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l¨。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木主义心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埘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学的原 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2O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戈尔德施泰因1939年《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 C、 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 ,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捉出的概念。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2O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罗杰斯的《患者巾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lfI的新角度》(1959)。2O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此外,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3.1 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马斯洛、罗杰斯把存在主义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灵感的重要来源。梅将存在主义视为其整个理论的哲学基础。从研究命题来看,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个性,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

(1)关于人的本质。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要么单纯地强调意识的结构或功效,并山此得出人的概念,要么干脆把人当作狭义的动物或机器,而遗忘了其最根本的一点:人是人、是完整的人。存在主义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重要启发的~个非常重要思想是:认识人必须运用非理陛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由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探索内部,从经验井始日。

(2)强调人特有的选择性。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自山地选择井创造出来,并在这一过程巾显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在存在主义者ttl~rt:,,自山基于个人的选择,他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强调人自主地选择与创造M。出于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从人的存在出发,关注人关注常人,倡导个体关注自己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兼容了科学和理性,提倡折中融合,兼容并蓄的研究态度,两存在主义在强调非理性的同时完全排斥理性。

3.2 现象学

现象学通过对“纯粹意识内的存在”的研究,进而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从纯粹主观性出发达到“交互主观性”的世界 。其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主观体验,强调整体的或综合的方法,反对简化还原的研究模式,持认为人是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动解释者。因此,现象学,包括还原分析、意向性分析和返回生活世界的分析,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生重要的影响。

4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4.1理论贡献

(1)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提出了一种秋极的人的模式;承认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

(2)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其中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重要贡献。

(3)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包括: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的统一;反对心理学研究巾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2实践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巾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

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丽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因为新的管理科学的变革的实质点是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j大流派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根据,又有其现实的科学实验基地。马斯洛把心理治疗领域称之为一座“未被开采的金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第一个淘金者。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心理治疗实践的升华结果。

一、社会历史背景

1、当时美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富足引发对精神提升的渴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社会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

2、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和异化现象,需要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主张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心理史学家赫根汉(B.Hergenhahn)曾称这个年代为“喧嚣的时代”

——罗洛?梅(R.May)称之为“意志瘫痪的时代”

——罗杰斯认为“恐怖、敌意和侵犯的存在是我们时代的紧迫问题。”

——社会各界强烈批评 “重科学而轻人文”的教育倾向

3、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5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对实证主义统治心理学界不满,“以人为本”的呼声不断高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起并形成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

人格心理学与格式塔的整体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受狄尔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 Stern)和斯普兰格(E. Spranger)提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具有体验的个人的科学。

——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尔波特(G.W. Allport)在德国学习期间曾经受教于人格心理学家斯特恩和斯普兰格。作为美国人格心理学之父的奥尔波特十分重视对人格特质的组织研究。 ——格式塔学派重视对人的主观经验的实验研究,主张从整体的经验中理解人的意识经验现象。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时期。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A.H. Maslow)等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作《动机与人格》。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并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问题,次年10月组织了“人类价值新知识”的研讨会。

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 Cohen)出版《人本主义心理学》,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

2 人本心理学与后现代思潮的一致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兴盛时期晚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且具有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极端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如反主体性、否定自我同一性、反对以人为中心等,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相反地,它还因猛烈打击“正常”行为的价值观与动机模式而对人本主义

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冲击[5].

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6],且均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他们中间一些人都是参加过反战运动,或是新左派、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员[7],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定影响[8],因此,人本

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9].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

有某种一致性。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正 文】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

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

(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

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

等。

1.2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

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

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

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

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2 人本心理学与后现代思潮的一致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兴盛时期晚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且具有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极端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如反主体性、否定自我同一性、反对以人为中心等,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相反地,它还因猛烈打击“正常”行为的价值观与动机模式而对人本主义

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冲击[5].

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6],且均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他们中间一些人都是参加过反战运动,或是新左派、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员[7],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定影响[8],因此,人本

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9].

2.1 抨击科学主义

西方社会一方面依靠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整个国家得以富强,民众生活得以富裕。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的高视阔步却导致了“合法性危机”,把人当做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科学主义思潮泛滥起来,从而造成现代西方社会许多人深感人生意义的失落,精神价值的丧失。面对这种现实,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地批判科学逐渐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电脑霸权使人淡漠心灵和智能的内在修养而奉行商品世界那种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操作[10].美国社会学家贝尔(Bell,1919~)指出,后现代社会中人具有两种体验世界的方式: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导致人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而宗教信仰的泯灭,超生希望的失落,以及关于人生有限、死后万事空的新意识铸成自我意识的危机。这样,人们就走到一个生命意义匮乏的“空白荒地的边缘”。后现代主义一再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重视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重建精神信仰,以便成为维持社会统一的精神支柱。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扬弃了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片面性,表现出西方人本主义

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融合的趋向。

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旗帜鲜明地批判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倾向。他们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指出心理学中坚持自然主义和实验主义定向,使心理学模仿物理科学的模式,把实验法唯一化和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心理学的非人化,陷入机械主义和还原论的境地[11].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提出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本主义取向融合的问题,把实证主义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统合起来,强调研究人的价值与意义、人的本性

与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这些主张虽然和后现代主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在抨击科学主义的危

害、重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兼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方面却不谋而合[7].

2.2 重建人际沟通

在贝尔看来,后工业社会(美国)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和工业社会(西欧、俄罗斯、日本)的新型社会。其中,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与自然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工业社会的“意图”是“与经过加工的自然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在主客对立模式瓦解,虚无主义信念解构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写作批判各派思想,到处宣扬自己的一套,似乎肯定了人们共识和沟通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各学派的传述(narrative)无法建立共识和对话沟通。因此,批判信息社会的沟通扭曲,探讨人类沟通可能的根基,重建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就成了后现代文化的核心课题[12].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沟通的根基在于人永远处于人际关系的情境(context)之中。如果人们不想陷入虚无主义的自我矛盾里,就必须由主客对立的思考模式转向“我―你关系”的模式,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实现全面沟通[13].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从沟通达到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把握,而是一种视界交融(fusion of horizon)。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解释者有他自己的历史传统,理解对象也有其历史传统。理解不是解释者放弃自己的传统去接受理解对象的传统,也不是将自己的传统强加于理解对象,而是解释者通过两种视界传统(原有理解事

物的观点和意义系统)的交融,超越自己的传统和对象的传统,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同样地,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坚持从解释学的意义理解的观点和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模式出发,建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在布伯看来,只有在相互遭遇中,即每个人在整个地与他面对的东西(人或物)相逢时,人才实现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人就是交往(intercourse),就是关系,就是与其相逢者的对话。布伯这一思想模式不仅被马斯洛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在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交朋友小组以及存在分析治疗实践中得到彻底的贯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协调人际交往、重建人际沟通、取得彼此共识视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所在

[7].

2.3 实现人的个性

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等人反对黑格尔关于同一性高于差异性、同一性是差异性的“真理”的思想,主张差异性高于同一性、普遍性,是同一性的根据。后现代主义反对把人变成无差别的抽象化的存在,极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或人格,personality)。据他们

看来,在沟通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和行动发出一些信息,表达出沟通者的感受、情怀倾向、

人格状态、意志动机等,这一切统称之为人的个性。

同样地,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非常重视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研究。他们早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的时候,就把“经验着的个人”规定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奥尔波特认为,认清每一个人个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是研究人格心理学的两项基本指导原则。马斯洛也把“非常独立”、“卓而不群”作为心理健康者的指标之一[14].他主张要努力揭示出每个人的性情、素质、藏而不露的个性,以便使他可以不受阻碍地,以他自己独立的风格成长起来。 由上述可见,后现代主义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

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人本主义的产生同样有他的独特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然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非常尖锐的内部矛盾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强重新呼唤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的呼声日益高涨。面对上述社会现实,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显得无能为力,而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研究人的本性和尊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迅速展起来。 行为主义其实是针对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这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橡

要: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 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射,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

一,他们的产生和背景

华生一开始就将行为主义定义为一门“纯粹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来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主观的心理学。

但后来居上的人本主义却并不赞同将人等同于动物,人的心理是机械式的心理,人本主义再次呼唤关注人本身主观的东西: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将心理转变为回归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当然他也赞同科学客观的观点。

二十世纪初,在传统心理学大行其道,而且并不完善的时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革命很快席卷美国,甚至几乎遍及全球,统治了心理学界长达半世纪之久。舒尔茨曾评价道:“生的行为主义的改革运动帮助了美国的心理学,使其在研究行为时,从注意于意识和主观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

在行为主义作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心理学主流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方法中心论,为了使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研究,用研究动物模式来研究人,使心理学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一种被西方心理学称为第三势力的新思潮和革新运动兴起,他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独立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并且他的特征直接源于他对当时美国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批判。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究其原因多少与其产生的年代和背景分不开。

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背景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前提:

一,20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进入新垄断阶段,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潜能来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最稳定的维持社会秩序。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政府要求以新的思想观念统一美国人的思想,并从行为上控制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种最有生命了的革新思想。

行为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呼唤而出现的。

人本主义的产生同样有他的独特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然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非常尖锐的内部矛盾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强重新呼唤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的呼声日益高涨。面对上述社会现实,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显得无能为力,而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研究人的本性和尊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迅速展起来。 行为主义其实是针对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这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橡

而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如人的本性、潜能、经验、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晚于精神分和行为主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他们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人与一般有机体不同在于除一般潜能外,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也是人体的遗传构成,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

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

正是由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独特性质使它们的观点有各自相驳和相容的地方。

二,它们的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论的观点有相驳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

作为心理学界较为年轻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者的狭隘与偏激。他批判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批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因为精神分析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心理学不仅主张了解人性,还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本主义批评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理论只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人本主义者相信,人是独立存在的。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主观内部经验,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人。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因此,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并建构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学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3):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

否认、压抑)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矫正,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以达心理健康。

而华生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认为: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行为主义发展到后来,衍生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就,即操作行为主义(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和班杜拉的新的新行为主义(社会认知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因。然而,他对行为的研究只着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的新的社会认知理论则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主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对独立,同时有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似乎都有过于极端而不现实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的追求,才有了今天心理学界的繁荣。

三,它们的意义和局限性

人本主义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但它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而行为主义在发展二三十年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但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从下述两点对行为主义做公正的评论:

其一,为使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行为主义者刻意将之限定为外显行为,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难免有削足适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来,显然就是行为主义偏激取向的匡正。 其二,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兴起,其名称之由来,就是受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行为主义仍然是有贡献的。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也是贡献甚大。

作为心理学界三大势力中两大,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总结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 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而相联系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O世纪的50年代末和6O年代初。面对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模式和精神分析的还原论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倡导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研究与职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使得“那些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和对人类尊严、价值和潜能的信念处在了紧迫的关口。”④在席卷整个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怎样应对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成为过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中人文倾向的主流?

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O世纪中期,但是人本主义思想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就在其著作和作品中表达了人本主义思想。如苏格拉底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考察获得深刻的哲理、柏拉图对“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f)的强调,询问“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怎样才能至善?” 等等。这些思想家的中心观点是,人的动机、美德、情感和真理等不能被归结为一种超自然的教条,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应该依赖人的理性和反思能力。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屉潮风起云涌。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呼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倡导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反对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如荷兰人本主义思想家伊拉莫斯(Erasmus,D.1469—1536)大力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抨击教会用宗教教义愚弄和控制人。这些思想都影响了20世纪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构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心理学逐渐进入历史舞台。科学心理学在建立的初期,其追求的理想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换言之,心理学在成为一种学术建制之初,就是以研究“物”,而不是以研究“人” 的科学为理想模型的。尽管在同一时期,狄尔泰曾经强调了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和研究人的精神科学的基本区别,但是心理学却被冯特和艾宾浩斯等人定位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在心理学中开始蔓延,人本主义思想受到抑制。行为主义的产生持续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倾向,并走向极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公开宣称,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对于行为主义而言,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人同机器和动物一样,是受刺激控制的,毫无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可言。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指出,人不过是一个有机体,受环境的控制,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价值与尊严,控制了强化就控制了行为。总之,在行为主义那里,人成为没有体验的、空洞的有机体,心理学实验中的被试同巴甫洛夫实验室中的狗没有什么区别,都受到强化刺激的控制。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一种“非人化” 的倾向。

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则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精神分析占据着支配地位。从理论上讲,心理治疗和咨询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绪体验、活生生的人,更应该体现“人化” 的原则。但是在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依德那里,人成为本能冲动的牺牲品。人的一切行为完全受到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驱动。即使战争、科学和艺术等社会活动也不过是本能的产物,其根本原因都可以在本能冲动中找到蛛丝马迹。这样一来,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中,人同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没有什么基本区别。人性被贬低为动物性。因此,精神分析同样表现出“非人化” 的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非人化倾向,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助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提高,而不是相反。它的五个基本假设是:(1).人作为人,超越了组成人的各种成分的总合,人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成分;(2).人具有他独特的存在,这种存在处于特定的人文和生态背景;

(3).人是有意识的,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4).人具有选择能力;(5).人具有意向性,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性使得人追寻意义、追寻价值、追求自我实现。②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形形色色的还原论观点,主张心理学要把人作为“人”进行研究,而不是作为“物”进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都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谋而合。④从广义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心理学中人文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反对心理学中的唯科学主义、方法中心等方面有着共同要求。④在谈到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同点时,后现代心理学家格根(Gergen,K)指出:“在我看来,随着后现代知识的发展和增强,并随着后现代学理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链接,后现代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人本主义有价值的朋友。行为科学在其力图征服人性的过程中,把人的行动还原为量表上的数字、某种生物冲动、反应潜能、心理机制以及其它令人难以忍受的隐喻。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所抨击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反对这些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思想与几十年前的存在主义所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为增强人本主义的声音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同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哲学基础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现象学方法;而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哲学释义学的影响。另外,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因为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会建构出不同的“本质”。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假设了“潜能”、“自我” 等人性范畴的普遍存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观点显然属于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所以,“产生于20世纪6O年代反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仍然未跳出现代思维的框架。在与主流心理学争夺权力话语的斗争中,它最终将自己定在与行为主义对立的一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心理学中的两大文化都是现代性的体现和产物⋯⋯在现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已成为现代性的正反两个侧面。”

,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在心理学上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心理学相对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这些主张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的困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对于弄清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哲学起源和社会文化背景,开拓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探索学科渗透与交叉的思路,促进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的思想特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评价的,一方面它们的组织结构十分松散,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观点又颇有分歧。但对某些主要问题的看法它们又确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两者虽然没有因果上的渊源关系,但共同的思想倾向却把它们联为一体。这些共同特点是:

(一)反对唯科学主义

西方社会是靠发展科学技术而兴盛起来的,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一种盲目推崇科技的作用,甚至把人当作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唯科学主义”思潮也在泛滥。从而造成现代西方社会许多人深感人生的价值、意义丧失,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面对这种现实,后现代主义者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强烈反对这种极端的、唯科学主义的倾向,而主张把“理解”作为研究人的基本标准。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狄尔泰认为,研究人的科学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不够的。对人性的思考只能用人文科学特有的方法,这就是“理解”。因为理解是把对象看成和你一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主体。当代著名的德国解释学家伽达@①(不清)尔把理解问题确立为解释学的核心。在他看来,理解是理解者在解释自我,在理解他人中来理解自我。这就需要有一种“视界的融合”,即消除各种文化、历史条件等造成的隔阂,达到人际沟通。显然,这是自然科学的方法所难以解决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他们发现,治疗人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学家对病人有所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某些哲学上的预先假设。例如,关于心理疾病的理论要对心身关系做出某种预先假设;对幻觉现象的诊断则包含着关于知觉的某些认识论上的假设;对心理治疗的目标和技术手段的看法也包含着关于人性的哲学假设。心理治疗学家面对着的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生理疾病,而是各种关于价值选择的道德问题,关于幸福与人性善恶的定义等。正如罗洛?梅所说:“如果心理学不能研究人类的全部经验和困境,那么,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学的概念或许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这种观点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二)坚持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把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类:(1)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2)解释学方法──适用于人文科学;(3)经验批判方法──适用于社会科学与精神分析。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心理治疗关心的是人类有机体的生物学和人类的符号世界。其中有许多关于人生的目标、价值和潜在的道德问题,是人的理性行为所特有的。因此应把心理学看作经验──批判的科学。[2]

实际上,作为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物,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心理治疗学家有时也需要采用药物或其它医疗来医治病人的身体疾患,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就要考虑脑生理学等自然因素,应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需要使用哈贝马斯所谓经验分析法,因为它处理的是那些较少包含人生价值的自然事实。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又具有解释学的特点。法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Lacan)曾经说过,精神病学关注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加以解释,其目的在于按照当前的意义来重建病人的过去经验。再者,人是有意识的、社会的人,他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使人性得到不断的升华和改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象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进行理性的人际交往,应采用经验批判方法。上述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人的特殊性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也反对把人机械化和生物学化,主张运用多种方法。马斯洛批评行为主义者把人的心理当作一件客体看待,尽管它有严格的方法论意义,却阻碍了新技术、新观点和新问题的发展。就是说,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变成了抽象的、形式的和非人化的,从而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正是由于行为主义难以用严格的科学数据来解释人的现实需要、意向、动机、价值和自由选择等问题,导致人本主义心理学企图在实证科学的限度之外另僻蹊径。而这种探索又恰好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共识。

(三)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重建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孤立地看待人,主张对人进行哲学上的“解构”(deconstruct),反对虚无主义和非人化地研究人,主张研究人的交往问题。通过协调人际交往,达到人际沟通。特别是虔敬派哲学家马丁?布伯(M.Buber)强调重视“我-你关系”(Ithou-relationship)的主张,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这在罗杰斯(C.Rogers)的“交朋友小组”(encounrter group)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罗杰斯在50年代曾悉心研究过克尔凯廓尔和马丁?布伯的思想,他在60年代撰写的大量论文中认为,要使心理治疗获得成功,除了治疗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之外,治疗者与患者之间深刻的交往与一致感也是很关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治疗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交往的体验。其实,这正是马丁?布伯“我-你关系”思想在罗杰斯心理治疗观中的再现。布伯认为,与一个人真诚地交谈而不必扮演某种“角色”,即两个人在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水平上相会,这种深刻的体验有一种治疗的效果。布伯把这一过程称为“通过会面而治愈”(healing through meeting)。罗杰斯承认这一过程正是在治疗关系最有效的时候体验到的。

[3]

在这一点上,马斯洛也表示赞同布伯的观点。他认为布伯对“我-你关系”的描述构成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新的范式。因此,在两个人深刻交往的体验中产生的“我-你知识”比客观的“我-它型的知识”更有效。这是因为后者属于医学的范式,医生把病人当作客体看待,而我-你范式则是以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亲密交往为基础的,更适合于心理治疗。

(四)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反主客二分

西方传统哲学(包括近代哲学)都把主体与客体相分离。一方面注重对自然物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把人当作独立的主体看待。这种把主客体分离的研究传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繁荣,但也造成了西方人对物的依赖,以及物欲至上和唯科学主义的弊端,造成了人性的压抑。在号称民主、自由、科技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许多人却深感心灵的

不自由,一种受物欲驱使的压抑感。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与这一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德里达就是一个激进的反传统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认为西方文化中一再强调的自我同一性实际上从未真正地达到。因为传统的观念总是“把主体看成与独立的客体世界相对立,从而把‘心’和‘身’对立起来”。[4]这样产生的主体和人的概念是不现实的。在这一方面,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都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交融的,是“本质上具体化的并且实际上是与世界纠缠在一起的”。因此,主体不能与客体分离,人心必须融化在自然万物之中。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反对主客体分离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K.戈尔德斯坦在其首创的“自我实现”概念中认为,“在正常和健康的有机体中,自我实现的倾向是发自内部的,而且要克服与世界发生冲突所引起的障碍”[5]。就是说,人只有在与内在自我、与环境、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继承并发展了戈尔德斯坦的这种观点,在他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所做的描述中,其中有一条就是把人与自然视为浑然一体的存在。他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与自然多少有那么一点同型(这就是说近似于自然),以便在自然中能够存活。”[6]他们的这些主张正是和后现代主义一样表现了对传统的客体分离观的一种反抗。

(五)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反对绝对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反对绝对的普遍性,认为人是有其独特存在的个体。由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严格的科学理性要求研究人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而后现代主义是在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人性是独特的也是多元的,没有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因而对科学原则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从批判传统的“言语中心论”出发,提出了“书写语言学”。在他看来,人们对书本的阅读,现象的了解等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一个不稳定的、开放性的、多义性的网络,总是以新的意义代替旧的。另一位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德(J.F.Leotard)则大声疾呼,“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7]

显然,后现代主义者强烈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强调的绝对普遍性,认为这犹如医生把病情病因各不相同的患者用相同的医学模式来治疗一样,其结果只能使人类丧失个体性,成为无血无肉、缺乏情感和意志的抽象的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事物及其意义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差异性多于普遍性。人们应该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寻求新的意义。

在对待人性的看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后现代主义者一样,反对用生物决定论和刺激强化的机械论来说明人的本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视为“正在成长中的存在”,认为人类是一种有能力指引和改变生命历程的指导动机和计划的独特有机体。他们相信人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前摄的(受以前活动影响的)、自主的、有选择倾向的和易变的,因而是持续不断地成长的。在这一朝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罗杰斯),或在功能上完全自主(奥尔波特),他的自我必须是自动整合的和实现的(马斯洛),必须有一种自我觉知感、核心感(罗洛?梅),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布根塔尔)。因此,成长过程决不仅仅是一种受生物学、发生学决定的倾向,或受外部强化的列联。一个人如果否定了自己的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也就意味着患上心理疾病了。[8]

在心理治疗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坚持作为不同个体的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反对用一

成不变的决定论原则来治疗人的不同病症。例如,罗杰斯的患者中心治疗基本上把自我概念视为一种解释结构,认为自我的功能是在人的持续变换的经验世界的组织中和在现实知觉中的一个格式塔或“内在参考框架”。通过对这个不断变化的自我的了解和解释,达到治疗的成功。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布根塔尔(J.Bugental)所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个体,是那些特殊的、不可预测的东西,而不是研究正规的、普遍的和遵从的东西”[9]。而这正是由人的特殊性决定的。

罗洛?梅把人视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这种意义表现为,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但并非总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真正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进行自由选择。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心理治疗不能采用单一的模式。他说“对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依赖于我们对人究竟做什么样的理解”。[10]由于人的复杂多样性,导致我们对人的理解各有不同。据有关资料统计,迄今为止全世界各种大小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共有200余种,它们各自依据对人的不同理解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这一点不恰好说明人类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吗?

二、评价与借鉴

后现代主义者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对待人性的看法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与当今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现实密切联系的。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给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清醒地认识这个现实,积极地扬弃西方各种思潮,对于帮助我们加深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尽快揭开心理“黑箱”的奥秘是有积极意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现实。因此,研究和评价它们的理论观点,必须立足于西方文化的根基与现实,不能盲目类比和追随,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

2、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研究现实的人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启示,但它们的观点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它们是在同一文化土壤里产生出来的,是西方社会文化危机的产物。例如,他们重视人的本性和价值,是因为西方现代社会把人过分机械化和生物学化,从而造成人性压抑,它们的呼吁是对这种压抑的反抗。但它们所强调的价值,是以虚无主义的自我为基础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医治西方社会的“现代病”。

3、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反叛。它们反对把人的一切活动统统用实证的手段来研究。这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在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立国之本的基本原则,又要注意防止重蹈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道德价值衰落”的覆辙,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的建设决不是单靠实证科学的手段所能解决的。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繁荣,物质水平提高,促使人们追求精神满足;美国的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加上国际军备竞赛、越南战争、环境污染等等引起人们对人的尊严及内在价值的重视,从而从开拓“外部空间”转向了探索“内部空间”;人本主义研究人生意义、价值、自我实现,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两个哲学渊源,它既继承了人道主义传统,同时又受到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的生物学,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从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环境统一性出发的机体整体学共同构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绝对客观化、机械决定的原则,肯定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观点、动机论等,但反对其潜意识决定论、性恶论和悲观主义观点。它是在德国机体论、整体主义、格式塔完形学说和美国人格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尤其强调研究人类中的精英。它认为应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同时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实现其内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方法至上主义和实验主义,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兼容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马斯洛提出整体分析法,强调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既要考虑内在决定因素,又要考虑外在的环境决定因素。罗杰斯提倡现象学方法,主张将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结合,现象学的实证研究与存在主义方法结合,既研究主体又研究客体。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