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自然现象

《变幻的自然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为湘美版高中美术新课程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内容主要是美术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课标题为变幻的自然万象,副标题为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关系。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为前段部分为一堂课,主要是1自然的再现2、人格化的自然3、中西方自然观。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第3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以纬线的形式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第3单元既是第1单元各理论与方法实际运用,又是第2单元内容的推进、拓展与补充,是感性体验到理性思维的完成。同时,在这种经线、纬线编织的课程中,又于经线中在各课之间进行了横向的联系,纬线中进行了纵向的穿插,多方位、多层次、多层面地展示作为以图像传递信息与承载文明的美术的魅力。

本课内容在这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上节课主要讲美术作品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自我情感的信息的传达,重视人类社会与美术的关系,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环境。上节课知识为本课作了铺垫,由本课进一步展开向大自然。因此学好本课对于认识中西艺术在表现自然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审

美观念的不同。有重要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以下几个层面表达美术作品与自然风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同层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集中体现。

(1)自然的再现:中国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形貌发展其独特

的绘画形式的

(2)人格化的自然: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将景物人格化的表现

手法

(3)中西自然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4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独特的手法。 中西方表现自然的艺术观念

B.情感目标:体验中国传统山水审美观,通过欣赏、讨论、合作

探究。联系相关综合知识,理解本课重难点。形成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继承优秀传统的情感。树立正确

的审美观念。加强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并重。

c.创新技能目标:强调美术与文化传承、社会进程及人文发展的

紧密联系,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学习方法

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再创造具有一定的

独立思想的作品和见解。

d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5、教材处理与设计:

(1)以点的解释,就是以“自然”为点展开解释,这里的自然

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一个是现实大自然。另一个就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

(2)“线”的构建,通过自然在美术作品中体现,探究艺术家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家不同的艺术个性和人格化处理方式。

(3)“面”的生成,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和中西艺术代表作品。分析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指中西方在自然观各有自己的审美去向和观点。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位置和现实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带两个班的美术欣赏课,分别是高一(三)班,高一(八)班。其中高一(三)班为基础班,班级情况为文化基础较差,但对艺术学习有一定兴趣,上课气氛较为活跃。高一八班为希望班班级整体素质要比高一三班高一个层次,学生对艺术学习有一定兴趣。气氛较为活跃。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注意教师在新课程中

担任的新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融汇该课的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链接相关知识是本位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拓展。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强调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恒久价值、相对稳定的知识;在尊重多元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和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

引导学生以方法作为重要手段,文化知识作为铺垫来进行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

教学方法主要为:合作式,问题探究式。假设情景。层层推进。成果交流,师生互评。课外延伸。读图法、直观教学法、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从文化、社会等视角认识美术,了解它与生活、文化、社会、自然、民族等的联系,并于其中理解美术的价值,形成理性批评的眼光,挖掘图像中蕴含的价值。

2.美术是人类用图像的方式来认识、反映和表达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媒介,承载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递变过程和人类文明推进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利用合理的鉴赏美术方法就有可能深层次地挖掘出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

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鉴赏学

学生学习主要步骤课前准备——感受——构思——表现——鉴赏发展——成果展示。合作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程序

1、课题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视频、图片)作品欣赏,学生描述自己感受观点。

2、问题的探究。通过同一题材作品,分析异同。不同的艺术表

现手法。

3、归纳提升深化主题理解,通过分析欣赏不同风格作品,把问

题提升到化层面上来。通过课堂实践共同探讨美术现象。使之更好为美术学习服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作品、

(一) 导引新课(感受、欣赏阶段)(五分钟)

展示祖国各地地域风光,让学生说出地理位置(1 东北大兴安岭2西北黄土高原、3新疆胡杨林、4江南山水、5西藏凤光、6云南西双版纳。(过不同的地形地貌和风光突现出自然界是变幻万象的)欣赏以上作品对照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比较参考。

点入正题:变化的自然万象

进一步提问,你所知道的最著名的山水风景区有那些,学生们说出的

黄山,以黄山为中心播放黄山风景视频,以黄山进行展开教学,联系电视剧《红楼梦》开头画面

课间活动(教师提示:假设学生都是无所不能的画家,请学生以黄山为形象,说出自己用什么绘画种类表现黄山,说出理由,教师提示水墨,油画、版画、素描、水彩)

预行效果: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创设这一情境给下一阶段展开教学提供了前提。通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活跃了教学气氛。突出以自然为点的开展。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八分钟)

A展示历代著名画家表现黄山的作品

1、 清渐江(弘仁)作品

2、 清石涛(苦瓜和尚)作品

3、 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作品

4、 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

欣赏作品的同时注意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发现探究问题,造成画家在表现同一形象时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行探索讨论,总结他们的不同的艺术特点。抓住美术语言这一重要工具进行分析。山水的笔墨上进行展开,以笔为主干研究点线既山水技法“皴”法

B国画山水技法“皴”认识,解释皴在中国山水技法中重要位置。

图片展示。国画山水皴的种类和作用。

1、 北宋范宽(中立)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参考图片对照(豆

瓣皴)

2、 五代董源(叔达)的作品《潇湘图》(披麻皴)

3、 南宋马远作品《踏歌图》 (斧辟皴)

4、 元代王蒙作品〈青卞隐居图〉(解锁皴)

教学伸展,观察本地山形风貌讨论用什么样的皴法表现对象的特征。

预行效果:通过这次学习使学生最传统山水技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在探索中寻找到了答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为进行下一阶段人格化的自然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真正运用美术语言欣赏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3)深化问题、思考交流(十分钟)

美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在一定的形式准则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的,通过美术作品传递的情感信息使欣赏者与作者形成沟通,通过分析绘画语言感受艺术带来的情感信息。接中国传统技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特色,中国画家笔下的形象并非真实物像的反映,而是具有一定的作品人格化思想。联系课本图片资料,分析作品链接本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第一段内容植物的人格化进行范围扩展。点出人格化的自然,

A欣赏作品、思考交流。播放背景音乐增加气氛(背景音乐选择〈高山流水〉)(1、北宋 崔白 〈禽兔图〉2、南宋 马麟〈静听松风图〉)试分析画中的美术形象分别代表作者什么样的信息?教师提

示:美术形象包括松树、枯萎的树叶、人物、竹子、兔子、两只山喜鹊等。(回顾前面知识)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概述两件作品的艺术特色。

学生学习活动建议:联想入境、把握美术造型语言、美术形象动态神态观察,音乐与画面联系。

B、进一步分析、北宋南宋两个时代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知识连接历史文化知识。

北宋:朝廷稳定,有一定的画院机构,艺术家严谨一丝不苟重视

自然再现。绘画气韵天然,形象生动客观,虽忠实于现实

但不乏作者自我情感的流露,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格化。

南宋:朝廷动荡,南宋民众忧国忧民,紧张情绪长期存在。虽有

一定的画院机构,艺术家创作风格大为谨慎小心,有些动

荡不安的信息存在于画面上。线条语言上显得尤为突出。线条刚猛。含蓄稍逊于北宋。人格化情感更加强烈。

预行目标:通过这小节讲授,使学生对祖国优秀艺术传统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在教师的提示下主动参与思考,形成个人审

美观点。为进行下阶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

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与下一节的西方传统的自然观

形成鲜明对比。

(4)知识面的升化拓宽,交流分析。

教师提供具有代表中西方自然观艺术典型作品,进行比较。交流

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审美观点。

教学活动:以南宋画家李唐作品《万壑松风图》和19世纪的法国画家杜比尼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在这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组织完成。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艺术表现自然的多种手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一个活动是比较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间的异同点。这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条件来进行,最好组织学生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这个活动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要求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归纳到图表中。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它所采用的媒材是绢、毛笔和墨,在笔法方面运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皴法,构图上追求一种全景式的效果,有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在自然观念方面,中国的山水不同于西方的风景,它不是对自然的客观描摹,而是强调艺术家把对自然的感受综合地表现到画面上,追求一种独特的意境。杜比尼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他的作品所采用的媒材是画布和油画材料,在构图上遵循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方法,强调对自然场景的较为真实的再现。而在审美观念方面,杜比尼的作品追求一种静谧的、牧歌式的情调。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体验艺术家视点的不同:中国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就是说要求观赏者进入到画面里慢慢欣赏,甚至假设自己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十分贴近;。这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

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而西方的风景画似乎是以一个旅行者的目光观看一片陌生的景物,虽然也很优美,但多少缺乏一点人与自然的融洽。实际上在17世纪以前,西方对风景画是排斥的。

(5)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第十三节课 变幻的自然万象(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