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4人,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本院仅招全脱产博士研究生。下设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五个专业。

哲学专业下设科学技术哲学一个方向,共有八位导师:肖广岭、曾国屏、王巍、刘兵、吴彤、杨舰、鲍鸥、张成岗,科学技术哲学包括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哲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社会研究和政策研究四个方向,报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考生统一填报导师:杨舰教授。

理论经济学专业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一个方向,共十位导师:刘涛雄、赵准、高淑娟、龙登高、蔡继明、王生升、王勇、黄德海、孟捷、陈志武,考生填报志愿时不分导师,统一填写蔡继明教授,入学一年后分导师。

政治学专业下设四个方向,赵可金、苏毓淞、谈火生、庞珣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张利华、陈琪、史志钦、刘江永、孙哲、张小劲、吴大辉的比较政治;邢悦、阎学通、李彬、何茂春、陈懋修、赵可金的国际关系;史志钦、张小劲、景跃进、谈火生的中国政府与政治。阎学通、史志钦、陈琪、吴大辉、孙学峰、赵可金、陈懋修七位老师只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社会学专业下设八个方向:李强的城市社会学;罗家德的组织社会学;刘精明的社会分层;张小军、景军的文化人类学;孙凤的消费社会学;孙立平、郭于华、王天夫的转型社会学;李正风、刘立、吴金希、洪伟的科学社会学;樊富珉、彭凯平、付世敏、孙沛的社会心理学。

体育学专业下设五个方向,刘波、仇军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王培勇的人体运动信息采集与仿真;李庆的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张冰的运动生理、生化;乔凤杰的武术哲学、武术文化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导师2015年只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二、考试的科目

科学技术哲学:

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②627自然辩证法研究③501综合考试,综合考试为面试+笔试,笔试科目:科学技术史研究”。

理论经济学:

①101英语②257西方经济学(含微观、宏观经济学)③501综合考试。政治学:综合考试为复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择优选拨。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③501综合考试。

比较政治: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③501综合考试。

国际关系: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③501综合考试。

中国政府与政治: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③501综合考试。

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组织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社会分层: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文化人类学:①101英语②630人类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消费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转型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科学社会学: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②627自然辩证法研究③501综合考试。

社会心理学:①101英语或104德语②631社会心理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体育学:

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②635体育综合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肖广岭,男,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及其相关研究。科研内容:科技战略、政策、规划和管理,包括国家与区域(市县)科技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大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建模型,科学认识论等。

曾国屏,男,1953年(癸巳年)生,籍贯江西南康,生于贵州印江。1994年5月被聘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10月任常务所所长主持工作,1997年升教授,2000年任所长,并任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12月起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文理学部主任。现兼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研究生院文理学部创新与预见实验室主任。

王巍,出生地:江苏省丹阳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单位:北京市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兴趣:一般科学哲学(主要关注科学说明、自然定律、因果性等),也开始涉及特殊科学哲学(如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

刘兵,男,1958年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著名“科学文化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兼及科学文化与传播等方向。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4部专著,《看不见的舞台》等4部科学史普及著作,《刘兵自然集》等6部个人文集,《正直者的困境》等7部译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他文章40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

吴彤,男,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实践哲学,系统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方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近期在较窄的意义上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组织哲学问题”、“复杂性科学与哲学问题”。

杨舰,男,湖南芷江人,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

鲍鸥,女,1960.6,出生于哈尔滨市。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专著:鲍鸥,鲍尼法季•米哈依洛维奇•凯德洛夫(1903-1985)(Бонифат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Кедров(1903-1985),俄文),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已通过学术评审、纳入出版计划)。鲍鸥主编,中俄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7万字。

张成岗,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社会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访问学者(2008-2009),法国FMSH、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2011),受邀多次赴英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主要学术领域为技术社会学、技术哲学,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当代西方技术思潮,社会创新与风险管理、技术与健康政策。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清华大学人文科学振兴基金等其他项目多项,入选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各1项。

刘涛雄,经济学教授。教育背景:分别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工作履历:博士、教授,人文社科学院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学术兼职:曾任日本中央大学客座副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政治与经济、国防经济学。研究概况: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专合著3部,论文20余篇。

赵准,1969年11月16日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理论经济学、货币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研究概况: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曼·明斯基关于稳定宏观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008-2010,项目批准号:08CJL004)。专著《探究货币——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京华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高淑娟,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经济学博士。1977年恢复高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河北师范学院任教。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经君健教授攻读中国清代经济史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中日经济史比较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中日文化、中日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合译与合著学术著作多部,有《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日货冲击波——中国民族工业的忧患》、《当代中国改革大辞典》、《现代西方企业规范管理集成》等;发表论文有《日本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及启示》、《多元价值观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朝贡贸易与亚洲早期区域经济雏型》、《日本入关的国际因素及过程》等多篇。

龙登高(1966-),男,湖南安化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制度变迁、华侨华人经济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海外华商经营管理探微》《美国华人经济:在边缘与前沿的成长》《江南市场史》《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代表性论文:内涵式发展与边际式变革--以传统市场为中心的中西比较市场网络与企业组织:明清纺织业的制度选择[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中国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蔡继明,1956年1月29日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经济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别)。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进北京市副主委。

王生升,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3年2月,职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王勇,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博

弈论及其应用,企业理论,产业经济学、互联网经济等领域。

黄德海,男,1960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广西北海,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职务:健康产业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交流经历:多次以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身份赴台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学术单位调研和交流。研究领域:企业与企业史理论集团企业经营与管理。

孟捷,男,1967年3月20日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清华大学经济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系、牛津大学耶稣圣体学院进行访问研究,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学院经济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2007年9月,孟捷出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提出要实现中心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中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入选中央组织部的“千人计划”。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监管、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组织战略、股票定价等问题。陈志武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陈教授在大量一流财经类学刊发表研究论文,涉及从股票定价和期权定价理论到有关外汇、资本市场发展、基金管理和投资战略的研究。最近几年,陈志武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它新兴资本市场问题。陈教授的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TheBoston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另外,他还是ZebraCapital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以及《新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和学术顾问。

赵可金,男,山东省人,1975年5月生。现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咨询专家,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美国国会东西方中心“未来领导者”项目会员,JournalofPoliticalMarketing编委。初步成果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是国内同类教材的第一本。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

苏毓淞,男,1976年9月生人,祖籍台湾嘉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政治学量化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比较政治学,政治经济学。

谈火生,1968年1月24日出生,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兼《政治思想史》杂志编委。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20世纪民主理论、政治思想史。

庞珣,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学士和硕士、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现名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士。2010年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任助理教授(tenuretrack,常任轨),2012年入职清华大学任国际关系学副教授,2014年晋升为教授。研究和教学兴趣主要集中在国际/比较政治经济学和计算社会科学,尤其是贝叶斯统计方法和马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发展复杂统计模型以分析政治学动态过程和政治网络互动。研究成果发表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国际顶级期刊《政治分析》(PoliticalAnalysis)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等,并获得美国政治学会政治方法研究领域的多项奖励。张利华

陈琪教授;《国际政治科学》(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期刊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人文学院社科分委员会秘书。目前负责国际所的招生工作。1991年、1996年和2002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5年伊利诺伊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教授课程: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

史志钦,男,1963年(癸卯年)出生于河南,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国际关系学系/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政党与政府、欧洲问题、社会民主主义。

刘江永,男,中国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法学博士。197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东亚研究室主任,中央外办参赞等职,兼任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外交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关系;主要研究方向:日本与东亚地区。著书及参与编著30余部,发表论文等各类专业文章400余篇。

孙哲,北京市人,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台办特聘研究员、中美友协理事、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等等。

张小劲,祖籍浙江,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清华大学新政治系创办人,中国比较政

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政治学方法论,比较政治学,比较政党政治。

吴大辉,汉族,博士,研究员1967年1月生于吉林。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1990年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俄罗斯外交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晋升研究员。曾任总参谋部某部中校团职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战略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全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俄罗斯方向高级顾问、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

邢悦,女,1969年生,博士,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文化与国际关系、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政策。

阎学通1952年12月7日生于天津,现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政治科学》总编、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总编、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防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理事、中美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太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当代亚太》、《东南亚研究》、《当代世界》、《战略决策研究》、(韩国)TheKoreanJournalofDefenseAnalysis、(美国)JournalofChinesePoliticalScience杂志的学术委员。

李彬,男,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85年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系,在理论核物理教研室任教。1990年秋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专攻军备控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博士学习期间,兼职在国防科工委(现称总装备部)外事局协助处理军备控制方面工作。1993年夏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夏天获得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MacArthurFoundation颁发的Post-doctoralFellowshipinPeaceandSecurityinaChangingWorld,“变化中的国际和平与安全项目”博士后奖学金,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国防与军备控制研究项目现(称安全研究项目)从事军备控制方向的博士后工作。

1995年夏天,按计划持同一奖学金,转到普林斯顿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核政策研究项目(现在是该校威尔逊公管学院科学与全球安全研究项目),继续从事相同方向的博士后研究。1996年夏天回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被聘为副研究员。随即参加了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谈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结束之后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筹建了军备控制的研究室,并任该室主任。同时兼任科学与国家安全研究项目常务负责人。1999年夏天,调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筹建了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2000年底调到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何茂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外交》年刊主编,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和民盟中央经济及区域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监察员、商务部“商务时评”专家、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外交和国际化战略。

陈懋修出生年月:1971年3月9日,现为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驻会研究员,并主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投资与理念的政治经济学”课题。他的研究专注于研究中国城市的非正式经济治理,辨析“中国模式”的发展观,以及探讨中国与拉丁美洲的经济与政治关系。陈懋修也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教国际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和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陈懋修是杜鲁门和富布莱特学者。他的著作在众多刊物上发表,包括中文期刊《国际政治科学》。陈懋修曾在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生活、工作并开展研究。

赵可金,男,山东省人,1975年5月生。现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咨询专家,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美国国会东西方中心“未来领导者”项目会员,JournalofPoliticalMarketing编委。初步成果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是国内同类教材的第一本。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

史志钦,男,1963年(癸卯年)出生于河南,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国际关系学系/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政党与政府、欧洲问题、社会民主主义。

张小劲,祖籍浙江,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政治系创办人,中国比较政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政治学方法论,比较政治学,比较政党政治。

景跃进,浙江省嘉兴市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1982浙江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毕业;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毕业(在职),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助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所讲师、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MPA《政治学》核心课程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专业方向)。曾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美国丹佛大学进修、讲学。2005年-2006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谈火生1968年1月24日出生,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兼《政治思想史》杂志编委。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20世纪民主理论、政治思想史。

李强,男,汉族,北京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社会学系主任。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任教授

刘精明,男,1966年出生,湖南省人。博士研究生学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张小军,男,1954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市,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在院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所教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景军,男,汉族,1957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在哈佛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在纽约市立大学任教获得终身教职,2001年夏季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2005年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问题先后包括历史记忆、水库移民、生态抗争运动、儿童饮食与养育、自杀及艾滋病问题;目前研究的聚焦点是有关公共健康的社会问题和政策议题;主要学术机构及社会团体任职先后包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农民工教育促进会会长(现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2004-2012)。

孙凤,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立平,男,辽宁省人,1955年5月7日出生。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郭于华,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2000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间文化与信仰等。著有《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在乡野中阅读生命》、《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等作品。

王天夫,男,重庆市忠县人,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分层、家庭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城市社会学。

李正风,1963年12月生,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等,2004年,曾获得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重要贡献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2006年9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刘立,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到汉堡、波恩、柏林(德国);巴黎、Grenoble(法国);斯德哥尔摩、隆德(瑞典);布达佩斯(匈牙利);瑞士;新德里(印度);中国台湾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

吴金希,男,1969年生,山东莱芜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发表与专业有关的核心学术期刊论文20余篇,大部分被CSSCI收录,部分被EI收录,其中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外企业文化》、《科学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曾被多次引用过,或被作为重要部门决策参考。

洪伟,女,教育背景:2007,社会学博士,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博士论文:中国区域间的知识流动:政策变迁下的校企联系;1999,社会学硕士,华中理工大学;1996,物理学学士,南京大学。发表文章:洪伟“公有主义和保密行为:科

学研究的学术模型和市场模型述评”,科学学研究,已录用。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科学学研究,2010年1月,28(1):40-46,150。洪伟,李红林,曾国屏“美国民间基金会资助发展趋势考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11(3):13-18。被人大复印资料C1《社会科学总论》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樊富珉,1953年12月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山东荣成,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自杀预防;生涯发展规划与产业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应用等。

彭凯平,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曾教授的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现任职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执行委员(2010年至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任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第五届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学术大会共同主席,并担任过美国唐氏基金会董事和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成员;为众多政府和国际公司作战略、人事、文化,管理咨询,例如: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富士康,宏达电,万科,中化,中航,海总,总装备部等。他还是多所国际著名商学院常聘客座教授,并连续多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佳教学奖。

付世敏,博士、特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心理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专长:知觉和注意的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ERPs)、功能磁共振(fMRI)与认知,汉字、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孙沛,清华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物体识别,注意选择与整合,社会认知,情感与道德,功能磁共振成像。

刘波,男,1971年出生,山东青岛人,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998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材料系工学学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学硕士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体育部副主任、党总支书记,教务处副处长(挂职),现任体育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体育研究、体育体制比较、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和国家体育发展战略。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出版德文专著《中德体育教育学比较》(2010年)、中文专著《德国体育研究》(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

《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德国》,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

仇军,1955年出生,清华大学体育部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社会科学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委员会常委、全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2005年),哈尔滨体院客座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王培勇,男,195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双聘教授,博士导师。王培勇博士是体育和体育教育系统中少有的传统体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大学和硕士毕业于体育院校,又在工科院校获得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成为工科博士后成员的体育教学、科研学术人才(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王培勇博士1996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期间,被破格晋升为清华大学电类教授和体育教育教授,并获得清华大学500博士后的20佳。他具有比较全面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在普通高校从事公共体育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十多年,且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与研究工作六年多。在各个阶段,他的工作都很出色,学术成果颇丰。

李庆男,1956年9月出生。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1978年3月—1982年2月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1982年2月-1989年4月任中国国家体育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室助研、同时担任中国国家田径队男子短跑组教练员。1985.10-1986.10,于联邦德国Mainz大学国际田径教练员学院专业进修。1989.4-1991.12,在联邦德国Gottingen大学体科所攻读博士学位。1995.4-2000.3,新加坡华侨中学美育部担任教师和田径队教练。2000.3至今在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担任教师。

张冰,男,1960年出生于北京,现为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质健康科学领域研究专家、《运动处方专家系统软件》专利所有人。擅长:人体健康综合评价体系与大众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与康复保健。科研成果:专著5部、参编教材8部、发表论文30篇。

乔凤杰,1969年10月生。2012年调入清华大学,任体育部教授。学术研究主要涉及武术哲学、训练哲学、中西文化哲学比较等领域,已出版独撰学术著作5部、合著学术著作3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80多篇。著有《武术哲学》、《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等武术哲学著作。注重对运动训练的哲学思考,全程参与指导了“2012奥运备战周期”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的运动训练、团队文化建设等工作。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五、清华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

清华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清华大学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清华大学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清华大学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756.152.935)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专注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考博英语及专业课课程辅导。根植育明学校深厚的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第一。针对清华大学各专业的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包括:考博英语课程班、考博专业课课程班、申请制课程班、高端协议班。历年考博课程班的通过率均超过80%。

六、清华大学考博专业课复习指导

以下是育明教育考博课程的授课规划,整个授课规划由本专业博士生和组织设定,结合了考试命题的实际,借鉴了历届育明成功学员的复习计划和成功经验,是育明教育考博课程授课质量的保证和高录取率的基础。考生们也可以借鉴这一复习规划来指导自己的备考。

第一阶段:框架的构建和重点的掌握

深入解构核心参考书,建立知识理论体系框架并对重点知识章节和常见考点进行整合。理清楚学科发展史,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主张,提出的背景和评价。根据专业课老师讲解借鉴前辈经验最终形成学员的专属笔记。

第二阶段:专题整理和讲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专业课老师带领整理重要常考的学科专题,进行各个知识模块的深化和凝练。以专题为突破口夯实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时事热点和出题人的论著

对出题老师的研究重点,最新论文成果和重要的上课的笔记课件进行讲解。对本专业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分析,预测有可能出现的题型和考察角度。

第四阶段:历年真题演练和讲解

对历年真题进行最深入的剖析:分析真题来源、真题难度、真题的关联性,总结各题型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员的答题能力,把前面几个阶段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数。

第五阶段:模拟练习及绝密押题

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开展高强度模拟考试,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结合最新的内部出题信息和导师信息进行高命中押题。(清华大学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七、清华大学考博特别注意事项

1、关于招生时间

清华大学每年博士生统考有两次,3月份和9月份。考博也有多种形式:统考、推免、直博、论文博士生等,其他形式的条件非常苛刻,只有统考是一次分数优先的较量,给与了无数考生读博士的希望。

每年9月份的考试,考试时间是由报考院系通知的;三月份的考试,第一阶段笔试时间是统一安排的,是否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综合考试,视各院系生源情况、考生笔试成绩等由各院系决定,并通知考生。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数学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金融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美术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医学院临床专业的综合考试将安排在笔试成绩公布后进行,其他院系综合考试在笔试后立即进行。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具体科目请咨询院系)和自然辩证法。

2、关于招生类别

(1)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脱产学习三年,需将人事档案按教育部规定向存档单位调取档案、户口转到学校,毕业时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双向选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这类博士生占据清华大学所有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人事档案和户口转到学校之后,可以享受北京市集体户口的待遇,可以小汽车摇号,可以享受保险,建议大家转档转户口。

(2)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保证脱产学习至少一年,考生工作单位、录取学校、考生本人三方签署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另外,因学校学生宿舍资源紧张,定向就业(不转档案)博士生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此类研究生不是大家所谓的“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指的是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上课的研究生,现在除了极个别学校还招收极少量的在职研究生之外,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取缔了在职研究生。想保留原职的考生可以选择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就医报销等

费用按原工作单位的规定执行。

3、关于招考年龄

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大家要注意报考年龄的限制,博士毕业35周岁以内才有解决户口的资格,要想通过博士研究生解决户口的同学对此要格外注意。

4、关于考试科目

(1)第一阶段笔试:①基础外语:英语、德语、日语、法语等,自己选一门或按照报考老师要求选一门。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清华大学的考博英语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的要求非常高,每一年有相当一批考生因为英语单科不过50分而受限。考日语和俄语要比考英语有优势,有这两门语言功底的考生,可以选择考博日语或者考博俄语。

②一门专业课(部分招生院系无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课笔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对于这一门专业课,大家应该找对参考书目、找好资料、加上合理的规划和到位的辅导,考博成功是没有问题的。

③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具体科目请咨询院系)和自然辩证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同等学力的考生考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年都有成功的例子。只要大家肯努力,把资料准备齐全,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再找人给自己做一个到位的辅导,相信考取清华大学的博士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2)第二阶段综合考试:笔试(按招生院系的要求是否有笔试)、外语加面试。是否有资格参加综合考试,视各院系生源情况、考生笔试成绩等由各院系决定,并通知考生。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数学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金融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美术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医学院临床专业的综合考试将安排在笔试成绩公布后进行,其他院系综合考试在笔试后立即进行。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综合考试的科目要看具体院系的具体安排,面试一般是不可避免的,除理工类专业之外,一般综合考试不再设立专业笔试。综合考试都要考虑身心健康状况、思想政治状况、培养潜质、就业因素等,全面、慎重地权衡考生面试成绩。

八、考博常见问题

(一)考博需要注意的五大事项

1、目标明确。确定了考博,第一件事是先确定报考学校和导师,不要再对考博的前景三心二意。考博虽然不意味着成功,但至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对于非名校毕业的硕士来说,考个名校博士肯定是得大于失。不要同时准备两所学校,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2、复习时间六个月以上。能拿到硕士学位再考博的,都差不到哪儿去,想要超越对手,时间是一个宝贵的因素。复习时间越长,对考试内容的熟悉程度必然越深。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复习很短时间就能考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3、复习方法正确。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复习时一定要找到该校出题的规律,切不可到书店找一些资料搞题海战术,要知道,一门课程出到卷子上可能只有二道题,如果你有心把该校近五六年考博卷拿出来看一看,再把近几年的研究生的期末考试题拿来研究一下,估计你可以做出题老师了。在这方面,外校学生一般会吃大亏,因为有些课程的题目是该校的特色题,且不谈题目你没看到过,就算是题目提前给你,你翻遍书店可能都找不到答案。如果说考博有什么捷径的话,应该就在于此。

4、导师关系处理恰当,否则你面试、调剂时可能会有麻烦。一般来说,如果你的技能与导师的项目很对口,或者你在什么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那他肯定会同意你报考。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那么找导师的熟人介绍一下,导师一般也会要你。还不具备的话,那你就脸皮厚一点,让他明白你为报考他的博士,付出了很多,导师也是人,会有同情心的,不要因为一次拒绝丧失信心。实在不行的话,换一位试试,总有导师会要你的。不过有一点要记住,导师招学生最根本的衡量准则是你的考分,你成绩不靠前,导师也很难帮你。

5、经济上要有一定的支撑。包括人际关系费用,找该校的对口复习资料费用,报辅导班的费用,考试费等等,该花的最好不要省,只要是对考博成功有利的。因为这些钱对于博士生出来后的待遇来说太微不足道了。

(二)专业课如何复习

对待专业课的认识,有些考生以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本专业,甚至发表了不少文章,专业课应该没问题了,从而放松了对自己专业课复习的要求。其实现在博士录取时,各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即使及格了,如果成绩较低,总分排名靠居后,也会影响导师对自己的印象。提高专业课的复习效率,育明考博告诉大家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了解学术动态

考生在确定了报考的局势和研究方向以后,要立刻在招生简章或报考学校的网站上查到复习的参考资料。一定要翻翻近两年专业杂志,看看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浏览一下报考学校近三年的学报,了解本专业发表的论文。最好在考前就有关热点问题加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需要强调一点,考生应查看导师近五年中发表的文章以及导师近年的专著,有些观点、数据、理论要掌握,特别是有关老师的论文一定要熟记于心,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搬上去,这对于提高你的成绩会大有裨

益。特别要注意教师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围绕这种问题,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收集相关资料。往往导师会在这些问题上考察学生。导师招收博士,也是寻求合作者的过程,如果发现一个对自己近两年研究的领域知之甚多,甚至观点也和自己相容或相似,势必会给导师带来好的印象。可以提前和该导师的博士生取得联系,要求提供去年的专业课考试的考题(一般专业课试题有10%一30%的重复率,而各高校却不提供专业课考题),或者要求他提供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笔记(老师近期关注的重点大多都在其中),也可以请他大致谈谈考试出题的倾向以及考试的感受和经验。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可以寻求辅导班的帮助,省时省力。

2.复习阶段

花半个月时间收集全资料后,应拟订一个大致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时间和进度安排、复习方式、自查形式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时间上,专业课的复习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越往后复习密度应逐渐力加强。

在精力安排要详略得当。一般要求复习教材内容至少三遍。第一遍,对教材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本教材谈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体系。第二遍,画出重点内容,并适当记忆,掌握该教材的一般知识点,尤其是该书的精华部分和大致脉络、主要观点应非常清楚。个人看书习惯可能不同,既可以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就在书上画,然后再整理出一个个的理论、观点。这里要注意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即比较各个理论之间的异同,从而确立自己的立场。对研究领域当前的热点问题,尽可能找些资料看看,并初步思考这些问题以使自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观点,有心得的地方应专门记录下来。如果说前两遍是考生自我学习消化的过程,第三遍则是直接为考试做准备的,应放在离考试日期较近的时间内(以一个月内为宜)。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前面学到的东西不至于在考场上反映不出来。

复习内容上有一点需单独强调,即对所考的课程,均要阅读几本非指定考试用书。很多导师喜欢出书评一类的题型。

对于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而言,难度往往比较大。一定要分析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再决定报考。在复习时也可以适当兼顾以前的专业犷笔试和面试要让导师感觉到你原专业功底比较扎实,报考该专业是个人研究兴趣的转向而不是自己在原专业上失败了才改换门庭。不过复习专业课时,所准备的时间和精力要明显增加,时间分配要向专业课倾斜。同时,在复习专业课时,要从报考专业的基本教材看起,学习该专业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的课程,对一般课程大致浏览,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行。而对考试指定课程,则应反复阅读,重点突破。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专业课复习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一是自己的硕士论文刚做,对本专业的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以及当前的热点问题掌握得较全面;二是如果是报考本校的导师可以较方便地找到有资料,甚至可以提前一两个学期选修该导师的专业课,从而在专业和感情上与老师靠近,这对

下一步的面试很重要。劣势一是不少硕士生精力投放在找工作上以使接触该专业时间较短;二是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本。

(三)考博英语如何复习

硕士阶段的学习使考生在专业课部分很难拉开分数。反倒是英语科目,由于基础和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影响到考试整体的分数档次,考博英语难吗?如何复习达到高效?

1、题型由于考博英语试题由各招生单位自己独立命题,所以不同院校的考博英语试题题型风格不尽相同。就题型而言,一般都含有词汇结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汉英互译、作文题。很多院校初试不再考听力,而在复试通过口语形式考查。但有些院校仍在初试考查听力,甚至很重视听力分数。有些学校还有改错题,应用文,甚至其他题型。少数院校不考作文,但翻译比较长。很多院校主观题的分数所占比重都较高,占1/3甚至1/2比重。

2、难度考博英语重视考查翻译、写作等与攻读博士学位相关的应用能力,所以其难度不能简单与其他考试比较。但一般来说,考博英语试题的难度约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但少数院校比六级难,有些院校甚至只相当于四级水平,甚至同一院校不同年份的难易程度也迥异。这是由于考博英语试题的命制没有其他英语水平考试、选拔考试规范,往往因出题人不同而有区别。所以,报考相应院校的考生一定要看一看该院校近年的考博英语真题。给大家推荐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外夏岩教授主编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

3、词汇保守估计,考博英语需要掌握7000~8000单词,900常用动词短语。当然,一般掌握了六级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词汇,通过考博英语也没有多大问题,只是词汇题可能失去少数分数。长期关注和研究考博英语试题,反对有些所谓考博英语词汇书所讲的考博需要掌握1万甚至1万以上词汇的观点。事实上,背诵那么多词汇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考博英语考查的重点不是考生掌握了多少词汇,而如上文所述,是阅读、翻译、写作能力。所以,词汇够用即可,建议复习自己当年很熟悉的考研词汇、六级词汇,然后略加拓展,如可看看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词汇、新托福词汇、部分GRE词汇。有些院校公布了词汇表或参考词汇表,但实际出题人并不怎么按大纲出题。英语说到底还是个水平问题。

4、语法

花费时间。

5、阅读可以做一做对应院校的考题,也可做一做考研阅读真题、大学英语六级真题,有些院校大部分院校考博英语试题都不直接考查语法,但语法有必要全面复习一下。这也不怎么考博英语试题选自考研真题原题、六级真题原题。

6、翻译英译汉相对来说比较好做,但不好得分。相反,汉译英虽然看起来难,但往往容易得分。所以应该多准备。

关于翻译部分,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种形式:音译、直译、

改编、意译。

音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成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汉译英]磕头(kowtow),荔枝(litchi);[英译汉]、engine(引擎),motor(马达),sofa(沙发),logic(逻辑)

直译: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Seeingis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Outofmind,outofsight.(眼不见,心不烦)

改编: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如意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ing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

4、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观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的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我们可采取音译,直译法,同时也可采用意译法,而且意译译文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最易为读者接受。比如:communism,democracy,和proletariat等外来词变成“共产主义”“民主”和”无产者”时,可以说最先是意译的结果。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无产者”等完全是按我们汉语的构词规则,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的。因此,这种意译只不过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而已。

7、作文一般都是命题作文,即给定题目写一篇200-250词的议论文。作文应当认真准备。这是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的项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