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七

宋苏轼撰。轼有《东坡易传》,已著录。是书《宋志》作十三卷,与今本同。 《万卷堂书目》作二十卷,疑其传写误也。晁公武《读书志》称熙宁以后专用王 氏之说进退多士,此书驳异其说为多。今《新经尚书义》不传,不能尽考其同异。 但就其书而论,则轼究心经世之学,明於事势,又长於议论,於治乱兴亡披抉明 畅,较他经独为擅长。其释《禹贡》三江,定为南江、中江、北江,本诸郑康成, 远有端绪。惟未尝详审《经》文,考核水道,而附益以味别之说,遂以启后人之 议。至於以羲和旷职为贰於羿而忠於夏,则林之奇宗之。以《康王之诰》服冕为 非礼,引《左传》叔向之言为证,则蔡沈取之。《朱子语录》亦称其解《吕刑篇》 以“王享国百年耄”作一句,“荒度作刑”作一句,甚合於理。后《与蔡沈帖》 虽有“苏氏失之简”之语,然《语录》又称:“或问诸家《书》解谁最好,莫是 东坡?曰:然。又问:但若失之太简?曰:亦有只须如此解者。”则又未尝以简 为病。洛闽诸儒以程子之故,与苏氏如水火,惟於此书有取焉,则其书可知矣。 △《尚书全解》·四十卷(内府藏本)

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 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博考诸儒之说,以成是书。《宋志》作五十八卷。此 本仅标题四十卷。考其孙畊《后序》,称:“脱稿之初,为门人吕祖谦持去, 诸生传录,仅十得二三。书肆急於鋟梓,遂讹以传讹。至淳祐辛丑,畊从陈元 凤得宇文氏所传《书说拾遗》手稿一册,乃《康诰》至《君陈》之文。乙巳得建 安余氏所刻完本,始知麻沙所刻,自《洛诰》以下皆伪续。又得叶真所藏《林、 李二先生书解》,参校证验,釐为四十卷。”然则《宋志》所载乃麻沙伪本之卷 数,朱子所谓“《洛诰》以后非林氏解”者。此本则畊所重编,朱子所未见, 夏僎作《尚书解》时亦未见,故所引之奇之说亦至《洛诰》止也。然僎既称 之奇初稿为吕祖谦持去,则祖谦必见完书,何以《东莱书说》始於《洛诰》以下 云“续之奇之书”,毋乃畊又有所增修,托之乃祖欤?自宋迨明,流传既久, 又佚其三十四卷。《多方》一篇,通志堂刊《九经解》,竭力购之,弗能补也。 惟《永乐大典》修自明初,其时犹见旧刻,故所载之奇《书解》,此篇独存。今 录而补之,乃得复还旧观。之奇是书,颇多异说。如以阳鸟为地名,三俊为常伯、 常任、准人,皆未尝依傍前人。至其辨析异同,贯穿史事,覃思积悟,实卓然成 一家言。虽真赝错杂,不可废也。屡经散佚,而卒能完善,亦其精神刻挚有足以 自传者矣。前有《自序》一篇,述《尚书》始末甚详,然舛误特甚。《汉书·艺 文志》已明云《古文尚书》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不立於学官,而用伪孔《传序》 藏於家之说,并谓刘歆未见。《儒林传》明言伏生壁藏其书,汉兴,亡数十篇, 独得二十九篇,而用卫宏《古文尚书序》使女传言之说,并谓齐语难晓,尤其致 谬之大纲。阎若璩诸人已有明辨,兹不具论焉。

△《郑敷文书说》·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郑伯熊撰。伯熊字景望,永嘉人。绍兴十五年进士,累官吏部郎,兼太子 侍读,进国子司业、宗正少卿,以直龙图阁出知宁国府。卒谥文肃。其诗文有 《景望集》,今已不传。此乃所作《尚书讲义》,皆摘其大端而论之。凡二十九 条,每条各标题其目。《浙江通志》称:“伯熊邃于经术,绍兴末伊洛之学稍息, 伯熊复出而振起之。”刘埙《隐居通义》亦谓:“伯熊明见天理,笃信固守,言 与行应。”盖永嘉之学自周行己倡于前,伯熊承于后,吕祖谦、陈傅良、叶适等 皆奉以为宗。是书虽为科举而作,而尚不汩于俗学。惟误信《书序》,谓真孔子 所作。故于《太甲序》则以为体常尽变,存正明权,得《春秋》之法;于《泰誓 序》则以为经称十三年者误,当依《序》作十一年;于《洪范序》则以为所称胜

殷杀纣,亦诛独夫纣之义:皆未免牵合旧文,失于考证。然其大端醇正。如释 “作服汝明”则发明服以象德之义,释“俶扰天纪”则推言天人相应之机,《大 禹谟》言“谦受益,满招损”,《仲虺之诰》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皆能 反覆推详,以明其说。于经世立教之义亦颇多阐发,有足采焉。

△《禹贡指南》·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毛晃撰。晃,《宋史》无传,其始末未详。世传其《增注礼部韵略》,於 绍兴三十二年表进,自署曰“衢州免解进士”,盖高宗末年人也。是书《宋史· 艺文志》不著录。焦竑《经籍志》载《禹贡指南》一卷,宋毛晃撰。朱彝尊《经 义考》云“未见”。又云:“《文渊阁书目》有之,不著撰人,疑即晃作。”则

旧本之佚久矣。今考《永乐大典》所载,与诸家注解散附经文各句下。谨缀录成 篇,釐为四卷。以世无传本,其体例之旧不可见,谨以经文次第标列,其无注者 则经文从略焉。其书大抵引《尔雅》、《周礼》、《汉志》、《水经注》、《九

域志》诸书,而旁引他说以证古今山水之原委,颇为简明。虽生於南渡之后,僻 处一隅,无由睹中原西北之古迹,一一统核其真,而援据考证,独不泥诸儒附会 之说,故后来蔡氏《集传》多用之。亦言地理者所当考证矣。

△《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

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 五卷、《后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谓《论》五 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七月大昌 上《禹贡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诏付秘阁,不及其图。盖偶遗也。今诸 论皆存,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 本,今已久佚。故《通志堂经解》惟刻其《前、后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 图》者则仅刻其《叙说》。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其《九州山水实证》 及《禹河》、《汉河》二图耳。其馀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覯之本。今 依通志堂《图叙》原目,并为二卷,而大昌之书复完。大昌喜谈地理之学,所著 《雍录》及《北边备对》,皆刻意冥搜,考寻旧迹,是书论辨尤详。周密《癸辛 杂识》载“大昌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 国幽奥地理。阜陵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 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铨曹亦如此。既而补 外”云云,与《自序》及陈应行《后序》所言,殊相乖刺。夫帝王之学与儒者异, 大昌讲《尚书》於经筵,不举唐、虞、三代之法以资启沃,而徒炫博奥,此诚不 解事理。然以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功。盖其失在不当于经筵讲《禹贡》,而 不在辨定《禹贡》之山水也。其《前论》於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 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陈振孙讥其身不亲历, 乌保其皆无牴牾,亦如孝宗之论。归有光亦证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要其

援据釐订,实为博洽,至今注《禹贡》者终不能废其书也。

△《尚书讲义》·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孝宗为建王,浩以司封郎

中兼直讲。即位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累官右丞相,致仕。事迹具《宋史》本 传。此书《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二卷。《文渊阁书目》、《一斋书目》并载其 名,而藏弆家已久无传本。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云“未见”。惟《永乐大典》 各韵中尚全录其文。谨依经文考次排订,釐为二十卷。案宋《馆阁书目》云: “淳熙十六年正月,太傅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卷,诏藏秘府。”盖本当时经 进之本,故其说皆顺文演绎,颇近经幄讲章之体。其说大抵以注疏为主,参考诸 儒而以己意融贯之。当张浚用兵中原时,浩方为右仆射,独持异论。论者责其沮 恢复之谋。今观其解《文侯之命》一篇,亦极美宣王之勤政复雠,而伤平王之无 志恢复,则其意原不以用兵为非。殆以浚未能度力量时,故不欲侥倖尝试耶? 《朱子语类》尝称“史丞相说《书》亦有好处,如„命公后‟,众说皆云命伯禽 为周公之后,史云成王既归,周公在后,看„公定予往矣‟一言,便见得周公且 在后之意”云云,其后命蔡沈订正《书传》,实从浩说。则朱子固於此书有所取。 孙应时《烛湖集》有《上史越王书》云:“《书传》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 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 又云:“欲以疑义请教者一一疏诸下方。”则浩此书实与应时商榷之,亦非率尔

苟作矣。

△《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龙游人。时澜作是书《序》,称其少业

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则尝举进士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是书集二 孔、王、苏、陈、林、程、张及诸儒之说。以时澜《序》及书中所引参考之,二 孔者,安国、颖达之《传》、疏。苏者,苏轼《书传》。陈者,陈鹏飞《书解》。 林者,林之奇《尚书全解》。程者,程子《书说》。张者,张九成《尚书详说》。 惟王氏澜《序》不之及,盖王雱《新经尚书义》,讳言之也。然僎虽博采诸家, 而取於林之奇者实什之六七,盖其渊源在是矣。明洪武间,初定科举条式,诏习 《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传》。后永乐中《书经大全》出,始独用蔡《传》, 夏氏之书浸微。亦犹《易》并用程朱,后程废而独用朱,《春秋》并用张、胡, 后张废而独用胡也。今观其书,视蔡《传》固不免少冗。然其反覆条畅,深究详 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灿然明白,究不失为说《书》之善本。淳熙间, 麻沙刘氏书坊有刻版,世久无传。今惟存钞帙,脱误孔多。浙江采进之本,《虞 书·尧典》至《大禹谟》全阙,《周书》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 三篇,又阙《秦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泰誓》《永乐大典》 亦阙,无从校补外,其馀所载,尚并有全文。各据以补辑,复成完帙。书中文句 则以《永乐大典》及浙本互校,择所长而从之。原本分十六卷,《经》文下多附 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本陋式,最为鄙浅。今悉删除,重加釐订,勒为二十六

卷。

△《禹贡说断》·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义乌人。尝从唐仲友游,仲友称其职方、舆地尽在腹 中。是编其所著《禹贡图说》也。案朱彝尊《经义考》有寅所著《禹贡集解》, 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 无《集解》之名。又《经解》所刊本称原阙四十馀简。今检《永乐大典》,不独 所阙咸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馀言,《九州辨》千数百言,较之原注缺文多至 数倍。又《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经解》俱误编 入程大昌《禹贡论》中,与其书绝不相比附。而《永乐大典》独系之《说断》篇 内。盖当时所见,实宋时原本,足以援据。而《经解》刊行之本,则已传写错漏, 致并书名而窜易之,非其旧矣。书中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袭 前人。其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诸儒所未及, 洵卓然能自抒所见者。今取《经解》刊本与《永乐大典》互相勘校,补阙正讹, 析为四卷,仍题《说断》旧名,而於补阙之起讫,各加注语以别之,庶几承学之

士得以复见完书焉。

△《书说》·三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 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 意分卷,故二家互异。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原书始《洛诰》,终《秦誓》。 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后,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澜始删润其文, 成二十二卷。又编定原书为十三卷,合成是编。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 《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盖之奇受学於吕 居仁,祖谦又受学於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为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 谦一人之说也。澜,婺州清江人。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 履。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教授”,而 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为监丞,其后则以教授终也。 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鋹率群从子弟十馀人悉 从公游。若沄、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 之,今所行《书传》是也。”然则是书一名为《书传》矣。又朱彝尊《经义考》 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今三十卷

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

△《尚书说》·七卷(内府藏本)

宋黄度撰。度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绍兴间登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 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以正直称。累官礼部尚 书、龙图阁学士。谥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笃学 穷经,老而不倦。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时得新意,往往晨夜叩书塾,为友 朋道之。其勤挚如此。所注有《书说》、《诗说》、《周礼说》。《诗》与《周 礼》说今佚,惟《书说》仅存。此本乃明吕光洵与唐顺之所校。前有光洵《序》, 述度始末甚详。当度之时,吴棫《书裨传》始出,未为世所深信,尚不知孔安

国《传》出於梅赜托名。故度作是编,其训诂一以孔《传》为主。然梅赜当东晋 之初,去古未远,先儒旧义,往往而存。注《尚书》者要於诸家为最古,度依据 其文,究胜后来之臆解。至於推论三代兴衰治乱之由,与夫人心、道心、精一、 执中、安止、惟几、绥猷、协一、建中、建极诸义,亦皆深切著明。以义理谈经

者固有取焉。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先释周诰而后及虞、夏、商书。盖先通其难通者,则 其馀易于究寻。简作是书,惟解《康诰》以下五篇,亦是意也。简受学於陆九渊, 好举新民保赤之政,推本於心学。又当《字说》盛行之后,喜穿凿字义,为新奇 之论。措辞亦迂曲委重,未能畅所欲言。然如《康诰》言“惠不惠,懋不懋”, 则归重於君身。“服念旬时”,则疑孔《传》三月为过久。《酒诰》“厥心疾很”,

指民心而言。《召诰》“顾畏于民碞”,谓民愚而神可畏如碞险。《洛

诰》“公无困哉”,谓困有倦勤之意。皆能驳正旧文,自抒心得。至如先卜黎水 用郑康成、顾彪之说,封康叔时未营洛邑用苏氏《书传》之说,“复子明辟”之 训诂、“圻父薄违”之句读用王氏《书义》之说,又能兼综群言,不专主一家之 学矣。此书世久失传。《文渊阁书目》作一册,焦竑《经籍志》作一卷,朱彝尊 《经义考》以为“未见”。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案条薈萃,惟阙《梓材》一

篇,馀皆章句完善。谨依《经》文前后,釐为四卷。

△《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袁燮撰。燮字和叔,絜斋其自号也,鄞县人。淳熙辛丑进士,官至显谟阁 学士。谥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於发明本心, 反覆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於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王应 麟发明洛闽之学,多与金谿殊轨。然於燮所解“儆诫无虞”诸条,特采入《困学 纪闻》中。盖其理至足,则异趣者亦不能易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作十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为燮子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则当时本未竟 之书,且非手著。绍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书院。盖重其家学,不以未成完帙 而废之。明叶盛《菉竹堂书目》尚存其名,而诸家说《尚书》者罕闻引证。知传 本亦稀,故朱彝尊作《经义考》注云“未见”。今圣代博采遗编,珍笈秘文,罔 不毕出,而竟未睹是书之名,则其佚久矣。谨从《永乐大典》所载,采辑编次, 俾复还旧观。以篇帙稍繁,釐为一十二卷。蠹残賸简,复显於湮没之馀,亦可云 燮之至幸矣。乔字崇谦,尝为溧阳令。与燮相继而卒,未显於世。故《宋史》但 有其弟甫传,而不立乔传。据真德秀所作燮《行状》,称燮有子四人,乔其伯子,

甫则其叔子云。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

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 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案此据《自序》 年月,真德秀作沈《墓志》称数十年然后克成,盖误衍一数字)。淳祐中,其子 杭表进於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 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纂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 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於鼎书中,其条目 则不复可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 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 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於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 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 升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 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矣。元和异孙《十 一经问对》称吉州所刊《蔡传》,仍以《书序》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 《纂注》於“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 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 《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案栎此条不 载所作《书传纂疏》中,盖其《书传折中》之文也):“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 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庙。”今本云云,其朱子后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 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 作。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 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断断有辞。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 十六条。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釐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 主於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於《语录》者不啻再三。而沈於殷盘、周诰, 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 体终醇。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见《元史·选举志》),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 与夏僎解并立学官(见杨慎《丹铅录》),而人亦置僎解肄此书:固有由矣。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 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 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 仕履则莫能详矣。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 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 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畊所作《跋》语中。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 人。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其书薈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间有同 异,亦两存之。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 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

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 书以传九成书也。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 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 雱、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 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 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 考》亦曰“已佚”。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惟《永乐大 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其为 全录、摘录,无由考校。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釐订成帙,分为五十卷。

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陈经撰。经字显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庆元中登进士第,官至奉议郎, 泉州泊幹所。著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佚不传。是编《宋史·艺 文志》作五十卷。今钞帙仅存,检勘卷目,犹为完本。宁宗之世,正蔡氏《传》 初出之时,而此书多取古注疏或间参以新意,与蔡氏颇有异同。每援后世之事以 证古经,盖赵岐注《孟子》已有此例,无庸以驳杂为嫌。惟如解说筑傅岩引伊川 访董五经事之类,稍为泛滥,当分别观之。至於论舜放四凶云“欲安其居止,俾 无所忧愁”,则欲明先王爱物之心,转失圣人惩恶之义,颇有未协。又《自序》 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 间,然后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云云, 尤近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殆传金谿之学派者,亦不可立训。然其句栉字 比,疏证详明,往往发先儒所未发,实可与林之奇、夏僎诸家相为羽翼。固无

庸拘蔡氏之学,执一格以相绳焉。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 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案时《两汉笔记》之前载有尚书省札,列时所著诸书, 有《尚书启蒙》。又载严州进状,则称《尚书演义》。同时案牍之文,已自相违 异。《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钱时《融堂书解》,其名又殊。然《永乐大典》皆 据内府宋本采入,当必无讹。朱彝尊《经义考》以《尚书演义》著录,盖未睹中 秘书也。旧本久佚,今采掇裒辑,重为编次。惟《伊训》、《梓材》、《秦誓》 三篇全佚,《说命》、《吕刑》亦间有阙文,馀尚皆篇帙完善,不失旧观。时之 意,主表章《书序》,每篇之首,皆条具大旨。其《逸书》之《序》,则参考 《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经典释文》、《史记集解》、《史记索隐》 所引马融、郑康成说,引伸其义。虽因仍旧说,不知《书序》非《诗序》之比, 未免稍失考证,然用意则可谓精勤。所解如“羲和旷厥职”则本诸苏轼,康叔封 卫在成王时则仍用孔安国《传》,《康王之诰》则兼采张九成《书说》,不专主 一家之学。至以《泰誓》为告西岐师旅,《牧誓》为告远方诸侯,皆不傍前人, 自抒心得。又谓《武成》本无脱简,前为武王告师之辞,后为史臣纪事之体。

《康诰》首节,以周公初基定为东都营洛邑,封康叔以抚顽民,不当移置於《洛 诰》,尤为不惑於曲说。亦宋人经解中之特出者也。其书省札、进状皆不著卷数, 《经义考》作八卷,未知何据。今以篇帙颇繁,谨约略离析,勒为二十卷。 △《洪范统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赵善湘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仕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 公,赠少师,事迹具《宋史》本传。据其子汝楳《周易辑闻序》,善湘於《易》 学用力至深,而所著书五种皆不传。此书藏弆之家亦罕著录,故朱彝尊《经义考》 注曰“未见”。今从《永乐大典》缮录,复为完编。书成於开禧时,《宋史》谓 之《洪范统论》,《文渊阁书目》又作《统纪》。今据善湘谓“汉儒解传只以五

事庶徵为五行之验,而五行八政谓畴散而不知所统,徵引事应,语多傅会。因采 欧阳修《唐志》、苏洵《洪范图论》遗意,定皇极为九畴之统。每畴之中,如五 行则水、火、木、金皆统於土,五事则貌、言、视、听皆统於思,得其统而九畴 可一以贯之矣”云云,则《永乐大典》题曰《洪范统一》为名实相应矣。考朱子 与陆九渊论皇极之义,往复辨难,各持一说,此书以大中释皇极,本诸注疏,与 陆氏合。复谓九畴皆运於君心,发为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极之旨。盖能通怀彼我、 兼取两家之说者。生当分朋讲学之时,而超然不预於门户,是难能也。

△《尚书要义》·十七卷、《序说》·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魏了翁撰。了翁谪居靖州时,著《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皆摘注

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以便简阅。其《周易要义》已著录。此其所摘《尚书》 注疏也。孔安国《传》本出依托,循文衍义,无大发明,亦无大瑕颣。故宋儒说 《诗》排《小序》,说《春秋》排三《传》,而说《书》则不甚排孔氏。孔颖达 《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稍立同异,而原原本本,考证粲然。故《朱子语 录》亦谓《尚书》名物、典制当看疏文。然《尚书》文既聱牙,注疏复又浩汗, 学者卒业为艰。了翁汰其冗文,使后人不病於芜杂,而一切考证之实学已精华毕 撷,是亦读注疏者之津梁矣。是书传写颇稀。此本有“旷翁手识”一印、“山阴 祁氏藏书”一印、“澹生堂经籍记”一印,犹明末祁彪佳家所藏也。原目二十卷 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

宋陈大猷撰。《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 此编。则此编本因《集传》而作。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朱彝尊《经 义考》引张云章之言,谓大猷东阳人,登绍定二年进士(案绍定刻本误绍兴,今 改正)。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著《尚书集传》。又有都昌陈大猷者,号东斋, 饶双峰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军州判官。乃陈澔之父,与东阳陈氏 实为两人,彝尊附辨其说,则谓鄱阳董氏《书传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陈氏《书 集传》特注明东斋字,未可定《集传》为东阳陈氏之书,而非都昌陈氏之书。纳 喇性德作是书《序》,则仍从云章之说。案董鼎《书传纂注》所引,其见於《辑 录》者有《东斋书传》、《复斋集义》。其见於《纂注》者,则一称复斋陈氏, 仍连其号;一称陈氏大猷,惟举其名(案是书标氏标名,例不画一,大抵北宋以 前皆称某氏,南宋以后则入朱子学派者称某氏,不入朱子学派者虽王十朋、刘一 止皆称其名)。所列大猷诸说,此书不载,盖皆《集传》之文。惟《甘誓》“怠

弃三正”一条,采用此书,亦称陈氏大猷,则所谓陈氏大猷者,即此人,而非东 斋矣。又此书皆论《集传》去取诸说之故,与朱子《四书或问》例同。董鼎书於 《禹贡》“冀州”引《东斋书传》一条,谓“与蔡民《传》所论梁州错法不合, 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书之例当有辨定,而书中不一及之。知其《集传》中 无此条矣。且此陈大猷为理宗初人,故所引诸家仅及蔡沈而止。其称朱子曰朱氏、 晦菴氏,持论颇示异同。至论《尧典》“敬”字一条,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 此《孔丛子》之语而杨简标为宗旨者,其学出慈湖,更无疑义。若都昌陈大猷乃 开庆元年进士(见其子澔《礼记集说序》),当理宗之末年,时代既后。又大 猷受业饶鲁,鲁受业黄幹,幹受业朱子,渊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视杨氏若 敌国,安有是语哉!彝尊盖偶见董鼎注“东斋”字,而未及核检其书也。今参考

诸说,仍定为东阳陈大猷之书,著於录焉。

△《尚书详解》·十三卷(内府藏本)

宋胡士行撰。士行,庐陵人。官临江军军学教授。是编焦竑《国史·经籍志》 作《书集解》。朱彝尊《经义考》又作《初学尚书详解》。称名互异,其实一书 也。其解经多以孔《传》为主,而存异说於后。孔《传》有未善,则引杨时、林 之奇、吕祖谦、夏僎诸说补之。诸说复有所未备,则以己意解之。《尧典》星 辰之伏见列为四图,以验分至。《洪范》“初一曰五行”,则补绘《太极图》以 释“初”字,见五行生克之有本。虽皆根据旧说,要能薈萃以成一家言,犹解经 之笃实者也。所引汉晋人训诂间有异字。如《益稷篇》引郑康成云“黹,紩也, 紩以为绣也”,与注疏所载不同。凡斯之类,亦见其留心古义,不但空谈名理

矣。

△《尚书表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金履祥撰。履祥字吉父,号仁山,兰溪人。从学於王柏。德祐初,以史馆 编修召,不赴。入元,隐居教授以终。事迹具《元史·儒学传》。初,履祥作 《尚书注》十二卷,柳贯所撰《行状》称“早岁所著《尚书章释句解》,已有成 书”是也。朱彝尊《经义考》称其尚存,今未之见,惟此书刻《通志堂经解》中。 前有《自序》,称:“摆脱众说,独抱遗经,复读玩味,为之正句画段,提其章 旨与其义理之微,事为之概。考正文字之误,表诸四阑之外。”盖其晚年定本也。 其书於每页之上下、左右,细字标识,纵横错落,初无行款,於古来著经之家别 为一体,大抵捃摭旧说,折衷已意,与蔡沈《集传》颇有异同。其徵引伏氏、孔 氏文字同异,亦确有根原。所列作书岁月,则与所作《通鉴前编》悉本胡宏《皇 王大纪》。参考后先,虽未必一一尽确,然要非尽无据而作也。至於过为高论, 求异先儒,如欲以《康诰》之《叙》冠於《梓材》篇首,谓:“前为周公咸勤之 事,后即洪大诰治之文。集庶邦则营东都以均四方朝贡之道里,先后迷民则所谓 毖殷迁洛以密迩王化。”其说甚辨。而於篇首“王曰封”三字,究无以解,因复 谓“王”字当作“周公”,“封”字因上篇《酒诰》而衍,则未免於窜改经文以

就己意矣。是则其瑜不掩瑕者也。

卷十二 经部十二

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书类二

△《书纂言》·四卷(内府藏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 贞观敕作《正义》以后,终唐世无异说。宋吴棫作《书裨传》,始稍稍掊击, 《朱子语录》亦疑其伪。然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据以立教者,其端皆发 自古文,故亦无肯轻议者。其考定今文、古文,自陈振孙《尚书说》始。其分编 今文、古文,自赵孟頫《书古今文集注》始。其专释今文,则自澄此书始。《自 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於后。”然此四卷以外,实未释古文一篇。朱彝尊 《经义考》以为权词,其说是也。考汉代治《尚书》者伏生今文,传为大小夏侯、 欧阳三家。孔安国古文,别传都尉朝、庸生、胡常,自为一派。是今文、古文本 各为师说。澄专释今文,尚为有合於古义,非王柏《诗疑》举历代相传之古经, 肆意刊削者比。惟其颠倒错简,皆以意自为,且不明言所以改窜之故,与所作

《易纂言》体例迥殊。是则不可以为训,读者取所长而无效所短可矣。

△《尚书集传纂疏》·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陈栎撰。栎字寿翁,号定宇,休宁人。宋亡之后,隐居三十八年。至延祐 甲寅,年六十三,复出应试,中浙江乡试。以病不及会试。越二年,上书干执政, 不报,遂终於家,年八十有三。事迹具《元史·儒学传》。董鼎《书传纂注》所 称新安陈氏,即其人也。是编以疏通蔡《传》之意,故命曰《疏》。以纂辑诸家 之说,故命曰《纂》。又以蔡《传》本出朱子指授,故第一卷特标朱子订正之目。 每条之下,必以朱子之说冠於诸家之前,间附己意,则题曰“愚谓”以别之。考 栎别有《书说折衷》,成於此书之前,今已散佚,惟其《序》尚载定宇集中,称: “朱子说《书》,通其可通,不强通其所难通,而蔡氏於难通罕阙焉。宗师说者 固多,异之者亦不少。予因训子,遂掇朱子大旨及诸家之得《经》本义者,句释 於下。异同之说,低一字折衷之。”则栎之说《书》,亦未尝株守蔡《传》。而 是书之作,乃於蔡《传》有所增补,无所驳正,与其旧说迥殊。《自序》称“圣 朝科举兴行,诸经《四书》一是以朱子为宗,书宗蔡《传》,固亦宜然”云云,

盖延祐设科以后,功令如斯,故不敢有所出入也。

△《读书丛说》·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许谦撰。谦字益之,金华人。延祐中以讲学名一时,儒者所称白云先生是 也。事迹具《元史·儒学传》。自蔡沈《书集传》出,解经者大抵乐其简易,不 复参考诸书。谦独博核事实,不株守一家,故称《丛说》。如蔡氏释《尧典》本 张子“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之说。不知左旋者东西旋,右旋者 南北旋,截然殊致,非以迟而成右也。日东出西没,随大气而左,以成昼夜,非

日之自行。其自行则冬至后由南敛北,夏至后由北发南,以成寒暑。月之随大气 而左,及其自行亦如之。谦虽不能尽攻其失,然《七政疑》一条,谓七政与天同 西行,恐错乱纷杂,泛然无统,可谓不苟同矣。旧说《洛诰》“我乃卜涧水东、 瀍水西”为王城,据《召诰》、《洛诰》,周公皆乙卯至洛,在召公得卜经营攻 位五日位成之后,是王城无庸再卜。谦谓:“此时王城已定,但卜处殷民之地, 故先河朔黎水,以近殷旧都,民迁之便。次及涧东、瀍西,次及瀍东,皆以洛与 此地相对定墨,而皆惟洛食。瀍涧流至洛,所经已远,不知周公所卜者何处。” 又《吕刑》称“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椓、黥”,旧说以为其 刑造自有苗。谦谓苗乃专以刑为治国之法,乃始过用其刑,非创造刑也。如此之 类,亦颇不为习闻所囿。至於说六律五声,漫录《律吕新书》;说唐虞之修五礼, 漫录《周官·大宗伯》之文;说《酒诰》太史、内史,漫录《周官太宰》六典、 八法、八则、八柄之文,殊属泛衍。书内载其师金履祥说为多,卷首《书纪年》 一篇,即据履祥《通鉴前编》起算。其间得失杂出,亦不尽确。然宋末元初说经 者多尚虚谈,而谦於《诗》考名物,於《书》考典制,犹有先儒笃实之遗,是足 贵也。其书与《诗名物钞》、《四书丛说》并刊於至正六年,其版久佚。此本为 浙江吴玉墀家所藏,其第二卷中脱四页,第三卷中脱两页,第五卷、第六卷各脱

四页。勘验别本,亦皆相同。今亦无从校补,姑仍其旧焉。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内府藏本)

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阳人。朱子之学授於黄榦,鼎族兄梦程尝从榦游, 鼎又从梦程闻绪论,故《自叙》谓得朱子之再传。是编虽以蔡沈《集传》为宗, 而《集传》之后续以《朱子语录》及他书所载朱子语,谓之《辑录》。又采诸说 之相发明者附列於末,谓之《纂注》。《自序》称“《集传》既为朱子所订定, 则与自著无异。”又称“薈萃成朱子之一经,则仍以朱子为主也。”考蔡沈《书 集传序》,惟称二典、三谟尝经先生点定,故陈栎作《书集传纂疏》,惟《虞书》 首标朱子,而《夏书》以下则不然。其凡例曰:“首卷有朱子订定四字,不忘本 也。自二卷起去四字,纪实也。”吴澄作是书《序》,亦称朱子订定蔡《传》仅 至“百官若帝之初”而止。此书《大禹谟》“正月朔旦”条下,鼎并附注其说,

是鼎於此书源委本自分明。其称《集传》为朱子所订定,似未免假借。然澄《序》 又称:“《集传》自《周书洪范》后浸觉疏脱,师说甚明而不用者有焉。疑其著 述未竟而人为增补,或草稿初成而未及修改。”所举《金縢》、《召诰》、《洛 诰》诸条,皆显相舛异。又称“鼎作是书,有同有异,俱有所裨。如解《西伯戡 黎》则从吴棫,解《多士》则从陈栎,解《金縢》则兼存郑、孔二义,不以蔡 《传》之从郑为然”云云,然则鼎於《集传》盖不免有所未惬。恐人以源出朱子 为疑,故特引朱子之说补其阙失。其举《集传》归之朱子,犹曰以朱翼朱,则不 以异蔡为嫌耳,非其考之不审也。

△《尚书通考》·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黄镇成撰。镇成字元镇,邵武人。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而卒。其书 徵引旧说以考四代之名物典章,亦间附以论断,颇为详备。其中如论闰月而牵及 后代司天之书,论律而旁引京房之法,论乐而胪陈自汉至宋之乐名,皆与《经》 义无关,失之泛滥。其他四仲、五品、五教、九畴、六府、三事之类,皆经有明 文而复登图谱。别无发明,亦为冗琐。又全书皆数典之文,而“曰若稽古”一条 独参训诂,尤为例不纯。似乎随笔记录之稿,未经刊润成书者。然《书》本以道 政事,而儒者以大经大法为粗迹,类引之而言心。王应麟《困学纪闻》曰:“ 《仲虺之诰》,言仁之始也。《汤诰》,言性之始也。《太甲》,言诚之始也。 《说命》,言学之始也。”然则删书录此四篇,果仅因此四语乎?镇成此编虽颇 嫌芜杂,然犹为以实用求书,不以空言求书者。其《自序》有曰:“求帝王之心 易,考帝王之事难。”可谓知说经难易之故矣。

△《书蔡传旁通》·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陈师凯撰。师凯家彭蠡,故自题曰“东汇泽”。其始末则不可得详。此书

成於至治辛酉。以鄱阳董鼎《尚书辑录纂注》本以羽翼蔡《传》,然多采先儒问 答,断以己意。大抵辨论义理,而於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兵刑、龟策、 《河图》、《洛书》、道德、性命、官职、封建之属皆在所略。遇《传》文片言 之赜,只字之隐,读者不免嗫嚅龃龉。因作是编,於名物度数蔡《传》所称引而 未详者,一一博引繁称,析其端委。其蔡《传》岐误之处,则不复纠正。盖如孔 颖达诸经《正义》主於发挥注文,不主於攻驳注文也。然不能以回护注文之故废 孔氏之《疏》,则亦不能以回护蔡《传》之故废师凯之书矣。知其有所迁就而节 取所长可也。

△《读书管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王充耘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充耘字与耕,而原《序》及梅鹗《跋》 并称“耕野”,疑虞稷误也。吉水人。元统甲戌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 后弃官养母,著书授徒,因成是编。所说与蔡氏多异同。其中如谓《尧典》乃 《舜典》之缘起,本为一篇,故曰《虞书》;谓“九族既睦”,既当训尽;谓 “象以典刑”为各象其罪而加之,非垂象之意;谓“同为逆河”以海潮逆入而得 名:皆非故为异说者。至於《洪范》错简之说,《伊训》改正不改月之辨,尚未 能纠正。所附《周不改月惟鲁史改月》一条,尤为强辞。大醇小疵,别白观之可 也。又《禹贡篇》“峄阳孤桐”一条,语不可解。梅鹗《跋》称此书得之西皋王 氏,写者草草,其末尤甚。此条疑亦当时所讹脱。今无别本可校,姑仍其旧焉。 △《书义断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

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义而设者也。其书不全载经文,仅摘录其可以命题者载之。 逐句诠解,各标举作文之窾要。盖王充耘《书义矜式》如今之程墨,而此书则如 今之讲章。后来学者,揣摩拟题,不读全经,实自此滥觞。录而存之,知科举之 学流为剽窃,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犹《易类》录王宗传,《礼类》录俞庭椿,著 履霜坚冰,其来有渐,不可不纪其始也。书末原附《作义要诀》一卷,为新安倪

士毅所辑。分《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四则。又《作文诀》数

则。尚具见当日程式。以世有别本,且论文之作不可附丽於《经部》,故著录於 《诗文评类》,而此则从删焉。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王天与撰。天与字立大,梅浦人。大德二年以荐授临江路儒学教授。盖天

与为赣州路先贤书院山长时,宪使臧梦麟以是书申台省,得闻於朝,故有是命也。 是书虽以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居先,而附以诸家之解。其大旨则以朱子为宗, 而以真德秀说为羽翼。盖朱子考论群经,以《书》属蔡沈,故天与以蔡氏《传》 为据。德秀则《书说精义》以外,复有《大学衍义》一书,所言与虞、夏、商、 周之大经大法多相出入,故天与亦备采之。其注疏或删或存,亦以二家之说为断。 《自序》所谓“期与二先生合而已,不敢以私意去取”,盖道其实也。所说於名 物训诂多有阙略,而阐发义理则特详,亦王元杰《春秋谳义》之流亚也。 △《尚书句解》·十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朱祖义撰。祖义字子由,庐陵人。於诸经皆有句解,今多散佚,惟此书仅 存。考《元史·选举志》,延祐中定经义取士之制,《尚书》以古注疏及蔡沈

《集传》为宗。故王充耘《书义矜式》尚兼用孔《传》。迨其末流,病古注疏之 繁,而蔡《传》遂独立於学官。业科举者童而习之,莫或出入。祖义是书,专为 启迪幼学而设,故多宗蔡义,不复考证旧文。於训诂名物之间,亦罕所引据。然 随文诠释,辞意显明,使殷盘周诰诘屈聱牙之句,皆可於展卷之下了然於心口。 其亦古者“离经辨志”之意欤?以视附会穿凿,浮文妨要,反以晦蚀《经》义者, 此犹有先儒笃实之遗矣。亦未可以其浅近废也。

△《书传会选》·六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奉敕撰。案蔡沈《书传》虽源出朱子,而自用己意者多。 当其初行,已多异论。宋末元初,张葆舒作《尚书蔡传订误》,黄景昌作《尚书 蔡氏传正误》,程直方作《蔡传辨疑》,余苞舒作《读蔡传疑》,递相诘难。及 元仁宗延祐二年,议复贡举,定《尚书》义用蔡氏,於是葆舒等之书尽佚不传。 陈栎初作《书传折衷》,颇论蔡氏之失。迨法制既定,乃改作《纂疏》,发明蔡 义,而《折中》亦佚不传。其《自序》所谓“圣朝科举兴行,书宗蔡《传》,固 亦宜然”者,盖有为也。至明太祖始考验天象,知与蔡《传》不合,乃博徵绩学, 定为此编。凡蔡《传》之合者存之,不预立意见以曲肆诋排。其不合者则改之, 亦不坚持门户以巧为回护。计所纠正凡六十六条。祝允明《枝山前闻》载其劄示 天下者,惟《尧典》注“日月左旋”、《洪范》注“相协厥居”二条,举大凡耳。 顾炎武《日知录》曰“此书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旋,主陈氏祥道。《高 宗肜日》谓祖庚绎於高宗之庙,主金氏履祥。《西伯戡黎》谓是武王,亦主金氏。 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谓周公辅成王之七年,主张氏、陈氏。皆不易之 论。又如《禹贡》„厥赋贞‟主苏氏轼,谓赋与田正相当。泾属渭汭主孔《传》, 水北曰汭。《太甲》„自周有终‟主金氏,谓周当作君。《多方》„不克开于民

之丽‟主叶氏。惟《金縢》„周公居东‟驳孔氏,以为东征非是。至《洛诰》又

取东征之说,自相牴牾耳。每传之末,系以经传音释,於字音、字体、字义辨之 甚悉。其传中用古人姓氏、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正典故。盖宋元以来诸 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 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后学”云云,以炎武之淹博绝伦,罕所许可,而其 论如是,则是书之足贵,可略见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因《禹贡》注中 “澨水至复州竟陵境者”一语,误者字为来字,遂肆毒詈,非笃论也。考《明太 祖实录》,与群臣论蔡《传》之失,在洪武十年三月。其诏修是书则在二十七年 四月丙戌,而成书以九月己酉,仅五阅月。观刘三吾《叙》,称:“臣三吾备员 翰林,屡尝以其说上闻。皇上允请,乃诏天下儒士仿石渠、白虎故事,与臣等同 校定之。”则是十七年间三吾已考证讲求,先有定见,特参稽众论以成之耳。惟 《实录》所载纂修诸臣姓名与此本卷首所列不符。朱彝尊《经义考》谓许观、景 清、卢原质、戴德彝等,皆以死建文之难删去。其说是已。然胡季安、门克新、 王俊华等十一人,何以并删?且靳观、吴子恭、宋麟三人,此书所不载,又何以 增入。盖永乐中重修《太祖实录》,其意主於诬惠宗君臣以罪,明靖难之非得已 耳。其馀草草,非所注意,故舛谬百出,不足为据。此书为当时旧本,当以所列 姓名为定可也。

△《书传大全》·十卷(通行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书以蔡沈《集传》为主,自延祐贡举条格已然。然元制犹 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程式》得本孔《传》立义也。明太祖亲验天象,知 蔡《传》不尽可据,因命作《书传会选》。参考古义,以纠其失,颁行天下。是 洪武中尚不以蔡《传》为主。其专主蔡《传》,定为功令者,则始自广等。是其 书虽不似《诗经大全》之全钞刘瑾《诗传通释》,《春秋大全》之全钞汪克宽 《胡传纂疏》,而实非广等所自纂。故朱彝尊《经义考》引吴任臣之言曰,《书 传》旧为六卷,《大全》分为十卷,大旨本二陈氏。二陈氏者,一为陈栎《尚书 集传纂疏》,一为陈师凯《书蔡传旁通》。《纂疏》皆墨守蔡《传》,《旁通》

则於名物度数考证特详,虽回护蔡《传》之处在所不免,然大致较刘氏说《诗》、 汪氏说《春秋》为有根柢。故是书在《五经大全》中尚为差胜云。

△《尚书考异》·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梅鷟撰。鷟有《古易考原》,已著录。是编辨正《古文尚书》。其谓二十

五篇为皇甫谧所作,盖据孔颖达疏引《晋书·皇甫谧传》(案颖达作《正义》时, 今本《晋书》尚未成,此盖臧荣《绪晋书》之文),称谧姑子外弟梁柳得《古文 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云云。然其文未明, 未可据为谧作之证。至谓孔安国《序》并增多之二十五篇悉杂取传记中语以成文, 则指摘皆有依据。又如谓瀍水出谷城县,《两汉志》并同,晋始省谷城入河南, 而孔《传》乃云出河南北山。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 而孔《传》乃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孔安国卒於汉武时,载在《史记》,则犹在 司马迁以前,安得知此地名乎?其为依托,尤佐证显然。陈第作《尚书疏衍》,

乃以诪张为幻诋之,过矣。《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 此本为范懋柱家天一阁所藏,不题撰人姓名,而书中自称“鷟按”,则出鷟手无 疑。原稿未分卷数,而实不止於一卷。今约略篇页,釐为五卷。鷟又别有《尚书 谱》,大旨略同,而持论多涉武断。故今别存其目,不复录焉。

△《尚书疑义》·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马明衡撰。明衡字子莘,莆田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事迹附 见《明史·朱淛传》。是编成於嘉靖壬寅。前有《自序》云:“凡於所明而无 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於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书中如“六宗”从 《祭法》“辑五瑞”谓是朝觐之常,非为更新立异。《洪范》日月之行取沈括之 说,於《金縢》颇有疑辞。皆能参酌众说,不主一家,非有心与蔡立异者。惟 “三江”必欲连震泽,而於“所其无逸”之“所”字亦不从蔡《传》,则未免意

见之偏。又往往阑入时事,亦稍失解经体例。盖不免醇驳互存。然明人经解,冗滥 居多。明衡是编,尚能研究於古义,固不以瑕掩瑜也。《明史》称:“闽中学者 率以蔡清为宗,至明衡独受业於王守仁。闽有王氏学自明衡始。”考明衡当嘉靖 三年世宗尊所生而薄所后,於兴国太后诞节诏命妇入贺。於慈寿皇太后诞辰,乃 诏免朝。时盈庭附和新局,而明衡惓惓故君,与朱淛力争。皆遘祸几,殆坐是

终身废弃。可谓不愧於经术,更不必以门户之见论是书之醇疵矣。

△《尚书日记》·十六卷(浙闽总督采进本)

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录》,已著录。兹编不载经文,惟案诸篇原第,以 次诠释。大旨仍以蔡《传》为宗,制度名物蔡《传》所未详者,则采旧说补之。 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编》所载,凡有关当时事迹者,悉为采入。如微子抱器、箕 子受封、周公居东复辟诸条,皆引据详明,考证精核。前有李维桢《序》称: “《书》有古文、今文,今之解《书》者又有古义、时义。《书传会选》以下数 十家,是为古义。而经生科举之文不尽用。《书经大全》以下主蔡氏而为之说者, 坊肆所盛行亦数十家,是为时义。”其言足括明一代之经术。又称樵是书於《经》

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於科举,尤适得是书之分量,皆确论云。

△《尚书砭蔡编》·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人。与季本同时相善,故解经往往 似之。是编纠蔡沈之误。所论如“粤若”、“越若”之前后异训;“三百六旬有 六日”乃宋历非古历;“方命”当从《蜀志》《晋书》所引;梅赜事不出《晋书》; 宣夜有汉郗萌所传,非无师说;“并州”不在冀东,“医无闾”即辽东,不得既 为幽州,又为营州;“鸟鼠同穴”,实有其事;“用爽厥师”,爽训失;说筑傅 岩为版筑;遯於荒野为甘盘;《西伯戡黎》为武王,四辅非三辅之义;“洪舒” 通作“洪荼”;虎贲不掌射御;“荒度作刑”不连“耄”字为句:皆确有所据。 至谓《史记索隐》“南譌”不作“为”字,则但据今本;“不格奸”为不止其

奸;“鲜食”非肉食,“怪石”为资服饵;“汨陈”之陈训为旧:则又有意立异, 不可为训矣。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注曰“未见”。此本载曹溶《学海类编》

中,题曰《尚书蔡注考误》。案沈道原《序》亦称《砭蔡编》,则《经义考》所

题为是。溶辑《学海类编》,多改易旧名以示新异,不足为据也。

△《尚书注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泰交撰。朱彝尊《经义考》载陈氏泰来《尚书注考》一卷,注曰“未见”。 又注泰来字长水,平湖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案吴永芳 《嘉兴府志》,载陈泰交字同倩,万历中国子监生,所著有《尚书注考》。与 《经义考》迥异。然《经义考》引项皋谟之说,称同倩治《尚书》作《注考》云 云,明出泰交之字。则彝尊未见其书,误以泰交为泰来审矣。其书皆考订蔡沈 《书传》之讹。谓有引经注经不照应者三条,又有同字异解者三百六十二条,皆 直录注语,不加论断。其同字异解者,一字或有数义,抉摘未免过严。其不照应

者三条,如“凡厥正人”引“惟厥正人”为证,“曰若稽古帝尧”引“越若来”

为证,“德懋懋官”引“时乃功懋哉”为证,则前后显相矛盾,诚蔡氏之疏略矣。 马明衡《尚书疑义》、袁仁《砭蔡编》颇以典制名物补正蔡《传》之阙误。泰交 此书,则惟较量於训诂之间。而所谓训诂异辞者,又皆以矛攻盾,未及博援古义, 证以旧文。故为少逊於二家。然释事、释义,二者相资,均谓之有功蔡《传》可

也。

△《尚书疏衍》·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是书前有第《自序》,称“少受

《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於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 而以素得於深思者附著之。”然第学问淹博,所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 义》诸书,皆援据该洽,具有根柢。其作是书,虽其初不由训诂入,而实非师心

臆断,以空言说经者比。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 《周礼》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其理确不可移。论《武成》无错简, 《洪范》非龟文,亦足破诸儒穿凿附会之说。惟笃信梅赜古文,以朱子疑之为非; 於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编,排诋尤力:则未能深考源流。经师授受,

自汉代已别户分门,亦听其各尊所闻可矣。

△《洪范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