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角度浅析姚木兰形象之美

若为女儿身,必为姚木兰

——以美学角度浅析姚木兰形象之美

【摘 要】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她外柔内刚,有勇有谋,明理经事,深明大义,她的身上似乎具备了一个完美女性所需要的一切特质,故林语堂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慨叹:若为女儿身,必做姚木兰也。本文运用美学审美形态论的主要观点,从崇高美与优美两个个方面对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试图说明姚木兰形象之美。

【关键词】姚木兰,林语堂,崇高美,优美,审美形态

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精心塑造、极为推崇的一位新女性形象。姚木兰勤奋聪颖,善良贤德,知书识礼,宽厚仁慈,传统中国女性的优良品质在她的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她追求自由、民主,崇尚人道主义,又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代新女性。

姚木兰出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深受浓郁的家庭文化底蕴的熏陶。她的父亲姚思安是道家的忠实信徒,从小灌输给她从容、达观的心态,不温不火,不骄不躁,面对既定的命运,她表现出的是寻常女性难得的容忍和承受,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由被动顺从转向积极调适。

美学范畴中关于崇高美的论述在姚木兰身上得到了极好地体现。崇高主要指对象能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具有在外形上粗犷博大、在威力上雄伟有力、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的特性。显然,姚木兰作为一介女流并不具备外形和威力上的崇高美,但在心理和精神上,她是崇高的。

她十岁那年在南逃途中与家人失散,被义和团辗转卖给人贩子,最后为曾家搭救。她出身名门,却在幼时便遭遇灾难,她从一个小女孩的恐惧当中找寻命运的新起点,在不凡的经历当中渐渐学会随遇而安。自小父亲便教育她:“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有真正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清水。”

她始终相信命中注定,相信道家的顺乎自然。在婚姻上,她明知道自己爱的是孔立夫,却无缘结合,但并不为此而苦恼迷茫,也不悲观失望,而是顺应命运,因而我们看到的那个姚木兰,依旧是淡定从容,内心光明。

当她的丈夫曾荪亚无法忍受隐居杭州的孤苦生活而红杏出墙时,作为妻子的她,没有像世俗妇人一般大哭大闹,她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丈夫的处境,并主动寻求自己的父亲帮忙。她约见曹丽华,丝毫没有流露出嚣张的气焰,没有显露自己高贵的出身,没有恶语相加,没有威胁恐吓,她只是站在三个人的立场上为各自出主意、谋出路。她把曹丽华邀请到自己家中,将其作为自己的朋友介绍给曾荪亚,虽然三人见面的场景略显尴尬,可是却也巧妙地化解了难题,为自己、为丈夫、为曹丽华、为自己的婚姻都争取到了应得的尊严。她胸襟宽阔,遇事沉着,深谋远虑,为古今中外的女性上了生动的一课。

崇高的产生是和人面对虚无时的命运感紧密相关的,正是在对命运和虚无的体悟中,崇高超越了人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在崇高艺术中,人通过命运感和虚无的昭示,首先感悟到的是人作为自然的有限性,如苏子的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真正感悟到的是生命之短暂,对永恒和无限的追索,但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对这种有限和无限的积极的超越精神。正在这种超越中,也就是有限和无限对立的张力中,真正的生命感体悟出来了。正如康德所言,崇高首先是一种生命力的阻滞,尔后伴随着的是生命力的勃发和肯定。所以,崇高自始至终都和强烈的生命感和生存意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姚木兰的一生,并非是平静如水的大小姐生活,她经受了命运的磨难,遭遇家兄暴毙、爱女丧生,而当她深爱的孔立夫身陷囹圄时,她没有胆小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多方周旋,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一切地救出了自己深爱的男人。当国家生死面临考验,当民族安危遭受威胁,她深明大义,“国若不存,家有何用”,毅然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上抗日战场,而自己也积极地投入到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之中。林语堂先生的儿子林如斯在《京华烟云》的序言中概述了姚木兰一生的变迁:从富家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生活,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可见姚木兰的崇高之美正是真正的生命感的体悟。

当然,作为女性,姚木兰的美必然不乏审美形态的另一个方面——优美。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在感性形象方

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它没有主客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作为林语堂先生笔下完美女性的形象,姚木兰在容貌上自然具备了诸多优美的特质。尽管林语堂先生并没有刻意地描绘木兰外貌之美,但是在木兰出嫁的片段当中我们便可从侧面略知一二。木兰的婚礼轰动京华,蒙受万千娇宠,陪伴她的是许多新式车辆和数不尽的古玩珍品。木兰下轿,大方地迎接众人赞美,世间怎有这般美丽女子,曾家三少爷好生福气!“木兰的眼睛比莫愁的长,比起莫愁,木兰的眼睛多情而富有智慧,脸上五官较为瘦削,轮廓线条较为清楚,眉清而目秀,比莫愁活泼愉快,生气充沛„„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眉,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瘦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匀称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她如此的完美,奈何!奈何!”一般的年轻女子结婚生子后,似乎会魅力减分,容颜和自信都不如旧,木兰却越发地美妙可人,性格中更添一丝温婉。

她多才多艺,聪慧非凡。她跟随父亲研究古玩,十岁便认得甲骨,她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入学堂,学习新思想,才华横溢,聪颖过人。论才情、论气度、论品味,都难有人能比得过木兰。

当她嫁到曾家之后,她面对的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中国家庭。她虽然委曲求全地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却竭尽所能地尽着妻子的责任。曾荪亚冲动、顽劣,她耐心地劝说。牛素云蛮横刁钻,她处处忍让。她身上集中了儒家所要求女子应具备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孝顺而又贤德。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屈能伸。在为人处事中,她内心纯粹,与人为善,对上下左右都能推心置腹,和睦相处,对一切人间苦难深怀悲悯之心。无论作为女儿、姐妹、媳妇、妻子、妯娌、朋友、母亲、主妇、国民,无论用中国传统美德还是用西方社会公德来衡量,姚木兰都是那样周到完备,无懈可击,而且从幼年到青年,到中年都一以贯之。

姚木兰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女子:“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作者在这样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形象身上寄寓了理想的人性精神与人生形态。虽生于富贵,终究是要归于质朴。命途难测,随遇而安。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憧憬正如姚木兰:宽宏仁德,淡

定从容,与人为善,坚毅执着,思想解放,精神独立。这正是林语堂对中国现代理想人文品格的设想和诠释。

【参考文献】

[ 1 ]涂秀芳.试论姚木兰形象的创造——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N],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文秋红.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十) 从道家女到平民——简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的蕴义.[N],南昌高专学报

[ 3 ]崔广.浅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N],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 4 ]李志红.严敏.邱春光.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分析 [N],电影评介,2009(01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