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必备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考考前必纠的80个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湖北省仙桃中学 熊红荣

1、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 )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夫而言是小宗。

2、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经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或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 )

君主专制是就决策方式而言,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君主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强调全国的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机构要绝对服从中央政权,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君主专制终结于辛亥革命后,而中央集权依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4、郡县制是贵族政治。( × )

分封制、宗法制是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的政治制度,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与血缘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明朝内阁是明朝法定的中央机构。( × )

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服务的内侍(顾问)机构,有议政权而无决策权,对皇权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6、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就是指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丧失了部分而非全部的主权,经济上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它代表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沉沦方向(任其演变,下一步将是殖民地),属于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半封建”则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因素,又发展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因素(引进西方的机器大工业,仿效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它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下去,下一步将是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客观积极影响。

7、《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

《天朝田亩制度》是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属于“向后看”;《资政新篇》保护私有制,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纲领,属于“向前看”。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是互相矛盾的。

8、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只属于封建制度中的政治层面),但并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9、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 )

五四运动虽然取得了罢免三个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结果,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因而只能说是取得了初步胜利,而非完全胜利。

10、左倾与左派(左翼)、右倾与右派(右翼)是一回事。( × )

左倾是指一种错误,表现为过于激进,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建国后政治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左派(左翼)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政治势力。右倾是指一种错误,表现为悲观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右派(右翼)是指反对革命的、思想反动的政治势力。

1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但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

12、革命根据地是指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的农村政权。( × )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共控制的区域,又称“苏区”(苏维埃区域,因建有苏维埃政权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控制下的地区常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控制下的区域常称为“解放区”,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3、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错误。( × )

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没有清算“左”倾错误。“左”倾错误的清算是在1942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中。

1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一个。( × )

两大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1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不能说是完全结束,因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共同纲领》。( × )

《共同纲领》规定的中国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其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首次规定中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 )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1971年第26届联大上,中国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加入了联合国。( × )

早在1945年,中国就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中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19、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悲剧重演,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 )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仅仅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20、“一国两制”政策下的“两制”地位相同,港澳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自治权。( × )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但国家的主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港澳特别行政区并非完全自治,而是除外交和国防事务之外高度自治。

2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相同。( × )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遗留问题,不涉及国家主权,纯属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涉及国家主权,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去解决。

2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 )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关系得到缓和,但并未建交。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

23、目前,中国与一些国家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违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

中国与一些国家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并不是结成联盟,而是构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24、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 )

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对之有重要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25、公民法与万民法是相互对立的两部法律。( × )

狭义上的罗马法指的是公民法,它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公民。广义上的罗马法指的是万民法,它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万民法与公民法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6、古希腊民主制度与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性质相同。( × )

古希腊民主制度属于奴隶社会直接民主制,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资产阶级间接民主制。

27、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后,英国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后,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掌握行政权,但受到议会制约。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8、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 )

英国走的是不成文宪法的道路,它没有一部专门的成文宪法,只有一系列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诞生于美国的《1787年宪法》。

29、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样的。( × )

中国是君主大权独揽,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当时的议会已对王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30、美国实行的三权分立制和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本质和目的相同。( × )

二者形式上都存在分权,但其目的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后者则是将相权一分为三,是为了集权于皇帝,实现专制和人治。

31、17世纪末以后的英国和1871---1918年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相同的。( × ) 前者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政治民主化特征明显;后者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虚,君主是实,它是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实质上的君主专制,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

3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总统和总理共享行政权;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理领导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33、中国明朝的内阁与18世纪早期以后英国的内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 )

前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后者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4、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法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产物,具有自发性与偶然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还不具备足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

35、台湾问题与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相同。( × )

德国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外国干涉所导致的国际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36、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级格局的正式形成。( × )

雅尔塔体系只是奠定了两级格局的基本框架,并不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北约(1949)与华约(1955)的先后建立,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的最终形成。

37、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 )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38、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 )

世界政治多极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两级格局结束的标志。

39、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格局。( × )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40、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吸取教训,正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改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1、自然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很富足。( × )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42、我国商业和商人起源于商朝时期。( × )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商业和商人由此出现。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产品交换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产品交换的行业称为“商业”,用于交换的产品称为“商品”。

43、宋代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开始被打破,农村草市也开始出现。( × ) 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开始被打破应在唐朝后期,宋代时较为普遍。农村草市始于东晋,唐代时较多,宋代时更为普遍。

4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45、“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 )

“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禁止本国人民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负责管理对外贸易。

46、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表现为: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落并与农业相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就整体而言,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近代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被商品经济逐步吞食,但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带有自然经济性质。

47、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正当商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处于入超地位,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等因素,中国对外正当商品贸易(不含鸦片贸易)依然是顺差,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凭借所攫取的更多侵华特权,才逐步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中国对外正当商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48、中国近代工业就是指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的工业。( × )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49、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由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因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而发展缓慢,近代时因西方侵略而被阻断。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可以说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50、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 )

19世纪末(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仅仅是其客观积极影响。

51、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工业化。( × )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是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52、建国后土地改革的进行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革。( × )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非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的一种)。1953----1956年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集体所有制。

53、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农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和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和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变为按劳分配);所有制结构没有改变,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变产业结构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而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只不过是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已。

5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明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和目标,是解放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措施。

55、瓦特改良蒸汽机的问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工业革命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它加快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5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5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 )

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但是,列强的侵略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58、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德国和日本没有实施该政策。( ×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德日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但本质上都属于国家干预经济。

59、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 )

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6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经济计划,表明它们转向实行计划经济。( × )

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不同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坚持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经济计划只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表现,并非转向实行计划经济。

6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 )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63、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表明美元已经丧失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 ×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不能表明美元已经丧失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64、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没有关系。( × )

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其与其他集团或国家的经济合作,它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归宿)。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也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这就制约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从而促成经济区域化的出现和发展。总之,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同时存在,并行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65、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 × )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66、封建儒家民本思想和社会主义民本思想在本质上一致。( × )

封建儒家民本思想是以君为本,其主张善待民众,减轻封建剥削压迫只不过是通过怀柔手段来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并非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主义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即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7、汉朝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 )

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黄老无为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统治思想变为儒家思想。

6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的“儒学” 。( × )

此“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它是对孔子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69、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没有一致性。( × )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气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继承了其理先气后的主张,但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两个学派都属于理学,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是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而已。

70、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作用。( × )

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但不能说没有发挥作用。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71、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7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到孔家店”,二者的实质不同。( × )

二者虽然形式不同,但二者的实质都是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73、三民主义中的“驱除鞑虏”指的是驱除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 )

“驱除鞑虏”指的是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驱除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当时孙中山并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是在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

74、新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75、我国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氢弹是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基础上于1967年研制出的又一种核武器。

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指邓小平理论。(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它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7、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16世纪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为标志。( × )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但其形成的标志是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7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批判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 ×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批判神权统治,只有启蒙运动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

79、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就是指诞生于现代的文学和艺术。( × )

诞生于现代的文学和艺术不一定都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流派,其特点是反传统,集中表现自我,文艺表现手法怪诞。

8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 )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但其并不是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它把牛顿力学体系概括在相对论的体系中,牛顿经典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中物体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