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检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食品营养与检查专业及专业群

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二0—0年十二月

目 录

一、项目概况 .......................................................................................................................................... 1

(一)建设目标 . .............................................................................................................................. 1

(二)建设内容 . .............................................................................................................................. 1

(三)资金预算 . .............................................................................................................................. 2

二、项目建设情况 .................................................................................................................................. 2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3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 .................................................................................................. 6

(三)师资队伍建设 . .................................................................................................................... 11

(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 .................................................................................................... 12

(五)专业群建设 . ...................................................................................................................... 130

(六)素质教育 . .......................................................................................................................... 156

(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 16

(八)社会服务 . .......................................................................................................................... 178

三、项目预算资金执行情况............................................................................................................... 189

(一)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 .......................................................................................................... 189

(二)专项资金执行情况 . .......................................................................................................... 189

四、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 .................................................................................. 180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 .................................................................................................... 31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效 . ........................................................................................ 32

(三)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 .......................................................................................................... 33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 34

(五)人才培养质量 . .................................................................................................................... 36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 38

六、思考与展望 .................................................................................................................................... 39

一、项目概况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于1999年举办,以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专门技术人才为专业办学特色。当年招生,目前在校生337人。

本专业是同类专业中全国最早举办的高职专业之一,是广东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站、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教指委食品检测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单位。2005年确定为学院教改试点专业,同年被立项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广东省示范性专业建设验收;2008年被立项为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一)建设目标

以满足广东食品工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高素质高技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目标,以实施工学结合为主导,通过“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的食品检验中心等建设,将本专业建成对高职同类教育发展起引领作用的国家示范专业、水平一流的食品检测人才培养基地和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广东食品加工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辐射和带动,使整个专业群得到充实与发展,对广东生活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建设内容

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探索实践“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企业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流程,以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食品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通过整合、整理等措施,构建“食品理化检验类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类技术”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等6大课程模块,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将食品检验和质量安全管理国际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面融入于课程教学内容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修订课程标准;全部专业主干课程网络化,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新开设《食品毒理学基础》和《食品感官检测技术》两门新课程;编写正式出版3部(种)教材。

(2)通过引进行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和采取各种培养措施,到2010年,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知识与技术技能结构合理,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配备有职教能力和管理能力强,能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并能根据行业岗位群开发课程的高素质骨干教师6名以上;

具有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同时,使兼职教师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能力、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力,兼职教师的数量与专业专任教师总数之比达到1.5:1以上。

(3)根据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的专业特色,在校内,校企共建1个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训练为主,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企业化运作和管理的、共享型的、融教学与服务及科技开发为一体的食品检验中心。建设60家以上的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有效、可行、可控的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制度,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按规定管理学生的专业实践。

2. 落实社会职责,积极开展科技与社会服务

主持各类科技项目19项,参与各类项目12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8项;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4项获授权);积极开展食品检测服务和全国高职高专食品检验技术类师资培训工作。

3. 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贯彻学校“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艰苦奋斗精神等素质。

4. 以食品营养与检测示范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借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检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全面带动群内各专业的发展,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为社会及生活产业服务的综合能力。建成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技术服务、专职教师总数达到35人、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各专业均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两年内参与企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要达到100%。专业群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拟将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为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学院重点专业。

(三)资金预算

本项目建设总资金为1350万元,其中:

1.重点专业:国家建设资金:328万元

省建设资金: 392万元

学院自筹资金: 70万元

2.专业群: 省建设资金: 560万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食品企业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岗位工作能力形成的特点,按照“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融合、职业素养融入教学”的原则,进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

1.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食品企业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的工作特点、分析检测技术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以及专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设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

图2-1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技术路线

(1)专业调研

① 专业调研路线

专业调研路线如表2-1所示。

表2-1 专业调研路线

② 岗位工作分析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如图2-2所示。

图2-2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过程与工作岗位示意图

③ 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分析如图2-3所示。

图2-3 岗位能力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如图2-4所示。根据专业调研结果以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教学实践的反复认证,本专业构建了“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特点,突出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典型食品、典型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实际检验任务为内容,体现了“专业教学”和“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图2-4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图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特点

(1)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首先,依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将食品理化检验能力、食品微生物检验能力、食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能力以及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能力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然后,依据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始终把岗位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单项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循序训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得到阶梯式上升,从而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食品检验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之间达到有机统一。

(2)专业能力分项集成

根据分析检测技术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按专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的特点,将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这些模块包含了相关检验技术基本理论、基础技术、专业核心技术和由低级到高级的技能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食品检验或质量安全控制知识和能力。

在专业的综合实践模块中,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通过预定的项目、目标和仪器,学生综合运用各类检验技术完成检验分析任务,并完成检验报告,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集成。

(3)推行食品检验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境,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样品检检流程进行,即:确定检验任务→样品准备→成分检验→检验数据处理→品质判断→检验报告的撰写。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

后,严格按食品检验相关标准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及时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根据产品相关技术或质量标准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使教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检验的流程,熟悉《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和《产品检验报告》等表格的设计与使用,掌握样品的检验技术、样品的管理以及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实训时,由于从样品采集、检验准备到最终检验结果报告的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使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学习与真实工作任务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自信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紧密结合

在专业能力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全程。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一些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都将素质目标列入课程标准,并在课程学习的评价指标占有一定比例,使职业素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实施专业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团队协助、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体系改革技术路线

课程改革思路如图2-5。

图2-5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2. 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体系重新构成 “公

共基础与人文素质课程”、“食品理化检验类技术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类技术课程”、“食品仪器分析类技术课程”、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综合专业实践”六大学习模块,如图2-6所示。

(2)课程体系改革对照

同以前课程体系相比,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由24门(2006级)→18门(2009级),其中:

① 课程整合:将有机化学与大学化学整合为基础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将食品安全体系与食品质量控制整合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将微生物基础训练、微生物检验技能训练整合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理化检验技能训练整合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仪器操作技能训练整合到食品仪器分析技术课程。

② 课程增设:为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构成,在相应的课程模块中增加食品毒理学基础和食品感官检测技术和公共营养师基础课程。

③ 课程时数:将专业实习5周增为20周,仪器分析64学时增加到84学时,校内生产实训4周增加到7周。

④ 学时分配比例:学时分配比例如表2-2所示。

表2-2 学时分配比例对比

图2-6 模块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3)教学模式改革

从2008年开始,将短期(4~8周)的生产实习改变为一个学期(20周以上)的顶岗实习,并实施“双轨制”教学模式。所谓“双轨制”教学模式,即是将一个教学班分为2个组,分别在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学习半年,然后轮换学习环境。其运行模式如图2-7所示。

第 6 学 期

第 5 学 期

第 4 学 期

第 3 学 期

图2-7 双轨制教学运行

(4)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 实施“教、学、练”一体化教学

建立多功能实训室,进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进行现场教学,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引导,以工作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练一体,以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本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均已建成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信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交流讨论,最新消息等栏目,定期进行更新和充实,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另外,学校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许多主要的食品检验、食品标准、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等网站的链接。

3. 核心课程建设

(1)校企共同构建课程

成立四个核心课程建设组,每个课程组4~8人,各含有2名以上来自企业的技

术人员。具体建设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2)依据岗位技术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参照最新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①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常规的理化检验项目为重点教学内容,涵盖当前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②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将微生物学课程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 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分散到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各个相应技术原理中。将微生物学中“微生物营养需求”安排在“培养基制作技术”教学中、将“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整合到“微生物培养技术”教学中、将“细菌形态学分类及大小、结构”整合到“细菌菌落形态观察技术”教学中。根据岗位技术知识点、技能点和最新的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典型检验的实际,以“检验目标引导教学”为主线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重新组合为“食品微生物鉴别技术模块”、“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模块”、“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模块”、“真菌学检验技术模块” 、“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模块”等。

③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以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度计、pH 计、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为典型检测仪器,借助典型产品为载体,以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为教学内容。

④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依据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文件起草、实施管理过程情况记录、卫生管理、QS 等认证申报工作,满足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相关工作要求,选择典型的食品生产为载体,以“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为核心重组课程内容。

(3)建设课程标准,改革课程考核

① 结合行业岗位标准,根据岗位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和学习内容(项目、任务),通过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学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含时间分配、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作出规范,建立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

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由核心课程团队与行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评分标准等问题,建立考核体系,以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等。核心课程以专业技能考核为重,以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重点考核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如图2-8所示。

图2-8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评价指数

4. 教学资源建设

(1)开发与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工学结合优质教材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需要,引入企业、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编入教材中。教材建设情况如表2-4所示。

表2-4 教材建设一览表

(2)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教学团队的优化,工学结合特色的体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材的建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措施,具体进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4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其他主干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

(3)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

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教学素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将专业丰富优秀的知识点素材、课件、数字化媒体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基本素材组成媒体资源系统。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课程的链接等。

(三)师资队伍建设

依照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工程、兼职教师建设工程,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教育培训、参观学习、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教研活动等方式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根据培养目标和建设目标进行考核、评价。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按照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两位专业带头人莫慧平、郭剑雄在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基础上,被派送到国内外教育机构考察或学习,其中包含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台湾等地多家学校的学习,并到企业挂职锻炼,还通过主持科技及教改课题,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等方面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2. “骨干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骨干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包括姚勇芳、贝惠玲、杜淑霞、徐丽、陈维新、魏强华、朱晓立、李平凡、范瑞、万俊杰、张冬青、秦文淑、李胜、凌浩等。按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双师”素质建设工程,安排这些教师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检测机构进行专业实践,例如,到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通过专业实践,更新专业技术,追踪行业发展

动态,获得企事业工作经验,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派送这些教师到国内示范院校考察,参加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支持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组织教师参加对口的社会公益活动,从而达到“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和“双师”素质建设目标。 3. 聘请并培养兼职教师

从校外实习基地、食品检测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认证机构等单位中聘请高级技师、工程师以上职务的兼职教师27名,讲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时帮助专职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实施“教前培训”计划,进行了职业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规范等方面培养;定期邀请兼职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邀请兼职教师核心课程开发及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兼职教师的专业建设潜力。

(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校内食品检验中心、仿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室内涵等方面建设。通过新建一批实训室,改造一批实训室,完善与规范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实训室文化,使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得以全面改善,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1. 校内食品检验中心的建设

与检测机构等相关企业合作共建校内食品检验中心,食品检验中心主要包括食品理化检验实训室、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室、食品感官检验实训室和食品专用仪器实训室等四大功能室。在建设过程中,新建了1个食品感官检验实训室、1个食品理化检验实训室、1个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室、1个食品专用仪器实训室、1个食品样品资料储备室、1个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仿真实训室,总面积达到1880 m2,增加工位数213,可同时满足300人实训或顶岗实习。

另外,引进广州天创冰淇淋技术有限公司、湖南世旭食品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715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566 m2,为检验专业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为本专业及专业群学生提供校内的顶岗实习岗位。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合作办学、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共同培养等途径,近三年新建了广州市南海水产研究所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等41家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66家,能满足本专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教学需要。

3. 实训室内涵建设

在实训室内涵建设方面,制定或修订了实训室管理文件,包括《实训室功能简

介》、《实训室安全守则》、《学生实训守则》、《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有毒易燃药品管理》、《实训室进出记录》、《设备仪器使用记录》、《设备仪器一览表》、《设备仪器操作规程》、《玻璃仪器清单》、《药品试剂清单》、《有毒易燃药品试剂清单》、《实训室建设档案》、《食品检验中心分析测试工作程序》、《有害微生物管理》、《样品登记》等;根据实训室建设情况,编写或修订了各实训室的实训指导书;同时,为了营造实训氛围,对各实训室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

(五)专业群建设 1. 专业群建设总体情况

通过食品营养与检测重点专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公共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带动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应用、生物化工工艺、生物制药技术5个专业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以食品营养与检测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吸取了重点建设专业的成功经验,实现师资、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了具有各自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训项目,办出了各自专业的特色。

2. 专业群师资建设情况

在专业群师资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包括:(1)食品营养与检测重点专业师资参与专业群中各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2)注重选拔、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加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4)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5)借鉴重点专业的实践经验,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等。通过3年的建设,已将食品及生物专业群师资队伍建成为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技术服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至今,专业群专职教师总数达到35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0人;同时,专业群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拥有兼职教师51人。

3. 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情况

借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经验,构建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应用、生物化工工艺、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教材开发与建设。具体情况如表2-5、表2-6、表2-7、表2-8所示。

表2-5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情况

表2-6 专业群精品课程建设完成情况

表2-7 专业群网络课程建设完成情况

表2-8 专业群教材建设完成情况

4. 专业群实训建设情况

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示范建设过程中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改造、完善、新建等措施,建成了食品检验中心为核心,包括生化与药品实训基地、食品加工技术实训基地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群。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技术服务方面,做到相互配合,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三年示范建设期间内新增了中储粮油脂工业东莞有限公司等46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专业群所有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需求,并将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专业教学的延伸地和学生就业首选地。

(六)素质教育

本专业坚持贯彻学院“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全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任何一门课程中都融入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教学过程。

1.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

学院构建了基础素质类课程体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题研讨》、《青年学生健康教育》、《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应用文写作》等,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建成学院的网络课程。

定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培训,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预警和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极端问题的发生。要求教师注重课内、课外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通过校园“挑战杯”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青年志愿者队、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等平台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有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沟通合作、艰苦奋斗等多方面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实现每个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参与两次或以上的社会实践经历。

2.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每年举办一届食品科技节活动,开展“食品检验工技能大赛”项目,提高学生对食品检验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食品营养与安全宣传、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中;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展览会,如广州烘焙食品展览会,通过对相关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要求学生参与食品企业检验员岗前技能培训的工作、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技能竞赛、挑战杯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工作适应能力。

(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1. 确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点

从人才培养过程出发,明确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点、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监控点等,明确各监控点的信息采集范围与内容,确定各监控点的信息采集范围与内容,确定各监控点的责任部门,为建设与实施全程监控、全员监控、全方位监控提供保证。如表2-9所示。

表2-9 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点

2. 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与管理职责,建立教学质量责任制。重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明确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以及专业教学质量建设的内容与标准,逐步形成由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由系具体负责,由各专业具体实施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据此完善院、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效运行机制。

加强学风建设,突出学校、学生、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修订完善学风、激励、督察等相关制度,努力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方联动,逐步形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全员共同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机制,使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上。

(八)社会服务

作为国家示范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师资、技术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工作,全面提升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中要求的预期目标。

1. 科技服务工作

在已有科技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头羊的科技攻关团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面向企业寻找横向科技开发和应用技术服务项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转化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2. 培训服务工作

专业带头人莫慧平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我校广东省中职教育食品检验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为平台,为食品检验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支持和引领了同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利用初具规模的校内实训基地——食品检验中心,为食品企业检验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和食品检验工中高级技能鉴定,食品检验中心还承接中小企业的样品送检任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内部质量控制数据;专业教师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业余时间深入到工厂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了一支食

品营养、卫生与安全宣传队,利用节假日走向街头社区,为社会和社区人员进行食品营养和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免费咨询,为社会和社区人员进行了免费的培训和咨询,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3. 对口支援情况

我们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对口帮扶的院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联合培训教师20名;同时,积极支援西部院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接纳与培养了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19名,此期间联合培训该校教师5名。

三、项目预算资金执行情况

(一)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示范建设项目计划资金总预算1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28万元,广东省省级财政资金952万元,学院自筹资金70万元。截至2009年6月,项目资金按预算要求全部到位。

(二)专项资金执行情况 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四、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探索并实践了“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检测单位等共同开发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完成了 30个建设子项目,其中重点专业子项目18 项,专业群12 项,通过三年建设,各项任务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主要建设成果如表4-1。

表4-1 2008〜2010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主要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1. 引领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与专业群的发展

专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专业带头人莫慧平老师及相关教师承担了全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全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规范的蓝本,得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因此,该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该模式对专业群建设也具有启示与引领的作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能力都涉及到产品检验能力,在相关课程设计及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借鉴了本专业改革的经验,并与本专业共享教学资源。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双赢”

将短期(4~8周)的生产实习改变为一个学期(20周以上)的顶岗实习,同年级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分散在生产技术全面、先进且相对固定检测单位半年顶岗实习,另一组学生在校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第二学期两个组交换学习环境。

(1)检测单位常年承接企业送检样品,这样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专业锻炼与学习,因为半年轮换使得全年都有学生在企业的岗位上工作,满足了企业的生产要求,解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单位联系困难、实习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2)检测单位与食品行业有密切联系,信息量大,能够依据学生实习效果的综合评价,选择学生留岗就业或者帮助推荐学生就业。

(3)半年交替顶岗实习,保证本专业教师常年在检测单位教学指导,自身能够

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专业技能与技术服务能力,还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双师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效 1. 构建了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课程体系

按照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依据食品标准,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岗位工作要求为主线,构建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涵盖了食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市场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突出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岗位群的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的做法,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通过核心能力分析来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总学时不变,但实践教学增加了322学时,并使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占校内实践教学总学时的84.7%。通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建设成绩突出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共有4门优质核心课程,通过与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等检测单位深度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带动了专业及专业群相关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经过专业教师的努力,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建设成为教指委精品课程,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仪器分析技术》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将其他主干课程建成网络课程。较大程度地丰富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针对4门核心课程,专业教师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特色教材,包括:《食品检测技术:理化检验 感官检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把反映现实生产最先进的成果融入教材内容中,使教材的编写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本专业数字化展示和推广本专业优质教学成果的提供资源平台,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帮助顶岗实习的学生实现远程的课程学习和接受辅导。 3. 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项目学习,能系统地了解企业检验的流程;熟悉《食

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和《产品检验报告》等表格的设计、使用;学生从样品采集、检验准备到最终检验结果报告都能系统地学习与操作,使学生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网络资源教学,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拓宽视野。

(3)核心课程考核采取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办法。引入企业考核与评价机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制订考核标准,在教学项目或工作任务中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同时通过终端考核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有效的能力、知识与素质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 团队结构更加合理

如表4-2所示,目前师资队伍结构更为合理,专业技术职称多元化,双师素质水平明显提高,专兼结合更加明显,能够充分满足专业建设的教学需要。

教师队伍中有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教育部聘任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名教师为广东省食品行业著名专家、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专家顾问等,在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等领域享有声誉,参与推动食品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专业校企合作发展。

4-2 师资队伍建设对比

2. 专任教师科研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各类科技项目19项,参与各类科技项目12项,其中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8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4项获授权;发表科技论文64篇。教师所负责或参与的项目都与企业直接关联,是与企业合作申报或与企业合作的科技项目,其研究过程或科技成果都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43项,共培训达3938人。科研与技术服务的对比情况如表4-3所示。

表4-3 科研与服务对比

3. 教师教研教改能力大大提高

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年承担教学研究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教指委教改项目2项。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 食品检验中心初具规模,运行良好 (1)提供职业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

近三年投入近400万元改善食品检验中心设施设备,购置了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GC-MS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中心总资产达900万元,实验及技能训练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借鉴广东省食品检测单位的管理运作模式,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设备、布局、管理水准、人员配制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与安全等接近职业环境,同时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训导,使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工作人员,从而获得高水平的技能训练和职业意识。 (2)增强服务功能,初具造血功能,达到校企“双赢”可持续发展。 食品检验中心设有与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粮食检验研究所、广东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站,食品检验中心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承接食品中小企业样品的检验,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生产控制所需要数据;作为培训基地,为社会提供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服务。初具自我造血功能,运行良好。

① 先后承担150多家中小企业化验员培训,为企业及面向社会进行的技术培训以及技能鉴定人数超过600人次。

② 依托检验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技术项目31项。

③ 先后接受了61家中小企业样品的检测任务,为企业提供内部质量控制的数据和代理检测服务。

④ 先后接待广东食品药品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参观学习,学习校内实训室管理模式和生产性实训教学。 2. 仿真实训室提高教学时效性,有效辅助现场实训

(1)食品检测涉及仪器相当广泛,如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X 射线衍射仪等,价格昂贵,而且实验易耗品、仪器保养与维护的费用也很大,因此贵重分析仪器的配置量较少。采用仿真实训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套实验仿真系统,

大幅度降低实验设备的投资和实验室维护费用的投入,可作为食品检验中心的有效辅助部分。

(2)使用软件仿真平台,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不同仪器和操作单元的原理和方法。由于仿真系统的安全性和相对廉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锻炼机会,熟悉各种原本无法见到或无法单独操作的贵重仪器的使用,增强操作技能。

(3)仿真实训室的建成,在对复杂仪器教学中,可以提供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节奏有序的实验内容,使复杂仪器工作过程简单化、具体化、动态化,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稳定,能满足顶岗实习教学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如表4-4所示。

表4-4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表

(1)校外实习基地近两年新增41家,能够满足在校生顶岗实习需要,使学生迈向社会化开阔眼界,增强学生事业心与责任感。

(2)近三年能够充分将顶岗与就业挂钩,与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实施校企双重管理,学生以“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参加工作,提高了一次性就业比例。 (3)稳定的实习基地支撑“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双轨制”顶岗实习单位集中在权威检测机构与研究单位,这些单位的检测方法与手段先进,设备较齐全,学生能够接触企业各种送检样品,提高检测能力和规范化操作;

(4)校外实习基地稳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充分保证校内实训项目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紧密衔接。 4. 实训室内涵建设

通过实训室内涵建设,使实训室最终成为“安全、规范、真实、高效、舒适”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所。

例如,通过建立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检验中心正常运行,做到有制度可依,接受企业送样,根据食品检验中心建立《分析测试工作程序》进行工作。

又如,以往所有实训室外表都是一个样,只能依靠门牌来区分,通过实训室文化建设后,根据实训室、实训项目的特点,在每个实训室营造了浓厚的实训文化氛围。

(五)人才培养质量 1. 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

(1)近三年,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近三届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达97%以上,如表4-5所示。

表4-5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统计

(3)近三届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达100%,如表4-6所示。

表4-6 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通过率统计

(4)体育课教学活动认真贯彻《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此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全方位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达100%。 2.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1)在实施方案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和心理咨询活动,正确认识健康的心理标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开展时事与政策讨论和座谈,党章学习小组学习,通过举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讨论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法制观念和爱国、诚信、守法、知礼等良好道德品质。近三年来,本专业同学在各种素质教育和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从2007级起,将食品检验高级工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率达100%,如表4-7所示。

表4-7 食品检验岗位技能考核通过率(%)

(3)2008年,在生物技术教指委举办的全国高职学生食品检验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2009年,在劳动部举行的国家二级技能大赛中,3人获得食品检验技能竞赛3个一等奖,以及1个团体一等奖,其中1人获得技师资格证书;2010年7月,在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拔赛中,来自广州统一企业的林坤山获得第1名,广州正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欧飞燕获得第4名,这两名选手都是本专业2010年毕业生;2010年10月,在“齐都药业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产品检验竞赛3个一等奖,以及1个团体一等奖。

3. 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1)近三年,本专业报考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一志愿上线率>90%,录取分数逐年看涨,超过广东省第二批本科院校B 线录取线。

(2)近三年,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如表4-12所示。

表4-8 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3)本专业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优良,能很好适应工作环境,在轻工食品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并促进了本专业的招生,用人单位评价优良率为80%以上。

(六)社会服务

三年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师资、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对口支援与交流工作,全面提升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效显著。 1. 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三年来,与广州鹰金钱企业集团、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台山市粮食局、广州仟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微生物检测中心等企业合作共开展科技项目31项,其中省级课题8项;专业教师主持的项目有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技术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过程中,共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4项获授权。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发,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应用技术难题,对行

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提高了在行业的影响力。 2. 培训服务覆盖面广,内容针对性强,提高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年来,该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共培训食品检验及相关专业教师269人,支持和引领了同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训企业职工3082人,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了企业化验员检验能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力;为587名社会和社区人员进行了食品营养和安全相关知识免费的培训和咨询,提高了社会人员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好评,提高了学院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 积极开展对口交流和支援,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过对帮扶院校的对口交流,对西部院校的支援,联合培训兄弟院校的教师25名,帮助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119名,并辅导其中100名学生通过食品检验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发挥了本专业对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1. 人才培养模式引领高职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

根据专业调研结果以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教学实践的反复认证,本专业构建了“食品检验项目驱动、专业技能分项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特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典型食品、典型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实际检验任务为内容,体现了“专业教学”和“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完成,带动了本校专业群内各专业产品检验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核心课程建设,为专业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借鉴,与专业群共同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全面发展。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教学素材,其优质教学成果资源可为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共享。

由于专业带头人莫慧平老师及相关教师承担了全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全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规范的蓝本,得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并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推广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2.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过项目建设,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在食品行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每年输出100名左右优质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的食品检验专业人才缺口,满足食品行业和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适应广东进入宽裕型的小康社会和生活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提高本专业的区域服务功能。例如,有的学生在一些权威检测机构(如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番禺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所等)顶岗实习,协助了亚运食品(包括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兴奋剂、抗生素、激素、安眠类物质)的检测工作;由于本专业90%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及相关工作,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广东省食品安全控制工作。 3. 食品检验中心建成多功能平台,初具自我发展功能,促进多元化合作

(1)满足教学需要,实现学生在企业环境下的训练与实习。

(2)先后承担150多家中小企业化验员培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3)依托检验中心,开展科技项目31项。

(4)由于中小型食品企业检验条件落后,食品检验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检测服务平台,承接企业送检任务,先后承接了61家中小企业的样品检测任务,如广州齐宏面条厂、海珠清龙豆腐厂、增城麦园饼干、卓森肠粉厂、番禺穗禧食品公司、海珠肥仔烧腊公司等,帮助中小型企业加强原料指标和产品指标的监控。

(5)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如广东食品药品学院等院校的学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与兄弟院校的合作。

(6)依托食品检验中心,筑巢引凤,加强校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① 成功引进广东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建立粮食检验研究室,开展粮食的化学检验、粮食防虫害研究等业务。

② 依托食品检验中心,与天创冰淇淋食品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广东轻院天创冰淇淋食品研发中心,公司投入设施建设费用与设备资金达115万元,并每年向专业教师开放2项合作研发项目和3万元项目资助。

③ 依托食品检验中心,与湖南世旭食品公司在校内共建广东轻院世旭食品工程实训基地(施工建设中),公司拟投入设施建设费用与设备资金达600万元,并拟每年向专业教师开放4项合作项目和30万元项目资助。

六、思考与展望

1.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跟踪食品安全新形式,紧密依托食品行业协会和校外实习基地,及时分析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产品新标准、检验新方法,研究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类人才的新需求,前瞻性地调整专业岗位群结构,延伸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支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不断添加新知识,不断进行优化。

2. 继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促进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的紧密衔接

校内实训基地借鉴广东省食品检测单位的管理运作模式,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设备、布局、管理水准、人员配制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与安全等接近职业环境,同时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 同时,仍需完善食品检验中心的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功能,达到校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根据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的顶岗任务,合理安排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顶岗,同时在校内基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弥补企业顶岗不轮岗的问题。

3. 继续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建设需进一步细化到课程建设团队,使教师培养持续化;随着专业岗位群能力的延伸以及各种专业技能的交叉,需加强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断拓展,尤其需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据教师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应有目的地派送教师到相应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兼职教师的建设,不断完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互帮互带的机制。

4. 继续密切校企合作,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引领专业群,不断整合优势资源,紧密结合食品产业链的发展,继续探索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继续积极承担起服务社会和服务企业的责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29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