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的"短缺"

作者:李新中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3年02期

  三、“短缺”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一切对发展经济有益处的事物都应受到重视,得到尊重。为什么技术工人的地位和状况却不是这样呢?这是由中国国内的一些具体情况造成的。

  第一,理论上的某些误导,使制造业被边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被各种新的思潮和新的概念反复冲击着。 舆论界不断释放出一股又一股的新浪潮,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这其中有一 些不正确的东西,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给人们的观念、心态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 影响。这里面尤以信息化或信息社会的宣传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最严重。信息化是一国 经济发达后的必然趋势,宣传和推动信息化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国舆论界夸大了信 息化的作用,神化了信息社会,似乎中国即将进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时期已经过去, 工业化的任务已经完成。这种错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客观地讲,当时我们离所谓信息 社会还很远,中国还仅仅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或中级阶段,面临的工业化任务还很艰 巨。但由于当时某种舆论氛围,让人们觉得似乎工业化已经是落后过时的目标,制造业 已成为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导向下,制造业的地位在人 们心目中悄然下滑,莘莘学子都蜂拥报考计算机、微电子等热门专业,各个产业也纷纷 向信息技术靠拢,制造业在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制造业被边缘化,当然就是生产技术被 边缘化,技术工人的地位自然也随之下降,也被边缘化了。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实现 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制造业。生产和消费,生存与发展,是人 类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物质的生产,生活用品的 供应,是人类生存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一 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始 终是它们经济实力的脊梁。如果我们在信息化的喧嚣中,天天喊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喊着发展生产力,结果却只是让城市一天天漂亮起来,而制造业衰落下去了,那怎么能 发展生产力呢?

  近年来,“知识经济”又成为理论界议论的热点,到处都在高呼“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其实,客观地讲,知识经济距中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不切实际地把知识经济说得神 乎其神,玄而又玄,又会误入歧途。事实上,这种宣传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对制造业 和技术工人的边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必须看到,不管知识经济还是信息经济都是 “经济”,而经济必须要有实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任何经济都离不开大部分以工 业制成品形式出现的物质产品。这就是说,知识经济不能超越工业化。以为中国经济发 展能够跨越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完全是一种误解。丢掉传统工业和农业, 全都去搞高新技术产业,搞知识经济,世界上没有这种先例,中国的国情也不允许。从 现在到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吃住行都得靠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来提供,因此,工 业化的任务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完成。工业化不能跨越,但是可以加速。我们应该以工 业化来支撑知识经济的到来,又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工业 化与信息化并举,发展物质生产与迎接知识经济并举,应是我国的最佳选择。

  我国制造业和技术工人的边缘化除了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失误这一因素之外,还与 改革以来流行的某些错误理论观点的误导有关,比如,某些经济学家一再强调“制度重 于技术”,只要企业进行了“改制”,明晰了产权,就什么都好办了,企业效率就自然 上去了。类似这样极其形而上学、闭眼不看世界的理论观点,在10多年来流传很广,甚 至被捧为改革的“圣经”。这种理论对我国制造业及技术工人的损害是显而易见、不言 自明的。

  第二,生产技术的边缘化,社会地位的下降,薪酬的微薄,使技术工人这种社会职业 失去吸引力。

  技术工人是指那些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类、重复性劳动的非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包 括在第三产业中从事简单劳动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他们中的高级技工往往是企业中能全 面胜任流水线软、硬件设备操作和维修的关键人物。但是,正是这样一些在企业生产中 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在企业内的报酬和企业外的社会地位却不断下降。最新的劳 动力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7000到1万元,最高也不 过2万元左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市,初级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1万元,而技师收入 也只有1.5到1.8万元。造成技术工人这样一个社会大群体整体工资收入不高的原因,除 了前面讲到的原因外,还因为传统工业企业重复建设过多,正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等诸 多外部性因素。特别是由于我国是在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倡导信息化和知识经济、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这使得我国一般性技术工人总量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供 过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结果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人员的薪酬一路飙升,而传统工业领 域技术工人的待遇却原地踏步,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高级技工在我国虽然处于供 不应求的状态,但由于前面谈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待遇也不高 。这样,使得技术工人这门社会职业吸引力越来越小。

  第三,现行的人才观和用人结构存在极大偏颇。

  时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白领”情结。似乎没有大学文凭就不是人才,在这种 社会氛围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向往舒适、风光、体面、有钱的职业,首选职业为金融 管理、企事业管理、现代科技。广州市天河区教育部门在对1200名职高学生进行职业理 想调查时发现,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为技术工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 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现今我国青年想当“技术工人”的只有4%,这一比例相当 于想当“老板”(厂长、经理、总工等)的四分之一弱,相当于想当专业技术人员(教师 、工程师、会计师、律师、设计师等)的九分之一弱。一些专家早已指出,造成这种现 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和企业没有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来对待。社会不关 注他们,企业不重视他们,使他们无形中变为了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这也同时加重了千 军万马去挤“独木桥”——让孩子上大学的状况。

  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首先表现在观念上,认为学历越高越 是人才,把文凭当成了才能与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机制只利于会考试的人,而把大批 没有学历文凭但善于动手的人才埋没了,把一大批能工巧匠排除在人才之外。国内外大 量事实和研究表明,选拔人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生产力反而下降。这不仅因为会造 成掌握生产技能的人员情绪受到打击,士气低落,而且还因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对技 艺高超的蓝领工人的培养和选择,没有过硬的生产技术能力,本身就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就必然在竞争中失败。

  第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弱化,是我国技术工人地位降低的深层思想根源。

  前述讲到的几种造成技术工人地位下降的原因,都是比较表面化的东西,人们比较容 易感受到。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不易被人们看到的最根本性的原因,这就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弱化,使我国失去了发展壮大自己技术工人队伍的精神支 柱。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确立了对西方 发达国家的赶超战略,提出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在这样一种精 神激励下,我国的制造业备受重视,技术工人队伍有了较快成长。但是,自80年代以来 ,国内流行一种民族工业的取消论,认为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中国没有必要什么产品都 搞国产化,即使搞也搞不过西方发达国家,不如不搞,把外资企业引进来就行了。正是 这些论调,影响了民族自信心,消弱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与外国人竞争 的那股气势没有了,建立自己民族强大制造业的动力弱化了,强大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 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四、要有战略认识

  建立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彻底解决高级技工短缺的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树 立那种敢于同外国企业、产品比高低的雄心壮志。全国上下要树立“技术立国”的长远 思想,全社会要形成重视和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风气,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来对待 ,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他们整体的社会地位。要彻底改革那种“本科起 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格局,不再单纯以学历文凭判断人的才能和水平。要 根本解决技术工人待遇普遍不高的问题,在未来不长的时期内,要让受过良好中等职业 教育的技术工人与大学生、研究生一样“吃香”,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要更“吃香”。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将大批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高级技 工短缺的状况势必给产品质量提高和新产品开发带来巨大影响,使中国企业处于不利地 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及时做出 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调整,大力培养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我们应该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拓宽人才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树立社 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人才的观念,彻底摆脱单看文凭、不看能力水平的倾向。要改变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只包括博士、硕士,不包括技术工人的片面认识, 加强成人技术培训,使技校重新成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要更新观念,加快我国技术 工人培训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其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综合素质很高的能工巧匠。

  我国的教育要转变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继续大力培养高科技知识人才的同时,大 力培养身怀绝技的具有复合技能的技术工人,彻底改变那种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只善考 试不善动手的“学院式人才”的状况。国家要加大投入,规范和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技术 培训,为增强高级技工的培养能力,一要确保技校教育升级换代,二要输送一定的学生 去技术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深造。

  总之,只要我们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 合格的技术工人来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 心”的生产力前提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引导舆 论、转变观念、加油鼓劲、优化环境的作用,积极促进大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培养和成长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