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5-8-9 信息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编者按: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处于缓慢发展的境况,其中有由于自身经营经验不足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没有足够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的发展。本篇研究报告将通过对经济、政治、法律、人文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中西部地区目前市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一方依据。经济环境发展结构比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结构比较

从表1看出,东部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有绝对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明显较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区域经济一般来说有这样的规律,即经济愈发达其中的产业结构也更优化,农业所占比重不高,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很高。我们来比较一下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对于三大产业的划分,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从表2看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要更优化,它的第二产业占48. 44%,第三产业占38. 59%,而第一产业只占12. 97%。相比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占41. 92%,第三产业占35. 37%,而第一产业占了22. 71%。这表明西部地区农业比重过大,劳动含量高而技术含量低。这也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比较落后。

(二)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 目前我国东中西地区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上。地区分布的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区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小。就大企业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并不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的企业,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更高些。而恰恰是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发展则较慢,因而拉开了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差距。仅就中小企业而言,在数量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4. 12%,中部地区占全国的24. 47%,西部地区占全国的11.41%,而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占全国的74.51%,中部占18. 04%,西部占7. 45%。这说明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比较大,大约是中部地区的1. 58倍,西部地区的1. 78倍(具体数据见表3)。假定今后10年西部小企业工业生产总值

的比重,能够提高到中部地区的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那么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西部工业生产增长约3个百分点。在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非国有经济应当成为发展的重点。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它的发展也是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从先进到落后,而且主要是表现在私营和个体企业的发展方面。从集体企业方面看,三个地区差距不大,特别是中部地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经济效益,还略强于东部地区。1999年,在全国940752个乡镇集体企业中,东部地区占433615个,比重为46. 09%;中部地区占441671个,比重为46. 95%;西部地区占65466个,比重为6. 96%。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全国共有亏损乡镇企业64130个,其中东部地区为30524个,占47. 60%;中部地区为22238个,占34. 68%;西部地区为11368个,占17. 73%。具体数据见表4。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中私营、个体企业达19768111个,其中超过90万个的省份有9个。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为2139502个,占全国总数的10. 82%;其次是山东,为1842920个,占全国总数的9. 32%;再次是广东,为1304587个,占全国总数的

6.60%。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私营、个体企业数量还多于东部地区,盈利企业的数量也多于东部,但盈利水平却相差甚远。东部地区私营、个体企业盈利企业净利润总额为2599. 6亿元,而中部地区的只有1466.6亿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 42%。具体数据见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全国乡镇企业统计年报及财务决算资料》(1999年)第三期。

(三)政府调节经济作用比较

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充当行政事务管理者,另一方面充当经济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政府调节经济的作用应该很有限,只是在宏观上引导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应调节具体企业的运作。而我国的情况是,过去计划经济中政府对企业大包大揽,无论盈亏都由政府一手承担。现在虽然进行国企改革,致力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但是政府过于干预经济的痕迹还普遍存在着。其实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侧重于在宏观基础设施上来干预经济,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较一下东中西部地区政府的作用。

在1999年,全国总计政府财政收入为5594.8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为3455.18亿元,占61.76%,中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为1330.88亿元,占23.79%,西部地区政府收入为808.81亿元,占14.45%。全国总计政府财政支出为8991. 14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4760. 43亿元,占52. 95%,中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2489.12亿元,占27. 68%,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1741. 59亿元,占19. 37%。具体数据见表5。 从表中看出,现在政府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东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均远远高于财政收入。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占有绝对优势,但相应的财政支出数量也是最大。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1.38倍,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1. 87倍,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2. 15倍。从这个倍数关系可以看出政府现在在中西部开发上已有政策倾斜,对西部地区投入的财力开始增加,这符合画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现在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像水、电、交通等设施直接关系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在1999年,全国基本建设施工项目97084个,其中东部地区为38710个。占39. 87%,中部地区为30873个,占31. 80%,西部地区为27430个,占28. 25%。项目建设后新增固定资产全国为9519. 3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5298. 03亿

元,占55. 66%,中部地区为2050.07亿元,占21. 54%,西部地区为1750. 52亿元,占18. 39%。项目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建设的平均起来投资额大,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建设项目的投资额。

(四)收入和消费水平结构比较

对于地区经济来说,居民的收入水平是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居民收入水平高,说明居民创造的价值比较高,经济比较繁荣。收入水平高反过来又可以刺激消费需求,促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地区收入很低,处于贫困阶段,那么这个地区肯定也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2000年,东部地区贫困人口为272万,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为582万,西部地区人口为196万;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3%,而贫困人口却占了全国贫困人口听3/4。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在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854. 02元,实际收入平均为

5888.77元;而实际收入排在前三名的省市为上海10998. 90元,北京9238. 80元,广东9205. 60元,实际收入排在后三名的省市为甘肃4502. 26元,吉林4499. 10元,山西4362. 13元。全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为2210. 34元;而纯收入排在前三名的省市为上海5409. 11元,北京4226. 59元,浙江3949. 39元;纯收入排在后三名的省市为贵州1363. 07元,甘肃1357. 28元,西藏1309. 46元。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平均收入水平都是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最低。

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水平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三者共同决定,而消费需求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如果消费需求旺盛,产品可以迅速卖出,从而利于企业回笼资金,促进经济繁荣。在1999年,东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为25152. 68亿元,而中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为13929. 64亿元,为东部地区的55. 38%,西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仅为7714. 92亿元,为东部地区的30. 67%。在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是从东到西依次增加,而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是从东到西依次减少,这说明东部地区居民的消费额要明显高于边元地区居民的消费数额。从表6中可以看出,消费数额最高的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数额是消费数额最低的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数额的2. 76%倍,这说明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化,这是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体数据见表6。

东部地区省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省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在1999年,消费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城镇居民,为11943元,消费水平最低的是甘肃农村居民,为952元,上海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12. 55倍,这一差距是惊人的,如何缩小差距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趋于扩大化,从2. 9倍扩大到3. 5倍。而且越是在落后地区,这一倍数越大,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政府政策倾斜于城镇居民消费,而损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利益。这也是一个尖刻的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全国平均为0. 42,这一系数即为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其数值过大,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整体的消费质量不高,食品支出过大。在食品加上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比重全国平均占60. 88%,其中西藏占的比重最大,为

69. 52%,广东占的比重最低,为52. 85%。这说明城镇居民在生活必需品上花费的比例很大,而且越是西部边远地区越是比例高。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上,城镇居民全国平均消费占12. 28%,其中北京占的比重最大,为15. 23%,西藏占的比重最低,为6. 99%。这说明在高品质的生活支出上全国平均比例还很低,而且越是西部边远地区越是比例低。人文、教育科技环境结构比较

(一)人文环境结构比较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在其发展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该区域中的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受到的教育程度高,那么该区域经济水平就比较高;如果该区域的人口多,说明该区域的经济水平较高,人口都集中于此,但如果区域人口多的超过限制了,那么该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会很低,导致经济水平反而较低。可以说,如果人文环境比较合适,该区域经济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 59%,中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5.22%,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85%。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的7.4倍,中部地区人口密度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的2.9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生活质量高,人口明显集中于东部地区了。在人口年龄构成中,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6%,其中东部地区的占8.5%,中部地区的占7.0%,西部地区的占7.1%。从中看出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构成了阻碍。

现在城市中外来流动人口逐渐增多,这些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于家乡无业可择,或者收入太低,因此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他们在所去的城市中一般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在所处的城市之中处于中低阶层。东部地区外来人员所占比重为7.0%,中部地区外来人员所占比重为5.0%,西部地区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4.2%。从中看出外来人员大都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教育环境结构比较

人口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那么该区域经济比较繁荣;如果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那么该区域经济比较落后。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东部地区占了全国的45.68%,中部地区占了全国的35.92%,西部地区占了全国的18.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东部地区占了全国的49.18%,中部地区占了全国的32.28%,西部地区占了全国的18.54%。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东部地区为13.76%,中部地区为13.92%,西部地区为19.85%。 从各项教育指标来看,东部地区都有着绝对优势。其中高等学校数量东部地区占47. 81%,中部地区占33. 24%,西部地区仅占18. 95%;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东部地区占50. 73%,中部地区占31. 02%,西部地区仅占18. 25%;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东部地区占49. 80%,中部地区占32. 34%,西部地区仅占17. 86%;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东部地区占45. 35%,中部地区占36. 54%,西部地区仅占18. 11%;教育经费支出东部地区占55.51%,中部地区占28.01%,西部地区仅占16. 48%。 在前面我们提到,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全国贫困人口的3/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发生率与户主文化程度成反比,文化水平越低,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水平越高,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小;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贫困发生率约是大专以上水平的5倍;户主从事社会服务业、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家庭沦为贫困的可能较大,约是平均水平的2—4倍,而户主

从事金融保险、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研综合服务业几乎未出现贫困现象。从户主的就业性质看,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从事小本经营的个体劳动者家庭是构成贫困的主体。

(三)科技研究结构比较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想使企业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本,以管理促进。许多企业正是因为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才导致企业逐渐萎缩,最终消亡。按照波特的企业三种竞争优势策略,即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专一化策略,如果一个企业有着先进技术,那么很容易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这一技术是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的,则还可以创造出专一化竞争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把科技放在发展的第一位,提出科技富国的口号。

在1999年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66.19%,中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18.28%,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15.53%。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14.4%,中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14.2%,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9.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经费东部地区为6.5万元,中部地区为3.3万元,西部地区为3.6万元。东部地区在科研上的投入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科技经费支出最多的前三名省份为北京200.9亿元,上海124. 9亿元,江苏102. 5亿元;最少的后三名省份为海南和青海均为2.7亿元,西藏0. 3亿元。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经费最高的前三名省份为北京11. 2万元,上海9. 3万元,广东8. 3万元;最低的后三名省份为内蒙古2.2万元,贵州2.1万元,青海2.0万元。

在新科技的投入上,东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66. 59%,中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17. 14%,西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16. 27%。东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9. 9万元,中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5. 7万元,西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6. 2万元。从表21中看出,199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东部地区占63. 44%,中部地区占18. 31%,西部地区占

9.62%;专利批准量东部地区占58.64%,中部地区占16. 97%,西部地区占9. 79%。 到1999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东部地区占全国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7. 76%,中部地区占全国的32. 45%,西部地区占全国的19. 79%。节选自《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8月16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