玲、曹斌、

程方燕、何苗 朱晓枭、钱宇伟、顾星万安韬、张林存、孙海

建、程宇星 邹国栋、沈光华、杨建蔡鑫、刘莹、包卫国、

蔡云 于晓英、邵强、魏岩、黄悦峰、庞思裕 张卫、陈香娟、唐泽、朱靖松、吴杨阳、周佰

超 戴飞、王勇、张伟、周梦香、沈飞兰、蔡云、

刘怀英 顾亚琼、曹琦、张富海游基飞、徐德金 李萍、朱小丽、方骁、

陈龙 李小宁、余春雷、俆晓杰、张斌、郭海卫 顾为凯、汤忠凯、陆建

浩、陈伟 杨程、郑剑波 顾星、吴亚男、张燕、

高雨

级别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省级 省级 省级 校级 校级

指导老师 王彦林 顾华杰 邵爱华 胡翠英 姚雪梅 王秀玲 李理 扶教龙 叶亚新 程宏英 金琎 王彦林 董延茂 刘守清 王秀玲

多糖对罗非鱼免疫能力的影响研究 新型双功能有机硅膦阻燃抗静电剂合成研究

利用废聚苯乙烯制备大分子型阻燃剂 钢渣对印染废水的净化处理及其再生的研究

高效率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特殊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

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探究 固态有机胺吸收CO ₂以及CO ₂脱吸性能的研究

新型有机硅阻燃碳化剂的合成研究 活性炭的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储氢用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负载型纳米级二氧化钛净化富含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污水

新型高分子有机膦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镁剂烟气脱硫联产保水型镁肥的研究与应用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校级 校级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张钱丽 徐孝文 王彦林 刘守清 何文娣 徐孝文 王彦林 董延茂

号 32

项目名称

苏州东沙湖人工湿地不同植物种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纤维素降解酶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研究

杨梅保鲜技术研究

环境因素pH 和温度对糖蜜废液发酵合成油脂的影响研究

高效率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特殊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

吸附/电催化联合处理高浓度、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的技术研究

新型氮、硅、氯三元素协同高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可见光催化剂制备及其降解有机废水研究

三氯蔗糖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电化学研究

桑树叶蛋白质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研究 新型硅氯协同双硅酸酯高效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取代石棉耐火材质的研究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电化学研究

硫氰酸铵的多元化的转化和利用 可见光催化剂制备及其降解有机废水研究

稀土催化反应研究

吸附/电催化联合处理高浓度、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的技术研究 化学实验室封闭电炉的改进

新型氮、硅、氯三元素协同高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新型硅、氯、溴三元素协同高效阻燃剂的合成研究

反应型阻燃剂四溴双酚A 双环氧丙基醚新工艺的研究

作人)

级别 指导老师 王金虎、钱

玮 王桃云 汪金莲 扶教龙 王秀玲 魏杰 王彦林 徐孝文 王秀玲 刘守清 王桃云 王彦林 王秀玲 刘守清 王东田 徐孝文 袁福根 魏杰 王秀玲 王彦林 刘守清 王彦林 王彦林

宋中祥、诸津峰、刘飞、王亚洲、严浩、热沙来

校级指导

提、热孜亚、吐尔逊阿

依 盛琪、顾余兵、朱晓易李良应、郭聪 毛鋆刚、吴晨奇、曹艳

秋、唐瑶 张卫、陈香娟、唐泽 黄雅、钱雯艳,王文晔,

杨婷玉,霍靖 李豫丹、楼晓莉、吴娟姜宇、傅麟翔、张聪聪

唐泽、朱靖松 王一迪、魏岩、陆静雯陈慧、陈娟、刘俊、赵媛媛、郑伟娜、府宇宁

王一迪、魏岩 许振杨、鲍倩文、黄俊男、耿月巧、谢彦春、

李刘超 王一迪、魏岩、陆静雯陈林、葛正东、马俊 姜宇、傅麟翔、张聪聪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柴健行、左青、彭亚微、

校级指导

朱颖泉、陆建浩 黄雅、钱雯艳,王文晔,

校级指导

杨婷玉,霍靖 王涛、王文波、陈帅峰、

校级指导

郝荣康、陈东 李豫丹、楼晓莉、吴娟

校级指导

王林、汤忠凯、顾为凯、

校级指导

金秋亚、陈伟 顾凤楼、包为国、张伟

李馨、李游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号 55 56 57 58

项目名称

新型阻燃剂硅酸四(三溴苯氧基氯丙基)酯的合成研究

手机微波辐射对大鼠认知和电脑的昼夜时间影响

茶废弃物吸附模拟偶氮染料废水的动力学模型

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作人) 刘颖棋、范腊梅、俞春

雷 胡九红、谭河阳、顾意

竹、刘诗宇

滕俊、陈婷 张飞、葛旭亮、努尔艾

力·苏莱曼

级别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校级指导

指导老师 王彦林 秦粉菊 李良智 顾华杰

学生发表论文(2008-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论文名称

茶多酚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镉胁迫下番茄保护酶系统的动态分析 镧对镉胁迫下西红柿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镉胁迫下萝卜幼苗根茎叶保护酶活性的比较镧对低温胁迫萝卜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超声辅助提取银杏外种皮多糖工艺优化研究稀土Ce(3+)对萝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表期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江苏农业科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农业科学 食品工业 江苏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食品研究与开发 中国农学通报 安徽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大豆科学 生态环境学报 环境科学与管理 中国粮油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作者 陆恒等 王梅娟等 刘圆渊等 徐莉等 周荣等 朱敏良等 张倩倩等 黄乐等 杭欢等 王亮等 彭倩等 张云康等 宋燕秋等 卓言等 谭昌恒等 王莹等 蔡燕等 李孝坤等 蒋丽娟等 徐蕊等

对铅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9 10 11 12 13

茶生物碱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银杏外种皮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 La 与UV-B 辐射胁迫对大豆叶片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超声波法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低温胁迫对小麦、玉米、萝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黄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豆荚壳异黄酮制备与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铈对酸雨和镉双重胁迫下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印染废水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

超声波提取豆荚总黄酮优化工艺与抗氧化性研究

复合稀土对Cd 胁迫下玉米保护酶系统的 影响

对Cd2+胁迫萝卜幼苗的防护效应 15 16 17 18 19 20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论文名称

La3+

对低温胁迫冬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桂花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生活用品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诱变作用 季铵盐型阳离子单宁-聚铝复合絮凝剂对活性印染废水脱色处理的研究

La 的不同施用方法对酸雨胁迫夏小麦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镧对酸雨胁迫霞敏感植物幼苗的影响 海金沙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荚壳异黄酮超声-回流萃取工艺

发表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江苏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食品工业科技 化工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收录) 江苏农业科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保英等

陈海华等

陈豪等 刘玉荣等 曹玲等 夏正祥等 吴琼等 杨倩倩等 李莎莎等 胡超等 黄金汇等 韩俊等

对低温胁迫萝卜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30

Perspectives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L-ribose

种灰树花多糖测定方法的比较 32

茶多酚对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抑菌机理

(2)学生获奖

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专业及相关竞赛,近几年来学生获奖成果颇丰。柳东东,王叶青(指导教师魏杰)撰写的两篇毕业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和2010年江苏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丁曙东等(指导老师王东田)的创业计划获得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同时,学生还获得了多项校级奖励。

六、中心特色与辐射

(1)建立先进、开放、联合的实践创新平台

按照建设综合创新型、开放的“生物技术与工程实践创新平台”的设想,创建了集基础实验教学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及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根据我院学生素质、中心硬件环境、学科和与教师科研优势, 中心提出了学生创新素质的三级培养模式:从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到自主创新及科学研究实验, 再到校内外合作创新实验这种有梯度、渐进的培养方式。具体如下:

a.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中心利用基础实验室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良好的实验硬件环境、高素养的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安排上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系统开发奠定基础。

b.自主创新及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实验学习后,鼓励和支持学生申请和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同时鼓励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中心专职教师30人计算, 该实验培养平台能吸收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学生,实现实质上的本科生导师制, 最终达到较高的成才率。

c.校内外合作创新实验平台,经过前面二个实验平台的培养, 部分优秀本科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中心将他们推荐到一些合作单位及企业去实习。目前,中心已同江苏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天马集团多肽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推荐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实习,使学生能很快适应社会工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2)开设专业综合性大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

根据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特点,打破学科界限,将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分离工程等六大主干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整合成“生物技术大实验和生物工程大实验”课程。使学生将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创新思维。

从各用人单位、学生考研深造的名牌大学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通过专业综合性大实验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今后就业、学习深造的竞争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