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对联鉴赏价值观偏差分析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当今对联鉴赏价值观偏差分析

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刘可亮

对联既是对称的艺术,也是不对称的艺术。对联创作过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处理一大堆矛盾的过程。其中,要处理的一对主要矛盾,就是“对称”与“对称破缺”的矛盾。最终,得到的成品,总是既有鲜明的对称美,又有一定的参差美,只是不同的作品二者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对“对称”认识的单极化,对“对称美”追求的偏执性,使传统对联“一柱体系”的局限性,必然辐射到实践的方方面面。

这种辐射之于创作实践,尤其是前贤中的创作高手的创作影响很小。因为,他们在创作时,虽然没能主动认识到了矛盾“对称性破缺”的一方,总是偏爱选择“高对称度”,但基于对作品整体艺术性把握的感觉并不会偏向。他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辨证处理好“对称”与“破缺”的对立统一关系,选择理想的整体平衡效果。也就是说,虽然在8条跑道的宽阔道路上,人们偏执地只选择走大约1条跑道,其他跑道行人非常稀少,但高手的行走姿势还是正确的,历史上绝大部分传世作品在优秀之列。

有点令人奇怪,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这种辐射之于对联的鉴赏(评判),影响却是大大的。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认识是局限的,鉴赏价值观自然就处处偏差了。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前人对联的从容大度,潇洒飘逸,然而,由于错误的对接,现代汉语语法不但没有帮助我们提高鉴赏水平,反而使鉴赏价值观较之前人,退化了一大步。

近年来,联界出现了以下怪现象:联友圈和对联网络平台密集出现乱成一锅粥的争论,争到最后,没有个双方认可的结论;征联比赛,无论程序如何完善,评委如何大牌、权威,评比结果常常被批得一无是处,落选者很少有真正心悦诚服的。联界此风,在文化界可谓“独树一帜”。大家都是斯文人、读书人,素养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利益驱动也不是主要原因。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健全的、统一的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偏差

笔者近年注意观察了各种对联评判的标准,发现差别之大,令人瞠目;联友的价值观,也可谓五花八门,蔚为大观。千人千把尺,如何量得准两行字?

总体来说,当今对联鉴赏价值观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纠结于平仄和对仗是否合格的浅层

被极端理解并写进规则的“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犹如一把森然的尚方宝剑,叫人不敢动弹。尤其是参加社会征联,不敢越雷池一步。每次赛事评比的第一关,往往由资历浅的评委或助手海选把关,把“不合格”作品无情扼杀。在很多场合,“词性一致”“结构一致”依然被定为入优的基本门槛。其结果,往往是四平八稳无棱角的作品获青睐。到了终评阶段“是否合格”常常还成为话题的中心。

2、偏执理解对联作品的“工”与“切”

工,被理解为绝对意义的标准化、模式化,是严格的,脱离“不对称”而存在的独立的工。(正确观点:工,是与“宽”实现对立统一情况下的“端稳”。)

切,则有两种严重的错误倾向。一是把“切”理解为“上下联内容紧密联系”(正确观点:上下联为同一主题服务,内容越隔越好);二是把“切”理解为“显性关联”,要看得见、摸得着。(正确观点:可以明线连着,也可暗线连着。超脱为切的高境界)

3、创评重心未放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

创作与评判,重心还在文学创作低层面,比较注重内容、结构、语言、文采等方面。一场赛事,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数量非常稀少,有时干脆在矮个里选高个。论作品特色,论境界高低,成为奢望。

4、未能以“特色”为择优的主要准绳

按理,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还未必是可以悬之名山,锲于杰阁的作品。重要的选择标准应该是:作品有没有鲜明特色,在观点、角度、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有没有秀出于一般作品的杰出之处。

打个比方,创作对联如建房子。有资格悬之名山,锲于杰阁的,应当是鸟巢、水立方、悉尼歌剧院、迪拜塔这样有特色的建筑,而我们平时选出来的所谓优秀作品,基本上是如今房地产商盖的成片的楼,顶多在细微处有一丁点特色,整体属于大众化作品。

二、深深影响创作,导致“联八股”成型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征联活动热度的持续上升,这种价值观的严重偏差,日积月累,对联友的消极和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不健康的导向,非常不利于楹联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深度影响,已广泛地浸入对联的创作中,鲜明地体现于联作,尤其是征联类作品之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庶几已成“联八股”。 我们不但没有让“鸟巢”“水立方”脱颖而出的土壤,很多时候,盖的还是“烂尾楼”。

1、孜孜精工,每趋板滞

过于追求工致、精巧,甚至用词性一致、结构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则大大丧失了创作选择的灵活性,约束了创造力。即使作品流畅自然、主题表达,甚至文采意境方面没有因此而打折扣,也不可避免陷入刻板、呆滞的境地,给人以循规蹈矩,正襟危坐之感。

2、务求包罗,几成导游

创作流行一个这样的坏习惯:为了所谓的切而实,喜欢全面搜罗创作对象的相关资料,包括基本情况、历史典故、人文积淀,比较平均地安排到上下联中成联。缺乏对素材的选炼,缺乏对特色的追求,其结果成了对联版本的“导游词”。

3、吞食桑叶,吐出碎片

把消化材料理解为“吃下桑叶,再吐出碎桑叶”。到处可见这种先劈开了再重新排列组合的“材料运用”和“化典”,鲜见理解、吸收、升华之后独到的表达方式和杰出的观点。

4、卖弄学识,偏无机杼

历朝历代皆不缺书蠹,喜欢吊书袋子,借以显示其渊博。今日则不同,真正称得上“书蠹”的人其实很少,连半桶水也没有却喜欢“卖弄”,故作高深的人,却不减往日。其创作时的选材安排,总以炫耀、吓人、谋利益为目的,实则作品常常流于老套路,无自身机杼。

5、陶于文采,实乃空壳

着迷于优美的文辞、意境等,以诗句为联句标准,认为此类对联才是真正的对联,真正能代表作为文学体裁的对联。于是乎,多少人以施“文学的艳妆”为能事。凡出手,则营构斐然文采,氤氲诗意成其主要目的了。孰不知,文采终究是外壳,思想才是灵魂。今之众“能手”,多失之灵魂,自得于外壳者也。

6、文辞直露,绝少含蓄

生怕上下关联不强,生怕不切主题,生怕不能做到联语不可移异,多赤裸描摹、正面介绍、直接评价者,少抓住特点,创造意象,迂回抵达者。更有甚者,以肉麻地迎合主办方为目的,假大空满天飞,典型的“文字贩子”。

7、强作大气,原为虚傲

为谋求气势,堆砌豪放、大气类词汇,动不动“千年”“万里”,自以为就指点江山、纵横捭阖、顾盼自雄了,实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一副穷酸的虚傲样。真正的气势,来源于真感情、真气象的外露,真天下情怀、真社会责任的倾泻。很多时候,不著一言豪词,而气概自出。

8、行笔实沉,独缺超脱

也有许多作品,做到了内容扎实,行文务实,绝无花架子,体现了朴实的文风,但由于技巧上缺乏灵活性,风格上缺少点瓷实和空灵,境界的追求上难上更高档次,总感觉脚踏实地有余,背负青天的逍遥之态欠缺。

总之,是理论的局限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偏差。是偏差的价值观,使当今对联创作总体停留在以“写合格”为主基调的层面,“写什么”、“怎么写”、“写出彩”还未成为主话题。

三、建立对联艺术科学的价值观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双方的统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孤立地理解、运用对联对称律或破缺律,都是不正确的,惟有以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各矛盾,尤其是“对称性坚守”与“对称性破缺”的统一性,并客观、真实地反映,搭建起“两根柱子”之间的“横梁”,对联理论大厦的构架才是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

(一)建立科学的对联价值观,必须端正对“对联美”的认识

既包含“对称美”,又包含“不对称美”,“对称美”和“不对称美”又实现了有机融合,新视角下的“对联美”,应该怎么认识,才是科学、准确的呢?

1、“对联美”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对称美”

“对联美”不仅仅是单极的“对称美”,而是一种“圆满美”与“破缺美” 的平衡态所表现出来的美,其中最鲜明的是“对称美”与“不对称美”。这道理简单,真正认识到位比较难。认识到位了,要放弃根深蒂固的习惯其实很难。我们需要时间,方能纠正这一整体偏侧的习惯。

2、“对联美”还包含“不对称美”

认可“不对称”易,要把它看成“美”的东西可就难了。“不对称”为什么美,在什么情况下美,必须系统地、辨证地看问题,并上升到美学和哲学的层面来加以思索,方能领会。破缺所造成的“不对称美”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3、“对联美”不是“对称美”和“不对称美”的简单拼接和组合

“对联美”是“圆满美”与“破缺美”有机融合后,具备的一种完整的、由内而外的作品的气质。它主要表现为外貌上的工致与不工致并存,“对称美”与“不对称美”并存。综合起来,形成了作品风格上的端稳与灵动并存,瓷实与超脱并存,整体具备或古雅飘逸,或浑朴拙厚等美学气质,富有完美、简约和深邃的哲学意蕴。

(二)建立科学的对联价值观,必须化入文学普遍的价值观

清李重华有言:“律诗只论平仄,终身不得入门。”对联亦如此。建立对联科学的价值观,必须跳出平仄圈子。道理很简单,对联属于格律文学中的一种体例,对联创作实践,必须化入文学普遍价值观方能使技术层面的操作抵达艺术的境界。

文学价值观,是文学作品在题材内容、思想意蕴、艺术形式、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倾向和意义。

那么,文学普遍的价值观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前贤总结的8个字很到位: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文以载道,即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是第一位的。

经世致用,即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要务,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写文章,就是要“作有功于社会之文字”。

对联作为最体现民族性、大众化的文学,更便利于,也更应当凸显“联以载道,经世致用”价值观。

(三)建立科学的对联价值观,必须抓准对联文体自身的特点

对联作为“两行文学”,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对联文体最大的特点是短小精炼。对联正因为短小精练,“载道”难度大。这就要看创作者在短短的文字中融入个人观点,表达思想的本领之大小了。是否观点独特,为警世之名言,喻世之通言,醒世之恒言,深深地作用于心灵,能在激发社会的良心,推进人类的进步方面发挥一定作用,联的高下之分,其要点即在此。

对联文体的另一特点是雅俗共赏。一方面,既要追求文学意蕴,又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理解和认同,追求受众面。另一方面,既要强调文学的通俗性,又不媚俗,不失格调。唯其雅俗共赏,才更利于经世致用。这也应成为区别于纯文学作品,衡量对联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四、对联艺术价值观的初步构建

运用矛盾分析法辨证看待,合理处理对联各矛盾,重点处理主要矛盾,凸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最终落实到价值观上,体现于规则中,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端、灵、切、朴、特。

这是建立对联艺术科学价值观的核心。

(一)五字标准

端、灵、切、朴、特。

对联的鉴赏与评判,当重点从五个方面,以上述五个字为合格或优秀标准。

1、端——即强调固守“对称律”

这种固守,是“对称”与“不对称”实现对立统一,作品呈现“艺术的参差”背景下的固守。不再是一味的只求“对称”,拼命抵制“不对称”,而是在同样追求作品灵动、飘逸状态下的一种根基稳当的端坐。对仗端稳,而又不失灵动的对联作品,给人的感觉如同云雾中的泰山。

2、灵——即强调遵循“破缺律”

这种遵循,是在“固守对称”前提下追求艺术的灵动。斧凿的残,无规矩的飘,非艺术需要的灵,都是有损作品整体艺术性的,是不理想的,甚至不合格的;

“端”“灵”两相宜,体现对“同一律”的遵循。

“端”的特点:工而有所变。

“灵”的特点:逸而有所绳。

3、切——即强调上下联服务于主题

对联的上下联,就是文章的两个段落。两个段落构成完整的篇章,服务于主题。走题即不切。切,不是上下联内容上的密切关联和隐性重复,不是放弃含蓄情况下的直露和呼应。切的最高境界是“形散神聚,姿态超脱”。

4、朴——即强调雅俗得宜贴近群众

对联作品追求文雅性,但不能施“文学的艳妆”,太脱离读者;强调通俗性,但不流俗,保持高格调。也就是说,要避免是只适合文人圈子里自赏的作品,要在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认知、理解的前提下追求作品的文雅。这是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上限”。“下限”则是在强调通俗性时,要保持不丢“文学的魂”,不降格调。

以上四字,是对联合格的门槛。

5、特——即强调作品追求与众不同

中规中矩,无棱无角的文学作品,难称出色,对联尤其如此。学生练习以合格为目的,相互酬唱以应景为重心,特色不突出,倒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是收入书籍,张挂于厅堂,或准备悬之名山,锲于杰阁的作品,是否有鲜明的特色,应成为主要的取舍准绳。

(二)特色观

五字之中,特色为首。明确的“特色观”,有利于价值观的丰富。

对联作品的特色,主要从观点、角度、意境、语言、手法5个方面体现。

1、观点,在于追求“新”、“深”、“偏”

新,就是见人所不见,观点与别人完全不同;深,就是同一问题比别人看得更透彻;偏,就是所论非新鲜话题,观点与别人有交叉,但不拾人牙慧,有自身机杼。

2、角度,在于追求“小”、“准”、“奇”

小,就是从大范畴内的细微之点入手,忌大而泛之;准,就是所选之切入点,要准确抓住创作对象的特点,乃至灵魂;奇,就是切入的是绝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角度。

3、意境,在于追求“融”、“澄”、“旷”

融,就是文字所营造的意象调和、浑成一境;澄,就是清澈明净,画面唯美;旷,就是空而宽阔,流转无阻。

4、语言,在于追求“活”、“醇”、“绝”

活,生动而不呆板;醇,即味道足,耐品味,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绝,或呈精妙之状,或蕴出奇之意,或发醒世之谕,令人击节。

5、手法,在于追求“恰”、“巧”、“化”

手法包括对仗、修辞、巧对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恰,即合乎作品实际表现需要,用得很得当;巧,为有令人叫好的锲合之处;化,即有机融入作品,呈自然之态,无斧凿之痕。

以上特色,既是从各个侧面分别归纳对联“特”之所在,又不能孤立地理解。任何特色,离开作品诸元素的有机融合,难以显现。

五个方面的特色,有轻重之别。具体为:

观点>角度>意境>语言>手法

观点>角度+意境+语言+手法

“观点”分量最重。“观点”一杰出,其余诸元素,皆成陪衬。观点一般,其余方面能求得特色,亦为难得。

五个方面的特色,很难全部求得。如同五指有长短,许多优秀作品,总有某些方面相对平庸。

要想创作出色的作品,不能无一处无特色。

(三)境界观

特色之中,观点为首。作品的境界主要由观点决定。明确的“境界观”,有利于价值观的厚实。

1、“人与文字”的境界

在书斋里,文人圈中,以玩文字和相互欣赏为目的。此境界,以比较脱离生活的诗情画意为主。

2、“人与自然”的境界

下得楼来,与自然对话,与山水相依相偎。此境界,作品以摹物写景造境为主。

3、“人与社会”的境界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充溢着“经世致用”的意图,包含天下抱负和世界情怀。

4、“人与宇宙”的境界

介入哲学的范畴,思考人性、人的命运、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

以上四境,历史上悬之名山杰阁的许多优秀对联作品,多有抵达。当然,此四境并不一定是孤立存在的,也可能部分或全部融汇于某一作品中。

对联作品,质量有好坏,境界有高低。低境界的高质量作品,往往是文人墨客最自陶的文字,最多只能算一杯清茶,一盏淡酒。高境界的作品,技巧层面未必达到高水平,却往往能振聋发聩,脍炙人口。故决定境界高低的往往不在文字本身,而在创作者的志趣、情怀、抱负和气魄等。心中有苍生、宇宙者,如魏源之辈,不以对联为主攻,偶尔出手,却是惊人之作。

故为联之道,第一在合其规矩,第二在求其特色,第三在臻其境界。

五、试建议一套对联赛事评比流程

对联赛事,根据规模和人员的实际情况,有的是一次评定;有的设初选和定评两道程序;有的则设初选、复评和终评三道程序。下面,试按三道程序的模式进行简单的设计。一次评定和两道程序的情况,则可把握次序,恰当而灵活运用。

1、初选:淘汰不合格作品。

按照“合格标准”来取舍。

句子表意不准确清晰、不流畅自然,斧凿明显,甚至出现差错;过于晦涩,加了适当的注释也不能让绝大部分读者较轻松理解、接受和认同,则淘汰。

语法、逻辑等方面有毛病,淘汰。

明显不合联律,破缺不得其法,对称与不对称未能实现和谐统一者,淘汰。虽有比较突出的破缺,但可能属于特色突出的句子,不在第一关淘汰,可留待终评裁定。

作品明显走题;切题切得太老套、死板、直露,毫无艺术性可言,可在第一关淘汰。

2、复评:淘汰平庸之作。

按照“特色标准”来取舍。

主要从观点、角度、意境、语言、手法等方面,判断句子是否在某一方面与众不同,特色明显。处处合格,但无明显特色的平庸之作,应当排除于优秀之列。

3、终评:选出最有特色的佳作。

前两关之后,留下的是有特色的合格作品。终评可依照以下标准来把握:

①观点是核心因素——观点独到,要占到最大的权重,超过其他所有因素的总和。联句观点新、深、偏,别具一格,传之后世,当堪为喻世之名言,警世之通言,醒世之恒言。

终评的评判重心是看观点。由观点定等级高低,择拔头筹之作。只有当观点之出色程度不相上下时,再比较其他。有时,角度、意境、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凸现观点之特色。

②其余是辅助因素——角度、意境、语言、手法等有特色,也很重要,但无论多么出色,也是评判高低的次要因素。当观点平平,而作品在这些方面有特色时,入围优秀行列,还是足够的。

总体来说,作品的特色大体有这么一个轻重关系,可佐终评委之裁决,方便分等级。

观点>角度+意境+语言+手法+……

角度>意境>语言>手法

③境界是分高下因素——终评经过对作品“特色”的判断后,可能依然存在难以取舍的情况。这时候,可重点考察其境界高低,以判高下。

“人与文字”的境界,雅则雅矣,妙则妙矣,终究囿于书斋之内,文人之间,未下楼也;

“人与自然”的境界,相偎山水,写景造境,虽得其巧,寓其情,享其趣,然与人间烟火保持距离,非能致大用之辞也;

“人与社会”的境界,直面社会人生,民间疾苦化笔底波澜,人间正道溢字里行间,为作用于心灵,有功于社会之文字;

“人与宇宙”的境界,超越社会物质形态,切入人性,人类的命运,人与宇宙的对话,抵达哲学层面,属不受时空约束之文字。

以上设计,是依据取舍次序,轻重高低进行的分述,在实际应用中,要系统地联系着看问题,不可机械理解,割裂着操作。在科学的价值观下,各人形成自己独到的评判风格,亦属正常。

一次赛事,如果没有在观点方面出色的作品,则可以考虑空缺最高奖项。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