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

孙  郁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五十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的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竟出现了。文本中折射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不妨这样说,兄弟二人中,一个是理论的建设者,一个是实践的自觉者。而实践在那时更为艰难、不易。我总觉得鲁迅考虑问题比周作人要复杂。比如吧,写小说时,不像后来的茅盾那样按着一种理论去构思图景。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他在民俗方面表现的意象,其丰富性是远远在周作人之上的。高远东先生在描绘《祝福》时写道,那是一篇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在鲁镇这个世界里虚构的场景,是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缩影。一个感性的画面里透出的信息,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我有时在读完鲁迅的小说后,感慨道:周作人于小品文里苦苦期待的东西,竟在鲁迅那里看到了。就思想的广度而言,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因为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今人说鲁迅的作品有深远的价值,其实就因为折射出民间的本然,乡民与弱小者的世界,是真的、未被士大夫篡改的世界。

中国历代文人不太注意世俗的亚文化,以为卑下无聊。但鲁迅却于此发现大的悲欣,他在那里才找到文化里生动的遗存。不过那寻找是身临其中的,身上也带着泥土和血气,不像周作人那样高枕无忧的休闲状。周作人将思想、审美与己身的愉悦结合起来,是雅人的空灵与智慧。鲁迅有着自己的空灵和智慧,却不去躺在榻榻米里悠然自乐。他像一只田野里的狼,叫出了黑夜里的惊恐,也叫出了一个民族的哀凉。没有办法,他在内心深处,要和黑暗里的存在一同存在。

(摘自《随笔》2006年第5期)  原长  1700字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么根据?(7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意义。(6分)

阅读答案: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鲁迅  周作人(1分)  里:鲁迅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1分)  外: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1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分)

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重视在民间的土壤里挖掘文化的本源,发现有价值的珍贵的思想;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来一批民俗学的学者。(3分)鲁迅是实践的自觉者,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在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着历史的投影(2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研究民俗学的方面的研究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么根据?(7分)

鲁迅同周作人一样极力提倡对民俗学的研究,只不过鲁迅更重视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1分)重视从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历史的投影。(1分)  考虑问题要比周作人复杂,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往往要理论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1分)

鲁迅的民俗学研究之路是和他本人的个性分不开的,即“适宜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2分)

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

他的小说折射出了民间的本然。(2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意义。(6分)

华老栓: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闰土:少年:活泼、勇敢、多知,热情、纯真。成年: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闰土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说明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杨二嫂: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而今的杨二嫂讨要

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放肆、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标准:列举出人物形象1分,能较准确指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分,分析其意义2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