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迁徙看中国城市化

从人口迁徙看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社会进步、地域空间变化、生产要素聚集等多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研究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及人口迁移现状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2%发展到了36.2%。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但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的地区性不均衡和城市化水平滞后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首先,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城市化率已超过60%,而新疆、云南、西藏、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只有30%或更低。空间上表现为沿海东部地区高度城市化、中部地区中度城市化、西部地区低度城市化三个地带,城市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见表1)。

表1 中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的区域分布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其次,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2006年我国的

城市化率为43.9%,低于和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二)我国人口迁移现状

在各国城市化过程中,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我国目前有非城市人口7.28亿,其中包括农村人口和迁移人口。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有迁移人口14440万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6%,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移民时期。中国来自农村的人口构成了迁移人口的主体,这部分人口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远大于城市人口增长,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见表2)。

表2 2001—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06年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在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很多小城市迁入率低,甚至是人口的净迁出地。而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也大于中部城市。

二、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一直非常庞大,但确实存在许多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户籍制度制约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水平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放松的户籍管理制度会带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它将社会成员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并与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制度一起构筑了严重的城乡不

平等,形成了城乡对立。这种制度在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及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导致城乡居民身份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长期定居,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着城市化的发展。

同时,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现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也是导致当前流动人口缺乏相应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城市人口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没有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存状态受到威胁,不具有安全感。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要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以时日。

(二)流动人口与农民工问题

我国存在着一股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农民工。它是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学者们将其划为边缘人、弱势群体之中。

农民大量转为产业工人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是城市化所必经的阶段。据有关方面测算,2005年农民工数量估计1.5亿人,他们主要分布于城市的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就业竞争激烈,工作稳定性差,每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岗位首先受到冲击,巨大的失业压力使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受到冲击。一直以来,农民工离开农村,迁入城市,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社会歧视等原因,农民工生活在我国城市最底层。在住房、就医、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均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甚至成为城市中的贫困阶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城市生活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他们的“打工心态”和“过客心理”也成为限制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屏障。

三、消除人口迁移障碍,实现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扫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障碍,解决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以及城市化滞后问题,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结推进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城市化理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相互促进与科学发展。

(一)大力发展工业化以促进我国城市化,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一体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导致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规律。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往往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快速发展的。研究表明,城市化的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工业部门的扩大会造成城市人口的上升,这种情况在快速工业化的早、中期更为明显,因为工业的成长要靠增加劳动力来完成,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劳动分工逐渐完善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比然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被人为割离,习惯性地向农村,向土地转移人口压力。这显然与城市化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绝对基数依旧较为庞大,为适应城市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促进工业化发展,以大力发展城市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促进城市更加快速发展,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辐射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最终改变原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达到城乡经济和人口的一元化。

(二)深化改革制度与体系,拆除城乡壁垒

首先,户籍制度应从原来的区分和指定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的怪圈中走出来,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改革的方向是剥离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福利制度,切实保障公民平等享有自由迁徙、劳动就业以及受教育的权利,消除身份歧视。建立新型的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流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证社会经济安全运行的公共措施,应该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服务,从而减少贫困,最大限度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要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等特点,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构建管理和运行一体化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律规范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规范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种类。要处理好农民工在不同城市中社会保障的异地衔接问题,形成完善的城市社保体系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概率提高,为人口城市化铺平道路。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是使农村流动人口完成由农民到市民身份转换

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教育资源地区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水平及结构还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教育政策要与户籍制度及社保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同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鼓励和扶持城乡教育交流和互助,并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扩大迁移人口就业范围,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口的城乡迁移,尤其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国情和国力,将城市化水平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教育资源地区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水平及结构还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教育政策要与户籍制度及社保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同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鼓励和扶持城乡教育交流和互助,并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扩大迁移人口就业范围,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口的城乡迁移,尤其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国情和国力,将城市化水平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东,余婧.《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30年》[J]. 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1期20-24页

[2]柳博隽. 《正视城市化滞后的现实》[J]. 浙江经济,2008年第6期 32页

[3]张锦宗,朱瑜馨,周杰. 《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1期2页

[4]王国霞,鲁奇.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 地理科学, 第27卷第5期,2007年10月 630-631页

[5]王梅,程传海. 《论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J]. 开放导报, 2005年第1期 94-95页

[6]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65-66页.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