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大变革

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下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分别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延续至今的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以及在经济体制模式探索过程中的认识的跃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以及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在中国开展了以计划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模式。表面上看,这样的经济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合理。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的思维模式趋于定势,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到1982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3]自此,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市场调节作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还看不到计划经济的体制性弊病,只是将市场作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将权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权有目的性地下放给

私有企业,促进了私有企业的市场活力,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国有经济也暴露出了严重问题,与私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相对缺乏活力,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依据前一阶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理论。198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商品经济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正式到来,也表示党中央认识到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这是在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实践经验之上提出了市场的作用不可忽视,说明党中央在这次会议之后,更多人开始关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993年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并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规律,描绘了市场经济的蓝图。这也说明,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此正式建立,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指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并健全国家宏观调控。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5]并利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这说明党中央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逐步认识到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作用并把它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同时也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寻求有计划有战略的思想部署来弥补其缺陷。因此,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主要强调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指出要把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合理分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