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考点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考点

第一章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指封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所有权。在这种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并不自行耕种土地,而是将自己的土地租佃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并以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作为让渡土地使用权的报酬。 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闭关锁国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低到最低水平,是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点。1644年-1684年间清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在1685-1840年间则是由严格限制的海关贸易。 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主要有: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具体业务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当时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因此洋行都设在广州,被通称为广州十三行。

第二章

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用作药材。英国人有意识地把鸦片当做主要商品输入中国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 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变为入超国;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4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5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白银的大量外流,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银子与铜钱兑换价格),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将英国商人被迫交出的鸦片统统销毁。 鸦片战争实际上就是外国列强通过武装侵略开辟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又于1843年7月和10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为《虎门条约》),后两个条约是《南京条约》的补充。主要条款是: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 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勒索巨款,4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影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5取消洋行制度,英国人可以直接挑选和培养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买办商人,形成了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买办阶级;6开设租界,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到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居住,造成了半殖民地特有的“租界”制度;7领事裁判权,外国领事有权参与法律解决的过程,对中国司法主权造成严重破坏;8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制药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将总是享受中国给予最为优惠条件的国家。清政府对鸦片实行“名禁实不禁的方针”的方针,鸦片贸易中心的香港也被称为“中国的鸦片店”。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等国提出重新修订新约的要求。英、法、美、俄借助修约被拒绝而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是清政府又一次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更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1860年10月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俄国以“调停”、“说合”有功强迫奕䜣于1860年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主要包括:1公使驻京;2开放新口岸;3内江通商;4内地传教;5控制海关,中国的海关权完全落入英国人之手;6掠卖华工合法化;7鸦片贸易合法化。 西方列强在华进行经济扩张和经济掠夺活动的主要

组织机构就是外国洋行。 买办:指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替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对外贸易、商业、银行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纪人。(最初往往是为外国公司负责采买一类的事务,随后逐步发展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买办随之发展起来逐步成为一个买办阶级和一套买办制度: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

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表现) :(外国资本投资于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1、2)1外商在航运、码头和铁路修筑等领域的投资活动,外国列强和外国洋行在中国沿海和内河非法经营轮运事业,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外国在华航运业中规模最大、资本雄厚的轮船公司则是美国的旗昌、英国的怡和及太古三家轮船公司;2外国非法设立船舶修造和加工企业。船舶修造业成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工业领域中最先进入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广州、香港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中心;3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银行业,英国的汇丰银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汇丰银行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是由在华多年的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全称是“香港上海股份银行”,汇丰是人们对它的简称。主要业务:1承办对中国政府的借款;2积极扩大储蓄,吸收存款;3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4发行纸币。

第三章

中国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最集中最根本地体现为传统小农经济结构的痛苦解体。 纺与织分离:即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洋纱代替土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洋纱具有低廉的价格。 耕与织分离:即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农产品出口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水平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严重脱节,即在传统农业生产力仍十分低下的条件下,商业性农业却得到较快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脆弱的,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并牺牲小农经济必要劳动来维持的,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 工业制成品进口与传统手工业生存危机:工业西方,农业中国,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剥削和掠夺,把中国变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地,这正是外国列强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866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成为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 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半殖民地化:首先,这些口岸城市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津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 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的速度。 外国对华商品输出主要是鸦片、棉织品、棉纱及其他工业制品。 外国棉布大量倾销中国,使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所织的土布行销受到沉重打击,棉纱是外国对华棉纺织品输出中增长最快的大宗商品。随着外国列强对华贸易的扩大,使中国日益深深地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工业制品倾销市场和原料生产基地,并为外国列强在华的早期资本输出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 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在世界市场上受到了来自西方工业国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和排挤。此外由于中国外汇银价的下跌,外国商人为避免汇回现金也在华大量廉价收购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出口贸易日益具有殖民地贸易形态的典型特征。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传统的生丝和茶叶。中国所产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砖茶三类。 对外贸易的扩大: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殖民地形态的对外贸易结构,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典型的不等价交换,具体表现在:首先,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农产品,其中大量的是未经加工的农产品,而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的则几乎绝大部分都

是工业制品;其次,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波动中,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再次,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承受的不等价交换的剥夺,还由于外国列强在华攫jué取了大量特权,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优惠就是减免关税。此外,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加之世界市场上金银比价剧烈波动,导致白银价格下跌,也使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中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冲击。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制定的太平天国政权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地反映了洪秀全的经济思想。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在革命初期为了保证军需建立了圣库制度,不准将士私藏缴获财物,而要将之“尽缴归天朝圣库”。圣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上这种农民革命所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理想社会方案。 洪仁玕g ān 总理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提出《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洪仁玕的政治、经济思想,并得到洪秀全的赞同。历史地位及局限性: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由于明显地脱离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因而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第四章

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因素的形成过程,即资本与雇佣劳动者形成的历史过程。最早突破资本主义萌芽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无一例外的借助了暴力手段和海外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中国资本原始积累:19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的发展,西方列强通过早期资本输入把近代工业传到中国,中国被迫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表现出不完全相同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来:1. 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原因不同: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是由于其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而主动发起的;而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一个受到外部刺激后的被动的反应过程。2、劳动者的来源不同: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劳动者的来源主要是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其中很多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而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劳动者的来源主要是传统手工业危机中失业的手工业工人。3、货币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同:西方国家货币财富的原始积累大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得来,因此其资本积累过程是非常迅速的,实际上应该叫做“资本集中”;而中国货币财富的原始积累则基本上是取之于国内,通过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和高利贷者的经营积累和转移得来。4、所处的内外环境及政府的作用不同:西方国家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处于国内局势比较稳定,并且积极向外扩张的有利环境下,其政府主要是为本国资本主义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活动保驾护航,而不是自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活动;而中国当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商人陈启源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资本缫s āo 丝企业—继昌隆丝厂 中国近代工业首先是由清政府出资创办的。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被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了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但这场运动的核心则是在经济方面的建树。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动机简单来讲就是求强求富。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封建性:目的是为了自强,这种自强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付国内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二是扼制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的挑衅和威胁。军事工业是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民用工业也由于政府直接插手进行管理而成为一种新的封建“衙门”。主要体现在: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控制在少数洋务派官僚的手中;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行政权力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通过行政权力获得了免纳厘税的特权;4、清政府创办的民用企业和军事企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多数官员并不懂企业管理和技术,因而一切依赖外人,技术大权全操在洋人之手。 清政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原因:是由于军事工业企业的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和资金的严重不足,期望以民用工业解决军事工业所面临的上述问题。 李鸿章明确提出了“先富后强”的基本方略,并提出了“富在民生”的重要主张,

把视线由集中于军事工业进而投向经济部门。 洋务派后期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概况:军事工业:在求强思想指导下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先后创办了24个近代军事企业,其中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的规模较大,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创办,湖北枪炮厂由张之洞创办,其余三个都是李鸿章主持创办的。 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主要以建造海军船只为生产内容的近代军事企业。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直接动机是所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遇到一系列的经济困难。 民用工业:清政府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集中在航运、煤矿、冶炼、电讯和纺织等工业部门。轮船招商局是1872年李鸿章责成朱其昂在上海所创办,是清政府创办经营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也是中国自己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煤矿是李鸿章责成唐廷枢于1878年创办的清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官督商办煤矿。 上海机器织布局势1878年在李鸿章授意下开始筹办的官督商办企业。 天津电报局是李鸿章委托盛宣怀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的官督商办企业。 汉阳铁厂是由张之洞创办的清政府投资最大的钢铁工厂 。 近代工业的形式:官办:由清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官办是清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形式。 官督商办:政府出面招集商人出资认股,委派官员负责经营管理的民用工业组织形式。这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主要的形式。 官商合办:由官、商双方订立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利润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是清政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又一种主要形式。 从清政府所创办的民用工业发展变化来看,由官办向官商合办、官督商办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官督商办不仅是清政府创办民用工业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阶段。 中国近代私人资本的主要投资领域是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工业、食品工业、火柴业、烟草工业等轻工业部门。 著名企业实例:缫丝工业:广东南海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家乡筹办继昌隆缫丝厂。1880年浙江湖州人黄佐卿在上海开设公和永丝厂,成为江浙地区首家机器缫丝厂。 棉纺织工业:私人资本投资创办棉纺织工业始于轧花业。18871894纺纱工厂。 面粉工业:中国传统的磨粉业主要采用土法石磨。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是中国第一家面粉工业企业,1898年孙多森在上海设立阜fÙ丰面粉厂, 此后张謇ji ăn 又在南通创办复兴面粉厂,其中尤以荣氏资本集团发展迅速。 烟草工业:1916年简照南所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不在香港)在上海设厂,分支机构遍设全国各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 私人资本创办近代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是纯粹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第一批受近代经济影响较深的地主、商人和买办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特点(未能担负起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主角的原因):与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1、私人资本由于自身资本有限,所投资的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轻工业部门;2、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投资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大量采用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带有很强的工场手工业特征;3、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外国资本和清政府国家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的夹缝中生存,不仅承受着外国在华资本的压迫和控制,而且忍受着清政府国家资本的排挤。

第五章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危害:1. 允许外国资本任意在中国投资设厂,根本不受中国政府限制,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2、条约规定中国要向日本赔偿各种损失二亿两,加上辽东半岛赎金三千万两,共计达二亿三千万两;3. 中国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大面积国土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空前严重地损害,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收支受到及其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对中国危害最大,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开始转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倡导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改良维新来

振兴中国。革除封建政治的弊端,学习西方的“政令法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900年6月10日,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国组成侵华联军,进犯北京,于8月14日攻破北京。1901年9月7日中国政府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危害:首先,巨大的战争赔偿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其次,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清政府日益成为一个亲外国的傀儡政府。 清末新政产生的原因:清政府缓解其危机以自救的企图,来自列强的压力,以及国内民众日益强烈的变革呼声,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要原因。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分为政治(君主立宪)、经济、文化(废除科举)和军事四大类。其中经济政策改革主要内容是鼓励和发展农工商实业。对工商业的鼓励政策与法制措施有四个方面:1、成立了以商部为主导的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2、颁布了有关工商实业的章程与法令;3、实施奖励商人与商业活动的法律政策;4、联络工商业,鼓励创办商会。 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措施有:1、调整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2. 鼓励兴办农会,促进农业发展;3、奖励垦荒;4、提倡改良农业,开设农业学校及新式的农业实验场等。 清末新政中经济改革的效果:1、新政中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开创了清政府出面以政策法律形式倡导实业的先河,激发了国内私人资本投资的积极性;2、新政中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也使中国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3、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重农轻商的守旧风气。 清末新政的缺陷:1、保守的、虚假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清末新政中经济改革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因素;2、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还经常受到西方列前的干预;其政策法律的制订和执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向西方国家发出照会,要求实行“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要列强对美国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列强在华瓜分势力范围:俄国以长城以北,特别是东北地区为势力范围;德国以山东为势力范围;日本侵占了台湾并以福建为势力范围;英国则以长江流域各省以及云南、广东两省的一部分为势力范围;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实际是以全中国作为势力范围。 列强争夺路权和矿权的争斗:1909年美国国务卿诺克斯提出了一个国际共管满洲铁路的计划,即“诺克斯计划”,力图削弱日、俄在东北的 势力,后因遭到日、俄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1911年美国积极参与争夺川汉、粤汉铁路投资权,同英、德、法三国组成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开始了攫取中国路、矿权的活动。 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1903年日本与俄国争夺在中国领土上的势力范围而发动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结束。 列强对华投资的扩张:1、加工制造业;2、矿冶业;3、水上运输业。 列强对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控制:1、财政金融的控制:1勒索战争赔款,2提供政治贷款;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控制:首先,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外国洋行直接参与经营中国的对外贸易向外国洋行与洋行控制下的买办商业网共同经营转变;再次,继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后,中国的海关行政管理权也丧失了。3、民国北京政府对列强的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是民国北京政府上台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举借外债仍然是民国北京政府维持其统治的重要经济支柱。民国北京政府完全沦落为依靠西方列强贷款支持的政府。

第六章

民国北京政府的债务构成:分为外债和内债,内债主要有公债和国库券两类;外债通常是以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为条件换取的。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借的借款称为“善后大借款”,以3.59亿元创举外债之最, 使中国的盐税大权完全落入外国人手里;而位居其次的是1918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统治时期1.5亿元的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西原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民国北京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共76项,其中47项是1915年9月以前颁布的。主要由:《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12)、《公司条例》(1914)、《公司保息条例》(1914)、《商人通利》(1914)、《矿业条例》(1914)以及机制货物免税方法等。 “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

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 “北四行”: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的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私营银行资本集团。 上海、北京、天津是民国

北京政府时期城市金融活动的三大中心。 取代买办制度的主要有高级职员制和经销制两种。 民国初期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1、外国在华贸易投资的增加,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国商品的销售量;2、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3、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扩大了进出口贸易量。 1912―1926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①部门发展很不平衡,重工业很少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缺乏重工业基础;②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效率不高;③许多企业的机器设备要从外国进口,技术指导也要聘请外国人担任,使民族资本企业明显具有依赖性;④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大中型城市。 1914-1921年形成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原因:首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忙于经济恢复,对华商品倾销规模减小,中国商品可以利用市场空隙的机会获得发展;其次,铁路的修筑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再次,群众性的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爱国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 一战以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工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工业方面:1、私人资本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四种态势:①棉纺织业、火柴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迅速发展、②面粉业、榨油业等部门得到快速发展、③卷烟业、水泥业等部门获得较快发展、④缫丝业由于出口上升有所发展;2、矿业方面1914-1921年得到蓬勃发展;3、交通业方面,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1919年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封建主义、资本帝国主义、军阀对农村经济的掠夺与破坏:一、农村封建剥削的加剧:1、封建土地所有制继续保持 2、地租剥削继续加重;二、资本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侵略:1、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 2、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经济; 3、控制中国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①操纵农产品原料价格②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取超额垄断利润③折价收购和贷款收购) 三、军阀统治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破坏:不仅横征暴敛,搜刮人民,并且连年混战,人民深受其苦。 1922-1926年中国私人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原因:1、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开始把注意力又转向中国市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再度迅猛增加;其次、民国北京政府的金融危机开始暴露出来,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体现在:①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民族资本生产厂家大多无利可图;②市场变化导致企业难以生存,许多老企业停工、减产甚至破产,新企业创办数量和创办速度下降。 近代中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类型:1、富农经济:指一些富裕的农民采用长工种地,进行部分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富农经济又可分为两种:新式富农经济与旧式富农经济。2、经营地主的增加:即一些土地较多的地主,雇工经营部分土地。3、商业性农业种植区: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目的主要不再是满足自己的直接消费,而是为了交换,农民已经普遍卷入市场。4、新式农垦公司有三种情况:1、具有明确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2、采用雇工经营就、租佃制双重形式的公司;3、非生产性垦务公司。5、农村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滋长:农民抓住一些手工业,生产一些市场需要的手工制品出卖,作为他们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

第七章

关税自主:民国政府成立后,先后与各国签订了《关税条约》,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关税主权”与领事裁判权,将关税保管逐步由外国银行转移到中国银行来,并在各口岸税务司中派中国人担任一些职务。 统税:即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货物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 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 法币改革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1927-1937国民政府经济方针和政策:一、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1、整顿财政体制,2、实行税制改革,3、建立金融体系,进行币制改革;二、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和基础设施的建设:1、对重要经济资源的垄断,2、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3、对重要产业部门的投资和建设;三、确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国家金融垄断体系的核心,是“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后改组为“特种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后改组为“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前身为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四行二局的形成时国民政府国家金融垄断体制及其统治网初步建立的标志。 农村改良运动:20世纪20-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严重恐慌,一些改良主义者纷纷组成各种社团,试图通过各自的改良方案复兴农村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及阎锡山的“土地村有方案”。 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1赋税政策,将赋税分为正税和附加税;2租佃政策,192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禁止预租、押租形式,对包佃和包租制度也予以废止。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租率的最高限额至37. 5%,禁止预、押租制。3、农村金融政策,当时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是信用合作社、农业仓库以及农民借贷所。4、农业改良措施。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迅速衰败的表现及原因:①农村中出租地主的增多和经营地主的减少,②天灾人祸,使得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③由于农村金融枯竭,农民普遍缺乏耕畜、农具、肥料和种子,无力维持生产④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与生产工具的匮乏,直接导致荒地的大量增加及农产量的下降。 在革命根据地中首先进行的是土地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主要内容有三点: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为主,同时也可实行共同耕种,禁止土地买卖;2、在分田中,以人口平均分配为主,同时也实行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一倍土地;3、在分配土地的区域上,以乡为单位为主,同时也兼有以几个乡或区为单位进行分配。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第八章

《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由日本最高当局、关东军和“满铁”共同制订的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政策。,归纳起来主要由两点:一是所谓为“达到东亚经济的融合”,“把重点放在同日本的协调上,而愈益加强相互扶植”。二是所谓“综合发展各个经济部门”,“对重要经济部门加以国家统制”。这是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掠夺的具体办法与总政策。 日本对华北、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兴亚院”、“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等。 华北开发会社:成立于1938年6月,是日本政府与大财阀合资创办的对华北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实体。 华中振兴会社:成立于1938年11月,由日本政府和各财团各出一半资金,主要从事华中各省的铁路水电、航运、电报、电话、无线电等项目,是日本掠夺华中资源、控制华中沦陷区经济的国策会社。 日本对中国殖民掠夺政策及其演变:第一阶段,“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政策是向各个经济领域广泛渗透,建立众多掠夺性公司和机构,全面进行各种资源的开发与掠夺;第二阶段是从广州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止,日本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政策由全面开发改为重点经营,重点把掠夺对象集中于沦陷区的重要战略资源;第三阶段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4年盟军全面反攻前为止,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表现为谋求加强新、旧占领区间的物资交流;第四阶段自盟军全面反攻至日本战败投降时止,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政策改为集中控制极少数战略上更加重要的企业,在地域上分为外线、内线,全力发展内线企业,放弃外线各地的经营。日本对华殖民掠夺的政策服从于其军事形势的变化的。 “满铁”与“满业”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两大机构。 “满铁”:“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株式会社即股份公司),1906年日本天皇亲下诏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总部设在大连,最初资本为2亿日元。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 “粮食出荷”: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的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 伪满洲中央银行:1932年6月在东北原有四行号(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成了伪满政权金融的中心,日本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来实现的。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掠夺:1、掠夺土地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2、日本侵略者把东北作为其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3、繁重的苛捐杂税、高利贷剥削与劳动力的破坏。 适地适产主义:日本要求在“日、满、

华三者之间,实行适当分业”,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伪满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一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华北着重开发盐业和矿业,华中则允许存在一些轻工业。 中储券:1941年1月日本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储券,流通于上海、津浦、南京等地及沪杭等各铁路沿线和长江华中区及广州等地。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沦陷区的殖民掠夺:1、对工矿业的破坏与掠夺,2、对农业的破坏和掠夺,3、对金融的控制与垄断,4、对贸易的控制与垄断。

第九章

经济统治政策:国民政府以“非常时期”为由采取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方法对工矿业、金融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实行经济统治政策。 主要内容有:1、粮食类,2、日用必需品类,3、工业器材类,4、外销物资类,5、专卖物资类。 工业合作运动: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以合作社的形式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从事生产,支持抗战的经济运动。 工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分为三种:一种是集体式,即在后方安全地区集中多数人在同一处所从事小型基本工业的机器生产;二是分散式,即乡村农民分散进行农产品加工制造;三是混合式,兼有以上两种性质。 田赋征实:田赋正附税总额每元折征稻谷20公斤。 工厂内迁:为了在抗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避免沿海民营工业遭到灭顶之灾,并防止为日军所侵占,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 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1、奠定了内地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2. 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3. 内迁工厂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资源委员会:抗战期间,办理以重工业内迁为主的国营工矿业的主要机构。 四联总处:前身为“四行二局”,“四联总处”是国家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业的核心枢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政策:一、增加税收:1、扩充征税品目,改定征课标准及调整税率;2、创办新税;二、举借内债;三、求助外债,四、田赋征实。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关系: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总体上呈现一种此长(国家资本)彼消(私人资本)的关系。 1943-1945年中国私人资本普遍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政府国家垄断资本恶性膨胀,扼杀了私人资本发展道路:1、通货膨胀政策,2、捐税政策,3、经济统治政策,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从生产到分配都实行严格的管制。 减租减息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各阶级、阶层一致抗日,1937年8月25日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二五”减租,一律照战前租额减低25%。 大生产运动:1941年-1942年在日伪蒋三面夹击下,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及时地开展了生产自给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包括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以农业为主体,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发展经济方针。 农业合作运动:在吸收原有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变工队、扎工队、换工队、互助组等,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力,合理利用土地畜力等优越性。

第十章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美国为了排斥其他国家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企图牢牢控制中国政治局势和国民经济命脉。 《空中运输协定》:1946年12月20日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空中运输协定》。 美国战后独占中国市场:一、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二、对中国商品市场的独占,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通过美国所控制的 经济机构,2、国民党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3. 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私人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其商品,4、美国在华大量设立公司经营对华贸易,5、通过大规模走私活动。走私主要口岸是上海、天津、九龙三处。三、对中国投资市场的独占,其中包括直接投资,如企业投资、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交通运输投资、商业投资等,也包括间接投资,如巨额借款和各种各样的“美援”。 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

府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规定含金量和与美元的汇率。 银圆券:1949年7月,国民党政府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院长阎锡山鉴于金圆券已经崩溃,又策划发行银圆券,公布银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银圆券为本位币。 银圆券的崩溃表明国民党政府金融体系彻底破产。 战后国统区的经济危机:1、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破产,根本原因是美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空前膨胀,抗战后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商业排挤打击的主要表现: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承受着繁重的课税、②国民党政府控制着工业原料、③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④政府限价过低,遵守这一价格必然导致无利可图,违反这一限价可能导致被查、⑤严重的资金短缺为高利贷的盛行创造了条件、⑥国民党政府控制外汇,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绝大多数厂商得不到外汇、⑦国内市场日趋狭小,需求拉动日渐萎缩。2、农业生产的萎缩和农村经济的破产(捐税、兵役、资金短缺),3、人民生活日益恶化。

第十一章

《五四指示》: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认真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更加紧密地结合了当时形势发展的 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1. 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2、贫苦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恢复发展;4、广大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第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第二,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是我们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1948年11月22日解放区政府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宣布成立,成立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简称人民币),作为解放区的统一货币。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展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壮大,直至在中国大陆取得全面胜利,当时比较系统建立并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地区首先是东北解放区。 东北解放区最早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财政经济机构---东财委。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及特征: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包括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形态;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先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革命政权的条件下产生;新民主主义经济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建立为前提,而新民主主义政权又必须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巩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又部分地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属于民主革命的性质。没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则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收国家垄断资本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国家垄断资本又是剥夺大资产阶级,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此,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刚领的实现,不仅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使无产阶级领导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也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权,一开始就有了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从而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经济全面胜利的必然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首先,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全面胜利稳定了国内市场,巩固了社会经济秩序;其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国民经济;第三,随着整个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第四,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