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袁 媛 韩 焱 张志君 柳意云

【摘要】现行控规编制中居住区绿地率指标较为单一,未能综合考虑地块的人口、经济等条件,未

能更好地体现居住区的生态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角度,探讨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的确定方法:①遵循碳氧平衡原则,建立基于生态效益的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模型,并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区。②利用GIS 平台,借鉴密度分区方法,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级体系。整合优化基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维度的模型,最终形成绿地率分区与指标区间。

【关键词】开发控制;居住区;绿地率;番禺区

1. 引言

随着城市蔓延的加剧,城市居住密度与开发强度的提高,绿地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性最大[1],但我国居住区多采用“一刀切”的绿地率控制模式,且指标的确定缺乏技术依据,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非议。

国外居住区绿地研究以生态住区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为主,立足现状保护和利用,结合当地地形、地物和环境,形成特色的规划布局。生态住区的环境生态研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创造居住区绿地系统,关注居住区规划中出现的各类能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探索不同层面改进居住环境方式

[4-5][3]

[2]

。而从绿化、绿

地指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国内对于居住区绿地的研究集中于碳氧平衡分析、居民感知分析以及规划决策三个方面。碳氧平衡分析体现为根据绿地的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探讨居住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以及绿地定额问题

[7-8]

[6]

。居民感知分析方面,实证分析居

民满意度与居民环境态度影响下的居住区绿地的合理规模。规划决策方面,基于区域、城市(分区)、单元(场地)三个尺度进行绿地空间分析,建立一套与城市规划决策相对应的绿地扩

图1 技术路线图

[1]

展分析指标体系。居住区绿地研究集中于从碳氧平衡、居民感知以及规划决策等角度,过于理论化,缺少探讨绿地率与现实地块的适应性。

本文以番禺区为例,通过对125个规划与124个现状居住地块分析,发现绿地率指标控制的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维度的绿地率模型,优化番禺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见图1)。其中番禺区定位为岭南生态宜居城区,现状居住区建设已成一定规模,以其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查阅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双向比较法。数据来源于相关技术管理规定,番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与房产信息网站。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的实操性不

图2 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确定体系(自绘)

[9]

足进行弥补,对居住区绿地开发控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2.居住区绿地率确定方法及问题

2.1 绿地率确定

控规编制中确定绿地率指标的方式,主要是参考《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2005》(修建性详细规划篇)与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对住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要求作出规定;另外,参考生态住区、低碳住区等对绿地率的要求,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2009》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等,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5%。

图4 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分布图(自绘

)

图3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数值及频数(自绘

)

2.2规划绿地率

整合番禺已编控规,提取居住用地(含村庄居住用地)125个,其中对应的绿地率指标为12%~42%。12%和20%仅出现1次,均位于番禺中心城区北区;42%也出现了1次,位于城区东区。出现次数最多的为30%,其次为25%和35%。30%多分布在中心城区南区,洛溪

图5 居住区规划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图(自绘)

大石居住片区。25%的居住地块多分布在番禺旧城区,包括中心城区中区、西区及北区。35%

多分布在洛溪岛、大学城片区。

125个居住用地共有50个规划容积率数据(从0.5到3.6) ,对应10个绿地率数据(从12%到42%)(见图5)。处在相同绿地率水平的住区,容积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处于25%和30%的容积率数值最为集中,跨度由0.5到3.8不等。显然,绿地率为30%的情况下,容积率为0.5的住区会比容积率为3.8的住区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单一而固定的绿地指标并不能如实保证住区的生态水平。

2.3 现状绿地率

通过搜房网、互动百科、新浪乐居等网站,共选取124个居住区进行分析(见图6、图7)。居住区平均绿地水平为30%左右,57%住区绿地率取值在30%~40%范围内;6%的居住区绿地率小于25%,说

明居住区存在一定的开发失控现象;19%的住区绿地

率是45%及以上的,在城市建设用地急剧紧张的背景下,高绿地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与低效,也反映出控规中对绿地率指标限定下限值的不足。

空间分布上,洛溪板块、中心城区北区和南区住区绿地率相对较大。77个住区位于“已有绿地率控制指标”区域,其中不符合控规要求绿地率指标的有12个,占16%,反映居住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开发失控;符合控规但住区绿地率≥45%的住区有12个,占16%,主要分布在洛溪板块、中心区中区和南区。其中中心区地块综合价值较高,高绿地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与低效。

现状居住区容积率有65个数据,而绿地率只有30个。以绿地率35%

的住区为例,其中

率关系图(自绘)

图6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取值情况1(自绘) 图8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分布图(自绘

)

图7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取值情况2(自绘) 图9 与控规指标矛盾的住区分布(自绘

)

图10 1998-2013年居住区绿地率与容积

包括容积率跨度从1到3.8的住区。证明单一固定的绿地率指标不能保证生态水平,为了更好的发挥绿地率指标的实际意义,需加强生态效益的评估。

2.4 绿地率存在问题

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控制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单一固定的绿地指标不能保证居住区的生态水平。技术标准的绿地率指标并不以居住人口密度等因素为基础,但实际开发中高人口密度的住区显然比低人口密度的住区需要更高的绿地率。而确定居住区人口密度的控制要素是容积率,因此,为有效发挥住区绿地的生态效应与生态水平,绿地率指标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容积率间的关系。

(2)绿地率指标确定依据不充分,缺少地块实际的综合考量。绿地率指标依据规定性技术标准与规划成果,缺乏适应性与科学性。一方面导致绿地率的实施性降低,产生开发失控现象;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开发商盲目提高绿地指标,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制定指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块经济价值,实现城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3.1 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确定 3.1.1动态方程

图11随容积率而变化的居住区绿地率动态方程(自绘

)

图12番禺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随年份

变化关系图(自绘)

绿地率反映住区具有的氧气供应潜力,根据碳

氧平衡原则,住区居民的总耗氧量与绿地的释氧量应达到平衡。住区耗氧量与人口数量相关,而决定人口数量的开发指标为容积率。因此,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形成一个氧气需求量与供应量的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函数,对番禺区“人均耗氧量”、“每平方米绿地的释氧量”、“人均居住面积”这三个系数进行确定并由此得出适合番禺区的住区绿地率动态方程(见图11)。

(1)人均居住面积

根据2000-2012年《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数据,通过对二者回归分析(见图12),预测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为42.39㎡。

(2)每平方米绿地的释氧量

番禺区植被释氧量整体状况与广州想象,借鉴广州市相关研究结果

[8,10-11]

。广州市常见

8种植物中木棉、阴香、石栗、白兰、红花羊蹄甲为阔叶乔木,细叶榕、大叶榕、红花夹竹桃为阔叶灌木。因此,番禺区植被释氧量可选择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阔叶乔灌木绿地作参考。故取番禺居住区中每平米绿地释氧量为每天0.075kg 。

(3)人均耗氧量

图13 各街镇居住区人均耗氧量分析图(自绘

)

图14 番禺区行政区绿地率系数分布图(自绘) 表1 番禺区不同区域绿地率计算公式表

图15 绿地率动态指标图(自绘)

[11]

居住区内耗氧活动包括燃料燃烧耗氧、呼吸和排泄物生化耗氧,其中呼吸和排泄物生

化耗氧变化不大,燃料燃烧耗氧主要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规划2020年番禺居住区将目前燃气供应从LPG 转化为天然气,根据燃料消耗量与耗氧系数计算,人均燃料燃烧耗氧量相差不足0.1kg

[12]

。从这角度出发,本文人均耗氧系数的确定以现状番禺居住区绿地平均所

能解决的人均耗氧量为参考。

调查发现,大石街、钟村街、洛甫街、南村镇、新造镇、小谷围街、沙湾镇七镇街中超过50%的调研住区绿地系统能满足每天5.00kg 及以上的人均耗氧量需求,市桥街、沙头街、东环街、桥南街、石基镇、石楼镇、化龙镇七镇街中超过50%的调研住区绿地系统能满足每天3.00kg 及以上的人均耗氧量需求。因此进行分级分析(见表1),针对大石等镇街,人均耗氧量为每天5.00kg ,对于市桥等镇街,人均耗氧量为每天3.00kg 。

3.1.2极限与优化

实地调研发现番禺居住区最大容积率为3.6,均小于4,故取容积率最大为5进行动态指标分析(见图14与表2)。,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积率较低时,相应绿地率数值较低。根据目前番禺区绿地率平均水平,以绿地率30%作为界限,对低容积率的绿地率动态指标进行优化(见表3)。容积率较低的住区多

表2

番禺区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

表3 番禺区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1

(优化后)

表4 番禺区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2

(优化后)

表5 番禺区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3(优化后)

注:绿地率单位为%

定位为生态宜居型小区,其绿地率要求较高,30%为生态效益的保证指标,实际居住区建设可根据需要,在地块条件允许情况下调整;二是该指标在高容积率下存在极限,如系数取0.157时,当容积率为4.5时,绿地率达到70%,这与实际建设冲突。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三者存在等量关系

,其中绿地率取值极限为除建筑及道路外用地。当容积率为4.5时,取层高为30,最

大可能绿地率为65%,当容积率为5时,最大可能绿地率为63%。对上述表格进一步优化(见图4)(道路比例以20%进行计算)。绿地率指标存在小数位,不便于实际应用,取整优化部分绿地率指标(见表5)。

3.1.3绿地率分区

根据相关规划,整理居住用地密度分区标准如表6,将密度分区的居住用地提取,根据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见表5)得到番禺居住用地绿地分区表(见表7)与绿地分区图(见图16)。

基于生态效益探究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指标分区中,依据番禺居住用地容积率的密度

表6 分区密度控制指标表

表7 随容积率变化的番禺区绿地率指标表

图16 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区图(自绘)

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每层建筑面积*层高/用地面积,当建筑基地面积等于每层建筑面积时,容积率=建筑密度*层高,则最大可能绿地率=1-建筑密度-道路占地比例

分区,确定绿地率的三级分区。其中绿地率为3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石基片区,30%~4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村片区、石楼片区及小谷围片区,40%-47%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洛溪岛和大石片区。

3.2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确定 3.2.1构建GIS 分区模型

粗放式发展使得建设用地日渐耗竭,单位土地资源的产值较低,追求城市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将是未来主要任务,因此,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的确定还需要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基准模型与修正模型二个层次建构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分区模型,基准模型是基于现状绿地率分布及相关文献描述,确定绿地率影响因子的赋权取值。修正模型以基于地区开发强度对基准模型的一个完善。

(1)因子分析 从经济效益出发,基于现状绿地率分布及相关文献描述,确定地价因子、交通因子、服务因子和环境因子作为影响绿地率指标的因素。地价因子方面,地价较高的地方,开发强度应相对较大,绿地率应相

对较低;交通因子方面,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价值较高,应加大土地开发强度,绿地率应相对较低;服务因子方面,配套设施越健全的区域,开发强度可以适当提高,绿地率应相对较低;环境因子方面,地段周边环境较好如毗邻大型公园等,则居住区绿地率应相对较低。

(2)确定权重,构建基准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因子的权重(见表8)。

注:最大特征值值入max 一致性检验:CR=0.0526<0.10

表9 城市公园分类表

表8 绿地率指标影响因子权重表

表10 因子权重分析与基准模型构建

表11 基准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表

将因子分析与居住用地叠加(图28),得分较低的四级、五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区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域,包括中心城区、沙湾、石楼中心区;得分较高的一级、二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洛溪岛、石基、大石片区;处于三级的区域为大学城、钟村、南村片区。

(3)修正模型

旧城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筑密度较大,难以达到较高的绿地率;商务商贸区配套设施齐全,区位条件较好,经济价值较高,难以实现较高绿地率控制。因此位于旧城区、商务商贸区的绿地率在基准模型的分级基础上降一级(见图

29)。修正模型在基准模型基础上增加一级,六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旧城区和商务中心区。

3.2.2模型优化

GIS 模型的构建,基于对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考虑,缺乏生态因子与安全因子的考虑,因此需对该模型进行优化。基于生态因子,考虑

图28 基于基准模型的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级(自绘)

图29基于修正模型的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级(自绘)

图30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级图(优化)(自绘)

生态廊道、生态敏感区,确定生态廊道及生态敏感区100m 以内的区域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提升一级;基于安全因子,高速路、快速路和铁路200m 内以及高压走廊100m 内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提升一级,优化模型(见图30) 。其中大部分片区处于三四级,其次为五六级,一二级的区域相对较少。五、六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沙湾中心区,三、四级主要分布在大石片区、洛溪片区、石楼片区和石基片区,一二级的分布相对较零碎。

4. 绿地率分区整合与优化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针对建设用地,一方面要提高其集约化程度,节约高效地利用土地,同时必须留足绿地,保护和培植良好的生态资源。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者的平衡,将绿地率分区模型进行整合。

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指标取值为30%-47%(见表7,图16),从经济效益出发,对30%-47%进行适当调整:按照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相关规定

[13]

表12绿地率分区方法

,取最小值为

25%。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中要求I 类住宅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45%,别墅区的绿地率要达到1:1的比例,取绿地率指标的最大值为50%,因此绿地率取值范围为25%~50%,划分三个层次。基于经济评价的分级,进一步细化(表12) ,整合得到绿地率的最终分级结果(图31)。

其中洛溪岛、大石和南村片区绿地率

图31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区图(自绘)

较高,以40%以上为主;番禺中心城区绿地率等级较低,多为25%~30%;小谷围街、石基镇、沙湾镇等地绿地率为30%~35%;南村和石楼片区的绿地率多为30%~35%。上述绿地率指标取值范围为下限值取值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升,为保证集约土地利用,以50%作为绿地率最大值上限。

整体而言,基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地率分区,注重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容积率较高地区绿地率要求也较高;基于地块综合经济价值的高低,对地块的绿地率提出了

差异化的需求,增强了绿地率指标的实施性。

5. 结论

现行控规编制中绿地率指标单一固定,不能充分保证住区的生态水平;绿地率指标缺少对地块综合条件的考虑。基于上述问题,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角度对绿地率指标的确定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居住区人口和绿地的碳氧平衡,探讨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指标;分析评估居住区绿地率与地价、交通、服务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功能、生态与安全原则,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最后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整合两个维度的绿地率分区,完善番禺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 吕萌丽. 居民环境态度影响下城市居住区绿地的合理规模-以广州市为例[J].规划师,2006,(5):80-84

[2] 谢明达. 城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2010.11 [3] 钱旭彤. 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与建设[D],上海:同济大学,2004.12

[4] SHACKLETON ,C. M. & BLAIR ,A. 2013. Perceptions and use of public green space is influenced by its relative abundance in two small towns in South Afric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113, 104-112.

[5] WRIGHT WENDEL , H. E. , ZARGER, R. K. & MIHELCIC , J. R. 2012.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Green space preferences , perceptions, and barrier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city in Latin Americ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7, 272-282.

[6] 胡景诚. 株洲市居住区绿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1):9-12 [7] 杨士弘. 城市绿化树木碳养平衡效应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9):37-9 [8] 张倩倩. 植物固碳效益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12

[9] 陈蔚镇,刘滨谊,黄筱敏. 基于规划决策的多尺度城市绿地空间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5):60-65

[10] 杨士弘. 城市绿化树木碳养平衡效应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9):37-9

[11] 刘平,赵思平,王如松. 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海口市望海狮城生态小区设计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

[12] 广州市番禺区城乡发展规划(2010-2020)[S].广州:番禺区人民政府,2010 [13]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规则[S].广州:广州市规划局,2006.

作者简介:袁 媛(1976— ),女,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注册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韩 焱(1990— ),女,本科生,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张志君(1988— ),男,硕士生,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柳意云(1973— ),女,高级讲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