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嬗变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嬗变

尹婷婷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

摘 要:王国维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面对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之势,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这个时代做出了回应。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把交流的意识熔铸到美学研究中,以学贯中西的气魄和胆量,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王国维 美学 康德 叔本华 思想嬗变

Evolution of Wang Guowei's aesthetic thought

Abstract: Wang Guowei was a well-known scholar of modern China. Facing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responded to the times in a unique way. He provided a good metho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tics with his spirit and courage beyond East and West.

Key words: Wang Guowei ,Aesthetics, Kant, Schopenhauer, Thought Evolution

王国维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总的来看,他的基本美学思想涵盖了“天才说”,“游戏说”,“境界说”,“古雅说”四个方面,一生为学三变,其美学思想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代美学的最早启蒙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

[1]近代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这个评价深刻的说明了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不可估量的

作用。

一、 初涉西方美学-对康德、叔本华理论的借鉴

王国维的美学探索经历了始于康德又复返康德的曲折历程,“天才说”这一思想就源于康德。1790年,康德出版了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在该书的“审美判断力分析”这一部分,康德提出了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的美的观点。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的思想,认为天才人物的出现是一个罕见的,比通常任何估计都要少得多的现象,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在于有这么一种本领:他能够独立于根据律之外,从而不是认识那些只有在关系中而有其存在的个别事物,而是认识这些事物的理念。王国维对康德的思想表现了浓厚兴趣,并加以引进。他说:“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列举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为例,“认为天才者,或数千年而出,或数百年而一出······旷世而不一遇也。”(《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在王国维看来,“知力之拙者,常也。其优者,变也。天才者,神之示现也。”(《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而“美”呢?“实可谓天才之特殊物也。”这种“神之示现”的天才观与康德、叔本华的“天赋人才”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它打破了叔本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的主体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个别理性)与民族之道德(普遍理性)为一体的主体性。

“游戏说”是王国维早期美学思想又一重要的理论。“游戏说”作为西方重要的美学理论之一,最早由康德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王国维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在《文学小言》中认为文学是“游戏之事业也”,是人们“对其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即认为文学是主体精神势力的一种游戏活动。显然,这是受康德“游戏说”影响的产物。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有一段话表明了“游戏说”的主旨之所在:“然余之为此论,固非使文学美术之价值下齐于博弈也。不过自心理学而言之,则此数者之根柢皆存于势力之欲,而其作用皆在使人心活动,以疗其空虚之苦痛。”王国[1] 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5

维的“游戏说”渗透着理想与写实、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与冲突,结果使其思想表现出对审美追求、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叛逆——现实与非现实的非统一性和非平衡性。

另外还需说明,王国维同叔本华一样,为人生之痛苦寻求的解脱之道那便是艺术,当人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功利关系的枷锁而进入完全自由的艺术世界时,审美的关照方式就可能使人走上接近真理的超越之路。这其中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倾向,是王国维对时代作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关照。叔本华的思想是西方哲人对现代文明中物质发达和精神贫乏的反思,王国维当时虽然身处还未走向现代的中国,他受西方现代反叛文化思潮的影响,其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具有了某种超前性,直至今天,仍不失其深刻意义。

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回归-“境界说”的提出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归结为“宏壮”和“优美”。王国维所说的优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物与“我”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所以我可以平心静气地欣赏它。另一种情况是外物虽然与我有利害关系,但我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事物追求的欲望,所以对即使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物也能够以平静而闲适的心情对待。这种优美之情就是“无我之境”。“无我”并不是没有我,而是审美主体自失于客体之中了,物我关系消融了,主体与客体达到了融合为一的同构状态。因为达到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同构状态,所以“我”能够做到从物的角度来观物观我,这是一种平静而客观的视角。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而在“有我之境”中,则是“以我观物”,也就是说物我是分开的,而人的存在迫使人去和物发生关系。王国维在谈到“壮美”的时候,认为要产生壮美之情,首先是事物极不利于主体,与主体发生了利益冲突,主体的意志为之破裂。但人的意志虽然破裂了,人的认识却可以独立发生作用,能够客观、平静地认识客体,逐渐地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叔本华认为审美主体以强力争脱了自己的意志及其关系而仅仅只委心于认识,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无意志的主体宁静地观赏着那些对于意志可怕的对象,只把握着对象中与任何关系不相涉的理念,因而乐于在对象的观赏中逗留。结果,这观察者正是由此而超脱了自己,超脱了他本人,超脱了他的一切欲求。这样他就充满了壮美感,他已在超然物外的状况中了,因而人们也把那促成这一状况的对象叫做壮美。很显然,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于动之静时得之”就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壮美、宏壮的对象在体积和力量上要比审美主体高大出千百倍,给审美主体一种震撼感,引起审美主体情感上的激荡。然而人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平静地认识客体,逐

渐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最终给审美主体以美感和情感上的满足,故曰“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当然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是横空出世的,离不开中国古典美学这块丰厚的土壤,是他自觉地继承中国古典美学的积极成果,是在中西融汇的基础上所做的新的拓展与发挥。作为概念来说,“意境”早在唐代就诞生了,但对意境的完备阐释和总结却在明清。王国维以此评文品诗,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的境界说使众说纷纭的“意境”探讨植根于“本”的求索上而不是“末”的玩味上。

王国维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概念,并以极大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上来揭示“意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成与类型、创作与鉴赏,从而使之不仅具有严整的理论形态,而且使之成为文学艺术内在本质最高理论概括。另外,王国维不仅明确地把“境界”列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而且把它从气质、风骨、兴趣、神韵、格调等美学概念中剥离出来并旗帜鲜明地把“境界”列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1]总之,王国维并不仅仅只是古典意境理论的一位总结者和集大成者,他更是中国美学由古典时代即将步入现代的一个预言者和积极的开拓者。王国维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史由古典向近代转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其意境理论正是储存这些复杂历史信息的一个黑箱,这正是王国维美学思想,具体来说其意境理论的价值,也是王国维本人在美学史上的定位。

三、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度探索

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专门论述了“古雅”这个范畴。“古雅”根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当王国维面临着以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来观照中国文艺精神的矛盾之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他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古雅”,以古雅来弥合中西美学相悖的差别,并达其中西美学沟通而中国之学得以弘扬的理想。此时,中国传统美学的成分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文章开篇即明确地提出了“古雅”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与中国古代的“典雅”相近,或就是“典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所谓“典雅”的意思,即因“典”而“雅”。典即经典,经典即已然形成的供他人模仿、借鉴的陈迹范式。雅即高雅,指作品弥散着文化文人表达所凝结的风格韵致。在中国古代“典雅”风格的评价里,“典雅”必然地包含有对前人陈迹范式的模仿、挪用和借鉴。王国维的“古雅”说,其涵义实际也是如此。所谓“古雅”,即因仿“古”而“雅”,故称“古雅”。作为与优美、壮美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们在内涵上的差别决定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就审美创造性而[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09

言,“古雅”与优美、壮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古雅”这一美学范畴却概括了优美与壮美两个美学范畴所不能概括的大量的艺术美学现象,从而呈现出其独到的理论价值。

“古雅”是与优美、壮美相比较而对举的一个范畴。它们的性质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创作者心灵、心智或思维能力的不同。作为优美、壮美的心智能力,是一种“天才”的能力,它是指创作者原生的先天的直觉创作表现力,简言之即直觉。优美、壮美是创作者直觉认知的产物,也是创作者直觉创造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创作者心灵的“原始意象”。作为“古雅”的心智能力,是一种与“天才”的直觉创造力相区别的一种能力。“古雅”的心智能力,王国维在《古雅》一文中并没有给予特定的称谓。但从《古雅》一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古雅”既非天才之事,不像优美、宏壮二者非修养之所能为,相反,它是完全可以凭借修养之力达到的。另外,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凭借艺术修为而致的“古雅”。故而,“古雅”首先是非天才的作家得以成立的原因,同时也是天才作家的必备修养。最后王国维认为,从实践的角度看,由于“古雅”可由修养致之,所以它可以作为普及美育的津梁,用非天才的古雅作品教化无法欣赏优美与宏壮的天才作品的中智以下之人。

“古雅”说虽有牵强和矛盾之处,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确认了艺术形式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及其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后天修养并阐释了天才与修养的关系。在20世纪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他的这篇《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堪称是一篇具有学术拓荒价值的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说”以及日后对中国戏剧的研究表明了他哲学美学观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1]以1907年左右为界,王国维前期以吸收和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以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王国维受“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又从传统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美学进行了改造重构。

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不可能臻于完善,甚至有荒谬和不当之处,但他对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提出的某些具体观点,而在于他所提出一些新问题、为传统美学注入的一些新内容以及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更新等等。更重要的是,王国维在美学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1]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周锡山编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

言,“古雅”与优美、壮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古雅”这一美学范畴却概括了优美与壮美两个美学范畴所不能概括的大量的艺术美学现象,从而呈现出其独到的理论价值。

“古雅”是与优美、壮美相比较而对举的一个范畴。它们的性质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创作者心灵、心智或思维能力的不同。作为优美、壮美的心智能力,是一种“天才”的能力,它是指创作者原生的先天的直觉创作表现力,简言之即直觉。优美、壮美是创作者直觉认知的产物,也是创作者直觉创造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创作者心灵的“原始意象”。作为“古雅”的心智能力,是一种与“天才”的直觉创造力相区别的一种能力。“古雅”的心智能力,王国维在《古雅》一文中并没有给予特定的称谓。但从《古雅》一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古雅”既非天才之事,不像优美、宏壮二者非修养之所能为,相反,它是完全可以凭借修养之力达到的。另外,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凭借艺术修为而致的“古雅”。故而,“古雅”首先是非天才的作家得以成立的原因,同时也是天才作家的必备修养。最后王国维认为,从实践的角度看,由于“古雅”可由修养致之,所以它可以作为普及美育的津梁,用非天才的古雅作品教化无法欣赏优美与宏壮的天才作品的中智以下之人。

“古雅”说虽有牵强和矛盾之处,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确认了艺术形式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及其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后天修养并阐释了天才与修养的关系。在20世纪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他的这篇《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堪称是一篇具有学术拓荒价值的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说”以及日后对中国戏剧的研究表明了他哲学美学观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1]以1907年左右为界,王国维前期以吸收和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以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王国维受“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又从传统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美学进行了改造重构。

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不可能臻于完善,甚至有荒谬和不当之处,但他对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提出的某些具体观点,而在于他所提出一些新问题、为传统美学注入的一些新内容以及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更新等等。更重要的是,王国维在美学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1]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周锡山编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

下如何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究其美学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可以看出,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地标志,从此中国人开始自觉地建设美学学科的独立体系,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真正具有近代的品格。与此同时,他也为世界文化间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垂范了一种合理的态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经验。未来中国美学的发展,也只有基于正确对待本国文化传统,合理借鉴外来文化,吸纳一切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养分,才能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谭汝为校注[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3]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续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0

[4]周维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5]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康德.判断力批判(上).邓晓芒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王国维.人间词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6

[8]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9]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10]叶秀山.王国维与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1]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周锡山编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尹婷婷,女,1987年9月4日出生,山西太原人,现为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 科技哲学专业 ,硕士。本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哲

学 ,美学有浅显的研究。 此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