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文学领域有不朽的创作和贡献。他一生对散文用力最勤,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立意翻新出奇,行文不拘一格,表意酣畅淋漓,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神,抒情感人肺腑。苏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无论立意表达、谋篇布局,都表现着这一特征。苏轼散文创作代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散文创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38-02

   苏轼一生著述宏富,其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①其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②其散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或谈史议政,或叙事记人,或纪游状物,或品评诗画,或赏书论文,形式多变,题材多样,有奏议、辞赋、序跋、论说,也有书信、传记、碑志、祭文等,无所不涉。本文主要探讨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立意翻新出奇,鲜明精警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③这是说作文首先要有立意,使文章有明确的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④苏轼为文首贵立意。他曾经向葛氏兄弟讲作文之法:“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⑤从这点出发,苏轼散文“或因枝而振叶,或沿波而讨源”,⑥立意鲜明醒目。他常以三言两语点明文章主旨,使中心突出明晓。如《教战守策》一文,紧扣论点,运用分析、对比、例证、譬喻等方法层层深入论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民讲武习战。《祭欧阳文中公文》文末以“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情韵幽咽”、“恻恻感人”。⑦尽管苏轼的有些文章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文句,但其用意极其明朗、精警。

   范温云:“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⑧如黄石公授书张良一事,自《史记》以来传为神话,人们认为张良佐汉得力于一编神书。苏轼《留侯论》却以翻案之笔剥去这层故事的神秘色彩,颇能引人深思。再如他对西汉政论家贾谊的失意人生也提出富于哲理的见解。后人对于贾谊多是同情而咎责文帝者居多,但苏轼的《贾谊论》却把贾谊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原因归结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一反常说,慧眼独具。

   二、表达文笔犀利,生波生澜

   苏轼一生积学不倦,阅历丰富,对现实人生体察深刻,所以“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而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⑨ 随物赋形,意尽言止,文笔犀利。李涂《文章精义》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明确道出了苏轼文章的艺术特征。苏轼主张有意而言,要使表现对象了然于心于口于手。他的散文常言而无不尽意,书写淋漓。如《上梅直讲书》“文态如天际白云,飘然从风,自称卷舒”,⑩ 全文熔记叙�p议论�p抒情于一炉,写来墨飞笔舞,读来令人再三叹赏。再如短文《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有诗、有赋、有书札、有叙事、有议论,好像随笔所至,漫无边际,然而它一意灌注到底,抒发了作者与好友文与可交情亲厚,以及他见到这幅遗作时对文与可的深沉悼念。全文“叙事错列”,“笔端出没”,?�?�?� 文如潮水一般生波生澜,“却是仙品”。?�?�?�

   东坡文章长于议论,他的说理文常能广受论据,反复剖析,波澜层出,透辟晓畅。如《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此篇只就本旨从疑上全写其忠厚之至,一意翻作三段”,?�?�?� 引经据典,“文势如川云岭月,其出不穷”。?�?�?�再如《留侯论》一文,以古代豪杰之士能忍立论,引出黄石公授书和博浪沙击秦两事并就此发表议论。两相对比,见出能忍而不能忍之意,最后指出刘邦之所以胜项羽,得益于张良的善忍。全文以“忍”字立骨,“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

   苏轼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外貌、动作、言谈,寥寥几笔,主人公形象便凸现笔端。如《石氏画苑记》描写书画收藏家石康伯,描摹其肖像极有个性,“长七尺,黑而髯,如世所画道人剑客”,“年六十一,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表现了石氏的不凡气宇。特别是描写须髯,形神兼备,精炼之至。再如《方山子传》描写与友人陈季常偶然在岐亭相遇,当叙及贬居黄州一事,陈氏“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一“俯”、一“仰”、一“笑”,三个典型动作,刻画出方山子爽朗旷达的性格特点。

   苏轼写景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而给予生动逼真地描绘,并寄寓妙理深意。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大石侧立千尺,如猛虎奇鬼”,栖鹘“桀桀云霄间”,鹳鹤“咳且笑于山谷中”,一幅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景。前、后《赤壁赋》都以“题物浏亮”?�?�?�见长,两文都有写景,但是境界各异。前赋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光风霁月,字字秋色。造物者无私,有这样美的清风朗月消受,心里还会有什么难浇的块垒呢?后赋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作者乘兴游赤壁,乐而生悲,“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两赋写景,笔触细腻,非亲临其境,而不知东坡笔法之妙。张伯行赞叹道:“体物之工,奇妙难言。”?�?�?�东坡写景状物的笔力,的确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苏轼散文抒情感人肺腑。《与王元直书》是苏轼贬居黄州后写给妻弟王箴的信。信里问亲旧,叙己况,抒胸臆,读来感人至深。苏轼选取家乡农村特有之景和特有之事,以寄托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农村清新恬淡生活的向往,看似平淡,读来情长,“外枯而中膏”?�?�?�, 似“癯瘦而神腴”。?�?�?�再如苏轼贬居南海时,在一封家书里叙述自己的窘困心曲,写得情致深婉。其中,“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来多病,瘦悴不复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与“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两语,读之如见那历史沧桑、处境困厄、形容憔悴的六旬老人在向我们述说他心中的万般情节,颇为感人。   三、行文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在诗文风格上,苏轼形容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赞赏他人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他所倾心的自然美使自己能够自由挥洒,摆脱种种限制和束缚且有所变化和创新。“设文之体有常,而变文之数无方。”?�?�?� 灵活多变是苏轼散文的突出特点。

   苏轼运思谋篇,善于以变济穷。在应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表达“罪疑惟轻”之意,信手拈来一个典故,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不知此典出自何处,待苏轼谒见时便相询问,苏轼回答说“何须出处”。这体现了苏轼能够摆脱史书束缚,自由大胆地表达意象的创作精神。运用到写作过程,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笔法。罗大经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东坡平生极熟此书,故其为文驾空行危,惟意所到。其论刑赏也,曰:‘杀之,三’等议论,读者皆知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来,将无作有,是古今议论之杰然者。”?�?�?�

   苏轼散文结构不落窠臼,灵活多变。《喜雨亭记》和《超然亭记》都抒写个人情怀,前者开端破题,点明以“喜雨”名亭,意在纪念。然后叙述建亭适成,喜逢天降甘霖,与民同乐。文章通过设主客问答,行歌唱和,突出“喜雨”之意,表达了作者关心稼耕、与民同乐的思想。全文有叙述,有对话,有歌咏,笔态轻盈荡漾,从容有致。《超然亭记》则以一段议论开端,点明主旨“游于物外”,则“安往而不乐”,处处含“超然”之意。文末叙及命名,水到渠成。全文由事及景,虚实相生,收发自如。《凌虚台记》行文又是另一种风格:起笔入题写筑台缘起,再写经过和命名作记,从而引出“兴废成毁”的议论,阐明台殿人事都“不足恃以长久”的道理。文章先叙事,再议论,由实入虚,层次井然。三篇文章都为纪亭台,但趣理各异,布局殊然,多姿多彩,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文体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如《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气贯注,“纵横挥洒,而不规规于联络照应之法”。?�?�?�可见,苏轼不为文体所束缚,既能“资于故实”,?�?�?�又能有所创变,从而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总之,苏东坡散文内容丰富,诸体皆备,个性鲜明,善于创新,写作技巧变化多端,不少篇章被奉为文章楷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遗产。

  [注  释]

  ①③⑧⑩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第66页、第66页、第66页。

  ②朱世英、方遒、刘国华:《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④⑤⑥?�?�?�?�?�?�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22页、第65页、第22页、第22页、第88页、第39页、第44页。

  ⑦?�?�?�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第25页。

  ⑨?�?�?�?�?�?�?�?�?�?�?�?�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8页、第88页、第88页、第77页、第77页。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杨存庆:《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