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叙事

比喻与叙事

——中西方传统写作美学法则的对比

曾琴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公共教育部 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写作美学都有一些基本的法则。比喻,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写作的美学法则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写作之中,钱钟书先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甚至成为一种写作表达的范式,被一直运用和推崇。与中国古代崇尚比喻的写作美学法则相比,西方古代的写作美学法则则主要呈现出一种直接叙述的特色, 这种特色甚至发展演化为在20世纪下半期十分活跃发展的叙事美学。

关键词:写作美学 比喻与叙事 比较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文词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又将其构成分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

一、比喻:中国传统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写作上,我们通常将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待,其实,比喻远不仅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表达方式。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西方人的写作中也极为常见,而把比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则当数中国传统的写作。

钱钟书先生就从来不把比喻视作一种单纯的修辞技巧,他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搞文学创作,应当首先学习取譬设喻,可见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钱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乾》中说: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词章之拟象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这段话厘清了理论文章的比喻和文学作品的比喻二者的区别。理论文章的比喻,只是说明论点阐述道理的工具,论点和道理说清了,比喻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即所谓“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而文学作品的比喻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文学作品是靠“形象”去感染和启迪读者,如果“舍象忘言”的话,那就什么也不存在了;“变象易言”的话,那就变成另一作品甚不是文学作品了。

在中国传统的写作文化中,比喻成为了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成为一种写作表达的范式,被一直运用和推崇。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是汉语比喻理论和比喻实践的源头:

“先秦诸子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先秦诗歌的代表作《诗经》和《楚辞》中比喻的运用更是俯拾即是, 可以这样说, 先秦诸子的各种学说和观点的阐述都离不开比喻, 先秦诸子的各种理论中, 比喻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能近取譬’说、墨子的‘举也(他) 物而以明之’说、荀子的‘譬称比方’说、韩非子的‘连类比物’说、庄子的‘合譬饰辞聚众, „„愚之至也’说等等, 都是汉语比喻理论中的精华。先秦比喻理论大多围绕解说艺术而提出, 反映了先秦诸子崇尚实用的比喻观。汉魏时期的比喻理论, 以注释先秦典籍为前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经解’修辞论), 例如王逸关于楚辞用‘比’的论述, 王充、王符、刘向等人的比喻理论, 刘勰关于‘比兴’问题的专论等等。”

在中国传统的写作文化中,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比喻,并不是从纯语言结构形式入手,所以我们在中国古代比喻理论中看不到像现代学者的“本体+ 比喻词+喻体”这一类的说法,更多地看到的是“喻巧而理至”(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兴喻以尽意”(王符《潜夫论》) 、“譬喻不顺礼义,谓之奸说”(《荀子·非十二子》)、“因物喻志”(钟嵘《诗品序》) 之类的说法,宋代陈马癸《文则》中详细地分出了10种比喻, 也仍然没有从纯语言形式出发。

二、比喻:一种“托物寓意”的表达手法

不仅如此,我们有一个更为大胆的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写作文化中,比喻作为一种表达范式,不仅不重视“本体+比喻词+ 喻体”的语言结构形式,甚至还发展演化为一种“托物寓意”的表达手法。所谓托物寓意就是把深刻的涵义寄寓于某一客观物景故事之中,通过对客观物景故事的形象描绘来传达或暗示出作者的旨意。

例如《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托物寓意的诗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的比喻,把收刮人民财物的贪官比作大老鼠来进行控诉!

在庄子的散文中,我们仍然看到了这种表达。如庄子著名的《养生主·庖丁解牛》,就是一个托物(事)寓意的整体比喻,用庖丁解牛去比喻养生的道理。

宋代大学者朱熹也用这样一种“托物寓意”的比喻方式来清楚地阐明学习的道理。他在七言绝句诗《观书有感》中用方塘清水来自源头活水的道理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像这样全文通篇采用寓托手法进行整体比喻的文章历朝历代都还有很多。古人如刘基的《卖柑者言》,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现当代作家如鲁迅杂文《立论》、《现代史》,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茅盾的《雷雨前》、《白杨礼赞》、高晓声的《摆渡》,贾平凹的《丑石》等。

可见,比喻作为一种写作表达的方式在中国的古代写作美学中具有鲜明特色,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指出:

如果将中国现当代比喻理论和中国古代比喻理论联系起来看, 我们认为它们可以构成一部较为完整的比喻研究史, 这部比喻研究史是汉语修辞学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它和其他辞格的研究构成汉语辞格研究史, 由汉语辞格研究史和修辞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史构成汉语修辞学史, 所以汉语比喻研究在整个修辞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评价是不无道理的。

三、西方传统写作:叙事重于比喻

比喻,以及由比喻发展演化的托物寓意的表达手法,在西方古代文学中也不鲜见。古希腊著名的《伊索寓言》,就是一种托物寓意的表达。

《伊索寓言》的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但是我们发现,《伊索寓言》的“托物寓意”与中国古代文章作品中的“托物寓意”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作品中的托物寓意,是把深刻的涵义寄寓于某一客观物、景、故事之中,通过对客观物、景、故事的形象描绘来传达或暗示出作者的旨意,这里的所托之物十分广泛,有物(如硕鼠)、有景(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当然也有故事(如庖丁解牛)。而在《伊索寓言》中,所托之物往往仅只是一些动物和人物的故事。《伊索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比喻的。

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或者说,《伊索寓言》在托物寓意之外,更十分注重故事的叙述,或者叫叙事。

四、叙事性:西方写作表达的美学法则

叙事性,不仅是《伊索寓言》区别于中国古代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西方写作表达的美学法则区别于中国古代写作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们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人习惯运用比喻来进行表达的话,那么,西方写作从古到今都更重视运用叙事来进行表达。

什么是叙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一个事件(故事)。罗兰·巴特尔在他所著的《叙事结构分析引论》中曾指出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

在西方 ,叙事很早就成为一个文论话题。不只是小说才存在叙事 ,远在小说产生之前的史诗、戏剧就重视叙事。柏拉图将史诗的摹仿分为完全模仿叙事与纯粹叙事两种 ,一种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在讲话的错觉”, 就像戏剧或散文叙事作品里的直接引语 ,讲述者完全隐蔽在人物话语和行动中。一种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 ,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 讲述者站在局外的立场 ,把人物的话和行动复述出来。

亚里士多德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系统化的叙事模仿的理论,他将摹仿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研究 ,即摹仿的媒介、摹仿的对象和摹仿的方式。

他认为,就诗而言 ,摹仿的媒介“仅以语言摹仿 ,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或混用诗格 ,或单用一种诗格 )” ,语言构成了叙事摹仿的媒介 ,无论它是有韵律的还是无韵律的。现代叙事学对语言高度关注,追寻起来,应该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开始的。其次 ,亚里士多德将摹仿的对象确定为“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 ” ,既然对象是人 ,就有比我们好的人 ,这是悲剧叙事摹仿的对象; 比我们坏的人 ,这是喜剧叙事摹仿的对象。当然 ,和我们一样的人 ,也可以成为叙事中的次要角色 ,这在史诗中更多 ,因为史诗叙事比悲剧和喜剧叙事具有更多的叙事空间和时间。亚氏对叙事摹仿中对象差异性的区分 ,涉及到了叙事创造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选择性原则。在模仿的方式上,亚里士多德完全采用了柏拉图的观点。

以后 ,詹姆斯、布斯、托多洛夫、热奈特等人针对这种叙事方式、模式问题各抒己见。

从文学作品的情况来看,叙事性作品在西方写作中占绝对的优势:

雅典和耶路撒冷是叙事文学的两个源头,沿着《古希腊神话》和《圣经》这两个充满活力的根,后世的叙事性文学一天天枝叶繁密地生长出来,出现了包括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一千零一夜》,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

的《唐吉诃德》,拉伯雷的《巨人传》,薄加丘的《十日谈》,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和他的全部剧作,等等。

叙事文学最初充满了神的身影,有的直接围绕神叙事,有的则以人为比喻,根本上仍是叙写神。但随着叙事文学的生长壮大,神的身影开始逐渐淡去,退化为更为开阔的背景,叙事文学的舞台上于是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神退人进,叙事文学增添了新的枝叶:巴尔扎克、契诃夫、伏尔泰、马克·吐温、雨果、哈代、斯汤达、康拉德、霍桑、狄更斯和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作品着眼于社会现实,进行古典的反映式的叙述。

在叙事方式上,福楼拜向前迈出了一步,开启了现代西方叙事写作的先河。此后叙事从反映社会到向内心无比深邃的空间开始掘进,同时叙事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吴尔芙、爱伦·坡、麦尔维尔、卡夫卡、加缪、萨特、安德烈·纪德、茨威格、海明威、以及威廉·福克纳,等等,都是现代叙事写作的代表。

1969年,托多罗夫提出了叙事学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产生的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重要一员。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读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叙事,在西方写作美学法则中占据如此强大的地位,其声势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写作美学法则比喻的研究和运用。我们是否也应该像西方人研究叙事那样来深入研究我们的写作美学法则比喻呢?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管锥编·周易正义·乾[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冯广艺. 汉语比喻理论的基本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2)

[3]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亚里士多德. 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伍蠡甫. 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6](英) 伊格尔顿.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Metaphor and Narr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Writing Aesthetic Rule

ZENG Qin

(Public Educational Department,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571100, China )

Abstract:There were some basic regulations existing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writing aesthetics.Metaphor, a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riting aesthetical rule,was widely used in creating poems ,proses, fictions and dramas. Mr. Qian Zhongshu believed that metaphor is the found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Metaphor even becomes a type of model for writing expression and has been practised and held in esteem .Comparing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ing aesthetical rule of emphasizing metaphor,the ancient Western writing aesthetical rule showed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straightforward narration, which developed and evolved into narrative aesthetics and was briskly carried forward in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

Key words: writing aesthetics metaphor and narration comparison

[作者简介]曾琴(1965- ), 女,贵州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及文学。

[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中英写作比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批准号:Hjsk2009-108)的部分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新大洲大道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共教育部 曾琴

邮编:57110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