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

  摘要:城市边缘区承担着消除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的职能。这一区域不仅要承担城市一部分转移下来的功能,还要依靠毗邻城市接受先进技术辐射的优势,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边缘区还常常会完成自身一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形成;模式;统筹城乡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大城市邻近的农业地区,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在城市外边缘形成一个准城市化地带;另一种是多个城市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发展走廊,这一地带也属于城市边缘区。这一区域在经济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产业结构的二元性,既有从城市外溢或新配置的先进的工业体系,又有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农业体系;就业结构的二元性,既有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就业者,又有与落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就业者。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两种趋势使得城乡边缘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处在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许多城市没有离心增长和扩散现象。一方面,城市中心城区的扩散,城市边缘区不仅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接受地域,而且是中心城区一些工业外移的最佳区位选择;另一方面,城市大工业在郊区布点及与郊区乡镇工业联营,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郊区城市化的主导动力,大大促进了郊区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起着促进与推动的作用: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城乡边缘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城市用地结构发生了变化,郊区吸引了用地较广、收益较低的工业和与之相关的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2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郊区化。从传统的住房分配制度到商品房制度,普通市民为了获得较宽敞的住房,只好作出郊区买房的选择。○3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也促进了郊区化。无论是旧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外迁,都不可避免使许多居民及企业迁到郊区。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1)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住宅郊区化的一个原因是一些高收入阶层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的城市边缘区选择居住。此外,由于城市核心区土地和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大部分家庭只好选择了价格较低的城市边缘区的居住区。

  (2)以产业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许多城市“退二进三”的战略,第二产业向边缘区的转移,一方面表现为市区内原有企业的迁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量新兴企业在边缘区的建立。

  (3)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在城市内部功能的调整中,一些大学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特定的区域。

  (4)以大型活动带动的发展模式。有些大城市由于有机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城市边缘区由于环境的适宜和土地资源的充裕成为这样活动的最佳选择地,这将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城市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城市新形象的代表地之一。

  

  三、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制约边缘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区虽然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之内,但是往往处于核心区的从属地位,受核心区发展的调控和制约比较大,加之城乡两种不同规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边缘区的发展缺少完整具体的规划指导。主要表现在: ○1土地布局混乱。边缘区往往是土地开发极为活跃的地带,由于不像城市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划,而且土地使用根据供求关系所做的配置以及强调短期利益的土地开发交易活动等不能考虑到土地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效益。○2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没有纳入长远规划,经常是短期内就需要重新建设。

  (2)边缘区失地农民问题。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用地资源锐减,失地、失业农民激增。而土地补偿费偏低,非市场化的补偿方式虽然降低了政府的征地成本,却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针对失地农民所实行的社会保障标准偏低,造成这部分“农转城”人员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四、城市边缘区发展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规划布局一体化。边缘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控制资源承载力,使空间扩张与资源集约利用相统一。注意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

  (2)提高边缘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征地补偿标准的政策应重点考虑在耕农民土地今后的生产生活,将这部分农民作为以工哺农的重点对象;被征地农民安置以妥善安置、加快城市化步伐、公平效率共同促进为目标,以社会保障安置为重点,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安置模式和安置政策。

  (3)构建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应集中关注边缘区在打破原有社会生态系统,建立全新社会生态系统所出现的两类不同问题,实现村镇体系向街居体系演替过程中利益结构的有效调整。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77.

  [2]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载于《经济地理》,1996,(3):35-3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