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活着_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第2卷 第4期 2004年10月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

Vol.2 No.4

JournalofXi anEurasiaVocationalUniversity Oct.2004

活着 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赵星汉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活着 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 仇恨 ,转而寻求 真理 ,展示 高尚 ;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但却淡化了,并采用了一种

反复 叙述手法,这种手法看似简单,却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关键词: 活着 ;敌对;同情;反复的手法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4)04 0076 02

Theapplicationofrepetitiontechniqueinthenovelentitled ToBeAlive

ZHAOXing han

(SchoolofHumanities,Xi anEurasiaVocationalUniversity,Xi anShannxi710065,China)

Abstract:Thenovelentitled ToBeAlive isinfactanoveldescribingdeath.Theauthor,Yu

Hua,seemstohaveabandonedhispast hatred forrealityandturnstohispursuethe truth andexhibitsthe nobility .Althoughhestillfollowshispreviousnarrationstyleandsubjectmatter,hetriestoplaythemdown.Meanwhile,theauthoremploysanarrationmethodknownasnarration,whichlookssimple,butactuallyshockstheheartsofreaders.

Keywords:thenovelentitledToBeAlive;hostility;sympathy;thetechniqueofrepetition

一、敌对与同情

在众多中青年作家中,我比较推崇余华 这个从小跟随父母在医院里长大,并作过5年牙医,并写出 十八岁出门远行 、 现实一种 、 在细雨中

呼喊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 等震人心魄的小说的浙江海盐人。他前期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中、短篇小说,写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写的是欺诈、暴力、鲜血、死亡,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人内心的恐惧及人性的残酷;这种内容再辅之以旁观者平淡的叙述语调使人读其小说灵魂不由为之震颤,这就犹如金庸笔下东邪口中的横笛所吹奏的乐曲,使稍懂点小说的人都要为之颤栗,更不用说爱看小说、研究小说的人了。戴锦华对他的这种方式描述得更加形象,在 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 中说: 余华似乎以一种精神分裂式的迷醉与狂喜,以无尽的、滔滔不绝的能指链的延伸,创造出流畅、弥散、陌生不详的文体。所谓的文体即语言的叙述方式 这 鲜血 的内容、 陌生不详的文体 为什么会被生于60年代的余华所 迷醉 呢?

收稿日期:2004 03 19

让我们来看看他本人是怎么回答的吧。他在 现实一种 意大利文版前言中说: 对于死亡和血,我却

是心情平静,这和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 他在医院里长大,经常看见当外科医生的父亲从手术室出来时 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了鲜血 ,有时他父亲身后还跟一位护士, 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 。更何况 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的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 (余华 前言 )呢!然而,从 活着 起,余华虽然沿用了这种旁观者的叙述角度,但却淡化了:虽然写的仍是死亡,但却不再那么仇恨了 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这种转变,是我们理解 活着 这部小说的关键所在 否则,我们也许会延续以往对他小说的印象,从而以为这是一部揭露小说,会闹出同名电影曾在国外获奖而一度在国内禁演

作者简介:赵星汉(1975 ),男,陕西扶风人,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第3期赵星汉: 活着 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77

的事情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谈他的手法前却要用如此的篇幅来谈的原因 假如我们不弄清作者的真意,那么他的手法愈高妙,我们就误解的愈深,我们离作品就愈远,谈论手法也就愈无价值。

面对昨曰还痛苦地呻吟今曰却被薄薄的白雪掩盖的大片已死去的伤员时,他又下意识地开始了找寻工作。结果在横七竖八的尸体中,他找到了四张熟悉的面孔,正当他摇着头向 我们 报告时,却中了流弹,成了 谁也逃不掉 的最后完成者 假如说前面的找寻,老全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经验之正确,而在 我们 面前得意一番的话,那么后面的找寻则是老全的心灵颤动之下的下意识行动 那么多的生命在一夜之间归于沉寂,使得对死亡已经麻木的老全顷刻之间震惊了,它就像一剂清醒剂,使得老全的灵魂突然苏醒了,然而就在此时他却中了弹,永久地去了 老全的悲剧就在这里,老全死的动人之处也在这里。读者扼腕叹息,就像对一个刚刚获得新生而又遭遇不测的人一样

我儿子 有庆的死,可以说是有庆深爱的羊的死的反复。先养的两头羊,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充了公,可有庆仍把它们当作自家的羊,每天仍给它们割草、喂食,仍要和它们呆一会儿,才能上学看书干其他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两只羊一直未被杀。可是,当 我们一家 终于将铁炼成钢时,队长一声令下,一只羊成了为 我们 庆功的羊 我们 的 成功 杀死了 我 儿子喜爱的羊。后一只羊是为了救 我们一家 的命,被人牵去卖给了宰羊的。而有庆的死是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抽血过多造成的。而县长正是和 我 在战乱中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可以说是他杀死了 我儿子 他要不是县长,他夫人也就不是县长夫人了, 我儿子 也就不会喜冲冲急切切地争着去给她献血了 在这里作者先让 我儿子 深爱的羊先后走上了庆功救命的祭坛,然后让 我儿子 沿着羊的路也走上了表功救命的祭坛。这种羊、人的命运之反复,显示了在那个年代生命之轻微、活着之艰难;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 带笑却哭 的画面;欲诉无言、欲哭无声,欲笑却哭,极其无奈的悲哀,震人心魄。

我女儿 凤霞的死,可以说是 我儿子 有庆的死的反向反复。他们均死在同一医院,且与生孩子有关。姐是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弟是因县长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献血而死,姐弟的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人看到了世事的不公。拍案的同时,不免叹息,为我辈位之卑人命之轻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余华这种手法在他以后的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 中更加炉火纯青、淋漓尽致了 淡化了,舒缓了,基本上和现实同步了,但却更加震撼人心了。

二、反复手法的运用

我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到乡间去收集民间歌谣,于是,认识了孤老农福贵。福贵给我讲了他的一生:先是他的败家,接下来就是他的亲人一个

个离他而去,父亲、母亲、战友、儿子、女儿 最后只剩下他一个活着。故事很简单,可以说 活着 其实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书,但读后人不由得心酸,震撼,百感交集。这与书中对死亡的多次描述中,运用了 反复 的手法密不可分。这种手法就像电影中镜头的回放一样,将人从终点拉回到起点,再使人从起点又回到终点,在这种时空轮回往复中,使人洞穿生命的真谛,体味命运之无常与有常 正如面对亡去的亲人,我们不免回想起他的一生,愈想愈辛酸,泪如雨下;愈想愈豁然,心门洞开。所以,与其说余华运用了这种手法,不如说 死亡 本身就需要这种手法,这正是余华动人的一贯做法 自然、冷静、不露声色(近乎残忍) 这种手法看似简单,但却更切近生活,更加真实,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我寻找到一种最单纯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来源于我对巴赫音乐的喜欢。他的 马太:受难曲 有3个多小时,却只有一首歌的旋律。我反复听,寻找到了一种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这个力量震撼人心。 他从音乐的旋律中找到了一种最单纯的手法: 反复 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令人回味。

父亲 有一个习惯,拉屎要到村口的粪缸,由于 父亲 年龄大了,腿有些哆嗦, 我女儿 不解,就问是什么原因, 父亲 答到 是风吹的。 而终于当 父亲 死在粪缸旁边时, 我女儿 听说爷爷从粪缸上掉了下来,就自然地问道: 是风吹的吗? 这个借 我女儿 纯真之口造成的反复,能不勾起我们对 父亲 辛酸的回忆吗?能不使我们悲痛,使我们悔恨吗?也能不使读者凄然心动吗?

老全当了6年兵,逃了7次,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得出了结论: 谁也逃不掉。 为了向 我们 证实这一点,他总是找寻逃跑的旧相识,结果得知那些人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另一个部队抓获,这时他就颇为得意,总是说: 瞧,谁也没逃成。 而当老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