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2010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贾严贞 刘煌斌 卢家芩

一、试题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2010年我市中考语文命题严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2010年襄樊市中考说明》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稳中求新、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原则,既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又加强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既体现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又充分体现中考的选拔功能,做到“学科特点鲜明、文化气息浓厚、试题科学简约、难易程度适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

全卷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四大题27小题。四大题中,“积累与运用”分值为20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分值为10分(其中口语交际2分,综合性学习8分),“阅读与欣赏”分值为40分(其中古诗词赏析4分,文言文阅读10分,现代文阅读26分),“写作与表达” 分值为50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题量,各个水平层次的占分比例见“语文命题双向细目表”。

(三)试题特点

1.体现课改精神,强化导向作用。

本套试题,更加充分体现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

基本理念与精神,同时也代表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更为我市初中语文今后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安排合理。为保持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市近几年在局部调整和不断完善中一直沿袭的“四板块”结构(“积累与运用”、“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阅读与欣赏”、“写作与表达”),与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完全一致的,既是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更加符合新课改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

(2)考点设置科学。在四个板块中,共设置了27个考点,每个考点均遵循课程标准,考查的内容都是初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每个考点的设计,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合理地组织问题情境和精确地表述。同时,这27个考点恰当地组合成了一整套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能力,由实践到创新,能科学、全面考查考生学业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知识体系。

(3)考查方向明确。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情况,重点考查学生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这方面,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就可见其一斑。这部分虽然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但在形式上,除了继续采用尽量减少客观性试题(只保留“成语使用”一个选择题)之外,还不断改革主观性试题的命制,如 “提取信息”、“句子仿写”以及“默写” 增大理解运用类的比例等等。

(4)课改理念鲜明。试题贯彻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我、重视运用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积累与情感体验。采用一些贴近生活的试题展示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明确“生活即语文”“语文即运用”的道理,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投向社会。

2.突出“双基”落实,注重素养考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今年的试题就充分体现了重视基础、强化积累、考查素养的命题思想。如“改错并书写、结合语境注音、成语运用、提取信息、仿写、名著导读、默写”等考点无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阅读欣赏中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整体感知”、“句子品析”、“用所学课文的文史知识积累仿例写论据”等同样是在考查学生的素养。试题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考查名词术语和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语言材料的能力,考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3.重视人文关怀,强调整体感知。

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两篇文质兼美、表达规范、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的文章——《雪中小卓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两文均选取课外阅读的材料,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读经典美文,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26万字的要求。题干的设计,以“整体感知、句意理解、信息筛选与提取、综合分析与欣赏、评价与运用”为基点,注重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考查在阅读中调动已有知识积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知识内化,勾连课堂内外。

为使部分教师走出“重课外,轻课内”的认识误区,今年的试题在注重知识内化方面较去年更加强化。应该说,虽然“以课外为主”的命题原则和命题方向是一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课本内容甚至无视课本的存在。保证一定比例的试题紧扣课本或者取材于课本,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科学实施和课程改革的稳

步推进,也有利于突出学业考试的性质,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体性。为此,文言文考查了课内的《桃花源记》的阅读,综合性学习考查了课内的活动专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古代诗文的默写更是全部来自课本。结合生活、时代创设语言环境,考查了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及其运用。仿写考查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知识的积累和活用。另外,两篇现代文阅读材料的10个考点,其中大部分都在课内,都能从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找到答题技巧。试题的命制真正做到了“取材课外、考在课内”,对今后的阅读教学相信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5.开发课程资源,凸现地域特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也正因此,放眼社会、放眼时代,关注本土,把热点问题纳入视野,命制富有地方特色的试题,正是命题者所追求的。今年中考试题就在开发课程资源,体现地域特色方面进一步做了探索。如“积累与运用”部分的“汉字注音”题、“成语使用”题、“新闻信息提取”题等无不烙着深深的襄樊地域特色;又如第8题口语交际题。试题结合当前形式,联系热点问题,取材于身边的襄樊新闻,形式是设置情景说话,既是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更是考查考生对玉树地震受灾儿童关心帮助的情感态度,学说话,更是学做人,有利于培养考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如第9题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第(3)小题考查考生对“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考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千古风流人物”在精神层面上的原因,这里就巧妙包含了人生观的教育;中华民族“千古风流人物”不胜枚举,而单单考诸葛亮,则是因为诸葛亮与古隆中,与襄樊有着世人皆知的渊源,人们知道三国文化是襄樊文化的瑰宝,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文化的典型代表。第(4)题让考生任意写出一名活跃在襄樊历史舞台上的千古风流人物及其在襄樊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名称。以上所列举的试题皆地域特色浓烈,有利于广大考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家乡自豪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还能起到宣传、提升家乡形象的作用。也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具体体现。

二、考试成绩

(一)全市中考语文成绩分段说明与百分比统计表

累计百分比分段说明 人数 百分比(%) (%)

(0) 25 0.05 100

(0.00,10.00) 182 0.38 99.95

(10.00,20.00) 160 0.33 99.57

(20.00,30.00) 192 0.4 99.24

(30.00,40.00) 289 0.6 98.85

(40.00,50.00) 537 1.11 98.25

(50.00,60.00) 1034 2.13 97.14

(60.00,70.00) 2028 4.19 95.01

(70.00,80.00) 3962 8.18 90.82

(80.00,90.00) 8590 17.73 82.64

(90.00,100.00) 16544 34.15 64.91

(100.00,110.00) 13976 28.85 30.76

(110.00,120.00) 923 1.91 1.91

(三)全市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

三、卷面分析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1.改错并书写。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89分,标准差为0.27,难度为0.95。考生完成得比较好,近3/4的考生能得满分,不仅错字全改对,而且书写工整,规范,没有涂改。考生失分的主要问题是错字未改对,如把“馨”的下半部分写成“音”;把“源”的左半部分写成“两点水”或“言字旁”。

2.汉字注音。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54分,标准差为0.56,难度为0.77。大部分考生答题正确,一部分考生因两种错误而失分:或是声调不知标在哪个字母上,甚至不标声调,或是把汉语拼音写成英语字母。

3.成语运用。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77分,标准差为0.64,难度为0.89。此题得分率较高。

4.信息提取。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13分,标准差为0.89,难度为0.57。失分较为严重,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由于考生未关注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找错导语而导致答案找偏;二是导语找对后,提取关键词不准或句子内容不衔接而失分。

5.仿写。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77分,标准差为0.51,难度为0.89。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前后对象不一致,或对例句分析不准确,造成仿写前后句之间缺少关联性。

6.名著导读。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18分,标准差为0.78,难度为0.59。第一个空失分严重,80%以上的考生都丢分,主要是对名著导读的标题未加重视;另一个原因是“痛苦”的“痛”字和“顽强”的“顽”字,写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

7.默写。此题满分值为8分,平均得分为7.17分,标准差为1.8,难度为0.9。绝大多数考生能按要求默写出诗文名句,但本题得满分的考生并不多,大概占1/3。失分主要是写错别字现象太严重。这个问题每年中考都存在,但还是没有很好解决。如“绿树村边合”的“合”字,不少考生写成“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直”写成“只”,“济”写成“剂”,“沧”写成“苍”;“会当临绝顶”的 “凌”写成“临”,“绝”写成“决”等等。另外还有因理解错误而写错句子导致张冠李戴的。

第二板块: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8.口语交际。此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32分,标准差为0.59,难度为0.66。大部分考生能得满分,能扣住两个要点作答:一是说出捐赠的食品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特色食品;二是能说出捐赠的目的在于让玉树小兄妹在襄樊吃得好,过得开心,身在异地也有家的感觉。失分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题不严,未能正确理解题意。如误以为捐赠的食品是给襄樊义工的,故写成捐赠

食品是为感谢襄樊人民的。二是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造成明显答题失误。如随意解释食品含义,说风干的牦牛肉代表历经磨难的玉树人民,“奶渣”象征团结等等。

9.综合性学习。此题满分值为8分,平均得分为6.14分,标准差为1.62,难度为0.77。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以预设参与活动为形式,分别从“拟写主题语”、“设计活动形式”、“阐释人物精神”、“写出故事名称”四个方面作答。此题得分情况第2小题和第4小题稍好,正确率在65%左右,第1小题居中,正确率在60%左右,第3小题失分最多,正确率不足20%。各小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1小题:拟写的主题语看不出活动主题或与活动主题无关,如“论千古风流人物”、“赏襄樊风光,学诸葛智慧”等。第2小题:一是未认真审题,要求补写活动形式却补写的是活动步骤,如“老师总结评价”等;二是补写的活动形式内容雷同,如“赞风流人物品质”和“颂风流人物精神”;三是表述不合情理,如“开风流人物座谈会”等。第3小题多数考生未能理解题意,审题不清,扣题不紧。第4小题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第三板块:阅读与欣赏

10~11.诗歌赏析。10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0.96分,标准差为0.96,难度为0.48。丢分严重,50%左右的考生失分。失分原因:审题不仔细,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分别错填成了“离别的忧愁”和“回归的喜悦”,少量考生甚至填写成了表达方式“记叙”和“抒情”。第11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52分,标准差为0.8,难度为0.76。约60%的考生得满分,20%的考生得1分,另20%的考生未得分。主要问题:部分考生丢掉了“为国效力”或“关心国家命运”,而只答“无私奉献精神”;还有少数考生死记硬背,答成了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赏析。

12~16.文言文阅读。12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68分,标准差为0.63,难度为0.84。本题为解释加点实词,此题考生丢分甚少,只有极少数因写错字丢分,如将“交错相通”写成“交错相同”。13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5分,标准差为0.86,难度为0.75。本题为词义理解选择,考生失分在10%左右。14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88分,标准差为0.42,难度为0.94。本题为翻译句子,失分主要是几个关键词没有译出,如“乃”、“无论”等。15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76分,标准差为0.5,难度为0.88。本题为概括文章思路,很多考生第二步概括不准确,如写成“标记桃花源”、“泄密桃花源”等。16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49分,标准差为0.77,难度为0.75。本题为把握文章主题,此题丢分最为严重,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回答对本文积极意义的认识,而很多考生却答成了“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或对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进行解释。

17~21.记叙文阅读。17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2.01分,标准差为0.88,难度为0.67。本题考查整体感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失分主要原因是:概括的语言不简洁;不能确定事件主人公;人物主体事件不突出等。18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84分,标准差为0.43,难度为0.9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求概括人物的可贵品质。此题得分甚好,但也有极少数考生没有紧扣主题思考,而是只停留在表面,如概括为“不畏严寒”等。19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1.69分,标准差为1.38,难度为0.56。本题考查考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和归纳能力。题意要求只需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从原句中找出指代内容稍加归纳即可,但少部分考生审题出现了严重偏差,从主题的角度进行了

归纳,如答为“人间真爱”等。20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1.74分,标准差为0.84,难度为0.58。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及其具体作用的分析。考生答题情况比较复杂,在回答文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时,80%左右的考生能准确指出;15%左右的考生审题不仔细,忽略修辞手法而直接回答文句的含义;另有5%左右的考生判断失误,认为是“拟人”或“夸张”。在分析理解含义上,95%左右的考生能指出文句突出了小卓玛的品质,但只有近20%的考生能在此基础上答出这些品质对自身的影响、感染。21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0.97分,标准差为0.67,难度为0.49。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关键句的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此题失分严重。具体情况是:约有1/3的考生脱离给定的具体语境,凭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去揣摩;还有一部分考生不能全面把握给定的语境,而是只从一点切入,如从“眼光一亮”,或从“摇了摇头”其中一点切入,而不能全面兼顾。此外,居然还有考生错误地将此题理解为口语交际而乱说一通,审题能力之差令人难以相信。

22~26.议论文阅读。22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2.51分,标准差为

1.1,难度为0.84。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议论文的整体感知——提炼中心论点。失分主要原因是:不审题,题目明确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但少部分考生还是自己进行归纳;部分考生知道论点出现的一般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但不能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题目要求进行思辨和鉴别,而只凭经验答题,结果导致失误。23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1.66分,标准差为1.09,难度为0.55。此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引用事例的作用。考生答题问题不少:一是对议论文文体知识没有掌握,如对论据形式的把握,少部分考生就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道理论据展开回答;二是答题不规范,用解答记叙文、说明文的方法答题,如“开头段通过引用事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开头段引用事例说明了主要内容”等。24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07分,标准差为0.77,难度为0.5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结构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此题答题较好,大部分考生答案基本接近标准答案,得了满分,但也有少部分考生失误:一是表述不完整,不能从文段中提炼出一句表意准确而又语言简明的话;二是马虎,没有注意答案与文段的对应,填空顺序颠倒,丢分令人惋惜。25题满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1.43分,标准差为1.09,难度为0.48。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和把握。考生存在的问题较突出:一是不能正确把握论证方法,答成了“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属审题不严或概念不清所致;二是作用分析不能扣语境,只是空洞地泛泛作答,甚至还有死记硬背回答论证作用张冠李戴者。26题满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64分,标准差为0.7,难度为0.82。此题是一道创新题,可以叫做有限制式的半开放性试题,目的是引导考生回归教材,考查对教材相关文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但很遗憾,考生明显表现出了对教材相关文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严重不足:首先是积累混乱,表述能力差,如说出了不少类似 “邓稼先„„研制两弹元勋”、“司马迁绘出了„„《本草纲目》”、 “贝多芬„„创造了《义勇军进行曲》”等等的雷人话;其次是人名、地名、作品名错别字频现,有的错得不着边际。

第四板块:写作与表达

27.作文。今年的作文命题仍然沿用去年的二选一模式,一个半命题作文,一个材料作文。作文的命题倾向是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半命题“阅读,让我 ”,考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可以填写“快乐”“获益匪浅”“走近名家”“学会做人”等很多词语或短

语,有宽泛的内容充实文章。材料作文观点明确,考生很容易就能准确全面的理解题意,避免剑走偏锋,只要围绕“目标要明确”这个主旨,同样可以选择生活方方面面的素材来写作。正如著名诗人贺敬之说的那样:“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优点如下:

1.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思想激昂奋进,彰显时代特色,能真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所记叙描写的人事物的客观评价、对生活中真善美的尽情歌颂,从而,展示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如一位考生在文章的开篇就写道“寒冬的腊梅,因为有了对春日的向往才吐露芬芳;茧里的蚕蛹,因为有了对光明的憧憬才展翅飞翔;逆境中的人们,因为有了对目标的执着才永不言弃”。立意多么健康,扣题多么明确,语言又富含哲理。

2.文中有“我”,情真意切。大部分考生能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个人的心得感悟。如一位考生在《阅读,让我发现母亲的伟大》一文中,写自己幼小时母亲每天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读出”母亲的慈爱;童年时,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的谎言,从而“读出”母亲的宽容;而现在,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从而“读出”了母亲的坚强;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点明题旨:阅读,让我发现母亲的伟大!这类文章文中有“我”,笔下有物,字里有情。

3.审题度己,扬长避短。首先,有近2/3的考生选择半命题作文写作,因为半命题作文的文题中,有“阅读”、“我”的限定,使考生易于掌控,写出来的文章中心更明确,立意更鲜明,这样就避免了部分考生因材料作文的立意和中心把握不准,导致跑题而严重失分的情况发生。其次,不少考生能经过认真思考,选取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写。如写阅读书籍的多侧重写书对自己的情感、精神的启迪;把“阅读”理解为感悟、领悟内涵的,多能写出一些让人备受感动的细节、让人赞叹不已的场景、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情愫等,再加上优美文笔的浸润,在不知不觉中就打动了阅卷老师。

4.变换角度,推陈出新。部分考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能够想人之未想,变换角度行文,标新立异。如一考生在《阅读,让我走向光明》一文中,把“我”幻化成一只爱读书的老鼠,如饥似渴,千方百计去读书,最终从黑暗走向光明。另一考生用“论坛回帖式”写材料作文,小作者拿到“目标”这个题目,颇感踌躇,所以去论坛发帖,希望各路大侠能够帮助。贴子一发出,跟者如云。小作者就别具匠心地选写了鲁迅等三位名人的回帖。内容和形式都可圈可点。在众多以“真我”为角度展开的文章中,这类文章的角度较新,显得更有创意,多是一类文,甚至是满分作文。

但考生的作文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以下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欠妥,选材不当。虽然有近2/3的考生选写了半命题作文,但由于审题和选材的原因,导致出现了明显失误。第一种失误的情况是,不少考生把“阅读”的外延放得过大,比如读数学题,做阅读段,有的甚至是把“阅读”变成了“听”或“想”,不是自己读到某篇文章,而是妈妈读童话故事给我听,或者想起了从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条名言等等。“阅读”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看书籍、报刊等,并了解其内容”。在“阅读,让我 ”一题中,“阅读”的含义可以更为宽泛,还可以是看或者读人、自然、历史等;“阅读”的要求则应更为明确,一定是要有意识的去读,认真的阅读,是一种端详或者品味,在读中有一种积极地思考和感悟,达到一种精神的熏陶或思想的升华。第二种失误的情况是,

把“阅读”处理得过于随意,和父母吵完架走在大街上随便捡起一张破报纸看到上面有句“儿行千里母担忧”马上醒悟,这就算“阅读”了。第三种失误的情况是,对“阅读”的内容处理不当,很多考生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复述读来的一个故事或者名著的主要内容,复述完毕,只用了一两句话点出读了这篇文章或者这部名著让我获益匪浅等,缺乏对读的深入思考和领悟。第四种失误的情况是,文章不是在写阅读了什么、阅读的作用,而是通过一件事让我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选材严重偏差。第五种失误的情况最让改卷老师们匪夷所思,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居然没有看到题目中的“阅读”二字,直接将题目拟成了“让我飞翔”“让我懂得感恩”等。材料作文的题旨比较明显,绝大部分考生还是找到了“目标要明确”这个中心,但是也有不少考生偏离轨道,写成了要战胜挫折、要有勇气等。

2.文体不明,结构紊乱。

新课改要求作文教学淡化文体,但是淡化文体并不等于文体不明,还是应该写记叙文是记叙文,写议论文是议论文。但是,在此次作文中,文体不明的文章不在少数。本来议论的还行,旁征博引,突然又开始叙述“有一天,我”怎样怎样。或者本来在记叙一件事,事件叙述完毕,字数不够,于是,就再来三、四段洋洋洒洒的议论。而且,记叙当详不详,当略不略,议论的句子多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理,与记叙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有不少考生写“观点+事例”的版块式文章,一个版块写完,就已经500字了,后面的两个板块只好草草了事,缺乏整体的规划。

3.缺乏常识,素养偏低。不少考生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和语文常识,以至于在作文中出现了很多叫人苦笑不得的句子。如:“一个没有读书的人,就不会宽容大度”,“第一扉页„„第五扉页”,“最欣赏陶渊明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类似的问题很多很严重。还有一些考生人文素养偏低,选材低俗甚至错误。例如,一些考生在作文中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就是一个差生,当别人不小心侵犯了自己,就一定会把他骂个狗血淋头或者拳脚相加。还有个考生写到:读《水浒》中武松怒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等故事,让我志存高远,我以后碰到不公平的事也要向他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单看这一句话,也许还会认为这是一个将来能够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好孩子,实际上放在文章中间,就会让人感到血淋淋的报复。

4.东拼西凑,胡编乱造。部分考生为了丰富素材,积累更多优美的语句,常常背记名家名篇或是中考满分作文,这本是一种好习惯,但就有这样一些考生,辛辛苦苦积累的文字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而是东拼西凑,生硬地仿写套作,使文章“四不像”。还有些作文连简单的生活复制都做不到,一看就知道是编的,在细节方面经不起推敲。下面举两个典型例子:(1)我和同学们一起春游时掉了队,我非常慌张,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来看,正好看到鲁滨逊的故事,然后就冷静下来想办法追上了队伍。(2)写一个雪天,父母因故没来接我,我就独自一人从学校回家。在路上,摔了一跤,睡着了,梦里母亲教育我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回家,于是醒来后,我就这样成功回家了。

四、教学建议

1. 要从点点滴滴抓基础。

基础与能力是因与果的关系,而前者是前提和保障,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靠基础知识的有形的具体的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基础知识缺失,那就必然会无可避免地造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贫弱。就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而言,要做到:写字教学,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查、勤记、勤写的习惯,

点撇钩捺,衡平竖直,写正确,写规范,只要持之以恒,错别字就会减少,字就会慢慢写得好。老师要狠抓课文语言学习,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训练落实,真把这一块当一回事做了,就对学生终身有益。拼音教学,要贯穿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而绝不能轻率地视之为小学教学内容。这种说法也绝非言过其实的夸大要求,从许多考生拼写不规范、把拼音字母写成英文字母、声调不知标在何处甚至不标声调,就可见非这样做不可的必要性。成语使用,一要引导学生长期积累和准确理解,二要讲正确使用的规律和方法。信息提取,贵在落实整体感知、理解、概括能力的培养,避免投机取巧地只引导学生主攻导语的分析训练。句子仿写,要教会学生注重例句提示、品味例句语感、审清题目要求,这是正确仿写的保证。名著阅读,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全面了解名著、关注重点内容、把握核心细节,不能只简单地记背要点。古诗文默写,名句理解和运用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字面内容,只有正确理解了字面内容才能不写错别字;充分把握名句的含义,也只有正确把握了名句的含义,才能恰当而灵活地运用。

2. 要加强课内教学的方法指导。

这次中考阅卷,给阅卷老师刺激很大、印象很深、感受很多的,是学生审题能力的严重缺失,再就是答题规范较差,答题技能薄弱。为什么呢?课内教学重视不够,结合教材这一规范的训练“抓手”指导学法、训练方法落实不到位,积累不厚实。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重课外、轻课内”的教学观念,特别要重视教材的教学。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课内不但要学,还必须学得透彻,学得扎实,要重在学方法,重在学技巧,重在学运用,重在学表达。如要注重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推敲关键词句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即怎样正确理解题干,清楚“题干要我做什么”,怎样才能对应题干要求准确地回答问题;还结合具体课文经常性地指导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学会提炼、学会归纳,学会思辨、学会想象,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唯如此课内重在教方法,课外才可显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真正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遇到的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要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业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放性试题、个性化试题和创新型试题将会成为试题的重要形式,那种“我说你听、授受相与”的教学方式和拘于一隅、惟我独尊的教学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多元化时代的要求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评分意见,见仁见智的个性化阅读已是势在必行;视野宽广、心智活跃的个性化作文更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机械性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不仅要有知识总量的增值,更要形成知识的序列、结构和网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要保证作文教学有行之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中考作文临场答卷是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答卷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考前长时间的积累,直接反映了考生平时的语文功底。因此,要想临场打高分,功夫还在平时练。如果说作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是学生喜不喜欢写的问题。不喜欢,再教也是无用功。只有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才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以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具体的方法有:(1)教师率先垂范,拿出示范动作,每半年至少写两到三篇同题下水作文,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工作,给学生一个能够比照模仿的具体对象。(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带领学生从身边的事写起,如《我曾经的同桌们》、《操场上的那棵树》等,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就不会感到痛苦。(3)变换形式,激发兴趣。办班报,举行作文竞赛,鼓励学生投稿等。(4)批改作文时,多点赞赏,少点批评。二是重视积累。这里的积累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和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大至时政国事,小至遣词造句,都可以写进日记。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自然就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三是指导方法。文无定法亦有法。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还是应该教之以法,如怎样拟题,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谋篇布局,怎样使语言生动亮丽等,这些方法会让初学者有法可循。学生只有正确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写作能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