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历史高考必备

高中历史

(以北京地区人教版历史为例)

一、

全国:人教、岳麓、人民和大象四个版本;

北京: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自主命题:京 沪 津 渝 鲁 苏 湘 闽 川 赣 皖 浙 陕 宁 辽 鄂 粤 琼 统一命题: 冀 豫 晋 桂 滇 黔 甘 黑 吉 蒙 青 藏 疆

二、文综考试安排:时间为150分钟,满分分值为300分。文科综合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满分分值仍各为100分,其中历史中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现代史30%,世界史40%。

三、课程进度: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三个学习模块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高一和高二上学期进行。学完统一进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四、选修模块处理:除已明确纳入考试范围的部分选修课程以外,其他选修课程的内容都不会在2010年高考中出现。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对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一般不再区分,各自所占比例大体上根据各自部分的学习时数决定。

五、会考作用: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七、北京高考大致日程

20011年9月、10月 空军招飞启动 20011年11月 艺术特长生统测报名

2012年1月 特殊类型招生高校集中进行测试 2012年2月 艺术类专业课考试陆续举行 2012年3月 《考试说明》出台,高考体检

《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这本书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与备考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梳理知识,通盘构建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网络,把握每一个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

北京高考体检一般安排在3月进行,考生们要在学校的组织下到指定医院参加体检。 2012年4月 为报志愿收集信息

部分小语种专业招生院校会在每年春季4月组织面试,内容是英语口试和面试。 八、历史课程概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学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总计:216学时,144小时,72次课。 以中等学生为例:

个性化中心课时:必修一18小时;必修二14小时;必修三12小时 共44小时 选修一10小时;选修二14小时;选修四8小时 共32小时 其中:中国古代史9小时 中国近现代史16小时 世界史19小时

总计:76小时课程,38次课。

内容标准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18课时。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2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14课时。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2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12课时。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2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 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4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北京不考)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东西方的先哲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4.“亚洲觉醒”的先驱 5.无产阶级革命家 6.杰出的科学家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北京不考)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北京不考) 九、2010年新课标历史复习策略

一标多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首先,破坏了历史内在的客观逻辑体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时序性的,正确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色。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将同时期密切关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人为割裂,从而导致了时序上的混乱和颠倒,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课标必修Ⅰ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在时序上就出现了混乱,将后期的抗日战争放到了前期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之前;抗日战争因既属反抗斗争,又属民主革命,又人为地分为两部分。

其次,破坏了历史事物的整体性。历史现象存在着客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联系,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的背景密不可分,而新课标过分强调三个模块的区别,人为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事物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三,弱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前后知识有一定传承、铺垫关系,专题之间必须有一定渐进性。新课标的不少专题划分缺乏这种关联。如模块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二者之间跳跃性大,第一单元的知识对第二单元没有基础作用,学生接受起来深感突兀。

第四,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新课标的研制者对课标的研制,是建立在对初中历史教学理想化评估之上的。在当下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初中历史教学不正常,初中历史教学的弱化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为新课标高中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高一新生没有形成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把握不住必要的历史阶段特征。不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认知能力,学生学习历史都是力不从心的。

十、高考历史命题变化趋势

1. 彰显材料处理能力,引领课程改革方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历史试题更加突出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

2.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另外为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历史试题逐渐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水乳交融,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3.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历史试题关注现实,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隐性切入,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热点问题包括短效热点问题(年度国内外时政要闻)、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问题(如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维护选拔考试权威

历史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些知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起到纵览全局和纲举目张的作用。

5. 削减专题形式选择,扩大考点知识覆盖

历史试题不断削减专题形式选择,大量代之以单体形式选择,体现了命题者稳中求变、扩大知识覆盖的命题思路。

6.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制约常规教学行为

历史试题经常以边角知识命题,边角知识是指教材中标识★的章节、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等等。

十一、如何把握教材 1)全面掌握

教材 =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 目录+正文 +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 历史事实 + 历史结论 + 历史线索 + 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 考纲要求 +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4、历史教材要读和记 1)、读教材的必要与方法:

必要性:学生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当然,此读非朗读,此记非死记。

方法: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

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2)、记忆历史知识的必要与方法: 必要: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方法: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 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 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巧记方法培训和培养; 5、解题能力培养在平时

必须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功到自然成——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 6、知识记忆在考前三个月突击行不行?

误导:语数外老师会说,语数外是主科,第一学期文综必须让路! 有同学会说,历史知识,难记易忘,不如考前三个月突击! 7、最好的资料 1)试卷结构:

选择题:12----23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综合题:37题32分,39题20分,共52分。

48分的价值:文综中最大的危险区、总分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最易拉开总分差距的地方。 52分的分量:能力测试为主导。 32分题和20分题的区别:

32分题是历史学科主干题,它集中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历史使命。

20分题是一个大主题下,三科考查的拼盘。它仍然是历史题,但能力要求不及32分题。 2)试题特点:以书本知识为背景,以考测能力为主体,以时事热点为切入口 3)命题手法

创新:运用你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材料和设问。

能力立意:考查包括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其中以能力考查为主。

常用命题语言只有三句话: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命题语言中的指令性要求:根据/依据、指出、比较、概括、结合、说明、从XX 角度、解释说明、仿照/设计/制作/

三化教材(考点题型化、题型要点化、要点规范化)主干知识是提高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各派代表的利益是什么?历史影响是什么? 答案:(1)社会背景——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③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形成了不同的派别。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⑤文化因素: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

⑥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代表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小私有阶层利益,儒家孟子代表贵族地主利益,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历史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角度追踪变形实战:

1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精华的是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2春秋战国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 .老子和荀子B 。孔子和韩非子C 。孔子和荀子D 。老子和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下列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A .杏坛B 。白马寺C 。武侯祠D 。独乐寺

4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韩非子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老子B 。韩非子C 。孔子D 。墨子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